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校园 » 华中学术

华中学术

发布时间: 2021-06-07 09:59:21

A. 华中农业大学学术会议可以随便去吗

哪儿的学术会议都不是可以随便去的吧

B. 杨叔子在华中科技大学针对理工科学生倡导什么教育

杨叔子在华中科技大学针对理工科学生倡导“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教育活动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人文”一词,在词典上界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自古有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易经》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拿现在话来说,就是精神文明;这里的“化”是教化,即教育的意思。讲道理,讲文明才是中华民族语言的基石。因此只有那些优秀的能够升华的人的精神,提高人的价值的文化才能列入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教育活动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杨叔子,男,1933年9月5日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现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文化产业商会首届顾问委员会成员、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九江学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博士后流动站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邀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科协副主席、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会长等。
http://tzb.hust.e.cn/info/1009/1030.htm

C. 李炜的主要学术成果

1、《分裂的人物》,《文艺报》1999年8月21日。2.《池莉现象与大众文学》,《当代美学评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3.《文化视野与时代意识的碰撞》,《湖北日报》2003年11月7日。4.《凝固的镜像 流动的生活——<茄子>的双重世界》,《名作欣赏》2004年第3期。5.《日常生活的诗意与哲理——沈虹光剧作艺术论》,《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12月(第17辑)。6.《互文的叙事》,《华文文学》2006年第2期。7.《<百家讲坛>的意义——兼议大众媒介对优秀文化的传播》,《中国电视》2006年第7期。8.《日常生活的戏剧性》,《戏剧文学》2006年第7期。9.《我与俄罗斯文学——沈虹光访谈录》,《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第1辑。10.《一波三折 柳暗花明——<列车五点二十二分进站>的叙事魅力》,《名作欣赏》2006年第9期。11.《从契诃夫到沈虹光:现实主义戏剧的一种写法》,《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第2辑。12.《穿越生命隧道的阳光——论熊国华<与石榴对话>的时间意象》,《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二作者)。13.《从经典文本到大众文化影像——<雷雨>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叙事符码比较》,《戏剧文学》2007年第12期。14.《谍战、特情类电视剧叙事三题》,《中国电视》2008年第1期。15.《论当前电视剧创作中的平民叙事》,《声屏世界》2008年第5期。16.《国产动画如何“牛气冲天”》,《中国电视》2009年第6期。17.《当前电视剧的伦理叙事》,《声屏世界》2009年第9期。18.《超越媒介:大众文化文本的互文叙事》,《华中学术》(第一辑),张三夕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19.《大众文化与感性化叙事》,《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2卷第2期。20.《超越媒介:当前情景喜剧的互文叙事及反思》,《声屏世界》2010年第5期。21.《跨媒介视阈中的<茶馆>叙事》,《中国电视》2010年第12期。22.《类型、创新与谍战剧叙事》,《中国电视》2011年第6期。23.《大众文本与类型叙事》,《华中学术》(第四辑),张三夕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24.《情景互生 诗画合璧》,《香港作家作品研究》(第九卷),香港文学报出版公司2011年8月。25.《穿越时空的赤子恋歌》,《香港作家作品研究》(第九卷),香港文学报出版公司2011年8月。26.《沈虹光剧作的艺术美》,《沈虹光剧作论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以上未注明者均为独著。 另外,还发表教学论文《综合文化素质课教学浅论》(《教改论坛》2006年第3期)、《优化鉴赏类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教改论坛》2009年第3期)。

D. 陈建宪的论文

1.“从信息革命看资料工作的紧迫性”,9千字,载《民间文学论坛》1984年第3期,获该刊首届民间文学论文“银河奖”二等奖。
2.“蛇神、蛇妖、蛇女”,12千字,载《民间文艺季刊》1987年第1期。
3.“从淫荡的蛇妖到爱与美的化身”,7、5千字,载《华中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后选入《中外比较文学研究》第二辑,台湾学生书店,1992年出版。
4.“女人与蛇——东西方蛇女故事比较研究”,11千字,载《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3期,获该刊第二届民间文学论文“银河奖”优秀奖。
5.“民间故事与宗教文化”,18千字,载《民间文艺季刊》1988年第4期。获该刊首届“飞鹰奖”优秀论文奖。
6.“中西方性观念之比较”,4千字(与陈振家合作),载《黄金时代》1988年第4期。
7.“九头鸟——楚文化的精魂”,6千字,载《艺术与时代》1988年第5期。后选入《楚艺术研究》(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年)和《中国民俗趣谈》(三秦出版社,1994年)。
8.“生命的赞礼——中外弃婴传说赏析”,4千字,载《山茶》,1988年第5期。
9.“打破习惯,才能写好习惯——评高考作文中的模式化现象”,2千字,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10期。
10.“更新方法,扩展领域——西方民间文学、民俗学发展动态”,5千字,载《社会科学动态》1990年第12期。
11.“宇宙卵与太极图——盘古神话的中国‘根’”,11千字,载《民间文学论坛》1991年第4期。
12.“荆楚巫风与日本古俗”,10千字,载《江汉论坛》1991年第9期。选入《中日民俗的比较与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3.“到中国去寻根——日本的民俗研究动态”,5千字,载《社会科学动态》1991年第6期。
14.“引魂之舟——楚人物龙凤帛画与日本珍原古坟壁画的比较研究”,5千字,载《艺术与时代》1991年第10期。选入《楚文艺论集》(湖北美术出版社,1992年。)
15.“论民俗与文化的关系”,12千字,载《民俗研究》1992年第4期。
16.“试论民俗的功能”,11千字,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1992年。《新华文摘》摘要转载。
17.“西方当代迷信研究动态”,5千字,载《社会科学动态》1992年第3期。
18.“魂鸟和羽人”,4、5千字,载《艺术与时代》1992年第10期。
19.“民间故事文化瑰宝”,载《社会科学动态》,1993年第7-8期。
20.“略谈神话之分类”,4千字,载《高师函授学刊》1993年第10期。
21.“民俗文化与民族凝聚力”,《广东民俗文化研究》,1993年第1-2期合刊。
22.“民间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1、5千字,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7期。
23.“女人与土地——女娲泥土造人神话新解”,6千字,载《华中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1994年第5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1994年第6期摘要转载。
24. “论中国天鹅仙女故事的类型”,10千字,载《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1994年第10期全文转载。
25.“神话在当代的四种形态”,《高师函授学刊》.I995年第1期。
26.“试论神话的定义与形态”,0、45万宇,《黄淮学刊》,I995年第4期。
27.“荒谬的推八字”,《湖北日报》I995年2月26日。
28.“九头鸟:神灵还是妖怪一一兼论当代神话符号的歧解问题”,1万字、载《楚俗研究》第2集,湖北美术出版社,1995年”
29.“中国洪水神话的类型与分布--对443篇异文的初步宏观分析”,《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3期;日译本载《日中昔话传承つ现在》,铃木秀美译,日本诚勉社, 1996年。
30.“垂死化身与人祭巫术一一盘古神话再探”,6千字,《华中师大学报》。I996年第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第3期摘要转载。
31.“神话的解剖”,3千字,《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10期。
32.“适应现代文化发展,改进民间文学教学”,(合作),5千字,《华中师大学报》,1996年第5期。
33.“论神话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6千字,《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34.“一座原生态神话的宝库――《山海经》导读”,《高师函授学刊》1997年第6期。
35.“精神还乡的引魂之幡――20世纪中国神话学回眸”,《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36.《〈白水素女〉“偷窥”母题发微》,《民间文化》,1999年第1期。
37.《论比较神话学的母题概念》,《华中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
38.《东西方“好心得报”母题比较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2期。
39.神话的权力——从福柯理论看神话中的乱伦母题,《民间文化》,2001年第1期。
40. 论玉皇文化的起源、结构和功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两岸学者论玉皇文化》转载(金文亨主编,海风出版社,2008年)。
41. 凤凰是如何涅槃的——从廪君神话的复活看当代中国民间文学的历史机遇,《文化视野与中国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光明日报》2001年9月19日《文化周刊》头版报导了此文观点并采访了一些相关学者进行讨论。
42.《话语狂欢下的生灵叹息--从晓苏〈苦笑记〉看民间性幽默艺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43.《神话的权力--从福柯理论看神话中的乱伦母题》,载《民间文化》学术专号,2001年第1期。
44.《武当山下民歌村》,《民间文化》,2002年第2期。
45.《中国多民族民间文学多元一体格局鸟瞰》,《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46.《走向田野 回归文本----中国神话学理论建设反思之一》,《民俗研究》,2003年第4期
47.《论道教对中国神话的继承与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48.《略论民间文学研究中的几个关系》,《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49.《多维视野中的西方洪水神话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50.《洪水神话:神话学皇冠上的明珠----全球洪水神话的发现及其研究价值》,《长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51.《一个失落的上古神话仪式----<天问>“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竞地”解》,《先秦两汉学术》第五期,台北,2006年。
52.《文化创新与母题重构》,《民间文化》,2006年第4期。
53.《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眼光保护与开发神话资源,拒绝‘伪’民俗现象》,《长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54.《体验民间文学 传承民族记忆》,《文学教育》2007年第2期。
55.《中国洪水故事研究之研究》,日本山口大学《亚洲历史与文化》,第十一辑,2007年
56.《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文化遗产》,创刊号,2007年。
57.《汉族洪水神话之当代遗存及形态》(陈建宪、桑俊),《神话中原》,大象出版社,2008年。
58.《马克思、恩格斯与文化人类学----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札记》,《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59.《春节:中华民族的时间元点与空间元点》,《华中学术》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E. 华中科技大学的计算机系统结构要多少分啊

华科的计算机和工学是同一划线的,系统结构方向肯定也不是单独划线。去年是330
单科为50
80.至于你说学术性全奖最低分,这个我只能说,尽量考高分。

F. 刘云的学术简介

(一)专著1.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2.刘云《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二)编著1. 参编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2.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 参编俞士汶、黄居仁主编《计算语言学前瞻》,商务印书馆,2005年。4. 参编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商务印书馆,2006年。5. 参编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6.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三)论文1. 李晋霞、刘云,修辞上的点面格,《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P35-36。2. 刘云,“除了”究竟除不除,《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P41-44。3. 刘云、李晋霞,“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变换形式及宾语的语义类型,《江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P44-48。4. 刘云,重叠论文索引,《汉语学报》1999年2期。5. 刘云,定标性状小句,《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P51-55。6.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现代汉语合成词结构数据库的开发及应用,张普主编《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P273-278。7. 刘云、李晋霞,“偶尔”与“偶然”,《语文知识》2000年第6期,P30-33。8. 刘云,汉语构词的计量研究,《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1年第2期,P27-33。9. 刘云,歧义的潜在性及其自动消解,《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3期,P2-4,12。10. 刘云,施受关系自动识别中的语义句法问题,黄昌宁、张普主编《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P21-26。11. 刘云,自足的性状小句与成活的性状小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P95-100。12. 刘云,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报》2001年1期,P88-93。13. 刘云,反语的生成机制,《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5期,P29-30,33。14. 刘云,格式歧义及其消解和分解,张全、萧国政主编《HNC与语言学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15. 刘云、李晋霞,“V双N1的N2”格式转化为粘合式偏正结构的制约因素,《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2期,P21-27。——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P75-81。16. 刘云,中文期刊刊名的构成研究,《汉语学报》2002年第1期,P162-166。17.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P113-116。18. 刘云,篇名中的冒号,《江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P58-61。19.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型并列,《汉语学报》2002年第2期,P73-82。20. 刘云,新词新义集萃,《辞书研究》2001年5期、2002年3、4、5、6期、2003年3、5、6期。21. 刘云,汉语的七音节篇名,《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2期,P122-127。22.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性孤立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P120-123。23. 刘云,篇名的篇章化,《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P29-32。24. 刘云,语词的篇名标记及其作用,《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3年2期,P3-10。25.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现代汉语广义虚词知识库的建设,《汉语语言与计算学报》(新加坡)2003年第1期,P89-97。选入徐杰、钟奇主编《汉语词汇·句法·语音的相互关联——第二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90-101。26. 刘云,一个新的前缀——零,《辞书研究》2003年5期,P136-139。27. 刘云,篇名的话题性说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2期,P69-76。28. 李晋霞、刘云,面向计算机的二重复句层次划分研究,《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P147-153。29. 李晋霞、刘云,从“如果”与“如果说”的差异看“说”的传信义,《语言科学》2003年3期,P59-70。30. 刘云,篇名的称名性说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2003年3期,P73-76。31. 刘云,新闻篇名运用引号实现的各种转换,《修辞学习》2003年4期,P46-47,49。32. 刘云,新闻标题中的人名艺术,《当代传播》2003年4期,P92。33. 刘云,论篇名语言的标记性,《云梦学刊》2003年4期,P104-107。34.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双+N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当代语言学》2003年4期,P289-298。——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35. 刘云,篇名中的结构助词“的”,《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1期,P88-95。36. 李晋霞、刘云,新版《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的贡献,《辞书研究》2004年第3期,P64-70。37. 刘云,篇名中的省略号,《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P32-36。38. 李晋霞、刘云,“由于”与“既然”的主观性差异,《中国语文》2004年2期,P123-128。39. 刘云,术语泛化的途径、特点和动因,《修辞学习》2004年4期,P14-17;选入《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12月),P342-350。40. 刘云、俞士汶,“句管控”与中文信息处理,《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P56-62。41.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P130-136。42.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措施,载李克武主编《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P203-211。43. 龙海平、刘云,《世界语法化词典》述评,《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44. 刘云、李菡,标题中的语词标记面面观,《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1期,P83-87。45. 刘云,“PK”来了,《语文建设》2006年第1期,P58。46. 李晋霞、刘云,《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述评,《当代语言学》2006年第3期,P265-271。47. 李晋霞、刘云,从概念域看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非匀质性,《语言科学》2006年第4期,P3-13。48. 刘云,“被”字结构宾语隐现的制约因素,载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207-216。49. 刘云、何婷婷,网络语言的前世今生,《网络传播》2006年第7期,P42-43。50. 刘云,现代汉语中的对举现象及其作用,《汉语学报》2006年第4期,P75-85。51.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面向自然语言理解的汉语虚词研究,载嘎日迪、吾守尔·斯拉木、德熙嘉措主编《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70-279,北京:西苑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52. 何婷婷、刘云,网络语言研究蓄势待发,《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P8。53. 李晋霞、刘云,复句类型的演变,《汉语学习》2007年第2期,P20-26。54. 刘云,“中文信息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江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P93-95。55. 刘云,新兴的“开X”词语模,《辞书研究》2008年第2期,P152-154。56. 罗耀华、刘云,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P44-49。57. 龙海平、刘云,《变化中的欧洲语言》述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P314-316。58. 刘云,说“X门”,《汉语学报》2008年第4期,P80-86。59. 刘云,复句关系词语的离析度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P15-21。60. 刘云,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自动分析的难点,《长江学术》2009年第1期,P103-107。61. 刘云、龙海平,《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简介,《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1期,P86-88。62. 刘云,汉语词汇统计研究述评,《汉语学习》2009年第1期,P62-69。63. 刘云,“裸”族新词探微,《辞书研究》2009年第2期,P149-154。64. 刘云,复句自动分析的目标和意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P40-44。65. 刘云、李晋霞,论频率对词感的制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P1-7。66. 刘云,双音节词重叠类型的功能解释,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110-119。67. 刘云、杨红,重叠论文索引(增补),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536-580。68. 李晋霞、刘云,论推理语境“如果说”中“说”的隐现,《中国语文》2009年第4期,P359-364。69. 刘云,汉语书面语的语码夹用现象及其语用价值,《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P190-19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2期以论点摘要形式转载(P154)。70. 龙海平、刘云,《语法的起源:一种重构》述评,《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1期。(P75-79)71. 刘云,“之X”的词汇化及其动因,《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P64-70)72. 罗耀华、刘云、樊城呈,《认知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手册》(2008)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P317-319)73. 刘云、王耿,现代汉语词汇的嬗变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华中学术》2010年第1期。(P313-319)74.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P81-83)75. 刘云,新兴的“被X”词族探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P102-106) 2008年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2005-2006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2007-2008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2005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方块壮字的编码输入》 (韦名应)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2006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浅析人名中的修辞》 (黄丽丽)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体育新闻标题》(王耿)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三等奖。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当代新词“X门”探析》(曾李)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G. 刘立辉的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论文:
1. 多恩诗歌的巴罗克褶子与早期现代性焦虑。《外国文学评论》2015年第3期。
2. 《洛丽塔》中的大众文化与纳博科夫的文本生成策略(合作)。《外语研究》2015年第2期。
3.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清教哀诉叙事与文化身份焦虑(合作)。《求索》2015年第3期。
4. 白色菲利斯统治下的黑人:《宠儿》的身体叙述(合作)。《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5. 含混的文化民族主义:叶芝早期文化取向的症候式分析(合作)。《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5期。
6. 英国巴罗克时期诗歌的时间内在化构建。《外国文学》2014年第3期。
7. 爱伦坡小说中的裹尸布评析(合作)。《外国语文》2014年第2期。
8. 巴罗克文化与17世纪英国诗歌的文体生成。《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6期。
9. 神圣与世俗之间:克里斯托弗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欧洲巫术文化传统(合作)。《外国语文》2013年第4期。
10. 艾米莉狄金森与英国巴罗克文学传统。《世界文学评论》2013年5月第15辑
11. 早期现代英国巴罗克文学的现代性(合作)。《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5月)
12. 17世纪英国诗歌的巴洛克视觉化特征。《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第4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4期转载(第63-65页)。
13. 从舞台到页面:琼生与英国戏剧经典生成(合作)。《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
14. 奥尼尔戏剧的身份主题(合作)。《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3月)。
15. 神性、理性与知性:十七世纪英国诗歌中光的圣经隐喻(合作)。《外国语言文学》2012年第2期(6月)。
16. 身体不能沉受之重:<圣经旧约>中的女性身体焦虑(合作)。《外语教学》2012年第2期。
17. 品特戏剧《归家》中的背叛主题及其宗教解读(合作)。《名作欣赏》2012年第2期。
18. 何时待到牧人归(合作)。《名作欣赏》2012年第1期。
19. 文明面具与权力疯癫:品特政治剧《送行酒》的福柯式身体解读(合作)。《前沿》2011年第20期。
20. 劳伦斯短篇小说中的性别空间叙事探究(合作)。《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第4期。
21. 迷惘一代身体的伤残与放逐(合作)。《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第2期。
22. 宇宙之轴:T. S.艾略特诗歌中的秩序文化观(合作)。《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第6期。
23. 想象的身份寻求之旅(合作)。《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24. 荒野、先知与十字路口:艾略特《情歌》的新英格兰叙事图景(合作)。《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
25.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观念与文学发展形态(合作)。《外国文学》2011年第3期。
26. 文如画:《喧哗与骚动》的视觉化与空间化叙事(合作)。《外语教学》2011年第2期。
27. 艾略特与巴罗克文学传统。《华中学术》第3辑,2011年5月。
28. 构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3期。
29. 《等待戈多》:信仰和理性真空状态下的等待行为。《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十二辑(2010年春)(2010年6月)(CSSCI集刊)。
30. 媒介转换中的文学综述(合作)。《外国文学》2010年第4期(2010年7月)。
31. 规训辩证法:对《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福柯式解读(合作)。《山东外语教学》2010年第5期(2010年10月)
32. 天父神话的断裂处(合作)。《美国文学研究》第五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
33. 马维尔诗歌中的巴罗克时间主题(合作)。《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
34. 变形的鱼王:艾略特《荒原》的身体叙述。《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35. 艾略特《荒原》时空主题研究(合作)。《走近经典--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6月。ISBN 978-7-5600-8396-4。
36. 读诗和读园的诗学探索(书评)(合作)。《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3期
37. 情、才、艺的统一--王富强散文诗论。载《他从新的地平线上走来--阅读王富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4月。ISBN 978-7-5059-6029-9。
38. 《荒原》的身体叙述及其诗学旨趣。《美国文学研究》第四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
39. 斯宾塞《仙后》与西方史诗玄幻的叙事传统。《三峡学院学报》(哲社科版)2008年第6期。
40. 艾略特《荒原》的时空主题研究(合作)。《外语教学》2008年第2期。
41.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身体叙述(合作)。《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
42. 美国经典诗歌的立体性和综合性研究(书评)(合作)。《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2期。
43. 末世论与斯宾塞诗歌中的宇宙时间观。《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44. 个人主义与华兹华斯的诗学观(合作)。《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4期。
45. 时间意义的生存机制(合作)。《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46. China's Reception of T. S. Eliot (International Reception of T. S. Eliot. London: Continuum 2007).
47. A Neglected Author: Ba Jin (Vol.12, No.1, Winter 2006, Newsletters of ALSC).
48. 宇宙时间和斯宾塞《仙后》的叙事时间。《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49. 叶芝象征主义戏剧的伦理理想。《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50. 品特戏剧的伦理学批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
51. 《四个四重奏》的文体特征。《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52. 艾略特诗歌中时间观念的嬗变。《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53. 《四个四重奏》的时间拯救主题。《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54. 《四个四重奏》引语解读。《国外文学》2002年第3期。
55. 作为话语形式的诗歌。《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56. 弥尔顿的诗学观。《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57. 弥尔顿早期诗歌的神秘主义倾向。《国外文学》2001年第2期。
58. 弥尔顿两首早期诗歌的宗教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
59. 《时间与存在》的后现代意识。《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60. 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评(合作)。《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
61. 英语创造教育的目的、范畴和方法。《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62. 《四个四重奏》主题结构研究。《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
63. 康拉德:听众与谎言:《黑暗的中心》的叙事结构与阅读效应。《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
64. 当代英语诗歌语言的超语义特征。《外国语》1996年第4期。
65. 现代诗歌的叙述结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66. 乌托邦的经验秩序与嬉戏的语言指归:英语后现代诗歌的价值取向。《外语与翻译》1996年第2期。
67. 《四个四重奏》的象征主义机制。《中外诗歌研究》1995年第2-3期。
68. 语境结构和诗歌语义的扩散。《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
69. 生命哲学的诗化耗损:有关艾略特《四个四重奏》的新探述评。《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
70. 文本死亡自我:艾米莉迪金森死亡诗歌结构形式解读(合作)。《外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
71. 生命流程的深层意蕴(合作)。《名作欣赏》1993年第2期。
72. 马克吐温的《苦行记》及其喜剧特色(合作)。《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
73. 泥土深处的语言芳香--略评陈笑海组诗《远方柔情》。《石首文艺》1992年第3期。
专著、教材等:
1.《生命的和谐:斯宾塞〈仙后〉内在主题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
2.《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撰写第14章),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高级文学翻译》(副主编之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4.《综合大学英语(英语专业精读)》第五册(合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5.《CET-4作文辅导》,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
6.《莎士比亚故事全集》(合编),重庆出版社,1998年
7.《加拿大网络全书》(参编),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年
8.《英语教程》(合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

H. 杨建的发表论文

1.《美国大学英语系文学教育模式的一般特点——张爱平教授访谈录》,独著,《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年第5期,被收入《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研究论文集》,聂珍钊、杨建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英语系本科教育情况考察报告》,独著,《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研究论文集》,聂珍钊、杨建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3.《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与王树福合著,担任第一作者,《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被收入《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研究论文集》,聂珍钊、杨建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4.《前言》,与聂珍钊合著,担任第二作者,被收入《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研究论文集》,聂珍钊、杨建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5.《“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大会总结》,独著,被收入《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研究论文集》,聂珍钊、杨建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6.《“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研究”成果总结》,项目组第一执笔人,被收入《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研究论文集》,聂珍钊、杨建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7.《乔伊斯的文论特点》,独著,《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5期。
8.《乔伊斯与阿奎那》,独著,《华中学术》第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9.《乔伊斯与巴赫金》,独著,《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
10.《东方文学学科的东方学渊源初探》,独著,《东方丛刊》200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1.《乔伊斯论“艺术家”》,独著,《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6期。
12.《乔伊斯的“经典”观》,独著,《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6期。
13.《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方法论》,独著,见《成人高教改革新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14.《“道”——先秦儒道哲学本体论研究》,独著,《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5.《黑格尔自然美论的逻辑悖论》,独著,《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6.《古代希伯来民族的美学思想与艺术表现》,独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B7《美学》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该文内容摘要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2期收入“学术专栏介绍”中的“东方美学与东方文化研究”专栏。
17.《<建筑师>中的象征新论》,独著,见《易卜生戏剧的自由观念——中国第三届易卜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聂珍钊 陈智平),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18.《乔伊斯与易卜生》,独著,《国外文学》2005年第4期。
19.《乔伊斯研究在西方》,独著,《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20.《中国乔伊斯研究20年》,独著,《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21.《古代希伯来文学的悲喜剧性及民族意识》,独著,《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6期。
22.《“乡村医生”的反讽艺术》,独著,《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
23.《诠释犹太文化的美国变迁——评<走向文化诗学——美国犹太小说研究>》,独著,《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
24.《“东方文学”专家谈》,独著,《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
25.《试论犹太教圣经<旧约>中的“非圣经化”倾向》,独著,《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26.《<尤利西斯>人物原型批评》,独著,《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

I. 丁国旗的主要论文目录

1、《我看这“Q”》,《语文知识》1999年第4期。
2、《走出形式主义的牢笼》,《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3、《当代美学应该处理的几种关系》,《焦作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4、《从情感到艺术的直觉状态——古代文学创作中的情感因素》,《美与时代·学术专刊》2001年总第4期。
5、《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思想研究》,《研究生时代》2001年第4期。
6、《“奇异化”与“时间”——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思想的两个重要概念》,《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7、《HBO的生存之道》,《新娱乐》2003年第6期。
8、《走近林语堂》,《吉首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9、《民族文化的超越与文化的先进性》,《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0、《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思想探源》,《石河子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1、《艺术自律与艺术革命——马尔库塞的艺术观》,《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2、《审美教育对于文化危机的救治——论马尔库塞的教育观》,《明日教育论坛》2004年第2期。
13、《自然主义同现代主义的不解之缘》,《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4、《这是金庸研究中最有价值的发现》,《南方都市报》2004年12月27日。
15、《感受铁凝的文字温暖》,《南方都市报》2004年12月27日。(《新京报》2005年1月7日)
16、《〈金庸评传〉文之大者》,《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12月30日。
17、《文化危机与美学还原——一种对马尔库塞思想的读解》,《福建论坛》2005年第1期。
18、《“知人论世”的金庸研究》,《新京报》2005年1月7日。
19、《形式主义的转变及其转变的人文启示》,《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0、《美国电影业及其意识形态批判》,《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5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1、《“审美救治”与艺术教育——对马尔库塞教育思想的一种解读》,《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9期引文索引。
22、《乔治·桑永远爱得全心全意》,上海《新闻午报》2006年12月31日。
23、《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美育”功能》,《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4、《形式主义的转变及其转变的人文启示》,《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文选》(先进科学文化卷),红旗出版社,2007年1月。
25、《毕加索的情色之恋》,《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07年第4期。
26、《艺术对幸福与解放的承诺——马尔库塞的“艺术形式”思想论》,《问道》第一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27、《消费语境中的文学问题——“消费社会与文学理论的新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艺报》,2007年10月27日。
28、《文学在消费时代的突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1月8日。
29、《从孟母教子谈“生命化”的教育》,《福建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30、《审美教育对于文化危机的救治——论马尔库塞的教育观》,《语文知识》2007年第4期。
31、《艺术对真理与幸福的承诺——马尔库塞艺术观初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2、《“消费社会与文学理论的新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
33、《对网络文学的传播学思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收入《网络文学研究论文集》,团结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34、《人的“新感性”与“新感性”的人——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探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3期。
35、《马克思的“自由”观与文艺对“解放”的祈望》,《人文杂志》200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学理论》卷2008年第8期全文转载。
36、《生态问题与“审美介入”》,《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3期。
3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马尔库塞学术思想的形成》,《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
38、《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的一点思考》,《当代文坛》2008年第6期。
39、《论马尔库塞学术研究的价值诉求》,《问道》第二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
40、《新时期我国文艺理论的重要收获》,《文艺报》2008年7月5日。
41、《学术创获源于“对着说”》,《社会科学报》2008年9月11日。
42、《走向开放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文艺报》2008年11月6日。
43、《<钱中文文集>发行仪式述要》,《文学评论》2008年第6期。
44、《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的理论思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45、《网络传播与文学的解放》,《中国文化报》2009年1月2日。
46、《当代艺术:尴尬的处境与暧昧的反抗》,《文艺报》2009年1月10日。
47、《文化自觉与学术原创——读<感悟通论>》,《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48、《论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的学术缘分》,《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1辑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美学》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
50、《“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51、《2007年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8年卷)。
52、《一个有意味的预示——马尔库塞的<德国艺术家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学刊》2008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53、《“让哲学关注人的生存”——论马尔库塞与海德格尔的学术缘分》,《外国美学》第19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
54、《美作为一种“更高”的法则》,《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7月版。
55、《论文学史写作的“生命化”》,《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56、《回顾过去建构未来——2008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文艺报》2009年5月16日。
57、《论马尔库塞文艺思想的基本观点》,《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2辑。
58、《对电视文化的批判性思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59、《“大众”再诠释》,《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6月9日。
60、《“世界文学”的民族指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21日。
61、《论马尔库塞的“理性”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62、《2008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9年卷)。
63、《走近经典——寻找精神的家园》,《文艺报》2010年1月22日。
64、《马尔库塞艺术形式思想的理论渊源》,《创新与对话——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
65、《2009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状况》),《文艺报》2010年6月9日。
66、《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30年》,《新中国文论60年》,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4月。
67、《作为一种对抗的艺术——论马尔库塞的“反艺术”观》,《马列文论研究》(第15辑),湘潭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68、《祈向“本原”——对歌德“世界文学”的一种解读》,《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
69、《论马尔库塞的艺术政治观》,《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70、《“全球化”语境中的“世界文学”探讨》,《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0年第10期全文转载。
71、《透视“底层文学”的表述冲动》(合著),《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8日。
72、《2009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新进展》,《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0年第11期全文转载。
73、《对中国文艺理论60年的总结与回顾——<新中国文论60年>出版》,《学术动态》2010年第31期。
74、《从学术评奖看学风:浮躁和不正之风侵蚀“净土”》(访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29日。
74、《文学写作不可或缺理想之维》,《文艺报》2010年11月15日。
75、《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综述》(合著),《中国文学年鉴》2010年12月。
76、《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要重视“民族的”标准》,《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4日。
77、《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新收获——<创新与对话——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社会>出版》,《学术动态》2011年第1期。
78、《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考察》,《湖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
79、《新媒介下的文学处境——米勒“文学终结论”再探》,《艺术百家》2011年第4期。《“文学终结”的逻辑悖论》,《中国文化报》(论文摘录)2011年8月24日。
80、《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百年回眸》,《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3卷第2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美学》卷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
81、《回归作为艺术教育的文学教育》,《文艺报》2011年6月13日。
82、《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英文),《世界美学大会论文集》2010年8月13日。
83、《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民族”标准》,《华中学术》第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
84、《寻找“新感性”——马尔库塞“新感性”的诸种形式》,《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
85、《“全球交往”中我国文论的生存之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2日。
86、《探索中西文化交往之路》,《人民政协报》2011年10月24日。
87、《深情的诉说与理性的思考——读<合作化小说中的乡村故事和国家历史>》,《文艺报》2011年11月16日。
88、《“中荷文化交流:文学、美学与历史”论坛会议综述》,《文学评论》2011年第6期。
89、《201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11年11月。
90、《寻找“民族文学”发展的新机遇——<全球化与复数的“世界文学”>简介》,《学术动态》2011年第28期。
91、《文学理论研究热点回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27日。
92、《一个有“精神”的人》,《新湘评论》2012年第3期。
93、《我们的时代及其文学表现——与著名作家座谈》,《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1期。
94、《开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新维度——对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解读与评价》《湖北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
95、《我们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96、《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见《精神分析视野下的意识形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版。
97、《对建国初期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考察与分析》(合著),《中外文化与文论》第21辑。
98、《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新进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
99、《怎样看待延安<讲话>的理论遗产?》,《湖北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100、《弘扬讲话精神建设文化强国——“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学术研讨会”述要》,《人民日报》2012年5月23日。
101、《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论”之争》,《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版。
102《“五个一”20年:优秀文化作品与其代表的时代》,《央视网评》第387期,2012年10月2日
103、《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研讨会》,《文学评论》2012年第4期。
104、《莫言获奖:中国很高兴 世界也很高兴》,《央视网评》第401期,2012年10月11日。
105、《文艺理论要为文学创造思想——文艺理论家钱中文访谈》,《文艺报》2012年10月26日。
106、《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本质“审美”建构》,《当代文艺学的变革与走向》,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107、《2011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12卷);
108、《手机媒体带来的问题与挑战》,《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12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109、《80年代<手稿>讨论述议》,《中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1期。
110、《译介与反思——“西马”研究在中国的命运》,《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第1期。
11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前沿报告》,载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
112、Marxist Aesthetics in China,Diversities in Aesthetics:Selected Papers of The 18th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Aesthetics,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
113、《建国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基本走向》,《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10期。
114、《现实与对话: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文艺报》2013年11月4日。

热点内容
大学物理试卷及答案 发布:2025-08-05 13:39:51 浏览:75
诫子书教学设计 发布:2025-08-05 12:52:28 浏览:797
在机场的英语 发布:2025-08-05 12:18:42 浏览:561
数学2017全国卷文科 发布:2025-08-05 11:25:28 浏览:147
2017年教师师德总结 发布:2025-08-05 11:19:05 浏览:765
鬼步小步教学 发布:2025-08-05 10:06:17 浏览:127
小程序模板教育 发布:2025-08-05 09:51:37 浏览:190
教育系统师德教育月活动总结 发布:2025-08-05 07:54:40 浏览:632
为什么视频是黑的 发布:2025-08-05 07:05:02 浏览:957
数学六年级上册小状元答案 发布:2025-08-05 06:31:13 浏览: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