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校园 » 中学西被

中学西被

发布时间: 2021-03-18 03:57:10

① 为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正确

首先, 从今天的世界格局来看,由于通讯和交通的发展,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就像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中国版图的认识相似。中国相对于世界, 也就象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或者“魏国”相对于其他各个诸侯国。所以,把我们的一种思想认识, 立场观点仅限于“秦国” 或者“魏国”已经没有意义了。“ 秦学为体,齐学为用”? 有什么真正的适用价值和意义?现在,人类真正的思想和认识本来就应该是“普世价值”或者“普世意义”。那种把思想和认识划分成为“ 秦学,齐学,魏学,楚学本身就只能够说明自己的立场和认识很狭隘。有些人认为学习西方文化就是文化殖民,那么今天有没有人认为,“秦国” 或者“魏国”已经被孔子的“鲁国” 文化殖民了呢?或者中国被“鲁国” 文化殖民了呢?
其二,中华文明自从春秋战国以后,中国人就没有真正的“信仰”。所有的儒家,道家,法家思想,基本上都是世俗的实用主义哲学。这些本身都就是“用”,根本就没有什么象西方的关于终极关怀的“宗教信仰”。从春秋战国开始以后中国的几千年文化发展就已经开始背离一些普世价值了。在西周以前,我们中华也是有信仰的。 信仰上天上帝。也就是说,春秋战国开始中国文化没有了“体”,都是世俗实用主义哲学,生存之道,“用”学而已。
我比较同意易中天在“评点中华文明”中有关“多种信仰即无信仰”文章中的部分观点:
“我们没有创世神,就没有终极创造者,没有终极关怀,就没有彼岸概念,因此我们无信仰。我们有没有信的东西?有,我们信神、信佛等等。但我们这个民族对这些东西的相信是实用主义的,比如我以前在农村看到神龛里面供奉着的有观音菩萨、太上老君、如来佛祖、土地公公、妈祖、自己的祖宗,除这些之外,还贴着一个纸条,上面写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的崇拜是实用主义的,有那么多崇拜的对象,而且这些神灵各有各的分工。基本上各种班子都齐了,这是常实用主义的崇拜。【1】”
孔子思想哲学提供的是生存之道,就是告诉人们如何适应于非天道规则,非理性强权和统治者主导环境下面“非有序竞争”的生存法则。这种生存法则就是通过 “克己和中庸” 换取和建立一个适宜自己生存的社会人际关系网。当然,这种社会性关系网在任何社会对于个体生存都十分重要,而且特别是在一个没有公平和公正的强权政治,暴力和弱肉强食的社会,“弱者”只有通过联合起来,关系网起来,象“蜜蜂”“蚂蚁”一样,或者依附于某一种“权势”而生存。“非有序竞争”和“人治”的成分越多,这种生存法则的意义就越大。孔子的生存智慧既是这种社会适用的生存智慧,也是在一个凶险社会中成就“圣人”和“义人”或者“洁身自好,明哲保身”的法则。但是,在哪一种的社会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君子和圣贤”,大多数都最后成为“教导”别人的道德教条或者“伪”道德。
孙子兵法,厚黑学等等都是讲如何应用于非规则,不择手段博弈过程的理论和哲学实践。法家则更是“教导”统治者如何不择手段的奴役老百姓,实现“君王”个人和家族利益最大化。“西周以后的春秋战国时代为我们的文明奠定了一个基础:“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立序,以乐致和。”我们的文明是这样的文化系统。这样的文明系统没有根本立足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自由,平等基础上面的人格尊严和独立思想最大化的个性发展空间。
然而,与此相反,西方经历了几千年,建立了一个比较公开,公平,公正的文明法治社会,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思想和生存之道的处世哲学在这种社会就没有什么的实用价值。因为,在这种社会“做人”比较简单,只要老老实实地遵守人人平等的社会规则,虽然可能不能够大富大贵。但是,也能够平平安安一生。在这种社会不太容易“犯大错误”。 因为,法律法规已经把这些天道智慧转化成为人们比较容易操作的相应的制度和体制,人们大家公平遵守规则就可以了。
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他们有基础于“基督教”信仰上面的普世价值体系中天“道”规则的存在。而我们大道废。 所以,才需要孔孟之道,孙子兵法,厚黑学等等。正如老子讲:“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我们已经没有核心价值观了,只有“成功”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事实判断。
当然,孔孟思想对于今天还没有共同规则的国际社会,如何处理好国际关系是非常有很大价值的, 西方社会应该好好学习“克己和中庸之道”来处理好国际关系。如果要实现统治者个人的“霸权主义”野心,法家政治仍然不失是“君王之道”,孙子兵法,厚黑学等等对于非规则,“非有序竞争”,不择手段“胜者为王,赢者通吃”的博弈过程,权术,市场还仍然有指导意义,银行家,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可能仍然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我比较认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就是回归人类文明的共同大道!回归历史!回归常识!回归人类共同价值观!想离开这个东西另搞一套,能够搞出来是什么结果?我们过去的两千多年历史已经完全证明了。

② 出现"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现象的各自原因是什么

中学西传:是因为我国繁荣安定,对外贸易发达,统治者的开明政策
西学东渐:从1840年起,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被殖民者侵略,国土被占,统治者的
无能。再加上我国长期处于闭关锁国,与世隔绝

③ 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教育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

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枟劝学篇枠中系统阐述。 “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3)中学西被扩展阅读

作用:

第一,中体西用思想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中体西用"的合法化打破了中学的一统天下,使中国落后封闭僵化的局面得以改观。

第二,中体西用思想起了强化民族整合性的作用。在殖民主义侵略狂潮的冲击下,一个民族倘若不想沦为殖民地,就必须加强本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的整合程度。

第三,中体西用给人们思想以新的启示,即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中体西用的本意没有这个内容,但它的思维逻辑,却在客观上使人们得到了启示。

洋务运动后,拒绝学习外国的盲目排外思想固然没有市场了,而全盘西化的主张,也被多数人所否定。结合本国实际学习外国的东西,已经逐渐成人们遵循的法则。中体西用是当时可行的过渡性模式"它的提出,不仅开了社会风气之先,为引进西学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促成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第四,"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播大开了方便之门。虽然中学是体、但西学既然已经为用,它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传统框架,取得了合法地位,从而有利于打破国民拒斥外来新生事物的传统文化心理障碍。

④ 中学西传 主要 发生在中国古代的什么时期

应该在中国 唐宋两朝

⑤ 什么是 中学西用

中体西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以后,谈洋务者以各种方式表达过。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次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70-8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议会,90年代以后进一步抨击洋务派学习的思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外国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从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出发,也鼓吹过这种论调。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这一主张。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⑥ 苏州中学西校区为什么荒废了

苏州中学西校区荒废的原因,
可能是找到更好的办学地点了。
可询问苏州市教育局。
以教育局的说法为准。

⑦ 有人认为中学西是在侵华后的被动行为正确呢

人认为中学西是在清华后被动行为正确吗?这个应该是?不那么太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侵华后被动行为不那么正确。

⑧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及作用

从实质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晚清士人在近代西潮冲击下逐步形成的一内个变革性共识,容即中国传统的政教模式已不适应当时的局势,必须有所改变,有所革新;而既存思想或知识资源又不足以因应当下的变局,故变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学习西方。

⑨ 西延安中学和延安中学有啥区别呢

1、属性不同

西延安中学是公立初中。

延安中学是公立高中。

2、创办时间不同

西延安中学创办时间是1992年。

延安中学创办时间是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3、地址不同

西延安中学位于长宁区西部清池路211号。

延安中学位于长宁区茅台路1111号。

一、西延安中学先后荣获长宁区文明单位、上海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平安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上海市书法教育示范学校、上海市党支部“双结对”先进单位、上海市拥军优属先进单位。

上海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第三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以及长宁区第九届教学研讨活动教学工作先进学校、长宁区第九届中小学德育工作研讨活动优秀组织奖等诸多殊荣。

二、延安中学1960年定为市重点中学,1979年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98年迁至现址,2005年成为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延安中学是参加全市著名的六校联考(原十校联考)的高中之一。

该校设有10年级到12年级(高一至高三年级),共34个班级。学校努力构建并优化以“轻负担、高效益、多类别、分层次、个性化”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数学特色、科技见长、人文相济、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

⑩ 请解释:“中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中学西渐
中学西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16-18世纪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和大转折时期。西方经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艺复兴和产业革命,为资产阶级大革命作好了物质和思想上的准备,开始从启蒙时代向近代社会迈进。欧洲人从16世纪起就逐渐摆脱在历史发展中长期落后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波斯--阿拉伯文明的状态,广泛吸收了其它文明的大量精华,而向近代社会冲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学西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国哲学对欧洲思想界究竟有没有产生过影响?产生过“多大”影响?对于这一疑问,我们可从一位美国学者埃德蒙·莱特斯的论文中揣其大概。莱特斯指出,16至18世纪随着耶稣会士往来中西之间,欧洲人对中国的见闻“最典型的传送方式就是透过在东方的教士之书信,托寄回在欧洲的教士。这些书信结集出版后,成为十八世纪欧洲士人间大量流通的读物。书志编纂学者对这些书信集散布的状况加以研究(研究的项目包括:购书者系何人?收藏这些书信集的是哪家图书馆?哪些书商),结果显示散布之广相当可观——从波兰到西班牙都有所发现。”[1](P91)在中学西渐的过程中,传教士的书信立了首功。据统计,仅法国一国派往各国的耶稣会士寄回法国的信函就有34卷之多,其中第16至第26卷约11卷的数量是从中国寄来。通过欧洲学者们的研究,“有关中国的知识已成为文化界的常识,……十八世纪任何一名受教育的士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会远胜于今日一名受过一般教育的知识份子。”[1](P91)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哲学和所谓“中国原则”,就是在这种氛围下传遍欧洲并为欧洲所尊崇、所吸收和所利用的。

1.中学西渐的路径
1.1 丝绸之路
1.2 海上丝绸之路
1.3 南方丝绸之路
1.4 旅行家
1.5 传教士
2 造纸术的西传
3 磁学的西传
4 丝绸的西传
5 印刷术的西传
6 农业技术西传
7 茶叶西传
8 中国经典西传
9 中国园林艺术西传
10 中国冶金技术西传
11 中国造船技术的西传
12 中国桥梁技术的西传
13 中国文学的西传
14 中国哲学的西传
15 中国兵法的西传
16 中医学的西传
17 中国音乐的西传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 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
2. 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第一个阶段
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正要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大量传入大量科学技术的。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
此时的西学传入,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1605年利玛窦辑着《乾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编纂者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当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由于只在少数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
第二个阶段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而由于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的刺激,促使清朝政府在1860年代开始,推行了洋务运动,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当时中国人。当时的洋务人士,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而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而未试图对西方的学术思想加以学习,因此在这期间学术思想方面的传入主要藉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媒体,以及洋务机构中为军事目的顺道译介的书籍。
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进入民国时期,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波的西学东渐,一直持续到当代而未止。

热点内容
2018年班主任工作计划 发布:2025-09-22 20:35:27 浏览:803
用老师写一句话 发布:2025-09-22 18:34:43 浏览:500
自动挡汽车的教学视频 发布:2025-09-22 17:22:21 浏览:87
惠州教师招聘网 发布:2025-09-22 17:12:38 浏览:808
教师晨读 发布:2025-09-22 16:43:22 浏览:137
美女老师的贴身高手 发布:2025-09-22 15:25:50 浏览:644
四年级班主任计划及教学计划 发布:2025-09-22 12:37:49 浏览:767
折什么什么什么 发布:2025-09-22 11:32:28 浏览:286
师德师风自我剖析2016 发布:2025-09-22 11:26:08 浏览:287
印度数学家 发布:2025-09-22 11:05:35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