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尔森中学
① 谁知道科右前旗察尔森中学校志
科右前旗察尔森中学校志,
并没有。
可询问学校办公室、教务处。
以学校的说法为准。
② 兴安盟职业技术学院o8年分数线
1981年兴安盟教育学院创建
2000年兴安盟师范学校并入兴安盟教育学院
1951年乌兰浩特兴安中学(师范班)创建
1952年乌兰浩特兴安中学(师范班)改建为察尔森师范学校
1954年察尔森师范学校更名为乌兰浩特师范学校
1968年乌兰浩特师范学校撤销
1970年科右前旗哈拉黑中学(师范部)复校
科右前旗哈拉黑中学(师范部)改建为科右前旗师范学校
1978年科右前旗师范学校更名乌兰浩特市师范学校
1981年乌兰浩特市师范学校更名兴安盟师范学校
2001年兴安盟教育学院升格为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2004年兴安盟农牧学校、兴安盟卫生学校、兴安盟财经学校、兴安盟交通技校、兴安盟粮食干部学校并入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一、兴安盟农牧学校
1985年兴安盟农牧学校创建
二、兴安盟卫生学校
1981年兴安盟卫生干部进修学校创建
1988年兴安盟卫生干部进修学校更名兴安盟卫生学校
三、兴安盟财经学校
四、兴安盟交通技校
五、兴安盟粮食干部学校
满有历史的学校了,师资力量还可以,重要是个人觉得是个师德不错的学校,公办学校,分数线查不到准确的,但是和普通高职和大专院校差不多,400分左右肯定能进。
③ 姓名:姚焕楠 女 年龄:31.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察尔森镇人 曾就读在科右前旗
这里费劲。贴吧这些发信息试试
④ 新中国的哪位大家,基本所有数学大师都是他的学生
他是我国最年轻的数学家之一,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任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副院长,曾任内蒙古大学图书馆馆长、内蒙古大学教务处处长,他从数学算子理论角度推导出了无穷维哈密顿系统,关于哈密顿系统的科研学术理论成果,不仅是蒙古人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自豪。
阿拉坦仓教授在教学、科研和行政教育管理方面做到了教学上出成绩,科研上出成果,行政管理上出业绩。证明了天体宇宙观的恒定发展本质规律。他是国家教育部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级精品公开课《行星运动与常微分方程》,任“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 《太平洋应用数学杂志》和《蒙古国数学学报》的编委。他是优秀的蒙古族数学家阿拉坦仓。
博士毕业,阿拉坦仓婉拒了大连理工大学的盛情挽留,毅然回到内蒙古,“阿拉坦仓说道:读博时我女儿才1岁,当时工资也就30多块钱,家里有一颗鸡蛋妻子也要给我吃,她为我受了很多苦,我得感恩”,他内心深处最强的支撑是他对家乡的热爱和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责任,“内蒙古更需要阿拉坦仓。
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阿拉坦仓在英国剑桥大学数学中心留学,有幸成为当时全国公派去剑桥大学学习的三大数学学者之一。在这里他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科学信息,并吸收了新概念、新理论,更激发了他教学与科研的兴趣。他研究了无穷维哈密顿系统在统计物理中的应用,促进了内蒙古大学诸多学科科研课题国际化的步伐,推动了重大世界数学课题研究的发展。
⑤ 大力支持环保创建活动档案怎么做
长期以来,由于我旗工业化程度低,人口密度小,环境容量较为富余,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农村环境污染并不突出。随着我旗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畜禽养殖污染物的排放、生活垃圾产生量大幅增加以及乡镇企业“三废”的排放等方面。
一、我旗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一)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
化肥、农药的施用已成为提高我旗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施肥结构不合理,导致化肥利用率、流失率高。不仅造成了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加重了水体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影响到地下水和空气。农药只有约1/3能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污染,并威胁到人群健康。由于大量又不规范地使用农药、化肥,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使农药药效下降,化肥报酬递减,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益下降。化肥和农药已经使我旗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型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型。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农村在新镇、新村、新房的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未能跟上,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联系。小城镇和农村聚集点 的生活污染物则因为基础设施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脏、乱、差”现象。
(三)畜禽养殖业产生的污染
近年来,由于我旗大力发展畜牧业,规模化畜禽养殖蓬勃发展,部分地区规模和布局不合理,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比例低、危害直接。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一定威胁。
(四)乡镇企业排污产生的污染
随着我旗乡镇工业企业快速发展,企业“三废”大幅增加。尤其屠宰加工业和淀粉加工业,多为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式生产企业。由于规模小、数量多,缺乏成熟的治污技术,治理成本高,多数企业无力承担,环境监管难度较大。
二、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工作
近些年来,旗环保局在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一)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点源和污染面源调查。全面系统掌握了我旗当前农村环境现状第一手资料。一是开展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及农业生产化肥、农药及秸秆使用状态调查,建立了动态数据库,为今后农村环境保护奠定坚实基础。二是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对我旗具有代表性的额尔格图、察尔森、大坝沟、俄体四个乡镇办事处的四个自然村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向旗政府提交了“在农村牧区规划建设中应着重考虑的环境问题,能源结构调整,功能区划等问题”的报告,引起政府高度重视,为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保障。
(二)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将环境质量和环保工作纳入24个乡镇苏木办事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2005年在全旗各乡镇苏木办事处各配备一名兼职环境监察员,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建设。2006年制定了我旗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办法,明确任务职责,实施目标考核,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使农村环境保护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切实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以防治土壤污染和农村饮用水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紧密结合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文明村等创建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止农用薄膜对耕地污染。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积极发展农村沼气,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发展适合地区资源和环境容量的特色产业,防治污染向农村转移。
(四)积极推行有机食品产品认证工作。把推行有机食品产品认证工作作为环保部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开展特色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几年来,“乌兰毛都苏木有机羊”、“俄体粉条”、“科王大米”、“科尔沁王”和“归流河”白酒等一批有机食品产品获得国家认证。
(五)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环保局每年都利用农闲时间,以各种形式广泛开展环境警示教育,让老百姓了解到环境污染危害的严重性,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开展“科普、文化、环保”三下乡,中小学创建“绿色学校”等活动,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三、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缺乏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监管力度不够,不良的传统习惯和环保意识薄弱,使农村污染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二)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等特点。造成农村面源污染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现状。
(三)由于规模化养殖场治理费用高,企业无力承担,治理率低。特别农村散养畜禽、人粪便污染,治理困难,沼气推广力度不够,改厕、改圈还未全面普及。
(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存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困难,沿溪河随意倾倒排放,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
(五)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有机肥用量减少,造成环境有机污染负荷加大,污染物消纳能力降低。
(六)社会环保意识淡薄,对农村环境污染危害认识不足,各级财政投入少,造成整治力度不够。
四、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把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各项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走上经营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跨部门的综合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环保、农业、畜牧、水利、林业、土地等部门协作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局面,真正做到责任、措施、投入“三到位”。
(二)建章立制,强化污染监督和管理
制定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生活垃圾处置和管理制度。指导村镇因地制宜地进行垃圾处理,尽可能在本区域内消纳本地垃圾。建立农村水环境保护和人畜粪便管理制度,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行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程建设,确保饮用水安全。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清洁生产
推进集约化畜禽养殖与生态农业一体化发展。集约化畜禽养殖场通过沼气综合利用设施治理污染,沼渣、沼液就地转化为肥料利用。统筹解决农村资源、能源、环境问题,也避免了化肥、农药过度使用造成的污染。
(四)加大农村环境监管执法力度
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废治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
(五)通过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一是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危害,让老百姓了解到环境污染危害的严重性,提高村民环保意识,从根源上保证农村环境卫生,提高生活质量。二是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大力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影响社会。三是加强对农民科技知识教育,全方位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
⑥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历史沿革
1951年,在乌兰浩特兴安中学成立师范班。
1952年,迁到科右前旗察尔森努图克,称“察尔森师范学校”。1952年10月10日定为校庆日。李欣荣任校长。
1954年, 迁回乌兰浩特市,称乌兰浩特师范学校。哈木任校长,后兼党支部书记。
1958年,乌兰浩特市划归科右前旗,归呼伦贝尔盟管辖。
1965年,毕业生总数达2000多人。面向地区分配,是中国唯一一所民族师范学校。
1970年,因中国文化大革命动乱,学校解体撤销。部分教师和教学仪器设备划归科右前旗师范学校。
1970年9月,在科右前旗哈拉黑中学设师范部,名为科右前旗师范学校。
1975年8月,迁入乌兰浩特,1977年改名为乌兰浩特师范。
1980年,兴安盟恢复建制。1982年,被盟公署教育处正式接管,更名为兴安盟师范学校。
1981年5月,盟行署下达文件,决定建立兴安盟教育学院。1987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下达文件,正式批准建立兴安盟教育学院。
2000年8月,自治区教育厅下达文件,将兴安盟师范学校和兴安盟教育学院合并,重新组建兴安盟教育学院。
2001年3月23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下达文件,决定在已组建的兴安盟教育学院基础上,成立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同年6月18日,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2002年11月2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下达文件,确定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为“相当于副厅级”规格。
2004年6月,盟委、行署做出决定,将盟内五所中等专业学校即盟农牧学校、盟卫生学校、盟财政学校、盟交通技工学校和盟粮食干部学校并入兴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