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理解
⑴ 对初中的理解
中国学校教育大体上分为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其中,中学又分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就是初中,高级中学就是高中。
初中阶段是三个学年度,过去叫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初中三年级。现在根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安排,在小学六年制的基础上将初中阶段的三年统一排序为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都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其中的小学和初中又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义务教育阶段。
高中以后的大学阶段就属于高等教育阶段了。
⑵ 初中生怎么理解长大的含义
1、 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即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
2、 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
3、 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
4、 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善于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道德行为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5、 保持健全的人格
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6、 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响或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可排泄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
7、 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投入有乐趣的生活中,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和对国家有意义、有价值。能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事有意义的事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
8、 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9、 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能够根据客观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暂时无法改变客观环境的情况下,能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并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10、 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常态的生活方式,不因生活的变故和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改变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思危心理及不必要的负担。能坦然处事,保持安宁的心理状态。善于合理的提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及要求,不盲目冲动,不表现与成人的反抗对立的情绪。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使之健康地成长。
⑶ 怎么了解中学生的心理
学生感觉学习负担重,学生之间竞争大,在加上家长的期望值高,随意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稍微不注意,学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甚至很多学生在谈到学习的时候表情都是不屑一顾的。如果老师和家长强迫他们学习,学生则会反应得焦躁、愤懑、无奈。
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首先表现为和教师的关系,多数教师对学生不做深入了解,只凭表面现象去判断学生,所以很多时候学生觉得老师处理事情不公平,学生也不主动找老师对所做的事情进行解释,所以就导致了师生关系非常不好。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出现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学生会和老师打架的情景。其次表现为同学之间的关系,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学生都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很多学生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还有就是和父母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缺少沟通和理解,有时候父母的不当言行给子女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所以子女也越发反感父母。有一个学生,老师为了教育他,给他说了他的父亲病重住院时,他却不屑一顾,老师问他为何是这种态度时,他却说:“我和我父亲关系不好……”多么可怕的回答啊。学生还会遇到情感问题,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生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情绪也变得很敏感,容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出现了情感上的困惑,但又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所以显得更加苦恼,甚至严重影响了学习。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出现这样严重的心理问题呢?
首先是社会的原因,当今社会不学无术的人比较多,学生又是一个比较单纯的群体,于是他们找机会主动接近学生,学生很容易受影响。另外不健康的书籍、影视、网络等也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家庭的原因,很多家长不注意子女的教育,要么就娇惯,要么就体罚,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也使学生形成了偏激的心理。学校的原因,学校不太注意心里健康课的开设。老师不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有时候不当的教育方法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多和学生交流,从中获取真实的信息,比如在寝室或其他不是教室的场所和学生随意交谈。学生变得自然从容,交流真实贴心,这样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尤其是班主任应该用心去观察揣摩学生的细微变化,有一位女生有一段时间郁郁寡欢的,上课精力不集中,做作业也不认真,通过了解才知道是因为有一个男生给她写情书了,她不知道如何处理,又怕别人知道了会笑话她,所以通过老师给她指点和开导,她顺利解决了问题,变得开朗了,学习也认真了。定期给学生开设心里辅导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心理,及时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本期我们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也根据情况对他们进行了辅导,效果很好的。多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同时要远离不健康的东西,多接收好的知识。只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管理,学生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⑷ 谈谈你对中学生的理解
为上高中考大学做准备..
学习要安排一个简单可行的计划, 改善学习方法.同时也要适当参加学校的活动,全面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多听(听课),多记(记重要的范文,记重要的题型结构,记概念,记公式),多看(看书),多做(做作业),多问(不懂就问),多动手(做实验),多复习,多总结.用记课堂笔记的方法集中上课注意力. 英语多看重要课文,熟悉词汇及用法.
其他时间中,一定要保证学习时间,保证各科的学习质量,不能偏科.
每天要保证足够的睡眠(8小时),保证学习效率.
安排适当的自由时间用于与家人和朋友的交往及其他活动.
通过不懈的努力,使成绩一步一步的提高和稳固.对考试尽力, 考试时一定要心细,最后冲刺时,一定要平常心.考试结束后要认真总结,以便于以后更好的学习.
眼下:放下包袱,平时:努力学习.考前:认真备战,考试时:不言放弃,考后:平常心.切记!
成功永远来自于不懈的努力,成功永远属于勤奋的人
⑸ 中学生怎样理解“义”
首先要理解字的本义,然后是引申义。
义 yì〈名〉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义,羊、我结构,我,至尊。羊,大祭。
指我获得了无敌天下的至尊的地位,多亏有神明暗中相助,没有神灵的干涉,我不能胜利也。代表:侥幸成功。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义谓天下合宜之理,道谓天下通行之路。
“义”的内涵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涉及到“志”与“功”的问题。
子曰:“义者,宜也。”朱熹:“义者,天理之所宜。”义者,理义、道义、正义、公义。子曰:“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简言之就是: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正义;义愤填膺;见义勇为。
⑹ 中学生该如何理解爱情
当我亲眼看到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在花园的假山里面手拉着手的时候,我觉得我该与我的学生谈谈有关爱情的话题了。 正处于花季的少男少女,正是拜伦所说的“天空布满彩虹的年龄”,他们的内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容纳着许多梦想的渴望,承载着多少莫明的眼泪和忧伤,他们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客观上讲对异性开始了追求的冲动,但却常常不能理智地面对异性。因此,中学生应该正确合理地理解爱情和面对所谓的“爱情”。 首先,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她美丽纯洁,不容许些许亵渎。 我认为,要做好精神和物质上的准备。爱情说到底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当我们面对她的美丽时,我们肩上就多了一份责任。记得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的那对爱情的主人公,在一段轰轰烈烈的恋爱后终是分道扬镳。原因很简单,爱情不仅是相互的仰慕与生理的冲动,当生活的窘迫压在肩上时他们明白了“人不可能不靠吃米活着”。爱情是精神上的相互依靠与支持,但爱情更不可超凡脱俗,不可能游离于人世之外。面对“爱情”,我们该理智的想一想:我有能力承担这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吗?因为我们还是一个学生,还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生!实际上,旧式小说和戏剧中的那种郎才女貌、穷书生富小姐式的爱情只不过是人类社会一种美好的期待罢了。现代社会的爱情是实际的,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我们真的该小心翼翼的去触摸爱情,否则会让我们遍体鳞伤的,诗歌将不再美妙,阳光将不再灿烂! 其次,真正的爱情是一段情感的马拉松。因为太长太长,所以她将慢慢的消耗着我们的体力,有时会让人沉浸其中甚至筋疲力尽。 很难想像那种一见钟情式的爱情能够天长地久,那或许只是儿童剧里面的美丽的谎言。爱情需要相互的了解,因为她要求我们相守走完人生中一段最漫长的路程。了解需要时间,了解需要经历;了解要付出代价,了解要承担痛苦与泪水!正处于青春年少的我们实在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真正地了解一个人,因为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需要用我们的汗水去为自己美好的未来拼搏!更何况我们太年轻,我们还不可能用成熟的眼光去看一个人,更不可能用巨大的代价去做一个不知结果的人生试验!因此,年轻的朋友,请千万谨慎地涉足爱河!否则我们的青春年华将付诸东流,我们未来的人生会暗淡无光! 第三,中学生的“爱情”只是一种吸引,不是真正的爱情。 我不是亵渎中学生的感情,我说的是事实!在我十来年的教学生涯中目睹了太多的“爱情悲剧”。这些事实中有公开的有隐秘的,有当时义无反顾而后反目成仇的,有游戏人生的也有相互勉励的,但最终没有一对真正走到一起。若干年后当再次提起这一段情感时他们或是笑而不言或是干脆说当初“只是玩玩而已”,你看多么轻描淡写多么不负责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某个异性的美丽或是某些方面的优秀让你怦然心动时,你可以慌张,你可以欣赏,但你切不可付诸行动。有时,将有些情感永远埋在心中它会永远美丽永远纯洁,一个人的胸膛该容得下更多的秘密!
⑺ 谈谈你对优秀中学生的理解
为上高中考大学做准备..
学习要安排一个简单可行的计划, 改善学习方法.同时也要适当参加学校的活动,全面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多听(听课),多记(记重要的范文,记重要的题型结构,记概念,记公式),多看(看书),多做(做作业),多问(不懂就问),多动手(做实验),多复习,多总结.用记课堂笔记的方法集中上课注意力. 英语多看重要课文,熟悉词汇及用法.
其他时间中,一定要保证学习时间,保证各科的学习质量,不能偏科.
每天要保证足够的睡眠(8小时),保证学习效率.
安排适当的自由时间用于与家人和朋友的交往及其他活动.
通过不懈的努力,使成绩一步一步的提高和稳固.对考试尽力, 考试时一定要心细,最后冲刺时,一定要平常心.考试结束后要认真总结,以便于以后更好的学习.
眼下:放下包袱,平时:努力学习.考前:认真备战,考试时:不言放弃,考后:平常心.切记!
成功永远来自于不懈的努力,成功永远属于勤奋的人.祝你成功.
⑻ 中学生怎样理解生活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多种
学习的时光匆匆而过,只有珍惜现在。现在的每一分收获和努力都是将来的积蓄。什么样的生活取于你现在。
⑼ 中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是什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回大复兴中国答梦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⑽ 中学生应该怎样理解立志问题
中学生立志是否为时过早?最近我们班上正在热烈地争论着这个问题。有的同学说中学生也应当树雄心立大志;有的则认为中学生谈立志问题,为时过早。而我,就是主张后者。
我认为,所谓立志,就是要求在现在就确定将来自己的奋斗目标,比如说自己将来要当宇宙航行家、工程师或者是文学家等等。这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实际的。因为中学毕业以后如果继续升学,而在报考高等学校时,不能考到自己所希望的专业,希望就会变成失望。即使能在自己所希望的专业学习,但大学毕业后还要由国家统一分配,要是国家的需要和自己的专业发生了矛盾,希望不是又落空了吗?
再说,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全面掌握知识,打好基础课,如果过早确立大志,自然就要朝大志方面去努力,这就会造成学业的偏废现象。我自己就有过这种教训,我从小喜爱文艺,也希望将来能成为文学家,因此对文科学习很用功,也读了不少的文艺作品,结果就放松了理科学习,在理科方面的成绩很不好。现在想起来多么不对!要是将来当不成文学家,数理化又未学好,岂不是两头落空。更何况,有的同学眼前的功课学的还不好,再去幻想将来的事,似乎有点纸上谈兵。
另外,我们生活在幸福的社会主义时代,国家为我们安排好了一切。中学毕业后,能考取大学,我就继续升学,考不上大学,就去参加工作或生产,不管干什么,反正都有工作做,都有前途,何必自己去为将来的事白操心呢?
因此,我认为中学生立大志、非但没有好处,还容易使人为立大志而想入非非,被大志冲昏头脑,影响当前的学习,并且为将来埋下苦恼的种子。中学生不应该谈立大志。如果硬要谈立志的话,那么中学生的大志就是把学习搞好,牢固地广泛地掌握基础知识,至于将来向什么目标奋斗,等到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再谈也不晚。
有的同学不同意我的看法,说我这是“生平无大志”的表现,有的同学则赞成我的意见。现在我们的争论尚未完毕,谁也没有说服谁,为此,我才写信给编辑同志,请你们帮助我认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