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体系
Ⅰ 南开大学的校园文化
校名 1904年8月,严修、张伯苓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即将严氏家馆和王益孙家馆合并,招收新生,并于1904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中学。校舍在严宅偏院,规模狭小,当时校名初称“私立中学堂”,不久先后易名“敬业中学堂”、“私立第一中学堂”。此后得邑绅郑菊如捐城西南“南开洼”地10亩,几经周折,起建校舍。这片地位于天津城西南的开洼地带,向有“南开洼”之称,简称“南开”。“南开”地名由此而来。 经过这一番周折后,学校在此起建校舍。 1907年秋,由严宅迁入新校舍,学校因所在地名改称“南开中学堂”,后改称“私立南开学校”,这是学校称“南开”之始。
在南开大学的校门上镌刻着四个大字“南开大学”,金光闪闪、苍劲有力、飘逸挥洒。每一个南开人都知道,这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校名。这几个大字已经成为南开的重要标识。 校徽 为纪念南开系列学校百年校庆,2004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启用了新的校徽。
南开大学标志形象的基本元素由图形标志和字体标志两部分构成。其中,图形标志是其核心元素,在实际应用中也称为“校标”。
南开大学校标的核心图像为八角形,它既是南开大学校标的原始形态,也是其核心形态。八角星行由两个正方行叠加、结合而成,八个角皆为直角,分别指向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一是体现“方方正正做人”之意,二是体现南开人“面向四面八方,胸怀博大,广纳新知,锐意进取”之精神。
八角星行方圆互动,融合东西,体现了南开大学“智圆行方”的入世哲学、“追求卓越”的立世哲学和“允公允能”的济世哲学。
校标中的“南开”二字凝练厚重,而孤形排列的“NANKAI UNIVERSITY”简约明快,表征了南开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面向世界的东方学府,图标下部以“1919” 具体说明南开大学的创建时间。
由来
1917年9月22日,天津南运河决口。当日夜里,洪水涌进天津南开中学。10月,在张彭春亲自指挥下,全校迁入河北政法学校。为同其他学校学生区别开来,每名学生胸前都佩戴着一枚纸制的紫白色临时校徽。紫白是南开校色(紫色意取“紫气东来”),正是这枚紫白校徽,使学生们念念不忘自己是南开人。以后,每年的9月23日晚上,学校都要在饭厅里举行一次“水灾纪念会”。全体学生坐在饭桌前喝粥纪念,而且胸前都佩戴印有“南开”二字的紫白色卡片,同当年那个一样,只是下面加印了一行小字:“民国六年水灾纪念”。
变化
后南开大学校徽由盾徽改为圆形校徽,与新校徽不同之处在于底部的字样为南开大学的所在地天津的拼音“TIANJIN”。原“TIANJIN“标志又改为了"1919",标志着南开大学的建校时间,校徽颜色为南开校色青莲紫。 校训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办学理念的凝结,治校传统的升华,体现了南开人特殊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正如喻传鉴先生所说:“‘公,能’二字,为全校精神之所寄,先生之所施教,本此二字,学生之所努力,也本此二字。”南开大学的校训始创于1934年,在南开学校创办三十周年的校庆纪念会上,校长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为南开校训。
“允公允能”这种话语形式,语本《诗经·鲁颂·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允,即文言语首助词。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张伯苓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日新月异”,语本《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即与时俱进,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迅速。
张伯苓先生指出:“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已,算不得什么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允能者,是要作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而南开学校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有现代化才能的学生,不仅要求具备现代化的理论才能,而且要具有实际工作的能力。”“所谓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要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要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校训中文标准字体源自1962年4月吴玉如为张伯苓校长夫妇合葬墓碑撰写的碑文拓片,后加以标准化处理。 校歌 由来
为巩固团体精神,南开在五四运动前就创制了校歌,编校歌的动议,是1917年5月16日在东京南开同学会欢迎当时赴日本参加远东运动会的张伯苓老校长和南开运动员茶话会上,由留日南开学生张蓬仙提出的。
1918年末,张伯苓老校长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校后,即请音乐教员孙润生审定一歌,为“于聚会之时,千人合唱,以期神会而铸就南开真精神”,曲子采用的是西方的圣诞之歌——《on Christmas Tree》。
歌词
渤海之滨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
汲汲駸駸 月异日新 发煌我前途无垠
美哉大仁 智勇真纯 以铸以陶 文质彬彬
渤海之滨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 南开镜箴,又称四十字镜箴、容止格言,是流传于南开体系的大中学校,仅次于“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他是由著名教育家、南开体系创建人张伯苓订立的。南开体系的各所学校在重要通道处都设有大镜子,提醒过往的师生随时注意仪容仪表,这些镜子上都镌刻有这段镜箴。镜箴要求南开学子拥有整洁合适、积极向上的仪容仪表以及平和、宽仁的处世态度,提醒学生注意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每逢开学时节,新生们都会被要求背诵镜箴,不忘张伯苓老校长的谆谆教诲。
原文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
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来历
张伯苓信奉这样的理念: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合适的着装习惯和文明行为,张伯苓特意在天津南开中学东楼中的过道左侧(一说校门入口处一侧)立一面一人高的大镜子,上面镌刻着张伯苓请严范孙书写的四十字:“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南开四十年校庆纪念特刊》)使学生出入校门有所儆戒,后得名“镜箴”,一直流传下来。 在南开主楼后广场上,悬挂着南开精神的象征——校钟。两边铜铸支架也呈钟型,支架上架一横梁,校钟悬挂其上。此钟体积巨大,重达3000多公斤,古香古色,给人一种沧桑感。每年新生入学,必到此钟处举行仪式。南开校钟静静地悬在主楼的后广场,学校每逢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都会鸣钟纪念。
当年的校钟系德国克虏伯工厂制造,原是为庆祝李鸿章寿辰而制作的纪念钟,铜钟钟面铸有整部《金刚经》,重达一万三千余斤。1904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英军曾将该钟取走作日常用钟,八国联军向天津交还政权后,大钟移至海光寺,后海光寺赠与南开大学作为校钟。铜钟置于思源堂西侧,以4根弓形梁柱做支架,并悬挂于约2米高的台基之上。翻看南开旧时的照片,当时那口铜钟颇为壮观,是当时南开的一景。九一八事变1周年时,南开师生为铭记国耻,每日连敲校钟9响,次敲1响,再敲8响,用以象征南开人将铭记九一八国耻,钟声轰鸣,声震方圆数里。
1937年7月28日,日军进攻天津,而驻扎在海光寺的日军则将炮口直接对准八里台的南开大学。南开罹难,建筑被毁,图书设备遭到野蛮劫掠,而万斤大钟亦不知所终。战后学校多方查索校钟,张伯苓校长曾致函中国驻日代表团团长商震将军在日本几个掠夺物品集中地搜寻,但都杳无无音,校钟终难逃被毁的厄运。1997年7月,为铭记南开园被侵华日军炸毁60周年的惨痛历史,学校决定重铸校钟。新铸校钟是由南京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所长、南京静海寺警世钟设计者王钟泉设计,江苏冶金机械厂铸造的。大钟的钟槌与南京警世钟的钟槌共同出自一棵有着80年树龄的檀木,一南一北两棵钟槌堪称一对孪生姐妹。
新的南开校钟重达3000公斤,钟高1.937米,寓意要师生员工牢记1937年日军炸毁南开。钟的周边雕刻着60枚校徽图案,意寓60周年,钟的正面是“南开”两个大字。钟上文字由著名书法家康殷先生书写,左面是校歌,中间是校训。
南开大学校钟铭文:
河海泱泱,立学启庠;
英彦蔚起,山高水长;
翔宇负笈,邦国之光;
七七事变,倭寇似狂;
毁我校园,景钟云亡;
今兹重铸,宫生喤喤;
莘莘学子,济济堂堂;
允公允能,蹈励发扬;
日新月异,科教腾骧;
猗欤南开,宏业无疆。
Ⅱ k12体系是什么
K12,教育类专用名词(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是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缩写,现在普遍被用来代指基础教育。
K12或K-12,是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的简写,是指从幼儿园(Kindergarten,通常5-6岁)到十二年级(grade 12,通常17-18岁)。
这两个年级是美国、澳大利亚及English Canada的免费教育头尾的两个年级。
此外也可用作对基础教育阶段的通称。K12主要被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采用。
(2)校园文化体系扩展阅读:
美国的法律规定儿童6-16岁必须入学。美国的公立学校由政府税收支持,学生免费入学;私立学校多由教会支持。
从整体上说,美国教育可以分为四个递进的阶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初中和高中)到高等教育。
前三个阶段都属于大学前(pre-college)的教育,包括保育学校(Nursery School) 及幼儿园(kindergarten)、小学(Elementary School)、初中(Middle School)及高中(High School)。大学前的教育又称为基础教育即K-12教育阶段。
Ⅲ 如何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策略研究
学校文化建设是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措施。近年来,我国许多学校的文化建设走入了虚幻化、形式化、纸面化的误区。这些误区源自于人们对学校文化的要素和结构缺乏清晰的认识。从要素上看,可以从形态和载体两个角度对学校文化的组成进行细分。从结构上看,可以将学校文化结构分为无生命的几何模型和有生命的树模型两类。生态树模型对学校文化的要素和结构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描述,对于克服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误区有一定的启发。
为了克服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种种误区,需要对学校文化这一概念有清楚、准确的把握。本文对学校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学校文化的结构与特点。
受《辞海》中对文化的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的影响,对学校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从 广义的理解来看,一般将学校文化界定为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各种遗存,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许多定义都明确地认为学校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以下几个定义是这种理解的典型表述:
• 安文铸:中小学学校文化是指,以中小学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这种方式和结果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为其内、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校园人的活动与校园人的发展。
• 阎德明:所谓学校文化,就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
从狭义的理解来看,一般将学校文化界定为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精神层面的遗存,主要强调精神层面的要素。 以下几个定义是这种理解的典型表述:
• 朱小蔓: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神生命和灵魂,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精神、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它是一种浸润人心的氛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
• 张立昌: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学校这个教育组织系统中,所有个体(或大部分成员)的共享价值、规范、行为准则和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方式。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精神方面的价值观、信念、态度、情感和共同行动的准则规范,这是学校文化的内在与核心部分精神文化;二是群体成员关系的形式与组织运行的框架结构,这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层部分制度文化。
• 陶西平:学校文化是指在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众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个学校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
在以上定义中,重点关注了精神层面的要素,主要包括 价值观念(精神文化)和行为规范(制度文化)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精神、制度规范、行为方式、行为准则(规范 / 作风)、氛围等。显然,这些定义反映了对学校文化的狭义理解。
圈层模型学校文化的圈层模型是建立在从形态的角度分析学校文化构成的基础之上的。根据对学校文化构成要素的分析不同,圈层模型又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建立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两分法基础之上的。许多作者认为,学校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外壳,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学校精神文化决定物质文化,赋予物质文化灵魂与精神内涵。
第二种形式是建立在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的三分法基础之上的。例如,阎德明将学校文化描述为由三个同心圆构成的整体:外圆是物质文化,属学校文化的表象层,主要指学校的校舍和环境;中圆是规范文化,属学校文化的制度层,主要指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内圆是精神文化,属学校文化的观念层,主要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第三种形式是建立在 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的四分法基础之上的。例如, 陶西平将四种形态的文化排列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同层次:物质文化(表层的)、行为文化(浅层的)、制度文化(内层的)、精神文化(深层的)。显然,这也是一种圈层模型。
Ⅳ 教师资格证中的学校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其中校园文化又包括哪些内容请详细解答~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思维方式、校风、行为习惯。观念文化可分解为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规范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规范文化发挥着育人职能的制度保证。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位置形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参考地址:http://..com/link?url=EVE2plSOPb_Ozo-W__phK
Ⅳ 什么是校园文化体系架构
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将起到如下作用:(1)陶冶学生情操。(2)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回(3)规范师生言行答。(4)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学校的文化建设,是以集体为单位,班级团队要素、个体成员为基础,这就要求每个学校成员要处理好与他人、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之间的协作,构成一种友好互助、相互信赖的群体氛围,从而真切地体悟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力量,人格的伟大,营造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集体观念。
Ⅵ 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实际,谈谈如何在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要求。“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要责任,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1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积极进步的,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效传播及大学生的认知中存在问题,各方仍要努力解决突出问题,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思潮,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生活,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导向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阐述了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这一道德杠杆更贴近大学生群体,为他们树立了是非判断和评价标准,对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他们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引领大学生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面,提出了确定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等道德观,也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精神支柱,如今高校校园文化存在多种社会思潮,有的甚至背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的各个方面,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使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明辨是非,实现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目标。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现状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的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就,但是仍有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不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占核心地位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是由一系列内涵明确、联系紧密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思想构成的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模糊,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他们对国家当前的核心价值体系、国家政策等不关心,此现状堪忧。 2、大学生的国家和集体意识不强 如今大学生强烈追求个性,加之受到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化的冲击,“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影片等现代媒体对我国青年进行文化渗透,使他们的国家、民族和集体观念淡薄。”3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而学习奋斗的坚定意志已很少感知到了;因集体利益而舍弃个人利益的先进事迹很少听到了;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倾向……这些问题得从思想上抓起。 3、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 “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理想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讲究实惠的思想相当普遍。很多学生积极入党、竞选学生会干部、对待领导和班委表现得非常‘优秀’,只为今后能多拿好处”4;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艰苦奋斗、讲究仁义、勤能补拙等越来越难见到;“有些大学生道德认知强,但道德行为弱;部分大学生没有责任感;有些甚至将马克思主义边缘化……”5这些表明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国家、社会所期望的存在很大差距,且这些思想不利于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 4、大学生的荣辱观异常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在大学生中存在勤俭节约被视为“土”,出现严重的攀比心理;艰苦奋斗、勤奋踏实被视为“笨”;利用逃课时间打游戏、睡懒觉的行为被很多学生羡慕并效仿……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明善恶,把腐朽当神奇,把谬误当真理的现象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格格不入。大学生荣辱观的现状亟待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和扭转。 三、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分析 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要的是努力寻求出解决对策,对其教育路径进行认真分析。 1、坚持“三贴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高校要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认真为大学生做实事,培养和建设专业人员队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处理好理想信念教育与解决思想实际问题的关系。不定期的与学生交流,有针对性的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具体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促使他们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变不良思想,健康快乐地生活和学习。 2、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宣传和教育阵地 “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教育和研究,继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宣传和教育,拓宽教育思路,尤其是应当解决好理论宣传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关系,实现理论教育的实践化转向;开展大型讲座、学术报告、征文比赛、书画展等文体活动来宣传和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力度”6;培养和建设校园网络工作人员,对网页思想和信息等进行监控,充分利用网络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宣传和教育。 3、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我教育地引导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引导他们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涵,形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觉悟。将学习和感悟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去除不良思想,在实践活动中感受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相统一的,以激发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让其真正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增强忧患意识,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让高校大学生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Ⅶ 如何构建中学校园精神文化体系
1、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校园人际环境是校园精神环境的重要支点,它包括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干群之间的关系。旨在激发原动力,增强凝聚力,形成向心力。包括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好学上进的学习氛围,严谨认真的工作环境,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营造正确健康的舆论氛围。通过会议、办专栏、橱窗、画溪之音、校园电视台、国旗下讲话,设立校务公开栏、校园网站等,以及开展主题班会、主题教育、科技节、艺术节、评先评优、树榜样等活动,树正气,明是非,辨善恶、抨歪风,打造学校团队精神,逐步锻造学校的精神文化。
3、营造氛围,建设书香校园。读书启迪心智,读书滋养心灵,读书涵养人生。守住心灵的净土,走进名家伟人的精神世界,陶冶师生自己情操,丰富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校园。不断充实图书资料,提高图书设施的使用率和图书借阅率,为读书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在校园的橱窗和教学楼走道布置师生作品、名人名言;在花园草地布置有人文气息的宣传标语。利用乡村少年宫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通过读书知识竞赛、读后感交流、读书征文、经典篇章诵读、歌咏比赛等活动,建设“书香校园”,进一步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构建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
4、以画溪文学社楹联诗社为依托,搞好楹联文化建设。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珍品;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自成一体,以简练的语言,工整对仗的格式,言志抒情,描物写景,又以高度的概括力引人深思,寓教于乐。通过楹联文化建设,让学生了解楹联的历史、特点、艺术手法和社会功用等,从而使学生更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意识,提高审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