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事件看法
我觉得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学校心理教育的缺乏。现实生活中部分中小学生往往会在交往需要与善恶是非面前产生迷茫,引起心理冲突;在升学压力与学习压力之间产生心理对抗。
受社会不良风气尤其是网络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叛逆,这些问题后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和暴力倾向。而部分教师又不主动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心里状态,或者采取简单生硬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孤立歧视等,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并且部分学校仅有的心理健康课程被认为是副科,被其他课程占用。
家庭教育的缺位,我们发现校园暴力案件的学生双方,主要来自于两类家庭,一是独生子女家庭,一类是留守儿童家庭,包括二次留守。前者在家里父母过分溺爱或纵容,对于是非观念没有明确的认知,后者父母忙于生活,忽视对子女的管理和教育,或者直接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当然这两类家庭共同的问题是认为教育使学校的事,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老师都无法教育好子女,自己更没有办法。这种错误的思维,直接长期导致我国家庭教育的严重缺位。
社会法制教育的缺乏,长期以来我们忽视对在校学生尤其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或者未能采取有效的普法教育形式,学生在心理产生抵触情绪,或者部分学校配备的法制副校长因各种原因,未能主动承当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而出现校园暴力案件之后,部分公众缺乏正确的认识,以道德标准来衡量和判断事件的严重性,影响了执法机关的执法行为,形成“大事大解决、小事靠调节”的执法困境。
2. 应该如何看待校园欺凌事件
知乎用户“小露存纸”对此发表过看法,他的观点如下:无法偿还的东西是无价的。缺少快乐的少年时光永远无法补偿,我只希望这样的黑暗其他人无需经历。之所以选择成为老师,或者说之所以成为老师,便有这个深层原因。
而对欺负者一方,欺负所产生的消极后果同样不容忽视,若未加干预,一些儿童会把欺负作为一种达到个人目的的有效手段,一旦形成认知和行为习惯,这些儿童更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特点,欺负者的不良个性特点会妨碍其与其他儿童的正常社会交往,导致他们在同伴群体中受到排斥,而不良的同伴关系和低下的社交地位,一方面会对欺负者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产生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又会使欺负者集合在一起结成不良同伴团伙,进一步增加其反社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olweus的研究表明,经常欺负他人的儿童成年后的犯罪率是正常人的4倍。
3. 如何看待校园欺凌事件
绝不能姑息,要对欺凌者从严处罚,严肃教育,当然应该从小就教育其是非观,防止欺凌事件的发生!相关信息还可以网络搜索君不贱查看!
4. 谈一谈你对校园欺凌现象的看法。
欺凌其实并不可怕,夸大和化小才是把急症治成慢性病的昏招。国内外无数版成功应对欺凌的案例说明,孩子的权是非判断能力较弱,但成人却不能糊涂。
不让受伤害的孩子感觉一个人在“战斗”,是接下来妥善引导和严肃讨论的前提。衔接理法与现实,清晰坚决地对欺凌说不,才能让阳光校园中的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沐浴阳光。
(4)校园欺凌事件看法扩展阅读
关于何种行为构成校园欺凌,我国法律并没有专门界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欺凌概念的否定。事实上,针对校园欺凌,世界各国有着较为统一的标准,反欺凌制度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免于恐惧,在学校内有安全感。
从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等角度讲,学生在学校中也应该有免于恐惧的权利。打造安全校园,不能仅限于校园内没有“毒跑道”,更在于学生在校园中能够没有恐惧地学习、交流、生活。
因此,在校园中,只要伤害是故意的,并导致受害学生处于惊吓或恐惧之中,无论伤害的形式如何、程度大小,都是欺凌。不能因为加害人自称“逗着玩的”而把这种故意伤害行为排除在欺凌之外。
5. 对校园欺凌的看法
校园欺凌观后感
惩治、遏制校园暴力,治理校园欺凌问题再一次提上了国家议事日程。那么,家长和学校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这未必可行。法制文明要从娃娃抓起,家校要走的路仍然还长,但必须得坚定走下去:促进法律健全,使我们的孩子从小具备正确的法制素养、法制意识,既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也懂得用法律维护共同生活的校园环境等。
近日,一条海南省琼海市“长坡中学打人”的视频在网上流传。据南海网报道,事件发生于5月20日。此外,该校5月18日也发生了一起学生打人事件。5月21日上午,琼海市教育局就此视频事件召开紧急会议,提出七项措施专项治理校园暴力。此事件距离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于4月28日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尚不足一个月。4月28日,重庆市彭水县桑拓中学一名学生在厕所内遭到至少三名学生群殴,胸部被利器捅伤致死。同日,辽宁省庄河市第二十二中学课堂上,初二男生吕某遭同班同学姜某割喉身亡。
4月23日,山西省绛县,15岁少年张超凡被多名同学在网吧殴打致死。同日,河北省安新县某中学,一名女生被其他几名女生逼迫脱衣下跪、扇耳光,旁边多人围观起哄,但自始至终没有一人出来劝阻……
类似的事情一再发生,原本安宁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对于曾经遭受校园欺凌的张宇来说,更是如此。他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在欺凌事件发生后,校园再也不是自己向往的地方了。他整日提心吊胆,寝食难安。
“可能是太害怕了,我就偷偷地拿了一把刀,每天放在书包里。心想如果有人再敢打我,我就拿刀捅他。”张宇回忆,“庆幸的是,那群欺负我的学生,之后没有再来打我。”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徐光兴认为,对于被欺凌者来说,如果心理层面得不到及时疏导,可能会陷入两种极端:陷入抑郁中不能自拔,甚至会产生自杀想法;或寻找比自己弱的目标,将情绪转移到弱者身上,被欺凌者变为新一轮的欺凌者。
6. 帮我写一份“校园欺凌事件+看法”作文200字
写作思路:可以写校园欺凌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以及危害,再写学校应该怎么样可以避免校园欺凌,语言要流畅,思路要清晰。
正文:
在和谐的学校中,同学互相帮助,相互学习、探讨问题。操场边,远远地便听见琅琅书声,在刹那间构成一曲美妙和谐的乐曲,一切似乎是那么美好,温柔的阳光“似乎”洒落在每个人身上,快乐“似乎”无处不在。
然而,在这美妙的乐曲中仍有一些烦人的噪音扰乱众人,影响众人的身心健康,使之畏惧,使之恐慌,在社会日益迅速发展的今天,校园欺凌却不再是偶尔划过天空的流星,它像一团可怕的火焰迅速燃烧着,悄悄地、可怕地蔓延着,愈来愈旺盛,难以制止。
那么,本该宁静和谐的校园,为何屡次发生这些悲剧,本应该用美好、纯真等词来形容的花季少年少女,却越来越多地与暴力、喋血、行凶等联系在一起?校园暴力话题异常沉重,面对校园暴力,学生不知所措,家长教育者束手无策。
诚然,校园暴力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对其遏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归根结底,只有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在浓浓的关爱中成长。极端宠爱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别人必须听从于我的错觉,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正是这种过于极端的个人中心思想,造就孩子唯我独尊的畸形心态,使得孩子遇事只注重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偏狭性格。
一旦他人不能满足自身利益,就立刻采取一些过分的行为进行报复,给予他人所谓的“惩罚”。其中就不乏通过伤害对方身体或者性命来发泄自身愤怒的残忍的“江湖仇杀行为”。
再者,学校教育惩戒功能逐渐丧失,在当前不尽合理的义务教育法规的限制之下,绝大多数学校很难处分一个学生。惩戒功能的丧失,助长了极端心理的自由萌发,暴力者变得无知,无所畏惧。
其次,学校的弱势也导致老师处理纷争的权威地位下降,对一些性情暴戾的孩子纯粹讲道理感化是无用的,但老师们所能做的往往只能如此。他们很为难。导致许多学生认为老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到头来还是要靠自己以及小团体的力量才能解除心头恨。
值的注意的是,当下愈来愈多的网络游戏出现在应用市场,这其中难免会有涉及暴力、道德等层面的问题。在虚拟世界特定形象当中,玩家感受到虚拟的暴力快感加以施用于现实,殊不知自身早已被影响甚至被左右,盲目跟从,最后酿成不可避免的惨剧。
因此,青春年少的学生应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秩序观,培养博大的胸襟,切勿因小事引发大祸端。学会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学会换位思考,改变极端思想,以礼待人,以情相知。
校园需要阳光,让阳光为“苍白”的心灵注入生机、希望,谱写一首属于青春的和谐曲,让我们丢弃欺凌,在阳光下快乐前行。
7. 对校园欺凌事件的看法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并不时有校园学生暴力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恶劣的案件。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们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在日本,校园欺凌已经变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年有许多学生自杀。并衍生了一个独特的现象“不登校”。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不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伤害也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同时“校园欺凌”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学校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并且同学和家长的努力也非常重要的。
8. 你对校园暴力有什么看法
最近校园暴抄力频发,一袭波未平一波又起,校园暴力中被欺负的对象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性情温顺,第二性格有点内向且自卑,第三似乎过于善良。
面对校园暴力是否该忍让,是用修养去感化还是用以暴制暴的锋芒?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议题。
增广贤文里面说的一些警句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譬如什么“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再者还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之类的。
笔者认为该两句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受害者而言颇具深刻反思的意义。
所以,遇到校园暴力,立刻报警。家人感到,找校长,找老师,实在不行找媒体。
9. 怎样看待校园暴力事件
(一)人的潜在本能——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渊源
在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各种导致挫折感的动因,如受欺辱、遗弃、排挤、自卑等都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据1996年、1997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万事以我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遇冲突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酿成校园暴力。
(二)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三)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着,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师生间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由于他们学习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时时处处地受到别人的歧视。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从内心经常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这样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不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此外,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对待学生不是以身作则,而是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在这种情形下,由于老师的打骂,极易引起学生的反击,校园暴力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四)社会因素
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的变化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例如,越来越多的游戏场所,歌厅、舞厅和游戏机室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为了满足玩游戏机的愿望,不顾一切地勒索低年级学生的钱财,如果得不到钱,就实施暴力行为。另外,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书刊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形成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