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校园 » 中学生科学

中学生科学

发布时间: 2020-11-22 05:40:21

⑴ 谁能推荐几个适合中学生看的科学节目

中央电视自己拍的的很垃圾,如绿色空间,走近科学,完全是为小学生量身定做的.探索发现,动物世界,discovery都是外国电视台拍的,很不错

⑵ 推荐一个简单的初中科学小实验(详细要求见里)

带电的报纸
思考:不用胶水、胶布等粘合的东西,报纸就能贴在墙上掉不下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材料:1支铅笔;1张报纸。
步骤:
1. 展开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
2. 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
3. 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 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注意倾听静电的声音。
说明:
1. 摩擦铅笔,使报纸带电。
2. 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
3. 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尤其是在冬天),如果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就会听到静电的劈啪声。
创造:请试一试,还有什么物品能不用粘和剂,而用静电粘在墙上

胡椒粉与盐巴的分离
思考:不小心将厨房的佐料:胡椒粉与盐巴混在了一起,用什么方法将他们分离开呢?
材料:胡椒粉、盐巴、塑料汤勺、小盘子
操作:
1、将盐巴与胡椒粉相混在一起。
2、用筷子搅拌均匀。
3、塑料汤勺在衣服上摩擦后放在盐巴与胡椒粉的上方。
4、胡椒粉先粘附在汤勺上。
5、将塑料汤勺稍微向下移动一下。
6、盐巴后粘附在汤勺上。
讲解:
胡椒粉比盐巴早被静电吸附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重量比盐巴轻。
创造:
你能用这种方法将其他混合的原料分离吗?

带电的气球
思考:两个气球什么情况下会相互吸引, 什么情况下会相互排斥?
材料:打好气的气球2个、线绳1根、硬纸板1张
操作:
1 将两个气球分别充气并在口上打结。
2 用线将两个气球连接起来。
3 用气球在头发(或者羊毛衫)上摩擦。
4 提起线绳的中间部位,两个气球立刻分开了。
5 将硬纸板放在两个气球之间,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讲解:
1 一个气球上的电排斥另一个气球上的电。
2 两个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创造:你能用其它小实验说明气球带电吗?

可爱的浮水印
思考:宣纸上漂亮的图案不是画出来的,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材料:脸盆1个、宣纸1—2张、筷子1支、棉花棒1根、墨汁1瓶、水(约半盆)
操作:
1、在脸盆里倒入半盆水,用蘸了墨汁的筷子轻轻碰触水面,即可看到墨汁在水面上扩展成一个圆形。
2、拿棉花棒在头皮上摩擦二、三下。
3、然后轻碰墨汁圆形图案的圆心处,看看有什么现象。
4、把书法用纸轻轻覆盖在水面上,然后缓缓拿起,纸上印出什么图案呢?
讲解:
1、棉花棒碰触时,墨汁会被扩展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圈图形。
2、棉花棒在头皮上摩擦所涂上的少量油,就会影响水分子互相拉引的力量。
3、水印会呈现不规则的同心圆图形。
创造:
试试其他的方法,改变水面上墨汁的图形。

分合的水流
思考:多股的水流用手一抹,竟变成一股水流这是为什么呢?
材料:铁罐盒一个、锥子、水
操作:
1、在空的铁罐盒底部用一根钉子在上面钻5个小孔(小孔间隔只在5毫米左右)。
2、将罐内盛满水,水是分成5股从5个小孔中流出的。
3、用大拇指和食指将这些水流捻合在一起。
4、手拿开后,5股水就会合成一股。
5、如果你用手再擦一下罐上的小孔,水就又会重新变成5股。
讲解:
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流进行分、合。

漂浮的针
思考:针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材料:一碗水、针、叉子、液体清洁剂
操作:
1、在杯子里倒一杯清水
2、用一个叉子,小心地把一根针放到水的表面
2、慢慢地移出叉子,针将会浮在水面上
3、向水里滴一滴清洁剂,针就沉下去了
讲解:
1、是水的表面张力支撑住了针,使之不会沉下。表面张力是水分子形成的内聚性的连接。这种内聚性的连接是由于某一部分的分子被吸引到一起,分子间相互挤压,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薄膜被称做表面张力,它可以托住原本应该沉下的物体。
2、清洁剂降低了表面张力,针就浮不住了。
说明:针有危险,请家长帮助操作。

神奇的牙签
思考:放在水里的牙签,会随着放在水里的方糖游动,还是随着放在水里的肥皂游动?
材料:牙签、一盆清水、肥皂、方糖
操作:
1. 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
2. 把方糖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远的地方。牙签会向方糖方向移动。
3. 换一盆水,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现在把肥皂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近的地方。牙签会远离肥皂。
讲解:
当你把方糖放入水盆的中心时,方糖会吸收一些水分,所以会有很小的水流往方糖的方向流,而牙签也跟着水流移动。但是,当你把肥皂投入水盆中时,水盆边的表面张力比较强,所以会把牙签向外拉。
创造:请你试一试,如果将糖和肥皂换成其它物质,牙签会向哪个方向游去

有孔纸片托水
思考:有孔的纸为什么能拖住水?
材料:瓶子一个、大头针一个、纸片一张,有色水一满杯
操作:
1、在空瓶内盛满有色水。
2、用大头针在白纸上扎许多孔。
3、把有孔纸片盖住瓶口。
4、用手压着纸片,将瓶倒转,使瓶口朝下。
5、将手轻轻移开,纸片纹丝不动地盖住瓶口,而且水也未从孔中流出来。
讲解:
薄纸片能托起瓶中的水,是因为大气压强作用于纸片上,产生了向上的托力。小孔不会漏出水来,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水在纸的表面形成水的薄膜,使水不会漏出来。这如同布做的雨伞,布虽然有很多小孔,仍然不会漏雨一样。

手绢的秘密
思考:在水龙头下把手帕撑开摊平,打开水龙头,水是不是透过手帕而流下去呢?
材料:玻璃杯1个、手帕1条、橡皮筋1条
流程:
1、 把手帕盖住杯口,用橡皮筋绑紧。
2、 让水冲在手帕上。
3、 水流进杯子里约七、八分满后关闭水龙头。
4、 杯口朝下,把杯子迅速倒转过来。
说明:
1、 从杯子上面冲水时,水会透过手帕流入杯内。
2、 杯子倒转过来时,由于大气压力的关系,水不会流出来。
延伸:
如果盖住杯口手帕的布料不同(例如棉布或是毛巾、麻布),水的进出情形会怎样呢?

掉不下去的塑料垫板
思考:盛水的杯子上覆盖垫板,杯口朝下时,垫板会掉下来吗?
材料:玻璃杯两个、水、塑料板一块
操作:
1. 将玻璃杯里装满水。
2. 用垫板盖好杯口。
3. 一只手扶杯子、另一只手按住垫板。
4. 用手扶住,将杯口翻转过来,使杯口朝下。
5. 扶着垫板的手轻轻放开,垫板不会掉下来。
讲解:
垫板覆盖在盛水的杯子口上,因为杯外空气压力比较大,垫板就不会掉下来。
创造:
如果杯子里的水不满、或没有水塑料板会怎样,请你试一试?

蜡烛吹不灭
思考:用力吹燃烧的蜡烛,却怎么也吹不灭。你知道怎样做到这一点吗?
材料: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1个平盘
操作:
1. 点燃蜡烛,并固定在平盘上。
2. 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
3. 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
讲解:
1. 这样吹气时,火苗将斜向漏斗的宽口端,并不容易被吹灭。如果从漏斗的宽口端吹气,蜡烛将很容易被熄灭。
2. 吹出的气体从细口到宽口时,逐渐疏散,气压减弱。这时,漏斗宽口周围的气体由于气压较强,将涌入漏斗的宽口内。因此,蜡烛的火焰也会涌向漏斗的宽口处。
注意:注意蜡烛燃烧时的安全。

蜡烛抽水机
思考:你知道抽水机是怎样将水抽出来的吗?
材料:玻璃杯、蜡烛、比玻璃杯口稍大的硬纸片、塑料管、凡士林少许、火柴、水半杯
操作:
1、先将塑料管折成门框形,一头穿过硬纸片
2、再把两只玻璃杯一左一右放在桌子上
3、将蜡烛点然后固定在左边玻璃杯底部,同时将水注入右边玻璃杯中
4、在放蜡烛的杯子口涂一些凡士林,再用穿有塑料管的硬纸片盖上,并使塑料管的另一头没入右边杯子水中。
5、水从右边流入左边的杯子中
讲解:蜡烛燃烧用去了左边杯中的氧气,瓶中气压降低,右边杯压力使水向左杯流动,直到两杯水面承受的压力相等为止。到那时左杯水面高于右杯水面。
注意:蜡烛点然后固定在左边玻璃杯底部时注意安全,小心烧手

瓶内吹气球
思考:瓶内吹起的气球,为什么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小?
材料:大口玻璃瓶,吸管两根:红色和绿色、气球一个、气筒
操作:
1、用改锥事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
2、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
3、将瓶盖盖在瓶口上
4、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
5、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
6、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
7、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
8、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
讲解:当红色吸管松开时,由于气球的橡皮膜收缩,气球也开始收缩。可是气球体积缩小后,瓶内其他部分的空气体积就扩大了,而绿管是封闭的,结果瓶内空气压力要降低——甚至低于气球内的压力,这时气球不会再继续缩小了。

能抓住气球的杯子
思考:你会用一个小杯子轻轻倒扣在气球球面上,然后把气球吸起来吗?
材料:气球1~2个、塑料杯1~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
流程:
1、 对气球吹气并且绑好
2、 将热水(约70℃)倒入杯中约多半杯
3、 热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把水倒出来
4、 立即将杯口紧密地倒扣在气球上
5 、轻轻把杯子连同气球一块提起
说明:
1、杯子直接倒扣在气球上,是无法把气球吸起来的。
2、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因为杯子内的空气渐渐冷却,压力变小,因此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延伸:
小朋友,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会吸水的杯子
思考:用玻璃杯罩住燃烧中的蜡烛,烛火熄灭后,杯子内有什么变化呢?
材料:玻璃杯(比蜡烛高)1个、蜡烛1支、平底盘子1个、打火机1个、水若干
操作:
1. 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 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
3. 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4. 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
讲解:
1. 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被消耗光后,烛火就熄灭了。
2. 烛火熄灭后,杯子里的水位会渐渐上升。
创造:
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动收集其它溶液吗?

会吃鸡蛋的瓶子
思考:为什么,鸡蛋能从比自己小的瓶子口进去?
材料:熟鸡蛋1个、细口瓶1个、纸片若干、火柴1盒
操作:
1、 熟蛋剥去蛋壳。
2、 将纸片撕成长条状。
3、 将纸条点燃后仍到瓶子中。
4、 等火一熄,立刻把鸡蛋扣到瓶口,并立即将手移开。
讲解:
1、 纸片刚烧过时,瓶子是热热的。
2、 鸡蛋扣在瓶口后,瓶子内的温度渐渐降低,瓶内的压力变小,瓶子外的压力大,就会把鸡蛋挤压到瓶子内。
创造:当瓶子中气体的压力大于瓶子外面的压力时,瓶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瓶子瘪了
思考:你能不用手,把塑料瓶子弄瘪吗?
材料:水杯2个、温开水1杯、矿泉水瓶1个
操作:
1. 将温开水到入瓶子,用手摸摸瓶子,是否感觉到热。
2. 把瓶子中的温开水再倒出来,并迅速盖紧瓶子盖。
3. 观察瓶子慢慢的瘪了。
讲解:
1. 加热瓶子里的空气,使它压力降低。
2. 由于瓶子外的空气比瓶子内的空气压力大,所以把瓶子压瘪了。
创造:
如果瓶子里气体的压力比瓶子外空气的压力大,瓶子会变成生么样子?

会跳远的乒乓球
思考:乒乓球放在高脚杯中,你怎样吹气,球才会跳出杯子呢?
材料:高脚杯2个、乒乓球1个
操作:
1 把两个高脚杯并排放置
2 将乒乓球放在第一个杯子中。
3 从不同角度吹气,看看乒乓球有什么状况:对着球的侧面吹气;对着球的上方吹气
讲解:
1、向球的侧面吹气,乒乓球不容易跳到第二个杯子里去(或跳出来)
2、向球的上方吹气,上方压力变小,乒乓球会浮起来,继续吹,就跳入第二个杯子去了
创造:换个新方法也能让乒乓球跳到下一个杯子里

会吹泡泡的瓶子
思考:你知道瓶子是怎样吹泡泡的吗?
材料:饮料瓶1个、冷热水各1杯、彩色水一杯、大盘子1个、橡皮泥1块、吸管若干
操作:
1 将吸管逐一连接,形成长管(连接口用胶带封好)。
2 将吸管放入瓶中,并用橡皮泥密封住瓶口,然后把瓶子放置在盘子中。
3 弯曲吸管,使吸管另一端进入有色水的玻璃杯中。
4 向瓶子壁上浇热水,杯子中的吸管会排放大量气泡。
5 向瓶子壁上浇冷水。
6 玻璃杯中的水会经过吸管流入瓶中。
讲解:
1 因为塑料瓶很薄,于是热可以穿过瓶壁,进入瓶子中的空气里。
2 瓶子中的空气受热后会膨胀。
3 水中的气泡就是空气膨胀时,被挤出瓶子的空气。
4 瓶子中的空气遇冷时收缩。
5 瓶子中的空气收缩时,水便占据了剩余的空间。
创造:瓶子盖太紧时,你知道如何用最好的方法打开它吗?

⑶ 有什么适合中学生读的科学杂志吗

是说科普类杂志么?
《奥秘》:主讲神秘事件或一些至今仍颇有争议的永热话题。
《科学世界》:内容很广泛,有考古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军事及人文科学,关键是资讯权威。
《科幻世界》:连载一些长中篇科幻小说,也有短篇。
《世界博览》:讲述世界各国的人文地理,涉及范围很广,历史、地理、旅游、风土人情、科技等等。
《中国国家地理》:以述讲中国地理风貌为主,以讲述世界他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为辅。同时也涉及考古、生物、天文及历史等多个方面。
《自然杂志》:涵盖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动态性相结合的综合刊物。
《飞碟探索》:专讲不明飞行物。
《环球科学》:专业性很强,而且这本的年龄层里好像未涵盖中学生,不过有兴趣的话读读应该也没什么坏处。
《科学画报》:介绍新发现及新的科技产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其他的还有《中国国家天文》、《天文爱好者》、《物理》、《人文地理》、《地理科学》及《走进科学》……
暂时就这么多吧,有些不大出名的杂刊名就不怎么记得了。

⑷ 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存在怎样的问题

中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科学素养,首先要从国家的需要来看。在世纪,中华民族的宏伟目标是实现伟大的复兴,到205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了完成这一惊天动地的伟业,需要培养千百万各行各业的人才。

第一,必须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繁荣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1950年代以后,各国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21世纪各国的经济发展更是依赖于现代科学和高技术。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已经成为导致经济新的增长点的源泉;用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已经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科学技术变为生产力过程,进而导致企业利润的形成,导致国民经济的增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主要是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增强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工作抓手。为21世纪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是科学教育的历史使命。为此就得从现在的中学生的科学素质抓起,只有提高了中学生的科学素质,才能为日后培养造就千百万人才奠定基础。

第二,必须切实维护好国家安全。

虽然和平和发展是当代的主流,但是还要清醒地看到,天下并不太平,对我国安全和稳定构成威胁的因素还不少,必须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和推进军队质量的建设。为此,我们必须贯彻科技强军的战略,不仅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武器装备、利用高技术改进现有的武器装备,而且在军事训练、作战指挥和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都要努力利用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增大高科技含量。因此,不但要培养大量的军事科技人才,而且要全面提高我军干部和战士的科学素质。

第三,我国和世界各国一样,都面临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为此必须注意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了应付全球气候的变化、防止大气和水体的污染、治理土地荒漠化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都必须依赖科学技术手段和全体公民良好的环境意识。

第四,从长远发展的利益来看,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

在20世纪,科学理论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革命不断发生,相对论、量子力学的产生导致了20年代的物理学革命,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导致了50年代的生物学革命,板块构造理论的产生导致了60年代的地学革命,等等。在科学革命之后,各学科理论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迅猛的发展。同时,新的交*性学科(如生物化学等)、综合性学科(如环境科学等)和横向性学科(如系统科学等)不断产生。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对技术的渗透越来越大,技术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形成的电力技术、化工技术、冶金技术的基础上,从1940年代开始,重大技术发明层出不穷,逐步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为主体的高技术群,到1980年代以后,它们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技术。

面向世界,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19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自己的“两弹一星”,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

第五,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科学的、文明的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当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正在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人们应该积极地顺应这种变化,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导入文明、科学的轨道,形成一种科学的、文明的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国自古以来虽然有着伟大而丰富的文明成果和优良的文化传统,但相对来说,全社会的科学精神不足乃是一个缺陷,近几年来一些与现代文明相悖的迷信、愚昧活动甚至邪教又日渐泛滥,反科学、伪科学活动也频繁发生,它们日益侵蚀人们的思想,愚弄广大群众,腐蚀青少年一代,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弘扬科学精神,破除迷信,自觉地识别和抵制伪科学,等等,这些都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从中学生个人发展来看:三个需要

第一,中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好是一个人长身体、学知识、培养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全面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是中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学生为将来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的需要。

第二,中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现在的中学生十年以后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届时正是我国以技术创新为抓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时期。技术创新一般具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化和商品化几个环节,基础研究的主体是科学家,应用研究的主体是科学家与工程师,技术开发和产品化的主体是工程师、技术员和技术工人,商品化的主体是营销人员,整个过程的完成需要企业家。所以搞好技术创新需要有各种各样和不同层次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千千万万个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技术员、技术工人和营销人员的岗位等待着现在的中学生。中学生到那时如要成为合格的具有科学发现能力的科学家,具有技术发明能力的工程师和技术员,善于掌握先进技术并勤于改进现有技术的技术工人,具有强烈市场意识和商业运作能力的营销人员,和具有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的企业家,那么现在就得努力学习、刻苦实践,逐步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我们国家事业的发展还需要千千万万个领导干部、教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人文工作者和共和国卫士,要做好这些岗位的工作,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仍然需要良好的科学素质,这都对现在的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提出了很现实的要求。

第三,中学生未来参与竞争的需要。

现在,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加入WTO以后我国将全方位的进入世界经济,这是一个道地的市场经济。因此现在的中学生在十年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时,面临的是一个充满着竞争的世界。届时他们要取得一个好的工作岗位以维持高水平和高质量的生活水准,要使自己的工作在竞争的环境当中取得业绩,必须要有较强的竞争力。而科学素质的高低就是这种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确定科学素质内容的三个原则

根据国家的需求和中学生的需求来规划中学生的科学素质时,还需要考虑如下几条原则。

第一,力求体现科学本质。

对科学素质的概括应建筑在对科学本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过去,有人把科学仅仅理解为是一种“可确证”的知识体系,这实际上是对科学本质的一种狭义的理解。以这个狭义的观点为出发点,科学教育仅仅被理解为科学知识的传授,科学素质仅仅被理解为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显然这种理解是有局限性的。

现在一种更为全面合理的观点是,把科学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探究自然的活动。科学探究不仅涉及逻辑推理和实验活动,同时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为了使科学活动健康而有效地进行,科学活动受到科学道德和社会一般道德的双重约束。这种约束的结晶就是科学精神。科学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对科学理论的检验。科学理论即科学知识是这种探究活动的结果。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科学知识反映了人类对自然本质的认识,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不断发展和进步,它不是绝对真理,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与范围内适用,可验证性是科学与伪科学的重要区别之一。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变成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不仅是科学家的事业,而且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应当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

从这种广义的观点出发,科学本质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其过程是科学探究活动,其成果是科学理论知识,其认知主体是科学家,其活动规范是科学精神,其社会功能是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从这种广义的观点出发,把对科学教育和科学素质的理解,建立在这种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基础上。科学教育不仅要涉及到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涉及到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第二,全面提高科学素质。

根据上述广义的科学本质的观点和科学教育的内涵,科学素质就不只是科学知识一个方面,还涉及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方面。

第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统一。

确定中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质的具体内容,应面向全体中学生,而不是少数精英分子,所以它应该具有普及性。同时还应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中学生正处于学知识、长知识的阶段,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其进行科学素质的教育应与这种特点相符。要选择那些对他们这个年龄段来说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科学素质。此外,还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全面考虑基础性与现代化的关系,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要选择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与学生今后终身学习有关,又是他们能够接受的、能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内容。

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内涵:四个方面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认为要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即在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的素质。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应涉及到如下四个方面:(1)科学知识与技能;(2)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4)科学、技术与社会。学校的科学教育要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为核心,以培育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为主导,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基础科学知识及其技能的学习为基础,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背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养成科学的行为和习惯。

1.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

中学生应该了解或理解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学会或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中学生应该了解生命科学领域、物质科学领域和地球、宇宙及空间科学领域的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如了解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认识生物体的基本构造、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以及人、健康、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领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和进化的观念,认识生命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物质系统;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认识常见的物质运动形态,理解物质运动及其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初步建立关于物质运动和物质结构的观念,认识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意义,会运用简单的模型解释物质的运动和特性;了解地球、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情况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了解人类在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及其重大意义。了解在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中阳光、大气、水、地壳、土壤等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等等。

中学生还应该了解科学上的具有一般性的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如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信息,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化、平衡、守恒等概念及其相关原理,它们反映了自然界的内在的统一性。

2.在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方面

科学探究是科学方法的核心。通过科学教育,中学生应在小学科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发展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提出问题意义的理解;(2) 发展提出猜想和形成假设的能力,了解假设对科学探究的作用;(3)发展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4)发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特别是通过观察与实验获取证据)的能力,理解收集、处理信息的技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5)发展科学解释和评价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6)发展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认识探究的成果可能对科学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这里还必须指出的是,中学生应当初步形成分析的能力,也要有综合的能力,从整体上认识自然、观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样是我们必须对他们提出要求的。

3.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教育,中学生应初步具有如下的科学精神:(1)热爱自然,对自然界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养成与自然界相协调的生活态度;(2)热爱科学,反对迷信,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3)勇于创新,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4)崇尚真理,尊重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科学原理;(5)严谨求实,依据客观事实得出结论,能够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6)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和协作的习惯;(7)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用科技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

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方面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内涵,通过科学教育,中学生应当:(1)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2)初步认识科学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又促进科学发展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3)了解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了解科学技术不仅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也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科学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关心这项事业;(5)了解技术也会对自然、人类生活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初步懂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6)初步形成关注环境、资源等社会重大问题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知道应当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⑸ 中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中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七步走:
一、预习。预习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以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上课的准备。所以预习就是自学。
1.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2.预习时如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得不好,则查阅和补习旧知识,给学习新知识打好牢固的基础。
3.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以便在听课时特别注意。
4.做好预习笔记。预习的结果要认真记在预习笔记上,预习笔记一般应记载教材的主要内容、自己没有弄懂需要在听课过程中着重解决的问题、所查阅的旧知识等。
二、上课。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不言而喻,上课也应是考生学好功课、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决定性一环。上课要做到:
1.课前抓紧时间简要回忆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要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希望在课上能向老师学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3.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听讲,上课铃一响,就应立即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有意识地排除分散注意力的各种因素。
4.听课要紧紧抓住老师的思路,注意老师叙述问题的逻辑性,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5.不懂的问题要先记下来,接着往下听,课后再去钻研或向老师请教。
6.要努力当课堂的主人。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7.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三、作业。作业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作业不仅可以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以形成技能技巧,从而发展自己的智力,培养自己的能力。
1.先看书后作业,看书和作业相结合。
2.注意审题。要搞清题目中所给予的条件,明确题目的要求,应用所学和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态度要认真,推理要严谨,养成"言必有据"的习惯。
4.作业要独立完成。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认真改正。
5.作业要规范。切忌涂改过多。书写工整,步骤简明有条理。
6.定期将作业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复习时,可随时拿来参考。
四、复习。复习的主要任务是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使知识融汇贯通。
1.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并且要同时复习头一天学习和复习过的内容,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2.单元复习。在课程进行完一个单元以后,要把全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一次全面复习,重点领会各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
3.期中复习。期中考试前,要把上半学期学过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特别应着重弄清各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
4.期末复习。复习时力求达到"透彻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
5.假期复习。每年的寒假和暑假,除完成各科作业外,要把以前所学过的内容进行全面复习,重点复习自己掌握得不太好的部分。
五、考试。考试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考试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
1.要正确对待考试。考得好,可以促进自己进一步努力学习,考得不好,也可以促使自己认真分析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
2.做好考试前的准备工作。对各科功课进行系统认真的复习,这是考出好成绩的基础。
3.答卷时应注意认真审题,仔细检查,答题先从简单的开始,卷面要整洁,书写要工整,答题步骤要完整。
4.重视考后分析。拿到老师批阅的试卷后,要对试题进行逐一分析,找出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5.各科试卷要分类保存,以便复习时参考。
六、课外学习。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扩展,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课外学习应注意:
1.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学习内容,原则是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弥补自己的学习弱点。
2.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一些有关学科的课外读物学习。
3.课外阅读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切忌好高骛远、贪多求全。
七、实验课。实验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实验的目的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有效地扩大知识领域,培养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验课要做到:
1.实验前做好准备,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步骤等。
2.注意熟悉实验用仪器设备的名称、功能和操作方法。
3.实验要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测定数据,做好记录。
4.实验完成后,要认真且实事求是地写好实验报告。

⑹ 初中科学包括哪些学科

初中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

官方中物理,化学叫物质科学,生物叫生命科学,地理叫地球、宇宙、空间科学。

中考180分中物理占35%,化学占35%,生物占23%,地理占7%。

(6)中学生科学扩展阅读

科学是小初高中一门重要的学科。

从2017年秋季开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上科学课(未分科);在小学,科学课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探究世界的兴趣。

从2017年9月开始,小学一年级将科学课作为基础性课程;在中考中占有较高的分值(各地的总分不同),其包含了物理 化学 生物三科内容;高中将科学细分成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在高考中(理科)占300分。

⑺ 适合中学生的科学杂志

推荐看看以下这几种杂志 奥秘、探索发现、大自然探索。都是不错的选择!

⑻ 作为中学生,要具备哪些基本科学素养

在运用高素质的科学素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的同时,更加重要的是要运用高素质的科学素养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应该运用自己对一些近期流行的科学概念和常用的一些科学名词的内涵的认知和理解。
审视自己的工作过程、程序、目标、环境、范围、边界、影响和关联,要考虑运用新的科学概念和新的科学知识对原来的过程予以调整,对原来的程序作出修改,对原来的目标进行提高,对原来的环境进行适当的变更,使其更趋和谐,对原来的范围作出新的界定,使其更趋合理,对原来的边界考虑重新勘定和划分,以便更加清晰地反映界内与界外的不同

热点内容
师生迷情八 发布:2025-07-18 11:58:43 浏览:478
三字经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8 11:46:47 浏览:45
希腊的历史 发布:2025-07-18 10:33:00 浏览:654
人体中的数学 发布:2025-07-18 07:53:58 浏览:951
一级建造师机电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8 07:50:21 浏览:528
班主任工作计划小学四年级 发布:2025-07-18 05:17:52 浏览:912
浅谈师德的心得体会 发布:2025-07-18 03:09:46 浏览:807
怎么浏览谷歌 发布:2025-07-18 02:29:49 浏览:51
之女教师 发布:2025-07-18 01:03:04 浏览:369
奥数物理 发布:2025-07-17 23:41:12 浏览: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