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腰中学
A. 从堰三小区到马腰中学有直到公交车吗
公交线路:南浔7路 → 南浔115路,全程约8.0公里
1、从堰三小区步行约1000米,到达巨赢花园站
2、乘坐南浔7路,经过4站, 到达世友木业站
3、步行约490米,到达招呼站
4、乘坐南浔115路,经过2站, 到达马腰站
5、步行约100米,到达马腰中学
B. 2008湖州新概念作文大赛高中组获奖名单
湖州市抄“新世纪”
杯新概念作袭文大赛获奖学生名单
中学组
一等奖
朱思磊
吴兴实验中学
朱雨晨
华盛达外语学校
杨双双
湖州十二中
周旭芳
菱湖中学
孙
轲
德清一中
费莉佳
湖州中学
二等奖
陈彗莹
湖州五中
吴
玫
长兴实验初中
杨能飞
华盛达外语学校
邱越驰
湖州四中
潘晓楚
湖州十二中
陈心怡
湖州十一中
蒋
杰
新市镇初级中学
鲍海峰
吴兴高级中学
李晨露
吴兴高级中学
姜双晴
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三等奖
蒋梦婷
虹星桥镇中学
陈
星
华盛达外语学校
章燕婷
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杨婷婷
湖州四中
唐
韬
新市镇初中
章梦莹
湖州五中
朱悦伟
湖州十二中
林心依
湖州五中
高丽蕊
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陆枋圆
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朱
欢
吴兴实验中学
郑芊蕙
湖州五中
王琦雯
湖州十一中
施
可
华盛达外语学校
沈怡婷
马腰中学
吴城斐
湖州十二中
褚伊宁
华盛达外语学校
沈仪蕾
德清二中
姚丽婷
莫干中学
蔡宇骋
练市中学
戴颖玮
南浔中学
陈
瑶
德清一中
傅丽敏
湖州中学
郑卉倢
湖州中学
刘文超
吴兴高级中学
姜煜婷
湖州中学
吴舒畅
湖州中学
潘瑶菁
德清一中
余
然
湖州中学
章斌杰
菱湖中学
孙晓敏
德清三中
蔡莎莎
德清高级中学
褚秦琪
信息工程学校
沈晓霞
练市一中
张军隽
善琏中学
C. 马腰小学去年升马腰中学的名单
南浔马腰小学不挂网公布此类信息。
建议直接询问学校办公室、教务处或你的班主任。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只要用心去学,你就是最好的。
金猴献瑞,吉星临门。
祝你学业进步,马到功成。
D. 求南浔的历史
中国长江三角洲的金三角沪苏杭嘉湖中心,有一颗锦绣明珠——她就是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区——南浔区,属上海都市圈的新兴城市,地处杭嘉湖平原北部,南连省会杭州,北濒太湖,东接天堂苏州,隔湖与无锡相望,西上直达南京。南浔地处苏南、浙北黄金要地,是浙江接轨上海的前沿,沪渝(申苏浙皖)、申嘉湖杭高速、318国道和湖盐(湖州--海盐)公路贯通全境,京杭运河、长湖申航道和规划中的沪苏湖城际轻轨、乍嘉湖铁路穿境而过,距上海、杭州、苏州三大城市均为100公里左右。
南浔区的历史可追溯其前身即东迁县,始建于西晋(282年),距今已有1730多年的历史。县境东至平望官河(今江苏省吴江市平望镇老运河),北至太湖诸溇港,南至新市、乌镇、双林、琏市(今练市)、含山,西至湖州府城东二十八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中心城区南浔镇自南宋淳祜季年(1252)建镇至今已有757年历史。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南浔东57里的地区划归平江(苏州)镇区成为湖州境东之门户,聚居居民日增,村落规模初具,因滨溪遂称浔溪。浔溪之名一直沿用至南宋宁宗(1195~1224)朝。南宋理宗时(1225~1264)文献记载“南林一聚落,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由于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遂称南林。至淳祜季年(1252)建镇,取南林、浔溪两名之首字,称南浔,并设镇官,元末张士诚据南浔,于至正十六年(1356)筑城(南浔太尉古城距今已有653年历史)。明洪武二年(1369)拆城修建苏州城。 明末潘尔夔《浔溪文献》云:“阛阂鳞次,烟火万家;苕水碧流,舟航辐辏。虽吴兴之东部,实江浙之雄镇。关于“烟火万家”之说,明万历至清康熙、乾隆、道光时,史志都有此记述。明万历至清代中叶为南浔经济繁荣时期。南浔之成为江浙雄镇,是因蚕桑业和手工业缫丝的兴起和商品经济发展。1958年10月南浔与东迁、马腰、横街、北里、三长五个乡合并建为南浔人民公社,南浔镇属公社的18个大队之一。1983年由省辖湖州市郊区人民政府管辖,1986年撤北里乡,归并入镇。1988年,湖州市撤郊区人民政府,南浔直接由市领导。1992年7月,经湖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镇区为市级经济开发区。1993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南浔水陆交通方便,鲍诊在《南浔小泊》中说:“水市千家聚,商渔自结邻”称之为水市。经过近十多年的建设,已构成了水陆并举的交通网络,被誉为“小莱茵河”的长湖申航道(含运河段)和318国道与周围都市、镇乡相通,东至震泽、平望、上海、嘉兴,西至湖州、长兴、安吉、梅溪,南至桐乡、德清、杭州,北至太湖东、西洞庭山、苏州均有水、陆路相通。镇辖的16个村也已通了公路。邮电通讯已形成传真通信、电子传真、程控直拨、移动电话等现代化通讯网络。便捷的交通、邮电既有利于商品的交换,又有利于投资开发,促进市镇经济的发展。南浔处于苏、杭、湖、嘉、沪诸大都市的中心,成为这些城市与周边镇村经济商贸的枢纽,以及湖州市临浦东开发区的前沿地位。 南浔建镇至今的漫长岁月中以经济、政治为主线来剖析,基本上可分为六个历史阶段。 一、从村落到建镇阶段。南宋初,本地仅一村落,称浔溪村,后称南林,耕桑之富已有浙右,且为行商坐贾荟萃之所,淳祜末立南浔镇,这表明镇的形成,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此后直至明万历中,蚕桑种植经济和家庭手工缫丝日益发展。 二、明万历至清中叶雄镇阶段。南浔七里(辑里)村民在洪武十六年(1383)前后曾多次改进缫丝方法,明万历(1573---1620)间对育蚕、植桑、缫丝等又进行技术革新,如培育了名闻中外的莲心种,制成了3绪丝车等,因而七里湖丝声名鹊起,杭、嘉、湖、苏所产生丝均冠以七里之名。清乾、嘉年间,七里丝行销范围除江南外,经明州(今宁波)、广州大量外销日本及欧美。史家称:人明,“蚕桑之利,其盛于湖”。“蚕事吾湖独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时,镇境“家家门外桑阴绕,不患叶稀患地少”。“浔溪溪畔尽桑麻”。“无尺地之不桑,无匹妇之不蚕”。可见蚕桑种植经济的盛貌,而七里丝之畅销,又与蚕桑业、手工缫丝业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镇村经济的繁荣,“江浙之雄镇”为民间之共识,史家之定论。 三、江南名镇阶段。近代,自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鸦片战争失败后,上海辟为通商口岸,湖丝贸易以南浔为重要集散中心,在全国生丝出口贸易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道光初及同治末年,南浔人先后摇成丝经,这二次革新,改变了出口“有丝无经”状态,以致对外贸易激增,并促进了缫丝业的大发展。全镇至少有十分之六以上的农民以纺经为业,丝经行最盛时达56家之多。清末民初,丝栈达42家,上海的91家丝经行中,7096为南浔人所开设。从出口贸易看,道光二十七年(1847)上海口岸蚕丝出口总数为21176包,其中南浔出口数为13426包,占出口总数的63.396。“同治九年(1870)中国蚕丝出口达到五万担。到光绪十八年(1892)出口超过了十万担。在短短二十年,蚕丝出口量又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还是湖州辑里丝”。(《近代浙江丝绸业民族资本的发生与发展》求良儒)。在此期间,七里丝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居主要地位。 七里丝以质优量多,而畅销海内外,南浔经济由此空前繁荣,它以江南蚕丝名镇载誉国际。到清同光年间,南浔因经营蚕丝贸易而成为富豪者达数百十家,所积累的财富少则数十万两白银,多则达千余万两白银之巨,在江南各镇中首屈一指。除致力发展蚕丝外贸外,还投资盐业、铁路、房地产、典当业、银钱业和现代企业,其范围包括江、浙、皖等地。特别是雄厚的商业资本在近代上海商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上海称之为“南浔帮”的商人,其中多数是“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家族中的成员。如此发家致富后,在故里建宏大宅第,置田地房产,筑庭园书斋,以及捐资筑路造桥,兴办教育等社会公益。这些民族资本家,是伴随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他们不仅为本地,乃至中国初期的民族资本主义繁荣和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这一历史阶段,整个中国社会处于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从萌芽到发展的时期。南浔蚕桑、手工制丝业发达,外贸兴旺,百业昌盛,市场繁荣,从性质上说,已是名噪江南的典型商业性市镇,它以生丝销售为主兼有蚕茧原料加工手工业的丝市专业为特色。清末,史家称“整个湖州城,不及南浔半个镇”,将因商业发展而新兴的南浔与传统古老的行政中心的湖州,作了鲜明对比,也概括地表明南浔镇在湖州府的经济地位。 四、民国中期进入式微阶段。这期间,七里丝面临资本主义国家机械丝的严重挑战,虽然从民国元年至23年(1912~1934)这二十三年中,七里丝出口平均数占上海出口生丝总数仍然高居38%,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的八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和医治战争创伤,七里丝每年出口数量不减,但好景不长,民国18年开始,出口数直线滑落,23年出口数惨跌到300包。抗日战争期间,蚕丝生产又备受摧残,直至解放前,呈一蹶不振的衰落局面。作为南浔经济命脉的丝生产的萎缩,造成市场萧条,农村破产,缺粮严重,民生凋蔽状态。解放后的44年,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南浔经济建设历经了两个阶段,至今已建成了现代中小型工业为主体,商贸、农业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的市镇。 五、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得以解放,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580万元,比解放初增加了11倍多。至1978年工业总产值达3805.26万元,比1957年增长6.6倍。1950年,镇区仅有5家私营小厂,151家个体手工业户, 南浔文园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革新,许多现代企业脱颖而出,工业内部结构逐步发生变化,制丝、皮革、皮件、化工、印刷、食品等企业纷纷建立,工业从过去单一的丝织业跨人多门类的渠道。农业从解放前的单季稻发展到春花连作稻三熟制。1949年全年粮食总产量仅为5618.5吨,亩产193.5公斤。到1978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9119.9吨,亩产704.5公斤,分别增长3.4倍和3.64倍。蚕茧,1949年年产54.2吨,到1977年达到239.2吨,猛增44倍。但由于受到“大跃进”的折腾,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以及计划经济的制约,经济建设的速度是缓慢的。 六、1978年开始进入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南浔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创了新的前景。工业总产值,逐年呈滚动式递增,1988年全镇工业总产值为3.22亿元,比1978年增长8.4倍,其中镇村工业总产值从406.78万元,提高到1亿元,增长了24.7倍。商品零售总额从3334.23万元,提高到1.98亿元,增加了4.9倍。农业总产值从1022万元,提高到1313万元,增长了29%。其中蚕茧从215.2吨,提高到436.29吨,增加了1倍,粮食、油菜生产也连续增长。工业内部结构则起了根本性变化,1988年全镇已拥有工业企业183家,职2211749人,并形成机电、制革、皮革、制丝、化工为主体的多门类产业体系。同时,村办企业异军突起,发展到117家。出口创汇1847.98万美元。全镇储蓄总额增加到4931.29万元,比1978年增加了18倍,十年的发展变化,表明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经济才能发展,才能使工、商、贸、农生产保持高速度,不断登上新的台阶。 1990年至今的三年来,镇党委和镇政府,根据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紧紧依靠全镇人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镇情出发,大胆改革创新,实现经济建设快速、高效发展。 1992年,工业已形成制丝服装、制革皮件、通讯电缆、建材、家电、轻工业机械六大系列,工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实现利税4885万元,比1989年分别增长10096和6496。其中镇村工业产值达到3亿元,利税1820万元,分别增长了两倍。商品零售额达4.6亿元;村办工业的发展,有力保证了农业稳定丰收,粮食总产量23000吨,蚕茧总产量665吨,为历史上最高年份(1930年)总产量250吨的2.65倍。全镇三年累计上缴国家财政9392万元,比前三年增长13%。城镇建设也有很大发展。新区泰安路、嘉业路、适园路等初步竣工;以皮货、农贸、建材、水果为中心的新商业区日益兴旺,城镇建成区由1989年的1.5平方公里扩展到2.5平方公里。与此同时,人民生活相应提高,村民人均收入达1600元(按:全国为784元);镇区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达3000元(按:全国为1826元);年末城乡储蓄达1.7亿元,比1989年增加一倍。1992年7月,市级南浔经济开发区建立,经济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仅半年时间,引进项目68个,新办中外合资企业14家,总投资2567万美元。 南浔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文化昌盛,教育发达,名人辈出,其中许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卓有建树,影响及于乡里以至海内外。 据宋、明、清三朝统计,南浔籍进士41人,宋、元、明、清时期,浔籍京官56人,明、清两代任全国各地州县官57人。南宋至民国,在全国有影响的浔籍专家、学者80多人。当代,浔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者240余人,现任中央委员、候补委员3人。 历史上,南浔有“诗书之邦”和“镇志之乡”之美誉,许多名人著书立说,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如朱闺祯著有《涌幢小品》、《明史概》、《皇明纪传》等;董斯张著有《吴兴备志》、《广博物志》、《七国考》等;陈忱著有《后水浒》;董说著有《易发》、《西游补》以及大量诗集。清代有著述问世的南浔人达280余人之多,其中许多是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论著,如“南浔三先生’’的施国祁撰有《金史详校》、《金源札记》等;邢典撰有《书城杂著》等;扬凤苞撰有《十八家晋史纂》、《补正湖州诗录》;沈轰撰有《新疆私议》等;董蠡舟撰有《三国志杂校》、《补五代史汇误》、《十六国史摭逸》等;董恂撰有《古今医籍备考》、《两宋宫闺词》、《南浔蚕桑乐府》等;沈鹞撰有《地道记》、《台湾郑氏始末注》等;纪南星撰有《痘科集腋》等。明末至民 国,撰写镇志蔚然成风,达十余部之多。总之,南浔名人著述不胜枚举,其学术研究及著述领域包括经史、天文、史地、志书、水利、农艺、蚕桑、医学、乐律、音韶、六书、金石、书画、诗词等等。有史家说,南浔“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诚不为过。 历代许多浔籍官员吏治廉明,为民称道者颇不乏人。如明万历东阁大学士朱国祯,在朝时反对魏忠贤专权弄国。辛酉(1601)他创均田均役,贫民得苏。戊申(1608)、甲子(1624)等年,江浙大水,他力主减赋税以解民困。万历刑部主事张斗,以不畏权势,秉公执法而著名于当代。明末任徽州推官的温璜,召集义勇在绩溪、黄山等地抗击清兵而殉难。清雍正时,任湖南华容知县的董炎,在抗洪时身先士卒,同时对苗民赈粮,苗民颂其德,说:“非董公,吾族无遗种也。”他死后,民众立祠以祭祀他。乾隆时,任风山知县的张升吉在台湾大田奋击日本侵略者。道光、咸丰年间历任清廷驻韩、法、葡、日、比等国参赞、领事等职共12年的吴尔昌,能维护民族尊严,不稍屈挠而进行外交活动。 南浔人民具有光荣的反抗侵略的革命传统。如清康熙年间复社领袖之一的董思;辛亥革命期间以巨款资助孙中山同作革命经费的张静江、庞青城、庞莱臣,参与攻打上海制造局的周柏年,以及在经济等各方面全力支持秋瑾从事革命的徐自华姐妹;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许多浔籍儿女,投身疆场,张新华(女)等烈士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解放前夕,党的地下组织在浔成立,同时党的外围组织和南浔中学的爱国人士也积极开展工作,共同为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解放后,党的组织建设不断加强,~1992年党员1807名,他们在镇党委领导下,按党章要求,团结同志在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现代,南浔还涌现许多杰出的专家,诸如体育教育家徐一冰,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徐舜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陆志韦、屠守锷,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桂世镛,教育家、实业家顾乾麟博士,作家徐迟等等。至于浔籍具有高级职称的各界人士,他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有所建树,并在多方面关心、支持家乡的建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有赖于人才,而培养人才的摇篮则是各级各类学校。据此,南浔历届镇党委、镇人民政府承前启后,重视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近年来,全镇实施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普及率和巩固率小学平均达到97%,中学达9296;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已形成配套发展网络;还设置了叔苹、刘湖涵、振奋和倪萍荪等四个奖学金基金会,全镇尊师重教蔚为风气,教育效果显著,多次受到市、省、国家教委的表彰。 综观建镇以来近七个半世纪的历程,南浔在风雨中沿着历史发展的轨道前进,镇民在生产发展和文化建设中曾写下辉煌一页。但解放前,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围绕着单一的蚕丝产销而兴衰,缺乏回旋余地,更由于受旧社会的生产关系束缚,以及资本主义列强经济侵略与先进生产技术的挑战,导致经济日渐衰落的后果。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镇民走上了宽广的社会主义道路,生产关系的变革,新的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44年来,南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的成绩,先后多次受到市、省、国家的褒奖。其中卫生、教育、群众体育、村镇建设、农村科普、医院管理等11个方面获得全国先进。文化管理、法庭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绿化等10个方面获得省级先进。199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评定南浔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是根据他们比他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经济浪漫主义》)。纵向比较,解放44年来,南浔在社会建设和经济文化建设中所作出的功绩,所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包括工业、农业、商业、财贸、城建、交通、邮电、文教、体育、卫生、社会治安,以及全镇综合经济实力,全镇人民生活水平,都硕果累累。其中以经济支柱的工业而论,1992年总产值为7亿元,1993年跃升到12.8亿元,为解放初的231.7倍。特别自改革开放的十多年来,全镇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每年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且呈跳跃式趋势。镇规划1994年工业总产值目标为18亿元,1995年达到26亿元,预测都可望实现,这表明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史无前例的。事实雄辩地证明,南浔的成就,是符合列宁的论断的。诚如一些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所说,南浔是上海周边地区、太湖南岸的江南经济重镇。1992年和1993年,南浔先后被湖州市、浙江省批准为市级、省级经济开发区,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深化改革的新的起点,它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起到促进和改革作用,也为吸引外商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继往开来,任重道远,前程如锦,形势喜人。
E. 马腰中学 冯禹勤
马腰中学不挂网公布此类信息。
如有合法需要,
可直接询问学校办公室、教务处。
金猴献瑞,吉星临门。
祝你好运。
F. 东迁的县志描述
东邻南浔镇,南连马腰镇,西接苕南、轧村乡,北界漾西乡及江苏省吴江县七都。面积约为27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东迁自然镇,西距湖州城中26公里。解放后设东迁乡。1950年6月,东迁乡划分为迁东、迁西两乡。1956年4月,迁东、迁西两乡合并为东迁乡。1958年10月,南浔镇与东迁4个乡合建南浔人民公社。1961年5月,南浔公社调整为东迁等5个公社。1984年2月,改东迁人民公社为东迁乡。东迁乡辖15个村。1990年全乡有5534户,19693人,耕地22363亩,均为水田。
全乡现有水泥、化纤、皮件、化工、蔬菜脱水等乡村企业49家,1990年乡村工业总产值2923万元,乡村企业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有湖州第四水泥厂。1990年农业总产值1784万元,粮食总产量19933吨,蚕茧总产量446吨。
全乡有中学1所,初中学生716名,职中学生20名;小学17所,学生1538名;幼儿班4个,学前儿童145名。镇上还有卫生院、文化站、影剧院。
G. 求3篇周记!在线等
第一天上课
徐云涛
时光匆匆,小学六年悄然而去,我要迈向人生中第一个转折点——个。初中三年,虽然比小学短了三年,但是初中比小学丰富,因为我进入了人生中关键的一环。
我在9月1号到校就感到了许多与小学不同的地方:主课多了,课程变长了,大家也不在外东奔西跑了……我在这里有朋友,但是不多。古人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想多交一些朋友,有商有量。
第一天上课,实际上不是正式上课。老师们告诉了我们一些中学的学习方法,现在是小学到中学的过渡,我们迫切要做的是尽快适应初中生活。初中三年的艰苦和磨砺似乎在向我招手。在这些磨砺面前,我能做的是:遇到困难,永不退缩。还有要和老师同学沟通,在大家的帮助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老师的话里也有些训诫的,虽然严肃了点,但对于我们这帮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一天,很快乐。我学到了一声都可以受用的道理。虽然我现在离大学还远,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现在开始,要走好每一步。
新的集体
张佳丽
一周前,我离开了陪伴了我六年的母校。百般依恋。百感交集的来到了马腰中学。
当我刚踏进这陌生的班级——103班,我看到了一名老师早已候在教室里了——我的班主任陈老师。陈老师用对我而言比较陌生的声音,对我们讲要尽快的融入集体,要尽快的认识每一位老师和同学,要改掉小学的坏毛病……
当我第一眼看到陈老师的时候,我就觉得他很亲切。说完那番勉励我们的话,又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到,原来陈老师还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不过文字里我记录不下这种风趣。
沈老师是我第二个见到的老师,他是我的数学老师,我觉得沈老师讲话没有陈老师那么亲切,讲起课来也没有陈老师那么幽默。沈老师说话的音都是平的,没有抑扬顿挫的感觉,听沈老师讲课觉得枯燥,不像上英语老师陈老师的课那么轻松。
接下来的就是我的语文老师周老师,语文老师也是个亲切和蔼的人,上她的课也很轻松,一点也不觉得枯燥,所以我最喜欢上的课就是——英语课和语文课。
再接下来的就是社会老师张老师,张老师的声音轻轻的,很好听,像小燕子的声音一样……以上就是我在这一周认识的老师。
刚进入新学校,我不仅认识了许多老师,还有同学。比如吴海燕、陈雅妮、徐鹦鹦……
在103班这个集体中,我担任了英语课代表和文艺委员这两项职务。以后,我将继续努力,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低碳的生活是一件非常环保和文明的事。我对低碳的理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最大限度地减少一切可能的消耗。
其实,低碳的生活离每个人都很近,只要多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就可以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
我的生活中的一些低炭小窍门就是关于废物利用、珍惜资源方面的。生产塑料纸盒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而这些能源是否可以废物利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平时勤动手动脑,让旧物换新颜,也可以实现“低碳”。一般家庭都有很多废弃的盒子,如肥皂盒、牙膏盒等,其实稍加裁剪,就可以轻松将它们废物利用,比如制作成储物盒,可以在里面放茶叶包、化妆品之类的物品!
每家每户几乎每天都要喝上一筒盒装牛奶,而牛奶被咽下肚后,就只剩下孤零零的盒子了,许多人总是随手就把它们扔掉了,但是,一个更好的方法会让它们起到环保的作用。首先,把盒子洗干净,然后,用小刀小心翼翼地把盒子的顶部切下,然后盒子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找一张漂亮的软纸把它给包起来,接着,你或许可以在上面画一些花纹,它就会变得更漂亮,最后你把它立在桌在上,牛奶盒就会摇身一变,变成一个可爱而美丽的笔筒了!
我们的地球需要我们共同来爱护,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珍惜资源,降低能耗,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吧!
书,改变了我的生活
吴京烨 南头城小学榕荫文学社
以前我最讨厌看书了,一打开书,就是密密麻麻的文字,我总觉得看书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觉得密密麻麻的字让人看得头晕。看书的时间去玩耍多好啊!小时候的我想法很天真,心里只有想玩的念头。尽管老师常常苦口婆心地叫我们多看些书,告诉我们看书有多少好处,我还是对书一点也不感兴趣,不愿走进书里去享受书趣。
不听老师言,吃亏在眼前呀!正因为我不爱看书,作文水平当然就没有提高。写作文的时候,成了我发愁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地拼凑,想尽量完成老师的作业。父母看到我写作文时总是咬着笔头发呆,心里当然着急啊!但无论他们怎么劝我多看书,我都从不看书。后来写作文,我就只能拿着作文书翻来翻去,希望找到一篇符合老师要求的作文来仿写。但这是不管用的,毕竟那些作文是别人所作,我的作文水平一直没有提高。直到我终于发现,书是多么有趣。
现在我喜欢看书了,写作文再也不用发呆了,语句通顺了许多。以前听到“书”这个字,我的两眼目光呆滞;现在我听到“书”这个字,两眼立刻放光。我去书城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也不像以前那样在书城待不住了,我会静下心来慢慢品读,走进书的世界!
书,已经在慢慢改变我单一的生活!
到了周末,一周的紧张学习状态又转为放松。 妈妈终于可以休息了。现在她正在跟领居聊天呢!看着她高兴,我也很开心。
咱赶时髦,也建了一个博客。对这里的一切感到很新奇。但是,我仍然在这片天地里畅所欲言。很快活,就像如鱼得水般流畅,大把大把的写文字。但我更喜欢灵感这东西,她总使我写出好文章。
刚写时,妈妈叫我把垃圾仍了。看我正写博客,原本想说:“快把垃圾扔了!”结果,顺口溜出一句:“快把博客扔了!”说完,我们都笑了。
我总喜欢笑,笑能使阳光更灿烂;能使花儿更芬芳;能让生活绽放出更灿烂的色彩!笑容给世界增添了春意。谁没笑过呢?人一生就求平安,平安二字值千金!
吕雉,一个心狠手辣,利益熏心的坏女人;一个诡计多端居心叵测的大美女;一个令人心惊胆战,毛骨悚然的女强人;一个受尽了后人几千年唾骂的历史人物。可是有谁能真正读懂她?这一切的一切不是她的错。
贫困孤苦的少年生活使她的心灵,受尽了折磨摧残。她抱怨老天的不公,痛恨充满荆棘的生活,于是,她比任何像妙戈一样的金枝玉叶更成熟、更睿智,更狠心,于是,纵使她没有妙戈的宽厚善良。这不是她的错!
倘若当时吕雉得到了项羽的爱,那么历史是否会改写?我相信会的。有勇无谋的楚霸王,心机多端的女豪杰,她们的结合可谓天造地的一对,地设的一双。如此看来,怎会有刘邦的立足之地?倘若如此,吕雉即便有再硬再冷的心肠,也会被爱温暖,被情融释;倘若如此,形容她的词就不再是蛇蝎心肠,而是仁慈善良;倘若如此,中国历史上就会多一个贤惠、聪颖的太后,而少一个残暴、有心机的专政吕太后……
这一切的一切但是命运的安排,不是一个女子所能承担的。朋友,当你再次走进楚汉相争的时代时,请你真正地了解吕雉,读懂吕雉。其实,这一切的一切不是她的错!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一周又这样匆忙地跑过,仿佛这一周就像那流水冲过的,已没有了痕迹,但这地方比任何东西都要光滑。
是的,不是每周每人心中都会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但是他心中的日记已默默地记下了每一分每一秒,记下了酸甜苦辣,记下了爱恨情愁,记下了一个又一个平凡的事迹。
那么,周记又是什么呢?你可能会笑着说:“一个中学生,连周记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么,我问你,周记到底是什么呢?你肯定会傲慢地说:“周记就是记这一周的事嘛!”对,周记是记这一周所发生的事,但它不是有的人想的那么简单。不是一件事那么目光浅短,更不是说今天我考试得满分,我非常高兴那么幼稚。它是记录这一周使自己感触最大,感悟最深的一件事,是这件事使你明白了某个道理,或者改变了你的个性甚至是你的人生道路,那么这件事才有的写,才值得写。
我想对那些为了完成作业而写周记的同学说:“同学,如果你是不知写什么,那么请你珍惜这一周的每一分,每一秒,用你的脑袋记录下发生在你身边的任何事;如果你是懒得写,那么请你放下你的笔,因为你没有资格用这支笔,现在,地球资源逐渐减少,请你为了地球而放下这支笔,让这支笔帮用心的人记录下他的历史。
风还在吹着,鸟还在唱着,太阳却已经落下了,我抬起头,天空上只剩下了一片太阳的余辉,但是它还是那样光彩耀眼,在不经意间,它已经给万物穿上了金装。它在风中,变成了一朵金花,不过很快又散开,像染了金色的柳絮漫天地飘飞,想象力的人现在又可以把它当做抽象的动物与花草了。 我只多看了一会儿,就觉得眼睛刺痛,我底下头,揉揉眼睛,难道是它太害羞,不愿人们目睹它的光辉?云的形状又变了,不禁让我感到时间的飞逝,它又随意地将自己揉成一团棉花,让人一看就感到他的柔软,就像天堂一般,渐渐地,它的上面生出两只耳朵,身子不断拉长,到最后变成了一只老虎,看上去,它并不凶猛,头自然地倚在脚上,许久,它有变成了一位仙女,风吹起了她的衣襟。 在它之下,万物都那样随和,风拂过树梢,无声无息,却激起了一片涟漪,就像雨落在湖里一样,叶子在风的指导下摇摆,歌唱,此时,风担任了指挥家的角色,使这一片夕阳下的景色变得更美了,在着美景之下,急着赶路的人也不禁放慢了脚步。 可是再怎么精彩的表演也有结束的时候,这时的余辉渐渐暗淡下来了,天也渐渐从金色退回了深蓝色,最后一束金光撒在万物上之后就熄灭了。我默默地自言自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也让我明白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所以不管面对什么,都要自信对生活也要充满自信。
“态度决定一切”细细地品味米卢这一句话,颇有感触。虽说只是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却也是藏着无尽宝藏和玄机。
态度决定一切,想想最近班级的纪律,比从前好多了。我想,这是不是也决定于一种态度呢?我想一定是的。以前班里上课跟下课差不多,教室里乱哄哄的。副课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就好象在喃喃自语一般。现在与以前比起来大有不同了。现在老师登载上面上课,同学的脑子都跟着老师在转。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态度的转变。倘若我们坚持,谁还会说我们班不如其他班呢?
态度决定一切,想想最近班里的学习氛围,比从前浓了。这也是态度的转变。是不是宋老师几乎每天给我们读的故事,让我们有所感悟呢?以前班里对学习头痛的人一大堆,学习总是要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现在,班里人都知道主动学习了。下课时也不像以前那么吵闹了,大部分都知道要先把功课搞定。我认为这也源于态度的转变。
可能我们现在还算不上最好,但是毕竟改变需要时间,这并非一日两日的工夫就能脱胎换骨。不过只要我们团结一心,还有什么办不到的呢?
看了罗新安与罗成父子之间的故事后,我明白了为什么罗成的父亲要把的亲生儿子送入监狱。原因不仅仅是罗成偷拿了父亲那十几万元,还在于这对父子间多年的矛盾。
我认为罗成身上缺乏的正是坚持。在工读学校时,他就与所谓的兄弟一起干些违背道德法律的事。他当初想改吗?想,但是总是不能坚持,半途而废。父亲为了教育他,反边了有关教育的书。为了儿子罗成,父亲罗新安因此都快成了一名教育家了。然而罗成逃课,逃夜等行为却伤透了父亲的心。
在罗成到部队里之后,罗成有所改变。罗成在部队里的出色表现让父亲又燃起一丝希望。罗新安每隔不久就给儿子寄去一封信。可是罗成不仅没有给父亲回信,甚至连信都未拆。一个箱子,半箱是信,父亲的良苦用心在罗成的心中成了那半箱废纸般的信。后来罗成因为偷了别人的东西被查出,而回到家里。罗成想有所改变吗?想,但是,他始终不能坚持到底。
之后,罗成在父亲的资助下,开起了网络公司。因为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罗成所经营的生意范围扩大到全国,而且还拥有数量庞大的客户。父亲也因此为他高兴。可就在生意蒸蒸日上时,罗成却吸起了毒。最终,员工一个一个的走掉,公司倒闭,还欠下几十万元的债务。罗成始终不能坚持走正道。因为缺乏坚持,他的青年时代只能以父母的苦心教育开始,以没有自由的牢狱生活结束。
中国宋代伟大政治家、文学家苏轼说过“古人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说明了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是一个人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最后联系到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的同学其实很想学好,可是就是缺乏坚持,今天兴头一来都说自己一定努力。但那一股劲过了,便又半途而废,这怎么可以?所以在平时坚持不了时,咬一咬牙,挺过去了,等待你的,可能就是另一片美丽的洞天。
我深信:只要坚持,奇迹就会发生。
可以分成好几篇 你 稍微再 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