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进校园
1. 法制进校园观后感1500字
写作思路:可以写法制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若是没有法制人们的生活将是混乱无比的,甚至是无法前行的,再写一下你对法制的感受。
正文:
阳光不能摆脱影子独行,人类必须靠严格的法治来束缚感性。从巴比伦时代升起在天际的名叫法制的星,古人仰望,今人探索,白云苍狗,风云变迁,它的轨道在时间的蜿蜒中无限地接近最平凡的土地,甚至今天,我一个高中生,也可以在纸上浅谈自己心中的法制。
法制也许不是一个以我那微薄的阅历可以信手拈来的话题,但在我曾有幸探寻的书海一隅中,也许有法制的一个侧影。
公元前1800年,一群来自古巴比伦宫廷的奴隶在烈日下磨平一块即将创造历史的石头的棱角,他们用粗糙的手指紧捏石刀,在石面上刻下一个个昭示着人类历史里程碑,却也昭示着他们悲惨命运的微凹符号。
如今,它静静地立在大英博物馆的玻璃展橱里,柔和的彩灯下,它还留存着两河流域阳光炙烤的痕迹,但石面不再剥落呛鼻的石灰,奴隶滚烫的汗水也已经风干,唯一留下的,是它肃穆的黑,以及讲解员口中它身负的早已不是秘密的文字。
《汉谟拉比法典》几千年后,人们这样称呼它,不是以那将它扛出高山,将它打磨成现在模样的人们,而是以那个遥居宫廷,早已陌生了两河的阳光的王来命名。
在法制出现的最初一段时期里,人们说:“仁义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此人主之刀斧也。”无论是仁厚,或者是严酷,那时的法治都只做、是统治者手中可以歌唱也可以喋血的傀儡。它离真正生活着的人们那么远,离我心中的法制,更是遥不可及了。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心在觉醒,法制的完善与延续还真是没有尽头。几千年后,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上,一张令箭,掷地有声,我未曾亲睹包公风采,但我相信,那一刻这个流芳百世的英杰黝黑的面孔必然是严肃的,沉静的,满是对法制的敬畏,敬仰。
亲侄儿的血溅在公堂的牌匾上,长嫂在啼血。大义灭亲的故事之所以能被传唱千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的法制观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法治不议,则民不相私。”
正义是唯一的信条。然而,从小受最主流的传统教育熏陶的我,一向最仰慕包青天刚正不阿清名的我,今天行文至此,居然也像那些批评家,那些诟病包拯的人一样迟疑了。
不是每个人都有包拯一样的抱负和胸襟,人毕竟是感性的动物,法制的最终目的,是法治,法治治下的,是人。然而,绝对公正的法制,却在违背着人的本性,淡化着天理伦常,在逼迫着人们在良心和正义之间抉择。这就是真正的法制吗?
我听说近些年来,法律作出了修改,允许了“亲亲相隐”,这是何等的创举。
我很庆幸自己是活在当下的,在这个法制逐步健全的社会里,法制在以更近合人性的方式渗透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以更仁厚的方式对待恪守道德与法规的人们,在以更强硬的态度捍卫着正义和底线,在以更合理的条款制裁着心存恶念的凶徒。
但愿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心中都能存有法制的光芒,在天长日久的民族进步和社会更方面矛盾的磨合中,凝聚成最明亮的启明星,永耀中华!
2. 如今传销式“感恩教育”进校园,这种教育方式你怎么看

犹豫来去,最后还是想问一下,那些卖书的“大神”们是如何能走进校园的?
文:金书匠(jsjteacher)
(本篇文章来源于网络搜集,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3. 兰州博物馆或甘肃博物馆都有什么东西
兰州博物馆:
馆舍介绍
兰州市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所在地原为白衣寺故址,据寺内清咸丰十年立《重修白衣寺塔记碑》载:“白衣寺为前明肃藩王所建。相传乃王妃之功德,至今四百余年。”白衣寺坐北朝南,有两进院落。前院为白衣菩萨殿,塑白衣观音像,故名白衣寺。殿东为伽蓝祠,西为土地祠,后院中有白衣寺塔。白衣寺塔为实心砖塔,塔高约30米,塔基方形,为错牙式,长宽各约7米,高2.8米,四面刻有花卉图案。塔身下部呈覆钵状,高8米。正南塔基连接处有一佛龛,外嵌有对联一副,现已模糊不清,据民国时期报纸记载,对联为: 玉柱玲珑通帝座,金城保障永皇恩。 题款是:太华道人崇祯辛未孟夏之吉 据考证,从题款来看,对联作者为明肃王朱识鋐,他崇尚道教,“太华真人”是他的号。塔身上部呈八角形锥体,高约18.5米,有十二层密檐,每层的每一面都开有佛龛,内塑佛像,全塔共有96尊佛像,每层各角各挂风铃一个,全塔亦有96个风铃。塔刹高约1米,形若宝瓶。—般佛塔的层数多为奇数,而白衣寺塔却为偶数,在佛塔中极为少见。1986年,在维修白衣寺塔时,在塔顶发现30多仆珍贵文物,其中以金丝、宝石的金莲玉雕观音钗和宝石鱼蓝观音钗尤为珍贵。白衣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陈列
馆藏佛像
《兰州历史文物展》以“弘扬兰州文物精华,展示百年兰州风情”为陈列宗旨,展出马家窑、齐家、辛店文化陶器,白衣寺塔藏文物,佛教造像,铜器,东汉明器等文物200余件,着重反映兰州远古先民所创造的古代文明,启迪人们对兰州黄河文明的认识和热爱。
《馆藏书画精品展》共展出兰州地方书画名家作品37幅78件,展现了明清时期,独具地域特色的陇上书画的艺术魅力。
珍贵藏品
漩涡锯齿纹双耳彩陶鼓泥质红陶。器物上端为直筒状,下端向外撇呈大喇叭状,大喇叭口边缘有突出的六个乳钉。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打击乐器之一。
卷夔纹青铜簋西周。腹近似长方形,下有外撇的圈足。有兽首双耳,兽首下部至腹底处又有双珥。纹饰以卷体夔龙纹为主体纹饰,云雷纹衬底。
特色活动
经常举办诸如《民俗与传统——话说端午节》、《晚清民国时期兰州地区回族书法家作品展》等展览,从多角度让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每年不定期举办藏品鉴定鉴赏活动,义务为民间收藏者提供藏品鉴定咨询服务。
甘肃省博物馆
博物馆简介
“丝绸古道三千里,黄河文明八千年。”甘肃是我国远古神话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丝绸之路”甘肃段,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存使甘肃位于全国文物大省之列,甘肃省博物馆也因得天独厚的条件,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
从白垩纪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从商周以来的青铜器、陶瓷玉器到汉唐的丝绸之路文明;包括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等我馆都有丰富的收藏。其中尤其以馆藏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最为突出。这些藏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要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除了常规的实物展览外,为它们提供一种更为开放的展示方式,让久藏深闺的文物为广大群众所欣赏,让古老的中华历史文明为世界所了解,网络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我们试图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建造一座流动的虚拟博物馆,在这里,凝固深厚历史将与流动的现代信息有机结合,为我们提供跨越时空的交流,在这里,它将为你呈现甘肃省博物馆的另一种魅力。
自建馆以来,通过考古发掘、征集和捐赠获得历史文物藏品82000余件,堪称精品的历史文物有3000余件,国宝级文物16件(组),国家一级文物720余件(组)。从白垩纪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从商周以来的青铜器、陶瓷玉器到汉唐的丝绸之路文明;包括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等都有丰富的收藏。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和车马阵、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仪礼简、旱滩坡出土的医药简、泾川唐代大云寺的舍利金棺、敦煌藏经洞北宋淳化二年“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等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文物珍宝。此外东汉的铜奔马、魏晋时期的“驿使图”画像砖,已分别被定为国家旅游和邮电事业的标志。馆内收藏的黄河古象化石,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具古象化石,也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剑齿象骨架化石。还有目前发现的亚洲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合川马门溪龙古生物化石标本,闻名世界,影响巨大。
2006年,甘肃省博物馆新展览大楼维修完毕、落成开馆,新展览大楼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其中藏品库房面积76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9000平方米,是集办公区、藏品库房区、展览区为一体的智能化建筑,具有多种现代化设施,实现全方位影像服务,大幅屏幕和电视触摸屏能提供大量彩色图文信息,供观众任意选择。同时开通的互联网国际网站,使甘肃省博物馆的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等信息实现了网络资源共享。编辑本段主题展览
新馆建成后,根据甘肃省文物特点和优势,向社会推出“甘肃彩陶”、“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古生物化石”三个常设主题展览,并在2007年荣获“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甘肃彩陶”展厅
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交会处,地处黄河流域上游,省内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古文化遗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甘肃是我国的彩陶大省,素有“彩陶之乡”美誉。省内史前遗迹分布之密集,文化内涵之丰富,出土器物数量之众、品位之高,在世界彩陶文化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保存有完整的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堆积,内容同豫、陕二省仰韶文化遗存相吻合,为解决仰韶文化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近一个世纪的考古研究显示,甘肃是中国彩陶的发祥地,是我国新石器时期彩陶文化持续时间最长、类型最为众多、器型最为丰富、制作最为精致、图案最为绚丽、艺术价值极高的地区。“甘肃彩陶”展厅中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交相辉映,最引人瞩目的有宽带纹三足彩陶钵、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著名的大地湾地画等。
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
“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
驼铃阵阵,羌笛悠扬。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东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甘肃留下了无数璀璨瑰丽的历史文化艺术珍品,呈现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集中展示了420余件系统反映古丝绸之路的精美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铜奔马及仪仗队、汉唐丝织品、佛教造像、金银器、唐三彩、元青花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厅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厅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厅是以地球生命演化史为主线,陈列展出了大量甘肃境内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包括地球厅、海洋动物厅、恐龙厅,黄河古象厅四个分展厅。分别介绍了地球与生命进化和地质时期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发现的各类古生物化石,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相关知识。
其他临时展览
多年来甘肃省博物馆陆续推出了《甘肃佛教金铜造像展》、《甘肃古代书法艺术展》、《敦煌藏经洞发现百年特别展》、《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书画展》、《甘肃精神》、《抗震救灾图片展》、《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精品展》、《新疆丝绸之路文物精华展》、《野生动物——人类的自然遗产》、《新中国成立60年甘肃考古发现成果展》等主题鲜明、展品丰富、社会反响热烈的一系列展览,并根据社会与观众的需要举办了各种临时性展览。此外,博物馆社会教育部门还组织博物馆志愿者开展“博物馆之友”活动,举办科普讲座,专家讲解,“送文物进校园、进军营”以及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为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历史沿革
1939年,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组建成立甘肃省科学教育馆
1943年,改名为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
1950年,改称为西北人民科学馆
1956年,正式命名为甘肃省博物馆
4. 如何真正了解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故事
为促进每一位航中学子成长为“有修养的航中人”,航华中学结合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开展了“勇探索、乐发现”航华中学博物馆奇妙周活动。
5月12日,“博物馆奇妙周”启动之际,上海博物馆教育部郭青生主任发来了贺信,向校图书馆赠送了《古代青铜器》、《上博玉器导览》等书籍。同时,“博物馆进校园——纸向何方”小小流动博物馆在学校展示一周。结合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上海博物馆优秀志愿者、学校美术高级教师沈路老师为同学们作了《走进博物馆——藏品的故事》专题精彩讲座。
5. 《博物馆教育课程进校园》听后感古建筑屋顶
这是庑殿顶,是中国较早的古典屋顶形式之一,早在《周礼》就有“重版屋四阿”的记载权,庑殿顶的特征:把屋顶做成前、后、左、右四面大坡,屋檐向上微翘,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雨水可以从四面流淌,又称为四阿式或四注式顶。其四面坡相交成四条斜屋脊,加上屋顶的横向正脊一共有五条脊,又称五脊殿,被认为最能代表中国古建筑风格的屋顶。庑殿又分为单檐庑殿顶和重檐庑殿顶,紫禁城中,太和殿为最高等级建筑故采用了重檐庑殿顶形式,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建筑中,庑殿是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多为王侯将相府邸采用,但我个人感觉庑殿顶没有歇山顶大气。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 )?
A.在游客文化体验、特色旅游活动需求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利用科技创新对外宣传、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扩大我市旅游业的吸引力与知名度。B.全球2000多位科学家经过跨国的联合攻关和数年的不懈努力,人类史上首张清晰的超级黑洞照片终于在今年面,员起广泛关注。C.“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旨在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养为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优化育人环境。D.琳琅满目的远古海洋生物化石、承载“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宋元福船”复原模型等珍宝,将在坐落于天津的国家海洋博物馆集中展示。
7. 涉步教育进校园的征文800到1000字
红色文化进校园征文800字一
传承中华美德,寻访红色足迹,实现中华复兴与民族富强。题记
2015年9月3日10点整70发礼炮响彻了整个首都的天空,振奋了所有中华人民的心,震撼了整个世界!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随着庄严而高昂的国歌声,让我们回忆起那一段红色的历史,那是一段可怕的回忆,悲惨的回忆啊!无数祖国同胞为了现在美好的生活而战死沙场,无数无辜的人民死在敌人的枪击下,无数英雄好汉与敌人拼死争斗换来了如今美好的家园,请与我一起走进身边的红色历史。
今年8月上旬我来到了江阴的鹅鼻嘴公园,一只硕大的船只停留在一个三叉路口,看似它仅仅是一艘普普通通的农家渔船,它身后却藏有红色的记忆渡江战役第一船。那是一个历经血腥风雨的年代,这艘船在敌人的炮台下,来回运送战士了六次,减少了不少的伤亡。
深入公园,可以见到黄山炮台的遗址,它是,光绪年间,为防外舰入侵,特在此增筑炮台,使它成为中外闻名的江阴要塞。前进的征途上,血色记忆中的不畏艰难;时时刻刻在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再向前。
8月底我来到了我们的首都北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也许这仅仅是一个数字,大家并没有在意,但当你走上长城,你知道,你错了!远远望去,长城绿树环绕,蜿蜒曲折,犹如一条巨龙,矗立于世界的东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的骄傲!当你踏上长城,就相当于踏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陡峭而崎岖的台阶,近一百三十度都陡坡,当我登上第一座烽火台时却已是气喘吁吁,举目远望长城气魄宏伟,雄伟壮观,分外妖娆,一种民族感油然而生:长城的修建工程有多浩大;长城上的战争有多残酷;长城上曾经躺下了多少祖国英雄好汉!
眼前浮现出一幅幅悲壮的红色场面,想起了陆游的悲壮词句:“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金戈铁马,往事如云。
黄昏时刻来到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坦克、步枪、飞机、炮弹、卫星……每一样武器都是当时革命人士智慧的结晶,每一样武器都有一段红色的历史。抬头望向天空,火红的落日就像当年人们斗志昂扬的心。那是勇敢、顽强、坚定,排除一切障碍的心!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回到潍坊,我来到了潍坊的烈士陵园,方形烈士碑亭高10米,飞檐翘角,熠熠生辉。一点儿也不逊于天安门广场前的革命英雄纪念碑,高26米的纪念碑矗立广场中央,碑体正面“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贴金大字出自毛泽东主席的手体。烈士陵园的各处建筑都深深的反应出战士们的伟大,与人民的团结!
红色文化是党史,中国革命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的生动体现。寻访红色文化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更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
让我们一起传承中华美德,寻访红色足迹,实现中华复兴与民族富强!
8. 闵行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于2003年3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上海较早的免费开放场馆之一,原展馆内设两个基本陈列:《马桥古文化陈列馆》和《中国民族乐器陈列馆》。2012年8月搬迁至春申文化广场临时馆舍。过渡期间,博物馆通过举办主题展览、流动展览进社区、进校园、进公园及专家讲座等多种服务方式,继续满足市民多样化文化需求。
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新馆选址在七宝镇闵行文化公园内,新馆正在建设中,预计2017年底对外开放。馆舍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新馆设《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上海·闵行历史文化展》两个基本陈列及临时展厅。
9. 石嘴山市科技馆活动进校园作文
今天,我和老师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去科技馆参观。
到了科技馆,我迫不及待冲了进去。一进大门,我目瞪口呆。科技馆有很多好玩的,看得我眼花缭乱。有方形自行车,模拟建筑工地,模拟地震逃生,建防震房子,水上乐园……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建防震房子。
这个模拟建房与众不同。首先同学们可以分成两组,自行商量怎样搭房子才能更牢固,然后搭好房子在开启地震模式看看谁的房子先倒塌。我和组里同学商量,认为地基基础牢固才能抗震,于是我们用砖头模拟加大地基深度宽度,然后在向上建,上面打起来也注意平整。完成后,大家开始比试。同学们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为双方搭的房子评论着,猜测着谁能赢。于是,我说开始了,就按“开始”按钮,选择“弱”档,这时微小的地震开始了。只见双方房子晃动一下,没事。接着,又按了“中”档,模拟地震级数更高了。这时只见同学们为双方相互加油,还有喝倒彩的,声音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地震级别变高了,双方的房子虽然没有倒下,但对方的房子已经出现裂痕了。当我再按“强”档按钮时,只听砰的一声,震耳欲聋,对方的房子轰然倒塌!而我方基础牢固,所以安然无恙!我们胜利了!太有趣了!
科技馆真是又有趣又收获知识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