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情绪
一、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1、情绪的自主性。
中学生的情绪自主表现为更强的自我依靠、主动性、对同伴压力的抗拒力,对自己的决定和生活的责任感。
2、情绪活动的丰富性。
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独立意识日渐增加,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需要,由于新的需要不断出现,中学生在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上,形成了自尊、自信、自我、自负等,以及由同伴交往带来的多种情绪体验。
3、情绪体验的跌宕性。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4、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具体表现为:
(1)复杂与简单共存
进入中学以后,随着环境的改变,视野的扩大,知识的增多,中学生的情绪领域也在不断拓宽。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中学生的所有情绪体验,尤其是高级情感体验尚存在一定的简单性,如有的中学生对理想的追求仅仅是因为兴趣深厚,对学习的热情仅仅是为了荣誉,把友谊理解为“义气”等。
(2)强与弱共存
中学生的情绪十分强烈,为一件小事或暴跳如雷,或欣喜若狂,或欢呼雀跃,或垂头丧气的现象屡见不鲜。与此同时,他们的情绪还有着温和细腻的一面,在与知心朋友、所敬重的师长交往时,他们也会表现出温文尔雅、和颜悦色的形象,即使有令人不快的事情发生,有时也会冷静理智地对待和处理。
(3)波动和稳定共存
中学生的情绪波动性表现为情绪的大起大落,往往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与波动性相对的是稳定性,中学生在形成一种看法后,有时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坚持性,不易改变。
5.微妙的隐蔽性
中学生的情绪表现具有内隐的性质。但中学生毕竟阅历较浅,涉世未深,内心深处存在希望被理解的强烈愿望,依然比较坦露、率直,当意志不能完全控制情绪时,也会锋芒毕露,遇到知己时,也会倾诉真情,所以,情绪的隐蔽性是相对而言的。
二、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1)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运用内部语言的形式来调节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很多情况下可以赶走忧郁和胆怯,恢复快乐和自信。
(2)转移注意力。
所谓转移注意力,就是让注意力从引发挫折感或消极情绪的情境中转移开,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其他活动中,以减低情绪的反应。
(3)调节期望值。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定在一个合理的位置。如果学生的期望值太高,一旦遇到需求难以满足的情况时很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
(4)适当宣泄。
当情绪处于经常性的压抑状态时,应该进行适当的宣泄,让情绪回归到正常状态。
❷ 中学生的情绪主要有哪些
(一)自觉性品质有所提高
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对行动的目的、意义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并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要求的品质。中学生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自觉性、幼稚性仍处在错综矛盾的状态。中学生的自觉性品质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不同年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如初一、初二学生身心巨变,他们的自觉性品质比起小学生已有很大的提高,他们处处表现出独立、能干、勇敢,而不依赖于家长、教师,也不像小学生那样易受暗示。但是他们毕竟尚未完全成熟,因此自觉性还不十分稳定,有时把鲁莽冒险、顽皮、顶撞、破坏纪律误认为勇敢。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已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并且能为自己制定短暂的学习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增强了,并能积极主动地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二)果断性品质有所发展
果断性是指一个人能迅速而又合理地采取行动的意志品质。初中生的果断性水平还比较低,而轻率往往是他们的主要特点。
由于他们反应快,行动比之中学生有以下进步:知识更加丰富,社会生活经验不断积累,因而在处事的果断性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对新事物、新情况反应快,行动也快;懂得珍惜时间,反对因犹豫不决而浪费时间;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能及时解决,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并不回避,而是以积极态度果断处理。
(三)意志薄弱
1.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受暗示性是指不加分析和批评地接受影响,轻率地改变行动方向。独断性是指坚持已见,一意孤行。毫无理由地拒绝考虑别人的任何批评和劝告,也不善于吸取经验教训。
2.优柔寡断和冒失
优柔寡断是指在需要做出决定时,犹豫不决,顾虑重重,做出决定之后,又迟迟不采取行动。冒失是一种轻率的表现,是指对任何事情都不能深思熟虑,只凭一时冲动匆忙做出决定,有时不计后果。
3.任性和怯懦
任性是对自己的行动不加约束,随兴所致,怯懦是在行动时畏缩不前,情况变化时张皇失措。
4.顽固或执拗
顽固执拗的人追求的是不合理或根本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他们不能客观地分析外界情况,不能正确地估价自己,执迷不悟,一意孤行,甚至明知行不通也要坚持己见,这样必然会导致失败。
以上四点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一般来讲,意志薄弱不算意志异常,经过修正可以坚强起来。但经常表现出盲目、草率、优柔寡断、半途而废,在行动上又不能控制自己,就可以称之为意志异常。概括起来有如下表现:
(1)意志丧失
行为缺乏目的性,盲目性大,不知自己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
(2)强迫行为
在某种非理冲动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反复地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动作.自己又不能控制这些不必要的行为。
(3)固执行为
意志正常的人,在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能修订计划;而意志不良的固执行为,明知已经错了,仍一意孤行,固执己见。
(4)不能随意支配自己的行动
如运动亢进、坐卧不安、动作迟缓、行为及运动不协调
(四)第二性征的出现及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中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少年男女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显现出各自鲜明的性别特征。人们将这一特定的时期称作青春期。在这一时期,人的性器官明显发育并出现第二性征,性意识开始觉醒,对异性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生理上迅速发展,心理上急剧动荡的时期。
中学生性意识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陇:性无知、性朦胧、性思慕。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处于青春期的男女中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某些性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性恐惧
(二) 性压抑
(三) 罪恶感
(四) 性变态
(五) 性罪错
(六) 早恋
❸ 中学生常见的情绪调节的方法有哪些
中学生常见的情绪调解方法,首先让自己的心态平静下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任何突发事件或者事情,应该能够正确的对待其次,应该有正确的处理事情的方法,而不是采用消极的心态
❹ 中学生常见的异常情绪有哪些
1、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
2、抑郁,情绪低落,思维松弛,怎么高兴不起来,容易胡思乱想,思维消极,精神运动性抑制,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喜欢独处,不愿与人交流。
孤独,即使身处热闹人群、聚会中,还是觉得寂寞。
3、敌对,因利害冲突而不能相容;仇视而相对抗。每次有一点点事情发生,哪怕没有事情发生,莫名其妙的对身边朋友的一点动作或者行为,产生厌恶,而且是十分厌恶,完了就不想再去理会他们。
4、恐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
5、自卑,意思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 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
6、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
❺ 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及影响
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一)焦虑症
焦虑症又叫焦虑性神经症,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患者以焦虑情绪反应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焦虑症在正常人身上也会发生,这是人们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各种状态,同时带有某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些事物或情境包括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危险或灾难、或需要付出特殊努力加以应付的东西。如果对此无法预计其结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予以解决,这时心理的紧张和期待就会促发焦虑反应。过度而经常的焦虑就成了神经性焦虑症。
青春期是焦虑症的易发期,其身心变化处在一个转折点上,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个体对自己在体态、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会产生某种神秘感,甚至不知所措。诸如女孩由于乳房发育而不敢挺胸、月经初潮而紧张不安;男孩子出现性冲动、遗精、手淫后追悔自责等,这些都将对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带来很大影响。他们往往由于好奇和不理解而导致出现恐惧、紧张、羞涩、孤独、自卑,同时还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眩晕乏力、口干厌食、心慌气促、神经过敏、体重下降和焦虑不安等症状。患者常因此而辗转于内科、神经科求诊,经反复检查并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这类病症在精神科通常被诊断为青春期焦虑症。
(二)挫折心理
中学生常常抱有各种各样的幻想,为了将其变成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作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不能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时,就容易产生挫折。挫折一般是指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如果挫折产生于较为重大的目标,如学业、工作、爱情等,这种挫折可称之为失败;如果挫折的障碍与压力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使其处于一种不利于身心发展的位置,则称为身处逆境。挫折、失败和逆境容易给中学生带来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
(四)逆反心理 ,
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中学生就是“不受教”、“不听话",甚至经常与老师、家长“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是逆反心理的表现。这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中的每一阶段都可能发生,而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作不信任、不认同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感,为其喝彩;对思想政治教育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
❻ 中学生情绪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态发展趋势父母们就需要分外的留意,由于她们早已进到到青春发育期环节,这一段期内便会显著的觉得到自身小孩的心态转变十分大,波动也是非常的明显,应当要先平稳住自身小孩的心态,能够 给他开展一些心理指导,在平常日常生活还需要对她们多搞好关注,不必忽略她们的体会。
青春发育期是以儿时到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在生理学、心理状态上面有很多转变,如心态非常容易波动,挚爱异性朋友,兴趣爱好易迁移等。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状态是不是身心健康,关键反映在下列七个层面:
与他人类似人和人之间都相互类似。当听见月儿时,想到到太阳光或星辰,全是一切正常的反映。但想到到身亡,就要人难以理解。这类状况出现多了,就应留意他的心态是不是一切正常。假如一个人的念头、语言言行举止、爱好、服装等,与他人相差太多,则他的心理状态可能不足身心健康。
与年纪相符合人的行为是伴随着心身的生长发育而转变的。各种各样年纪的人,在念头、兴趣爱好、个人行为上都是有不一样。青春发育期,应是精力旺盛,活跃性爱动。而老成持重的学员,从精神卫生的视角看来,事实上是并不大身心健康的。
擅于与人沟通每一个人都日常生活在社会发展中,全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员。一个人不可能摆脱社会发展而独立存有。在青春发育期,社交媒体范畴扩张。在相处中,相互之间扬长补短,塑造互助合作精神,丰富多彩人群社会经验,锻练融入别人的工作能力。
开朗奋发进取心态开心表明心里健康。乐观的人,对万事万物都不断进取,不管碰到哪些艰难都不畏惧,即便碰到悲剧的事儿,也可以迅速地再次融入,而不容易长期性沉陷于忧虑烦闷当中。反过来,敏感多疑、心态常常抑郁的人,心理状态上是不健康的。并且,心态愈低,心理不健康的水平也愈重。
适当的反映每一个人对事情的反应速率与水平也不同样。但区别不容易很大。如反映偏于极端化,他的心理状态就不健康。如学员因考试不成功而一时不爽,是一切正常的状况;但若他因此而几日不想吃饭,乃至有寻短见的潜意识,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自然,对考试不成功视而不见的学员,心理状态也不一定身心健康。
❼ 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的特点
一、 情绪体验丰富多彩。
中学生处在心理未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他们的情绪表现既有儿童时期留下的天真幼稚,又有成年期的深思熟虑。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社会性情感趋于丰富,积极的思索人生倾向。另一方面不同个体在情感发展、情绪表现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男女的情绪各有特点。
二、情绪的波动较大
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知识经验的累积,有的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情绪趋于稳定。但同成年人相比,中学生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时而激动时而平静,时而消极时而积极。学习成绩的优劣、同学关系的好坏等等,都会引起情绪的波动。
三、情绪的不稳定性
中学生对于情绪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外显性与内隐性并存,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常形于色,但又有意识的控制自己情绪,学会了一些曲折的文饰的表达方式。冲动性与理智性并存。
四、情绪体验强烈并易冲动
中学生在外界刺激下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体验很容易产生冲动性行为,表现的感情用事,也表现得情绪易心境化。中学生发生打架斗殴事件太多源于此。
❽ 初中生如何调整情绪
中学生如何调节情绪
一、转移注意力法
注意力转移法就是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的事情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这样可以使人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从而激发积极愉快的情绪反应。
二、合理的发泄情绪
常说:哭吧!哭吧,大声地哭吗!而没有说去遛遛吧,到外面转一圈吧!因为遛一遛转一转不管用。苦痛的悲伤的情绪,只有向亲朋好友说出来,对着苍天,大地喊出来,大声哭出来,才能缓解我们的悲伤。因此,我们不但要懂得宣泄,更要学会控制。
三、控制情绪
很小的时候,我们常常为一点小事而争吵打闹不止,现在我们成为中学生懂得了“克制”两字的真正含意,因此开始变的成熟,等到老的时候不但知道“克制,忍让”两字的含意,更知道把他变成自觉的的行动,所以,修炼到一种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的境界,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种超越于自我的境界,我们现在做不到,但必须努力追求。适当控制情绪的方法主要有:
(一)自我暗示法:要和别人打架之前先数10个数,也许就会避免一场无谓争斗。上台表演之前跟自己说“别紧张,我一定能唱的非常好”,也许你就会成功的。给自己找个合适的理由,让大错误变小错误,从而减少自责自罪或减轻不良的情绪反应。
(二)自我激励法:把挫折,不幸当作上帝给予自己锻炼的机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世界上凡是成功之人有谁没有经历波折、痛苦,面对这些小小的困难,我一定能战胜。自我激励不但能改善情绪,更可以使人坚强勇敢起来。对个人的发展很有帮助。
(三)心理换位法:也称为换位思考,“我要是他会是怎样呢?”“别人出了这样的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别人是不是也有出现过同我一样的问题。”换位思考让我们转变偏面思考问题角度,正确地认识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拿到考卷突然感到考题很难,很多都不会做,因此,紧张焦虑起来,越紧张越不会做,就会使考试越不理想。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一下也许会缓解紧张,使情绪稳定下来。应该这样思考。“我感觉难,大家都难,我要是考不好,别人也都会考不好。”
(四)升华法:一个人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他就会对人生充满信心,他的情绪也会变得积极而稳定。心胸宽广的人,热爱生活的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他们能主动适应生活、体谅别人,对生活充满乐趣,因而情绪自然是“健康、积极而稳定的”。
良好情绪的培养其关键是靠自己,今天我们了解中学生情绪的特点,学习了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将所学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相信经过长期的锻炼,同学们都会达到较高的境界
❾ 如何控制中学生情绪
当我们有了不良的情绪时,我们应该怎样调节呢?
(1)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就是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的事情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这样就可以使人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从而激发积极、愉快的情绪反应。
转移注意力可以通过改变注意的焦点来达到目的。当自己情绪不好时,可以做一些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使自己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另外,还可以转移话题或回忆自己高兴、幸福的事,使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去。
转移注意力还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达到目的。当自己情绪不理想时,到室外走一走,到风景优美的环境中玩一玩,会使人精神振奋,忘却烦恼。把自己困在教室里,不仅不利于消除不良情绪,而且可能加重不良情绪对你的危害。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看起来是一种消极的调节方法,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它适合于比较容易排解的情绪。那么,对待一些难以排解的情绪应该怎么解决呢?
(2)合理发泄情绪。
合理发泄情绪是指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是一种情绪表现的方式,它可以防止不良情绪对人体的危害。发泄,应该是合理的,要表现得有理、有度,既不损害自己,也不损害他人。
①哭——适当的哭一场。
从科学的观点看,哭是自我心理保护的一种措施,它可以释放不良情绪产生的能量,调节机体的平衡,促进新陈代谢。哭是解除紧张、失望,烦躁的好方法。许多人哭一场过后,痛苦、悲伤的心情就会减少许多。
②喊——痛快地喊一回。
当受到不良情绪困扰时,不防痛快地喊一回。通过急促、强烈的、无拘无束的喊叫,对与我们来说可以通过喊口号来宣泄不良的情绪。将内心的积郁发泄出来,也是一种方法。它可以使人人的心理达到平衡,有助于培养自信心。
③诉——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
俗话说:“快乐有人分享,是更大的快乐;痛苦有人分担,就可以减轻痛苦”。把不愉快的事情隐藏在心中,会增加心理负担。找人倾诉烦恼、诉说衷肠,不仅可以使自己的心情感到舒畅,而且还能得到别人的安慰、开导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向朋友诉说是一种良好的宣泄方法。请记住培根的名言:“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将得到两个快乐;把忧愁向一个朋友述说,则只剩下半个忧愁”。
④动——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往往不爱动,越不动注意力就越不易转移,情绪就越低落,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可以通过跑步、打球等活动改变不良情绪。
发泄的方法不同于放纵自己的感情,不同于任性和胡闹。如果不分时间、场合、地点而随意发泄,既不会调控好不良的情绪,还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调控情绪最好的方法是学会自我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