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校园 » 德育中学

德育中学

发布时间: 2021-06-09 07:26:20

A. 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主要的德育原则有: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我国的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B. 中学生德育包括那些

三爱两人一终生,
爱国守法,比行业敬业。终生学习。

C. 中学德育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做人!人一辈子···哎,什么都会了,要是不会做人,那活着也是痛苦的!怎么样做人?是一辈子都学不完呢的学问!中学德育教育就是为了给青少年朋友以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我记得一位很著名的朋友说过:一个人可以不成材,但是必须成人!意思就是说道德还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
记得采纳啊

D. 普通中学德育有哪些要求

教育部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中,既有中学德育总的目标,又分别对初中、高中的德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了国家对中学德育工作和中学生品德的基本要求。它是中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各级教育部门对中学德育工作实行科学管理和督导评估的基本标准,也是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学校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依据。
德育目标
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解读:上述中学德育目标,含有基本要求、较高要求两层含义。以三个“的”为定语的“公民”是基本要求;“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所在的后一句为较高要求。)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中学德育大纲》除德育目标外,还对中学德育的德育内容(对初中、高中的德育内容有不同要求)、实施途径、学生品德评定、实施与管理等有具体规定。
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有关部委也有一系列文件,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例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2000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6日)、中宣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2004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2006年4月7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2012年3月2日),以及党的18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等文件中,都有对德育的要求。

E. 谁有好的德育案例中学的

德育案例分析(一)
--------------------------------------------------------------------------------

德育案例分析
【案例过程叙述】:

记得初一刚刚入学时,我班有个男生小李,性格比较暴躁,态度粗鲁,稍有不合他意,他就出口骂人,动手打人,在班级里纪律自由涣散,是一个典型的“自我主义”,每做一件事,他认为对的,他就去做,全然不顾老师和同学的想法和感受。记得一次社会课上,我提了几个问题叫同学回答,他也把手举在那里,嘴上喊者“我会,我来回答,我来回答。”但我没有理他,他就坐在下面大吵大闹,嘴上说我会回答的问题,为什么不叫我回答,影响了其他同学听讲。类似他这类学生班级里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如果这种势头不压住的话,这对整个班级极不利。课下,我找到他同他交流,对他说:“你是一个聪明的学生,记得你第一次参加学校数学竞赛就获得三等奖,同学们看到你获奖,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你感到高兴。而且你上课发言都很积极……..”聊到这里我发现他的脸上露出春天般的微笑。这个时候我看准时机话题突然一转,“但是你有没有好好想过,班级里为什么很多同学对你非常反感,你知道同学们讨厌你什么吗?”他低下头轻声地说:“可能是平时行为习惯和说脏话以及动手打人。”“你有没有冷静思考过,你为什么会这样吗?”“他摇了摇头”。然后,我跟他一一分析原因,开始时他还只是低着头,有时点点头,后来抬起头对我说:“老师,我也知道同学们讨厌我,我也想改掉这些坏习惯,可不知道为什么就做不到?”针对这一现象,我和他着手制定近期目标,并让同学和班干部对他进行监督他的行为习惯和平时言行。大约过了一个星期左右,当我再次找他谈话时,他对我说:“老师,你放心,今后我会改正缺点,与同学们和睦相处的。”听了他的话我感到非常高兴趁机对他有提出一些高要求,并让他自己制定一个学习上和行为习惯上计划。从那以后,他做事情比以前好多了,有时候班级里的事情能主动找我反映,在学习上有时也能帮助同学,与同学的关系 和睦多了。嘴上脏话,动手打人习惯明显减少。一个半学期过去了,他现在的学习成绩在明显进步,他的行为习惯有时在班级里排名前三名。

【案例分析与反思】:象小李这类学生一个班级里肯定不止一个,作为一名班主任,如果不能很好处理好这类事情,那么这类学生在班级里可能会越来越多,这样下去的话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和班级纪律。班级纪律是集体行动的保证,是必不可缺的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和自我约束,对于形成正确的健康的德育心理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可塑性”,只要找到突破口,能因材施教,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象我班小李如果直接在课堂上对他批评,他不但不会接受而且还会更吵闹,这样的话势必会影响到班级里其他同学。为了能改变小李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我召开班干部会议商讨怎样去解决这类问题?同时我也找一些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同学了解情况,尽可能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

作为一名班主任,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应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通过象小李这位学生成功转变过程,我觉的这三种方法比较有效:

方法一:抓住机会多表扬。当我们批评学生的一个缺点时不妨先表扬他的三个优点,这样使学生在情感上比较容易接受批评,我们所要教育学生效果就能达到。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

方法二:开展学生互帮互助互比活动。每个班级里肯定会存在一些不良行为的学生,关键是如何使这些不良行为学生转变过来,这对于班级的稳定是非常重要。在班级里让学生找一个学习上和行为习惯差不多的同学进行比赛,每隔一个星期进行评比,每周评选出行为习惯和学习上进步最明显前三名,对这些学生进行奖励,同时也在班级里开展“一帮一”活动和“多帮一”活动,在班级里在行为习惯上和学习上,让班干部帮助一些行为上有些不良的同学,每周汇报,在班会课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一个学期以来班级里班风开始纯正,学风开始浓厚起来,班上基本上形成一个互帮互助互比的良好局面。

方法三:积极与家长沟通,取得支持和配合。教师与家长建立共识与沟通默契后,不管对于教学活动、或教育责任的分担等方面,都能得到更有效率的配合与帮助。平时多与家长多交流探讨一些学生学习和行为习惯,可以从家长中了解学生优缺点,为自己以后与学生在交流时对学生多一份了解同时也能更好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为了更多了解学生星期六和星期天在家学习情况,我给学生制定一份星期六和星期天在家学习情况表,并要求家长签字和写建议。

表格如下:

周六、周日在家学习情况表1

初一(1)——同学

2小时以下/天
2-4小时/天
4-6小时/天
6小时以上/天
家长签名

第1周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第5周

第6周

第7周

第8周

第9周

家长建议

家长建议

家长建议

班主任: 老师

联系电话:

手机:

电话:

通过这份学习调查表,我与家长在纸上进行了交流同时也了解了学生不在校学习这段时间学习动向,以便更全面了解学生。

作为班主任要用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戴有色眼镜看学生,相信“岁岁年年花相似,日日天天人不同”,破除心中固有的看法,每天要用新的眼光看问题。要学会用辨证的思想考虑问题,深入学生心理,研究学生心理,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类似小李的学生还很多,他们也正面临着健康成长的沟沟坎坎,需要我们鼎立相助。我们要以一颗爱学生的心态投入到学生中去,用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而爱是一切事物的润滑剂。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们不但要教好书,而且也要育好人。

F. 如何抓好中学生德育工作

一、引言
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教育。学校德育是指学校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对中学生思想觉悟、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起巨大作用,它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出发,就学校应如何抓好中学生德育工作进行了分析。
二、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学生在年龄是未成年人,其生理和心理上没有成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阶段,既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又是德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对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出现失误和疏漏,容易形成学生的扭曲和反常人格,这不但会对学生个人造成不幸,也会影响到其家庭和社会。从当前形势上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中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观念、法纪意识、集体主义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或多或少存在缺失,甚至有些方面非常突出,因此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任务非常艰巨。中学生的时间大部分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作为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必须抓好其德育工作。
二、中学生德育工作现阶段需要面对的问题
1.德育理念应与时俱进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思潮呈现多元化。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学生容易出现思想、道德、情感唯我独尊的现象。因此对中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针对当前中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探索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德育理念,服务于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
2.德育管理与教育工作出现错位
相当一部分学校中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存在分工现象,导致出现管教学的校领导不管德育;抓德育的校领导不管教学的问题,德育管理与教育工作因此出现了错位。另外,日常教学与德育工作两者之间也需要加强磨合,每位任课教师都应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将德育工作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管理教学过程中,都应重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身所承担的德育责任,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德育评估体制存在缺失
目前教育工作中存在只注重学习成绩的现象,对学生的德育评估考核普遍是做个样子、走个过场。对学生的德育评估流于形式,甚至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了衡量学生思想品德好坏的标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被评为“优秀”,学习成绩差的则被评为“不合格”。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也仅看升学率,升学率是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
三、抓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措施
1.加强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作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加强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学校的校长、书记等领导要有正确的认识,除了要抓好全体教师的师德师风工作,还应抓好学生德育工作。学校可建立含书记、主管政教的副校长、政教主任等在内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各班主任为成员,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德育教育体系。其次,学校可制定德育工作相关的考评制度,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规范学生的德育考核
针对德育评估体制缺失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可依法制定量化的德育工作考核细则,考核细则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避免毕业时一次性考核。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组织学生进行德育理论测试,针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进行测试,把德育考核和文化考核相结合,与升学率直接挂钩,由此可给德育工作产生强大的动力。
3.充分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育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首先,思想政治课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品德的知识教育,为学校德育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以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来武装学生,逐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认知能力的目的。其次,各学科教师也同样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溶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课堂教育作为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教师要善于把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善于引导学生由知识向行动、修养和世界观方面转化。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已成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因此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学校可通过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心理辅导教师等方法,打开学生心灵窗户,使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帮助学生及时消除心理压力,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发展,使其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5.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既应重视学生的学科知识教育,又应注重他们的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学校可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把实践性的体验活动与学生的内心道德需求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时代所需要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
6.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在德育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传媒作用,使其承载德育,服务德育。首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学校的整体布局应体现学校教育的整体性与其使用价值,更应体现其美学价值和深刻的教育价值。其次,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上,学校应在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第三,在物质、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学校还应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包括良好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和浓厚的学风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每一位师生的爱校意识,真正发挥校园环境的德育功能。
7.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合教育
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为了更好的抓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相互配合、促进。例如学校可与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驻地部队等单位保持联系,建立各类校外德育基地。另外,可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设立家长信箱,逐步形成良好的家庭、学校联系反馈机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促使家长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主动协同学校搞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四、结论
总之,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的紧密配合。通过加强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出发,通过规范学生的德育考核、充分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合教育等措施,全方位的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热点内容
学电工要多久 发布:2025-08-03 02:56:22 浏览:249
二年级下册数学同步 发布:2025-08-03 01:14:29 浏览:672
灭火器的保质期是多久 发布:2025-08-03 00:52:07 浏览:592
变脸教学设计 发布:2025-08-03 00:35:34 浏览:921
怎么看微信一年总账单 发布:2025-08-03 00:03:00 浏览:917
教育学考试试题 发布:2025-08-02 23:30:54 浏览:20
南阳五中教师 发布:2025-08-02 23:23:24 浏览:20
韩语教学网 发布:2025-08-02 23:19:02 浏览:947
师德考核考评制度 发布:2025-08-02 19:39:38 浏览:125
肚子胀气放屁怎么办 发布:2025-08-02 17:43:02 浏览: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