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东的中学
『壹』 2014都昌二中高一新生录取名单
李春慧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曾运鑫 高州市潭头中学 陈梅慧 高州市古丁中学
刘天禾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余思好 高州市潭头中学 李智婷 高州市古丁中学
何思宜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任锦雯 高州市潭头中学 黄怡安 高州市古丁中学
钟淦涛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冯钧源 高州市潭头中学 李运潮 高州市古丁中学
范琅阳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李杰隆 高州市潭头中学 梁楚婵 高州市古丁中学
黄敏诗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雷雄锋 高州市潭头中学 卢文彰 高州市古丁中学
杨虎林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彭新景 高州市潭头中学 胡嘉荣 高州市古丁中学
叶浣霞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梁议云 高州市潭头中学 邹海炜 高州市古丁中学
何汶泉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苏龙师 高州市潭头中学 陈春梅 高州市古丁中学
何子君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彭月香 高州市潭头中学 陈锦兴 高州市古丁中学
梁森淏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古佳韦 高州市潭头中学 梁文镁 高州市古丁中学
黄俊琅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刘炼萍 高州市潭头中学 廖清文 高州市古丁中学
赖彦光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孙翠英 高州市潭头中学 何婷 高州市根子中学
李安琪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王玲 高州市潭头中学 苏镇清 高州市根子中学
李清林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余海天 高州市潭头中学 张锦媚 高州市根子中学
余远炜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曾辉汉 高州市潭头中学 谢威贤 高州市根子中学
赖星宇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曾婉桦 高州市潭头中学 陈柳倩 高州市根子中学
张智铭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郭杏 高州市潭头中学 林志权 高州市根子中学
卢茜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黎国霖 高州市潭头中学 苏政华 高州市根子中学
吴文正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冯金芳 高州市潭头中学 何水强 高州市根子中学
张舒俊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廖可欣 高州市潭头第一中学 林世盛 高州市根子中学
林良宇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郭浩翔 高州市潭头第一中学 陈青娴 高州市根子中学
文志铖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任秋霞 高州市潭头第一中学 罗志豪 高州市根子中学
黄灏维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潘家怡 高州市潭头第一中学 黄婷婷 高州市根子中学
劳韵如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梁金乾 高州市潭头第一中学 梁冼彬 高州市根子中学
叶荣燊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杨昊天 高州市潭头第一中学 苏祥 高州市根子中学
湛金艳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梁文雯 高州市潭头第一中学 邱建君 高州市根子中学
陈继焕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列永锋 高州市潭头第一中学 陈思思 高州市根子中学
梁雪雪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黄海 高州市潭头第一中学 何海萍 高州市根子中学
林若彬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梁伟似 高州市潭头第一中学 唐慧玲 高州市根子中学
陈沛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廖志梅 高州市潭头第一中学 邱燕玲 高州市根子中学
廖鸿计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陈少锋 高州市潭头第一中学 黄洁敏 高州市根子中学
姚雯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冯婵 高州市潭头第一中学 丁远锋 高州市根子中学
刘金朋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任沛霖 高州市潭头第一中学 张鹏 高州市根子中学
刘育铭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陈巧玲 高州市潭头第一中学 黄思琪 高州市根子中学
吴豪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任耀东 高州市潭头第一中学 何玉恒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张尧钦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萧雯文 高州市泗水中学 彭洪富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江军军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张启华 高州市泗水中学 黄敏怡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柯丰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黎裕德 高州市泗水中学 何朝展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李雅文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张嘉怡 高州市泗水中学 罗淞尹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杨偲朗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张立志 高州市泗水中学 罗志宽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钟建杨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莫城杰 高州市泗水中学 林煜伦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陈瑞杰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邱均红 高州市泗水中学 何玉瑶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梁登峰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龚文杰 高州市泗水中学 张伟辉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谢周玲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黎雨晴 高州市泗水中学 林天辉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梁键珊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余舒慧 高州市泗水中学 何智键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林巧晴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李楚宁 高州市泗水中学 黎祥燕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钟丞钰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欧敬文 高州市泗水中学 唐意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蔡洪露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黎威 高州市泗水中学 罗晓雁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李宗徽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付春媛 高州市泗水中学 黄晓圆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潘嘉慧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何扬 高州市泗水中学 谢文宇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李尚蔚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陈灼淼 高州市泗水中学 黄嘉蓝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万汶慧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杨颖 高州市泗水中学 龙洁茹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陈惠贤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郭城 高州市泗水中学 苏丽婷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黄秋怡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林映月 高州市泗水中学 吕建超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陈星佑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钟锐锋 高州市泗水中学 吴美亭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赖伟鹏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余谦 高州市泗水中学 罗绍亮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程山珊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钟镇业 高州市泗水中学 梁智敏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黎金华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张鸿杰 高州市泗水中学 赖凯溪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邓圣意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陈海涛 高州市泗水中学 黄秋莹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黄烁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张杰 高州市泗水中学 罗伟城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俞安萍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周永锋 高州市泗水第一中学 罗舒婷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邓茵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余翠琼 高州市泗水第一中学 罗明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韦尚任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郭鑫 高州市泗水第一中学 唐子钊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黄永漩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郭秋霞 高州市泗水第一中学 张欣欣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林楚林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张桂隆 高州市泗水第一中学 唐南京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吴宇达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周宇婷 高州市泗水第一中学 林春仪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孙嘉睿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郭祥有 高州市实验学校 钟金惠 高州市根子第一中学
吕鑫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邱楠 高州市实验学校 吕程焕 高州市分界中学
李焱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蒋丽莎 高州市实验学校 朱宁敏 高州市分界中学
白东程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赖永昊 高州市实验学校 何祖大 高州市分界中学
欧易宗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廖世楼 高州市实验学校 吕夏紫 高州市分界中学
詹贺苗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林永锐 高州市实验学校 陈永健 高州市分界中学
王宏艳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陈英云 高州市实验学校 陈茹苇 高州市分界中学
黎晓晴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韦俊成 高州市实验学校 龚学晓 高州市分界中学
周怀轩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潘余宇 高州市实验学校 吕翀 高州市分界中学
李春汝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叶志威 高州市实验学校 林雯婷 高州市分界中学
李龙浩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陈斌 高州市实验学校 李秋怡 高州市分界中学
吕越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肖培筝 高州市实验学校 邓曼琪 高州市分界中学
刘伟绵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陈春艳 高州市实验学校 莫雪姬 高州市分界中学
揭鸿阳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李欣倍 高州市实验学校 吕海萍 高州市分界中学
李蝉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黄志聪 高州市实验学校 郭霞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陈镭标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林世柑 高州市实验学校 邱桂海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李怡聪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温浪涛 高州市实验学校 黄静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冯子程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成永祖 高州市实验学校 吕华俊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谢雅芝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陈锡军 高州市实验学校 温航程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叶达灿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车泳欣 高州市实验学校 蓝晓娜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黄星凯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张嘉豪 高州市实验学校 廖金慧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马可欣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郭锦章 高州市实验学校 曾健华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梁皓珺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邱秀琴 高州市实验学校 李亮增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梁兆林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李广炎 高州市实验学校 邓活康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杨斯竣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钟晓恩 高州市实验学校 刘冰威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古惠瑶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汪林汉 高州市实验学校 林娴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林舒晴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杨雄森 高州市实验学校 冼桂婷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李嘉林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陈汉奇 高州市实验学校 梁培炜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陈梓鉴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余胜国 高州市实验学校 吕奕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范楚彦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苏文如 高州市实验学校 何焕劲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莫佳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张小丽 高州市实验学校 邓晓微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李钧辉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汤维达 高州市实验学校 林玲燕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林于莉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李文天 高州市实验学校 陈诗敏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黎俊雨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张翠珊 高州市实验学校 林卫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吕嘉瑜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林华锦 高州市实验学校 李亮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张望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杨林狄 高州市实验学校 李柏良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徐子皓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梁家瑜 高州市实验学校 温海英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何瑶瑶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徐秋琳 高州市实验学校 郭海婷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朱柏劲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周桂威 高州市实验学校 李旌华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陈奕婷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卢鹏 高州市石龙中学 吕剑琼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陈锦辉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梁文羲 高州市石龙中学 黄巧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邱权钲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卢通 高州市石龙中学 何泽鑫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朱浩文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卢威海 高州市石龙中学 黄国锐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张侥健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卢文茵 高州市石龙中学 林秋娜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徐廷鑫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朱慧萍 高州市石龙中学 林映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邱文娴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陈星任 高州市石龙中学 龚益民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冯俊阁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卢庆肖 高州市石龙中学 廖奕锋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黄轩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吴思慧 高州市石龙中学 钟志杰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何祥辉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卢永涛 高州市石龙中学 张华俊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张竞月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卢士琨 高州市石龙中学 邓心怡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吕沅蔓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黄文菊 高州市石龙中学 何颖琪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古杰凯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卢春燕 高州市石龙中学 吕英洁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张月苗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廖镇成 高州市石龙中学 郭金燕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韩浪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欧小铭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何晶晶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廖茵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陈国林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伍俊威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徐敏雯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吴丽萍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吕红丹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张淦康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农小燕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吕彩虹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李雨滔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董德杰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廖梅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韦智峰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黄太权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杨荣旋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周进迎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黄增添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赖海婷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高天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梁莹尹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郭晓媚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曾懿航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董键如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罗洁权 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
吴尧冰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陈焕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张洪永 高州市顿梭中学
何海丰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董钰龙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邹颖娴 高州市顿梭中学
陈朝浪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何德池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江浩天 高州市顿梭中学
钟景辉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胡诗曼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潘果裕 高州市顿梭中学
陈峰旭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梁舒琪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邹坤秀 高州市顿梭中学
李嘉颖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冯崇明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吴金婷 高州市顿梭中学
龚宇浩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梁柱浩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钟志扬 高州市顿梭中学
何峻林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梁敏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欧晓迎 高州市顿梭中学
邹炎坤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黄小泳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邹丽梅 高州市顿梭第一中学
李炫增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苏斯琪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程朗 高州市顿梭第一中学
谢静宜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韩项臣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张润林 高州市顿梭第一中学
廖望淇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何厚权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朱昌劲 高州市顿梭第一中学
罗铭楠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黄华超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李泰民 高州市顿梭第一中学
张镱尹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吴舒婷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邹欢恩 高州市顿梭第一中学
邹洁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梁志春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朱鹏飞 高州市顿梭第一中学
杨诗雨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程皇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江采思 高州市顿梭第一中学
廖文灿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陈冲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张伟晶 高州市顿梭第一中学
刘小龙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黄澎辉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黄健 高州市东岸中学
莫鸿雁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黄增宝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温春婵 高州市东岸中学
潘俊宇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陈鹏威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周建涛 高州市东岸中学
张雪冰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梁伟镇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冯柳燕 高州市东岸中学
黄搏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陈桂江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余嘉欣 高州市东岸中学
姚志鹏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冯艳冰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覃金倩 高州市东岸中学
黄家怡 高州一中实验学校 方思又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余晓雯 高州市东岸中学
卢芬菲 高州市长坡中学 冯雁婷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李凯诗 高州市东岸第一中学
黄玉旺 高州市长坡中学 钟宇航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莫雪 高州市东岸第一中学
吴昭 高州市长坡中学 吴菁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陀贤 高州市东岸第一中学
吴华宇 高州市长坡中学 陈钰尹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李政杰 高州市东岸第一中学
张晓舒 高州市长坡中学 李华铖 高州市石鼓第一中学 赖林峰 高州市东岸第一中学
萧洁豪 高州市长坡中学 李瑞恒 高州市石板中学 梁金凤 高州市东岸第一中学
梁郁基 高州市长坡中学 朱远浩 高州市石板中学 陆梅凤 高州市东岸第一中学
莫明惠 高州市长坡中学 钟金成 高州市石板中学 赖永泳 高州市第四中学
李春枫 高州市长坡中学 朱琼楷 高州市石板中学 姚均庭 高州市第四中学
邱洁云 高州市长坡中学 黄文修 高州市石板中学 苏威 高州市第四中学
梁洁霞 高州市长坡中学 陈金妹 高州市石板中学 吴晓霞 高州市第四中学
黄雨菲 高州市长坡中学 邱甲毅 高州市石板中学 朱泰锋 高州市第四中学
吴钊枫 高州市长坡中学 何文锴 高州市石板中学 梁炜嘉 高州市第四中学
梁智峰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蓝欣 高州市石板中学 侯宇西 高州市第四中学
张楚萍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邹金鑫 高州市石板中学 黄琪琪 高州市第四中学
梁诗琪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胡任泉 高州市石板中学 钟文恺 高州市第四中学
廖紫慧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钟海亮 高州市石板中学 龚磊 高州市第四中学
黄玉婵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陈洁莹 高州市石板中学 张晓琳 高州市第四中学
吴春晓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钟佩佩 高州市石板中学 黄汉旋 高州市第四中学
萧颖健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张道儒 高州市石板中学 邓楚钒 高州市第四中学
邱朗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赖锦霞 高州市石板中学 王澄 高州市第四中学
萧颖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张连彬 高州市石板中学 许力丹 高州市第四中学
冼彩仙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何佩玲 高州市石板中学 邓倩 高州市第四中学
卢斌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陈诗豪 高州市石板中学 李见阳 高州市第四中学
冼志冰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钟政国 高州市石板中学 全美诗 高州市第四中学
范启聪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钟一初 高州市石板中学 黄文欢 高州市第四中学
黄伟健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钟杏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覃述 高州市第四中学
莫万青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张诗婷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关宝莹 高州市第四中学
邱锦超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黄宝婷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李佩颐 高州市第四中学
萧健彪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朱颖斯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梁智文 高州市第四中学
杨妙慧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赖有悦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陈泽岚 高州市第四中学
黄思雯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黄焕鹏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陈金媚 高州市第四中学
莫海珊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黎家浩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温冠东 高州市第四中学
邱权志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陈丽茵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梁佰鸿 高州市第四中学
梁倩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潘月婷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梁茵 高州市第四中学
袁晓犇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孙欣欣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陈建余 高州市第四中学
阮柳婵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孙志焕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周洁雯 高州市第四中学
莫钦迪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黄款婷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李莹 高州市第四中学
阮杰波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钟晓强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张迪聪 高州市第四中学
冼钦涛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刁显奇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车敏锐 高州市第四中学
梁诗韵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陈雄爱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卢家杰 高州市第四中学
冼聪婵 高州市长坡第一中学 张金燕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曹洪瑜 高州市第四中学
刘依娜 高州市云潭中学 白金兰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李悦 高州市第四中学
詹婷敏 高州市云潭中学 巫火艳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黄政贤 高州市第四中学
廖柏霖 高州市云潭中学 李军海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柯创昭 高州市第四中学
杨金涛 高州市云潭中学 邱鑫欣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张远远 高州市第四中学
莫剑静 高州市云潭中学 徐敬东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宁心怡 高州市第四中学
赖秋怡 高州市云潭中学 张水娟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黄崇林 高州市第四中学
黄增豪 高州市云潭中学 张乔鹃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何维 高州市第四中学
王卓林 高州市云潭中学 陈沃青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梁秋倩 高州市第四中学
黄海玲 高州市云潭中学 徐立志 高州市石板第一中学 邓渝 高州市第四中学
黎秋婷 高州市云潭中学 夏孙强 高州市深镇中学 冯俊皓 高州市第四中学
吴程业 高州市云潭中学 谢俐思 高州市深镇中学 赖冠良 高州市第四中学
温惠民 高州市云潭中学 吴李寿 高州市深镇中学 张枢 高州市第四中学
林燕玲 高州市云潭中学 罗连 高州市深镇中学 李宣锋 高州市第四中学
陈伟港 高州市云潭中学 潘龙喜 高州市深镇中学 赖浩锋 高州市第四中学
廖伊婵 高州市云潭中学 黄智浩 高州市深镇中学 叶敬豪 高州市第四中学
崔金秋 高州市云潭中学 陈冠宏 高州市深镇中学 邹晓庆 高州市第四中学
肖迪海 高州市云潭中学 梁小碟 高州市深镇中学 苏泳州 高州市第四中学
陈桂发 高州市云潭中学 盘子贤 高州市深镇中学 陈冠宇 高州市第四中学
黄琪 高州市云潭中学 胡召婷 高州市深镇中学 潘寅 高州市第四中学
张黔 高州市云潭中学 谭慧娟 高州市深镇中学 雷丽宇 高州市第四中学
张萍燕 高州市云潭中学 谭文岳 高州市深镇中学 张坤玉 高州市第四中学
李南辉 高州市云潭中学 李林文 高州市深镇中学 朱邓超 高州市第四中学
廖志伟 高州市云潭中学 黄文浩 高州市深镇中学 钟春淼 高州市第四中学
吴楚贤 高州市云潭中学 胡敏婷 高州市深镇中学 何文静 高州市第四中学
张洁玲 高州市云潭中学 邓婷婷 高州市深镇中学 黄展华 高州市第四中学
吴颖嘉 高州市云潭中学 唐颖怡 高州市深镇中学 廖佩言 高州市第四中学
吴婷婷 高州市云潭中学 杨凤 高州市深镇中学 黄璐瑶 高州市第四中学
官东燕 高州市云潭中学 梁秋梅 高州市深镇中学 张彬 高州市第四中学
涂俊彬 高州市云潭中学 李莹 高州市深镇中学 朱茵 高州市第四中学
唐泽童 高州市云潭中学 卢金源 高州市沙田中学 黎小萍 高州市第四中学
赖坤东 高州市云潭中学 冯显酌 高州市沙田中学 叶炜铭 高州市第四中学
张海怡 高州市云潭中学 朱豪贤 高州市沙田中学 卢伟杰 高州市第四中学
陈彩君 高州市云潭中学 黄添渝 高州市沙田中学 朱承青 高州市第四中学
郭程 高州市云潭中学 朱美倩 高州市沙田中学 张文雯 高州市第四中学
杨翡翠 高州市云潭中学 卢施琴 高州市沙田中学 黎梓斌 高州市第四中学
郑珍 高州市云潭中学 黄业隆 高州市沙田第一中学 杨其聪 高州市第四中学
魏莉敏 高州市云潭中学 陈庭辉 高州市沙田第一中学 朱华钊 高州市第三中学
彭华梅 高州市云潭中学 庄礼忠 高州市沙田第一中学 苏淼 高州市第三中学
黎华全 高州市云潭中学 周婉婷 高州市沙田第一中学 冼春萍 高州市第三中学
杨杰豪 高州市云潭中学 古雅婷 高州市沙田第一中学 刘远鹏 高州市第三中学
崔江玲 高州市云潭中学 梁栋清 高州市沙田第一中学 侯晓明 高州市第三中学
邓铭杰 高州市云潭中学 邱柏强 高州市沙田第一中学 李淼 高州市第三中学
崔思琳 高州市云潭中学 杨露 高州市沙田第一中学 吕佾 高州市第三中学
阙颜蓉 高州市云潭中学 朱宇鹏 高州市沙田第一中学 江振成 高州市第三中学
阙金梅 高州市云潭中学 卢英妮 高州市沙田第一中学 蓝玲玲 高州市第三中学
吴春媚 高州市云潭中学 梁华婷 高州市沙田第一中学 蓝怡 高州市第三中学
周剑锋 高州市云潭中学 何宜键 高州市沙田第一中学 黄金梦 高州市第三中学
『贰』 高中历史
我们近距离地看一下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各朝地中央行政体制变迁,可以发现,尽管各个朝代的行政体制各具特色,但从整体上看,可以将整个演进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将各朝代行政体制概括为三大类型。四个阶段即秦汉为第一阶段,魏晋南北朝为第二阶段,隋唐宋元为第三阶段,明清为第四阶段。三大类型即秦汉三公九卿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度、明清内阁制度。
第一阶段形成了中国封建王朝中央行政体制的第一种类型,即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这一制度建立了中国秦汉以后历代王朝中央行政体制的基础模式,其最大特点是以丞相为首的百官秉承皇帝旨意,对整个国家实施统治。三公九卿权力集中,涵盖广泛,无所不包,丞相权力之大为后世远所不及。正是秦汉体制丞相的权势熏天,严重威胁到皇帝自身的权威,威胁到皇帝作为封建王朝中央政府核心对整个国家军政大政的绝对掌控权,启动了秦汉以后一波高过一波的皇权与相权的博弈和斗争。
第二个发展阶段的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在这个阶段内,上承秦汉之三公九卿制度,下启隋唐三省六部制度,经过四百四十年(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漫长历史的大浪淘沙,裁汰了三公九卿式的集权于臣的制度,经过这个时期的过渡,初步形成权力分散、各司其职的三省六部制之雏形——三省六曹制度。
三省六部制度在隋唐时代,也即第三个历史阶段才真正得到确立和发展,这一制度将秦汉时期丞相的大权一分为三,保证了皇权的强化与集中。这一时期,中央行政机构各个职能部门的设置与行政职官的建制,基本上达至完备,伺候各朝中央政府中的一般行政性机构大体沿袭隋唐制度,无论君权与相权如何博弈,具体的行政事务机关都按照隋唐制度设置吏、户、吏、兵、刑、工六部。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更是依照隋唐制度建立官僚机制,每个朝代虽有微小调整,但基本上并未脱离隋唐三省六部制度模式。
明清时代是第四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是时期,相权被进一步削弱,废除自秦汉以来的宰相制度,而建立起名义上只是皇帝“侍从秘书”的内阁制度,收相权于皇帝,皇权与相权高度结合,形成了中国封建历史上前所未有且无以复加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是这一时期最大的行政管理弊端。
当我们循着大历史的观点,迅速地将整部中国历史扫描一遍时——从先秦之夏商周,而秦汉,而魏晋南北朝、隋唐,而五代十国,而宋元明清,及至21世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不由自主产生这样地感觉,那就是,历史如河,逝者如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洋洋历史,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波涛汹涌,奔流不息。各个王朝的中央行政体制一脉相承,彼此连贯一体,构成一副壮观的组织变迁连续体。
『叁』 结合高中历史必修1概述我国古代中央官制,地方制度,监察体制,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秦汉中央管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为丞相(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最高监察长官)和太尉(最高军事长官),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九卿为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行政长官:奉常为九卿之首,掌宗庙礼仪及文化教育;郎中令掌宫殿门户守卫,为宿卫侍从长官;卫尉为宫门警卫之官;太仆掌皇帝车马,兼掌全国马政;廷尉为中央最高司法长官;典客掌民族事务及朝聘;宗正专管皇室亲属事务;治粟内史职责为征收盐铁钱谷租税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建立中朝制,即选用一批地位较低的内廷人员参与朝政。
汉成帝时,大司马(武帝时由太尉改称)、大司空(成帝时由御史大夫改称)和丞相(哀帝时改称大司徒)三公权力进一步削弱。尚书权力扩大,尚书令为主管,设五曹。东汉时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尚书机构称台,有令、仆射各1人,尚书6人,分掌三公、吏、民、客、二千石及中都官等六曹,分割或取代了九卿部分职权。东汉至魏晋,中央政务逐步由三公向三省转移,行政事务渐由九卿向六部过渡。
二、隋唐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由中书省决策,通过门下省审核,经皇帝御批,然后交尚书省执行。六部为尚书省直接下辖的行政部门。吏部(官僚人事任命)、礼部(全国考试、外交礼仪以及国家大典制度)、户部(民事户口经济)、刑部(法律刑法实行)、工部(建筑)、兵部(军事)。
三、宋元中央官制——
宋朝的中央机构在神宗元丰前后有很大的不同。元丰以前,虽仍有三省六部,但形同虚设。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真宰相之任,参知政事为副相,总揆行政;又设枢密院掌军事,转运使司、铁盐使司、度支使司等三司掌财政,这样形成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的局面,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六部的权力也被不断增设的机构所侵夺。如吏部,权归审官东院、流内铨、审官西院、三班院;户部,权归三司;礼部,权归礼仪院;兵部,权归枢密院;刑部,权归审刑院,纠察在京刑狱司;工部,权归三司修造案等。九寺五监中部分寺、监权力的转移也有类似的情形。神宗元丰五年(1082),实行中央官制改革,罢去三司及一切丛杂机构,基本恢复到唐代三省六部的格局。与唐代不同的是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事、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为宰相之任(后改称左右丞相);此外,枢密院职任得以保留。元朝中央行政制度变唐、宋的三省制为一省制——中书省,以中书省为最高政务机关,六部为其所属。
四——明代中央官制——内阁学士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废除中书省,独揽大权。但是由于政务十分繁忙,永乐皇帝即位后,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仁宗时,任用杨士奇、杨荣为华盖殿、谨身殿大学士,权力加重。明世宗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
五,清代中央官制——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省去“办理”二字,遂简称为“军机处”了。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 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者”,即入值办事之意。军机大臣没有定额,军机处初设时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军机章京初无定额,至嘉庆初年,始定为满、汉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满、汉章京又各分两班值班,每班八人。军机章京之任命,或称为“军机司员上行走”,或称为“军机章京上行走”。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
秦汉郡县制。后来汉末成为州、郡、县三级。
宋代统一中原后,除收军权于中央外,地方行政机构采取分路而治,成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政区。路以水陆转运使为行政长官,又置安抚使、刑狱使、常平使,分掌兵、刑、市场平□与盐铁专卖,恢复秦汉以来地方分权而治的状况。府州机构沿袭唐代。军原为五代时的军区,后因兼理民政而成为行政区,仍保留军的旧名。监多半设于工矿地区,以加强矿产开发的管理。为进一步控制地方,北宋朝廷常派京师供职官员到州县执行中央政令,其职衔为知府、知州、知县等。同时在各府州置通判,规定一切政令须经通判副署,通判并可随时向朝廷奏报府州情况。于是各级官吏层层牵制,事事听命于朝廷,地方无主动性可言,并使机构臃肿,冗官充塞,行政费用猛增。县以下行政机构,隋唐为乡里制,北宋一度推行保甲制,但因新旧党争而时行时废。
元代“行省制。后来各代基本沿用了这一制度。
监察制度
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监察政府官员,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制度。监督法律、法令的实施,维护国家法律、法令的统一,参与并监督中央和地方司法机关对重大案件的审理活动,是中国古代监察机构及监官的主要职责。
沿革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起源甚早。战国时,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就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秦代开始形成制度,之后便成为历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一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备。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创建了监察制度。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贰丞相,御史府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书和监察。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
汉承秦制,但较秦制更严密。在西汉,中央仍设御史大夫作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兼掌皇帝机要秘书和中央监察之职。在地方上,西汉初年废监御史,由丞相随时委派“丞相史”,分刺诸州。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叫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1人,为专职监察官,以“六条问事”,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丞相府设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朝官如谏大夫加官给事中,皆有监察劾举之权。郡一级有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帝时,会侍御史二人掌法律文书,也有评断决狱是非之权。因特别使命而设的符玺御史、治书御史、监军御史、绣衣御史(亦称绣衣直指)等,分别行使御史的职权。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监察事务。东汉时,御史台称宪台,仍以御史中丞为长官,但职权有所扩大。御史台名义上转属少府,实为最高的专门监察机关。它与地位显要的尚书台、掌管宫廷传达的谒者台,同称“三台”。东汉侍御史,掌纠察;治书侍御史,察疑狱。把全国分成13个监察区,包括1个司隶(中央直辖区)和12个州。司隶设司隶校尉1人,地位极为显赫,朝会时,与尚书台、御史中丞一样平起平坐,号曰“三独坐”。司隶校尉负责监察除三公以外的朝廷百官和京师近郡犯法者。每州置1刺史,用以监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由于事权混杂,后来刺史逐渐变为凌驾于郡之上的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失去监察作用,故改称州牧,州也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地方监察制度便基本瓦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基本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状态。各朝的监察机构名目不一,但体制与汉代相同,亦有部分变化。魏晋时,御史台不再隶属少府,而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全国性的监察机构。南梁、后魏、北齐的御史台(亦称南台)和后周的宪台,仍以御史中丞为主官,北魏称御史中尉。由于监察长官权势日大,出现了防范监察官员犯法渎职的规定。群臣犯罪,若御史中丞失纠,也要罢官。魏晋以后,为防止监察机构徇私舞弊,以发挥其监察效能,明确规定大士族不得为御史中丞。晋以后,御史中丞下设殿中御史、检校御史、督运御史等,分掌内外监察之权。此时,地方上不再设置固定的监察机构,由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员。此外,御史“闻风奏事”的制度也在这个时期形成。
隋唐时期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代发展了隋代的监察制度,使监察机构更趋完备。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称宪台,大夫称大司宪。武则天时,改御史台为左右肃政台。中宗后又改为左右御史台。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①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②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③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前)。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唐代进一步扩大了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御史台享有一部分司法权,有权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案件。
谏官系统在唐朝也趋于完备。谏官的设置,秦汉时已有,魏晋南北朝时有较大发展。至唐代,中央朝廷实行三省制,其中门下省的主要职责是匡正政治上的得失,以谏诤为任。门下省置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补阙、拾遗(其中右补阙、右拾遗隶中书省)、给事中等职,举凡主德缺违、国家决策,皆得谏正。其中给事中掌封驳(即复审之意)诏制,权力更重。
宋代监察机构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而加强。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如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有权随时向皇帝报奏,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此外,路一级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等,也负有监察州县的责任。为保证监察御史具有较多的从政经验,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从此开御史滥用职权之例。御史可以直接弹劾宰相,亦有劝谏之责。御史台还有权分派御史参与重大刑事案件的审理。
元代中央设御史台,御史大夫秩高从一品,“非国姓(蒙古贵族)不以授”(《元史·太平传》)。还在江南和陕西特设行御史台,其组织与中央御史台相同,作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关。这是元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发展。全国分为22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使(即监察御史)常驻地方,监察各道所属地方官吏。
明代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备。中央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和佥都御史。下设13道监察御史,共110人,负责具体监察工作。监察御史虽为都御史下属,但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进行纠举弹劾之权。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官员,其权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从事”之权。都察院除执行监察权外,还握有对重大案件的司法审判权。战时,御史监军,随同出征。
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专设六科给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旨在加强皇帝对六部的控制。礼、户、吏、兵、刑、工六科,各设都给事中1人,左右都给事中各1人,给事中若干人。凡六部的上奏均须交给事中审查,若有不妥,即行驳回;皇帝交给六部的任务也由给事中监督按期完成。六科给事中与各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科道官虽然官秩不高,但权力很大,活动范围极广。因此,对科道官的选用十分严格。同时还规定,对监官犯罪的处分比一般官吏要重,“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明史·职官志》)。
清代清代监察机构沿袭明代,又有所发展。在中央,仍设都察院。早在入关之前,皇太极即下诏:“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倘知情蒙弊,以误国论”(《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各级官吏均置于都察院监督之下。清代都察院以都御史为主事官,他与六部尚书、通政使、大理寺卿等重要官员共同参与朝廷大议。都察院下设15道监察御史(清末增至22道),专司纠察之事。雍正年间,专察六部的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和各道监察御史共同负责对京内外官吏的监察和弹劾。唐代的台、谏并列,明代的科、道分设,清代的科、道则在组织上完全统一。监察权的集中,是清代监察制度的一大特点。
清代,一方面允许监察官风闻言事,直言不讳;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监察官权力过大,规定御史对百官弹劾要经皇帝裁决。到宣统年间,新内阁成立,都察院被撤销。作用与特点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清□除害,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它能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的明昏有密切关系。同时,由于封建政权和封建官吏的阶级本性所决定,监官本身因贪赃枉法而获罪者也不乏其人。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①组织独立,自成系统。自两汉后,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地方监察官直接由中央监察机构统领,由中央任免;作为“天子耳目”的监官有相对的独立性,从而为监察制度的逐渐完善和监察效能的发挥提供了组织保证。②历代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并实行重奖重罚。③以轻制重,对监官采用秩卑、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如元代的监察制度带有民族压迫的性质。元世祖时明确规定:“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元史》卷十,《世祖纪》),但蒙古人不在此限。明代除了公开的监察机构六科和都察院外,厂卫等秘密的特务机构也成为监察网的组成部分。
选官制度 : 两汉 察举制。举孝廉。也就是各地推荐孝顺、廉洁品行好的人做官。
两晋南北朝:j九品中正制:社会上人分九品,九品之内不通婚,各自继承。社会没有阶层间的流通。
隋代以后:科举制度。
其他的建议你在网络里搜搜看看就行了!
『肆』 广西合浦县廉州镇堂排村有多少个学校
有1个中学和两个小学.合浦7中.堂排小学.官东小学
『伍』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主人公是谁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主人公是西汉淮南王刘安。
刘安(约公元前179─前122年)是古代中国著名的道教信徒,出身于汉王朝的皇室贵族,喜欢交际。由于他为人慷慨大方,所以笼络了很多人才,被皇帝封为高爵位,后又晋升为"淮南王"。不久,由于谋反暴露,他被迫自杀。
据说刘安喜爱读书鼓琴,做官时候为当地百姓做了一些好事,他还招揽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纂《淮南鸿烈》(又名《淮南子》),该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著作,其中《内篇》有21篇,《外篇》33篇,《内篇》流传至今。
另外,人们还传说刘安不是自杀而死的,而是他长期修炼丹药,终于获得了成功。一天他吃下丹药,其中一些散落在地,被他家里的鸡、狗吃了,结果刘安和他的鸡狗一起都飞到天上成了神仙,所以中国有句成语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陆』 活着获得个人一等功的人都有哪些
比如2015年的时候长江之星翻了,潜水员官东救出两个人 当时总理也在场,当场给了一等功。
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官东主动请缨加入海军工程大学抢险救援分队。
6月2日抵达救援现场后,他第一个跳入水中,面对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的双重考验,官东首先在船舱内发现朱红美老人,他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她穿戴好装具,最终成功将其救出,这是第一位被成功救出的生还者。
14时15分,官东再次下水,在机舱部位找到了船员陈书涵。面对体力严重透支,陷入绝望的陈书涵,官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装备给了陈书涵,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仅靠轻潜装具支撑。撤退时,他身上的信号绳被缠住,危急之下,官东割断信号绳,与水面彻底失联。
官东在黑漆漆的舱内摸索近20分钟,终于找到出舱口,怎料,一个暗流瞬间将他卷入深水区,而此时,装具里的氧气即将耗尽,官东果断丢掉所有装具,憋着一口气猛地往上游。由于上升速度过快,刚出水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面对大家的赞许,这个帅气的90后小伙儿,没有多言。
(6)官东的中学扩展阅读
官东,男,安徽宣城宁国人,1990年5月生,20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工作于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分队。
2015年“东方之星”救援过程中,官东多次下潜,凭借高超的潜水技术,一连救出两名幸存者;危急时刻,让出自己的潜水器具,险被急流冲走。
2015年6月3日,海军工程大学为其记一等功。2015年10月13日,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被授予官东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2016年2月14日,当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2018年9月,当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志愿者形象大使。
『柒』 感动中国徐立平作文
最近,太多太多的感动令我们泪如雨下,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莉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大学生徐建龙,他们的英雄事迹都定格在千万人心中,而在我心中,最美的人就是我家对门的修车师傅。
他,是一个聋哑人。虽然每天放学总要经过那里,但我从来没有正眼瞧过他。
那是一个寒风呼啸的傍晚。爸妈都不在家,我做完了作业正在看电视,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我忙打开门,只见昏暗的暮色中,站着一位穿着又脏又破的老头,头上还戴着一顶破棉帽,手上、脸上都沾满了油污。仔细一看,正是他。他焦急的用手比划着,嘴里还发出“啊啊”的声音。我怎么也搞不明白他想要说什么,我越是听不懂,他越急,叫的声音也越高。天有点晚了,爸妈又不在家,我心里还真有点害怕,就赶紧对他摆摆手,关上了门。隔着门,我又听见他在敲别人家的门。
一会儿,爸妈回来了。吃晚饭时,爸爸突然想起中午自行车坏了,他就把车子推到对门的修车铺修理,下班忘了推回来。我猛然想起他来敲门的事。现在我才明白,原来他是在一家一家地寻找失主呀!我和爸爸赶紧放下碗筷,穿上外套,跑到修车铺。只见那位修车师傅还站在冬日夜晚的寒风中,不停地搓手跺脚,还不停地往手上哈气,在他身旁放着的正是爸爸那辆已被修好的自行车。看到这个情景,爸爸连忙上前,借着路灯的光,修车师傅认出了爸爸就是车主,于是他不声不响地从口袋里掏出了钥匙,递到了爸爸手中。爸爸激动地握住修车师傅的双手,对他边比划边说:“谢谢您,真是太谢谢您了!您把车锁在这就行了。”修车师傅仿佛弄懂了爸爸的意思,用冻僵的手从口袋里掏出了纸和笔,在纸上哆哆嗦嗦的写了几个字:我怕你晚上用车。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想到他挨家挨户寻找车主的情景,想到他在寒风中久久的等待车主的焦急,他在我心中的形象突然高大起来:不再是破旧的衣服和满身油污,而是心地善良和心灵美好。我的心里油然升起一股敬意!
感动是心灵的舞动,是灵魂的飞舞,是内心的震撼,是心中最最柔软之出的一丝颤动.感动是美好人生的启迪.它富于美好与幸福又富于感慨与同情.如果没有感动,人之灵魂也将是死寂一般,没有半点生动的感受与颤动.感动是桥梁,是通往内心深处的桥梁;是阶梯,是搭起成功人生的阶梯;感动就是真诚的召唤,是唤人觉醒的真诚的召唤;感动就是内心的呐喊,是生命支源和生命之终的发自内心的呐喊!
他是一个修车师傅,一个平凡的人,却有一颗不平凡的心,舍己为人,再冷,他都不怕,用真心打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