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程计划
A. 初中课程安排
上午 早自习 两节课 间操 两节课
午自习 11点到12点
下午 两节课 眼保健操 三节课
早上7点上学 晚上5点放学
一节课40分钟
一:引言(名称,目标,功能,背景)
二:流程图分析(业务,数据)
三:系统分析图
四:系统开发环境(语言,操作系统,数据库)
谢绝代码。 具体§ 1.1 背景
有利条件:
1. CUIT已经基本建立了学校的网站,所以迫切的需要一套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来对学生学籍等情况进行管理。
2. 有利于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师资科、院长办公室、各系辅导员对各自所需的及管理的学生信息进行查阅和管理。
3. 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查看,方便他们掌握自己的学习信息。
4. 有利于家长对学生的监督。
5. 有利于用人单位可以通过浏览学校网页,方便快捷的获取学生的有用的信息,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
§ 1.2 系统目标
学生档案管理: 学生的一般情况,及奖励,处分情况;
学生成绩管理: 学习成绩,补考成绩;
学籍处理: 学生留降级处理,休复学处理,退学处理;
日常教务管理: 日常报表,如通知书,补考通知书等,学生学习成绩的各种分类统计;
毕业生学籍处理: 结业处理,毕业处理,授位处理,学籍卡片等。
§ 1.3 业务模式
高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将采用B/S模式,学生的信息由各用户在规定的权限下在各自的工作站上录入,统一保存在系统服务器上,既可集中管理,有可让各部门管理自己负责的信息。信息上网后各用户可查询,调用,达到全校信息共享。
§ 1.4 现行组织机构
学校现有的学生学籍资料分别由系、教务处、学生处管理。每个管理部门几乎都有一份相同的学生基本信息。这样,工作容易重复,而且,最大的问题是彼此工作不透明,容易出现数据的不一致。这问题的出现是致命的。
§ 1.5 业务现状
现在学校各部门分别使用不同数据库,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还不能实现网上共享。由于学校的各个部门都需要一些学生的基本信息,所以各个部门都有一份学生档案。一个部门的改动,将导致其他各部门必须修改,否则,学生的信息将不一致。
现有系统采用的是B/S模式,比如:各系可以将自己系学生的成绩都传到教务处的服务器上,教务处就可以对各系学生成绩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 2 用户需求
高校希望能够对全校所有学生的信息进行集中管理。然后,对各个部门分配不同的权限,让他们去管理他们所需的信息,而没有管理权限的部门只能查询。
§ 2.1 业务需求
1、使用范围要求
按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全日制学生学籍管理等相关文件完成本科和专科学生学籍状况的系统管理(本科生用学年学分制,专科生用学年制)。系统中保留五个年级学生的信息(大四毕业以后学生信息还需保留一年),学生毕业一年后信息转储,但随时可以查询,输出。
2、功能要求
学生档案管理: 学生的一般情况,及奖励,处分情况;
学生成绩管理: 学习成绩,补考成绩;
学籍处理: 学生留降级处理,休复学处理,退学处理;
日常教务管理: 日常报表,如通知书,补考通知书等,学生学习成绩的各种分类统计;
毕业生学籍处理: 结业处理,毕业处理,授位处理,学籍卡片等。
3、信息采集与各部门的使用权限
每学期考试完毕由各系录入成绩,然后由教务科收集。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和数据的权威性,对于网上信息的使用权限和责任规定如下:
数据收集前的系统权限
学生档案 学生奖惩 学生成绩 学籍处理 补考成绩 教学计划管理 各种等级考试
学生处 0 ? 0 ? ? ? ? ? ?
各系 ? ? 0 ? ? ? ? ?
教务处 ? ? ? 0 ? 0 ? 0? 0 ?
院长办公室 ? ? ? ? ? ? ?
注:0、登录,修改,处理权。 ?、查询权
4、数据完整性、正确性:
1、 可按某学生某学年考试及补考成绩,自动生成该学生是否升留降级,退学。
2、 可按某学生在校期间累计重修科目门数和成绩自动生成该学生是否结业,毕业,授位。
3、 可按某学生因非成绩原因所引起的学籍变更作自动处理。
4、 可按每学期各年级班学生考试成绩自动生成补考名单,科目。
5、 可按每学期各年级学生考试成绩自动生成某课程统计分析表。
6、可按同一年级学习成绩进行同一课程不同班级间成绩比较。
§ 2.2 性能需求
因为学籍管理系统存储学生信息,所以数据库系统应该具有备份和恢复功能,保证学生数据库的长期完整性和正确性。另一方面,作为系统的服务器应该能够长期无故障的运行,而且能够便于管理员的操作。安全性要求比较高,对业务逻辑必须封装,避免有人登陆他没权限的网页,避免黑客从数据流中截取敏感数据。
课程计划也称为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学校的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做出的全面安排。
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门类及活动,以及它们的开设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是编制课程标准和编写教科书的依据,也是督导、评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3)中学课程计划扩展阅读:
近代以来,特别是在实行学科课程的条件下,教学计划主要是学科的计划,或只是学科表,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教育结构不断发生变革,现代教育和教学理论主张对教学计划的结构实行改革。
除了教学以外,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发展体力和增进健康的活动、艺术活动和社会活动等也应列入教学计划,在工具课和一般科学知识课、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普通教育课和职业教育课之间应相互渗透。
在新知识不断涌现的形势下,只有必修课而无选修课的单一结构不能适应学生个性才能的发展和知识多样性的要求,适当增设选修课,已成为发展的趋势,一些选修课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成为必修课。
为了防止学生负担过重,须控制教材的份量和难度,控制教学时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不同学科和活动的特点,也可适当改变每节课均为40分钟(或45、50分钟)的固定课时制,试验活动课时制。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81年 3月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 (表1)、1981年4月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表2、 表3) 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表4)。
编订教学计划是一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由有关的科学家、教育实际工作者、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行政干部共同研究编订教学计划,将会提高其理论性和实践性(见课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