韩非子五蠹怎么读
五 蠹(节 选)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王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子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举行如此,治强不可得也。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于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且世之所谓贤者,贞信之行也;所谓智者,微妙之言也。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难知也。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则民无从识之矣。故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则缓者非所务也。今所治之政,民间之事,夫妇所明知者不用,而慕上知之论,则其于治反矣。故微妙之言,非民务也。若夫贤良贞信之行者,必将贵不欺之士;不欺之士者,亦无不欺之术也。布衣相与交,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也,故求不欺之士。今人主处制人之势,有一国之厚,重赏严诛,得操其柄,以修明术之所烛,虽有田常、子罕之臣,不敢欺也,奚待于不欺之士?今贞信之士不盈于十,而境内之官以百数,必任贞信之士,则人不足官。人不足官,则治者寡而乱者众矣。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故法不败,而群官无奸诈矣。
『贰』 五蠹的"蠹"怎么发音
蠹 dù
1. 蛀蚀器物的虫子:~虫。木~。书~。~鱼。
2. 蛀蚀:流水不腐,户枢不~。~蛀。~害。~弊(弊病,弊端)。
同音字
肚
杜
度
芏
斁
渡
镀
镀
妒
『叁』 韩非子·五蠹中的蠹念什么
第三声
『肆』 韩非子五蠹怎么读
蠹,读dù,声母d;韵母ù。
“蠹”形声字,本意指蛀蚀器物的虫子。引申比喻祸害国民的人和事。《韩非子·五蠹》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
在韩非子所著的《韩非子·五蠹篇》中,韩非子提到了五种威胁到君王法治的人士。所谓“五蠹”,就是五种害虫的意思。
(4)韩非子五蠹怎么读扩展阅读
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韩非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
『伍』 韩非子,五蠹。是什么意思
韩非《韩非子·五蠹》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简译: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冀——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典故:
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提示: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以上供参考。
『陆』 守株待兔选自韩非子五蠹读什么音
蠹,读dù,是形声字,本意指蛀蚀器物的虫子。引申比喻祸害国民的人和事。《韩非子·五蠹》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
在韩非子所著的《韩非子·五蠹篇》中,韩非子提到了五种威胁到君王法治的人士。所谓“五蠹”,就是五种害虫的意思。
1、第一种蠹是学者
这里的学者意义比较狭窄,只针对秉持儒家思想,并以仁政干涉政治的儒生。韩非子认为,这些人是上古时代从事国家祭礼的祭司的继承者。学者群体代代相传,将固守自封的典章制度保留下来,遗祸后世。
2、第二种蠹是言谈者
指的是说客、纵横家,以及通过外交为自己牟利的人士。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了游走于诸国之间的说客,起初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谋求一份稳定的差事。到了后来,说客的本质逐渐变质,成为效忠于利益的策辩之士。
3、第三种蠹是带剑者
所谓带剑者并不是士兵,而是不受政府管制的游侠、侠客等。墨家中的墨侠,亦是一种典型的带剑者。这些人以侠为精神,以自我为法度,混迹世间。
4、第四种蠹是患御者
为了逃避征兵而流亡别国的人、依附于士大夫或贵族的门客都属于这类群体。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有强烈的恃强性。
5、第五种蠹是商工之民
顾名思义,就是商人与手工业者。韩非子认为这些人不从事农业生产,靠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压榨老百姓的利润,于国无异。
(6)韩非子五蠹怎么读扩展阅读:
五蠹,散文篇名。载于《韩非子》。文中以学者(战国末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侠客)、患御者(依附权贵逃避战争或劳役的人)、工商之民为“五蠹”,认为必须将其清除,国家才能免于衰落、灭亡,并提出了重视耕战之士以富国强兵的观点。体现了法家的治国原则。
韩非子主张提高耕战之士农民与士兵的地位,驱除五蠹之民,这种思维模式充分体现了古代法家思想的局限性。据说,嬴政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后深感认同。
『柒』 《韩非子·五蠧》:“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渎”怎么读
希望对你有帮助:课本和字典有冲突,按课本进行,因为出题人是按照教材进行编写的。这个字的确有两个读音 :水沟,小渠,亦泛指河川:沟~。四~(古代对中国“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 dou:通“窦”。 本义: 洞; 穴 [hole] [郑伯有]晨, 自 墓门之渎入。——《左传》。 杜预注:“ 墓门, 郑城门。”
『捌』 韩非《五》这个字怎么读
,读第四声
『玖』 韩非子的五蠹里 法趣上下怎么读 正确读音
正确读音是dú
『拾』 韩非子 五蠹 称俗而行也的称的读音
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韩非子·王蠹》
称
#chèn
【释义】
适合;相当:称职|对称|称心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