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第一中学
简介:山东省莱州市第一中学是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以及全国百强专特色学校。 学校的前身是属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莱州府官立中学堂”,后易名为山东省立第十四中学校、山东省立第九中学、山东省掖县第一中学,1988年正式定名为山东省莱州市第一中学。 根据2015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老校和新校两个校区。总占地648.5亩,共有152个教学班、8300余名在校学生、1000余名教职员工。
『贰』 莱州一中在全国排名第几
这个学校的确入围了清华大学领军计划,是个不错的学校,但是全国排名应该还是拍不到前面去的吧,因为我记得山东省只有一所学校入围了全国20强,是山东省实验中学。莱州一中,在山东省是前十。
『叁』 2019年高考山东省莱州市第一中学650分以上有多少人
2019年高考山东省莱州市第一中学650分以上的人数,
不挂网公布的。
可询问学校办公室、教务处。
以学校的说法为准。
『肆』 莱州一中的历史沿革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是年,莱州知府熙臣(字敬甫),秉清廷关于各府州县设学堂之谕,创办“莱州府官立中学堂”。校址选在考院(今云峰山宾馆址),因筹建未就暂设旧道署(今材机厂址)。招生1个班,40人,另有师范学生20人,附设于中学堂。设监督1人,监学1人,教习4人。秦××(名字不详)为第一任监督。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4月,莱州知府熙臣为筹措中学堂办学经费在北海书院设“学田缴价公局”,变价处理学田。
7月,莱州府掖县学田缴价公局立碑记其变价处理学田及本息用向事宜。
是年,考院校址落成,学堂随即迁入,同时知府熙臣勒石登明学堂经费使用办法。(此碑于2002年5月1日被发现,现存莱州一中文博馆。)
是年,秦××离任,刘启昌接任监督。
清宣统元年(1909年)
是年,中学学制由5年改为4年,师范学堂增为两个班,学校共有教习9人。
清宣统二年(1910年)
首届学生毕业离校。
清宣统三年(1911年)
春,招收新生1个班。
冬,国文教习赵金漳先生组织莱州同盟会准备反清起义,“拟在本校大举,以光复本县”,被官府侦悉,派兵镇压,其好友、学生四人被捕遇难,赵金漳幸得脱险,潜回原籍。
民国元年(1912年)
是年,学校改称莱州中学校。刘启昌离任,刘章楹接任校长。
民国二年(1913年)
是年,莱州中学校改为“山东省立第十四中学校”。刘章楹校长离任,李浩光接任校长
民国三年(1914年)
是年,原胶州“省立第十六中学校”和蓝村的“胶莱中学校”均并入莱州“省立第十四中学校”,学校更名为“山东省立第九中学校”,学生增至两个班。 是年,宣统三年所招学生毕业离校。
民国4年(1915)
是年,招收新生1个班。
民国五年(1916年)
是年,招收新生1个班。
是年,筑教室1个,计3间。
民国六年(1917年)
是年,招收新生1个班。
是年,筑楼房1座,计5间。
民国七年(1918年)
是年,招收新生1个班。
10月14日,校长李浩光赴北京参加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等学校校长会议”,会期至11月2日。
民国八年(1919年)
春,学校成立校友会,制定校友会简章,定期出刊校友会杂志。
春,校友会出版刊物《杂志》,上载校训为:诚(勤恳、敬慎、朴实),勇(坚苦、进取、果毅)。《校友会歌》为:……愿吾辈务实勿徒存心博虚声,复愿我有恒,凡有志者事竟成。……赓歌祝前程,欲与鹅湖鹿洞争,是在共进行。”
5月,学生曹仞千等组织成立“十人团”,声援北京学生“五·四”运动。组织游行示威,查禁日货,募捐赎路,义演筹资。并编白话报,连同《公启》一文寄往上海《申报》。
春、秋,各招新生1个班。
民国九年(1920年)
春、秋各招新生1个班。
是年,李浩光校长离任,孙遵善接任校长。
民国10年(1921)
春、秋,各招新生1个班(始称12级、13级)。
民国十一年(1922年)
春,招收14级新生1个班。
秋,招收15级新生1个班。
是年,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规定中学修业年限为6年,高中初中各3年,学校尚未执行。
民国十二年(1923年)
春,招收16级新生1个班。
秋,招收17级新生1个班。
是年,执行壬戌学制,学校只办初中,学制3年。
是年,孙遵善校长离任,李浩光复任校长。
民国十三年(1924年)
春,招收18级新生1个班。
秋,招收19级新生1个班。
是年,建楼房1座,计5间。
民国十四年(1925年)
春,招收20级新生1个班。
“五卅”运动期间,学生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运动,揭露英国人在上海犯下的罪行。
6月,出版《山东省立第九中校同学录》,李浩光校长作序,记载着教职工及14至20级学生名单。
秋,招收21级新生1个班。
民国15年(1926)
春,招收22级新生1个班。
秋,招收23级新生1个班。
民国十六年(1927年)
春,招收24级新生1个班。
4月20日,出版《山东省立第九中学校同学录》,记载着教职工及19至24级学生名单。 秋,招收25级新生1个班。
是年,在学校学生自治会主席郑耀南等人的组织领导下,学生示威游行,要求当局取消读经和会考的决定。
是年,学校执行南京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颁布的《学校历》规定,即秋季始业,中学寒假两星期,暑假45日,放假1天的节日有:中秋节、重阳节、武昌首义、国庆日(10月10日)、总理生辰、冬节、元旦、总理逝世纪念日、黄花岗烈士殉国纪念日、植树节、学生运动纪念日(5月4日)、惨案纪念日(5月31日)、夏节、学校纪念日。不放假纪念日有:世界劳动节(5月1日)、国耻日(5月9日)。
民国十七年(1928年)
开学初,学校借口张榜掉名,让郑耀南降两级重当新生,实则给予处分,郑耀南严正抗议,愤而离校。
春,招收部分学生,后并入25级。
春,王鼎臣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掖县的第一个共产党员。
6月,军阀刘珍年、刘志陆混战,强占校舍为兵营,学校被迫停办。
民国十八年(1929年)
上半年,军阀任应岐与黄风岐在胶东混战,学校仍被占作兵营,继续停学至暑期。
暑期,战事平息,学校复学。招收27级学生,后并入25级。
12月,出版《同学录》,记载着教职工及22至27级学生名单。
是年,学校定名“山东省立第九中学”。李浩光校长离任,朱文会接任校长,设教务、训育、事务三处。
民国十九年(1930年)
春,招收26级新生1个班。
3月,遵照教育部关于“每年3月12日总理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的训令,学校宣传植树1个周。
7月,23级学生毕业。
秋,招收27级新生1个班。
是年,省教育厅拨款3622元,用以修缮校舍和购置教学设备及图书。
民国二十年(1931年)
春,招收28级新生1个班,40人。
春,朱文会校长离任,彭雨霖(字沛民)接任校长。
7月,24级学生毕业离校。
7月,中共掖县县委派共产党员于仁乐领导九中和师范学生运动,成立学校第一个党小组,由于仁乐、张福之和韩程九(师范)组成。
8月,招收29级新生1个班40人。
9月,“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东北三省后,孙鼎、李殿魁(字佐长)、姜克明、沈荣贞等组织发动学生掀起“收复失地”、“抵制日货”的爱国示威游行。
11月,在抗日救亡形势的推动和国文教师王升初(共产党员)、理化体育教师耿慰绂、地理教师张礼贤指导下,28级学生马少波、王法传、张复庆、张铸龄、于明德、张烽、傅建基,29级学生张敬德、王登寿等发起成立天外文学社,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马少波任社长,张铸龄、傅建基任副社长,创办《天外》文学周刊(1932年1月改为半月刊),马少波任主编。
是年,学校组织毕业班共29名学生参加省级会考,成绩全部合格,及格率全省第1名。
是年,省教育厅拨款2031元,用于修缮、购置和运动会之费用。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1月,25级学生毕业离校。
3月,招收30级新生一个班。
春,学校召开规模较大的田径运动会,省厅拨运动会经费405元。 6月,学校组织军训,由于国民党军官带枪上课并虐待学生,引起学生不满。一天夜间学生张贴大标语“打倒彭沛民”、“收复失地、还我河山”、“中国共产党万岁!”。彭沛民勾结军警进校搜查,无理解聘驱逐王升初、耿慰绂老师离校,并以取缔“非法书刊”为名,查封了《天外》半月刊,学生罢课4天。省教育厅迫于形势,罢免了彭沛民校长职务。
7月17日,奉省教育厅令高象九接任校长。
8月27日,录取31级新生45人开学。(报考人数为126人)。
9月16日,军阀刘珍年部进驻掖城,省军(韩复榘部)也奔集掖城,城内一片慌乱。是夜,校长召开教工紧急会议,商议避祸之策。
9月17日早,学生逃难离校回家,下午刘军占据学校,设为司令部。
12月,战事终息,刘军撤离学校,月底学校复学。 是年底,省政府208次会议通过九中迁址平度之议案,影响迅速波及全校及掖县各界。 是年,出版《九中同学录》。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2月10日,奉省教育厅令,高象九校长、校务处梁建常、事务处主任孟沧洲、训育处主任李士英去平度筹建九中,校舍定名为“山东省立第九中学临时校舍”,共设五个院子。至2月23日止,九中新址设计规划筹建改修在平度县政府统一部署下,进展顺利。
是月,省政府迁九中于平度之令因掖邑人士赵森堂、宋鹏程、张勤三诸先生和地方议将旧道署地基11亩房舍40余间划归学校而罢。学校重修被战事所毁之房舍,同时又扩建新校舍,受到热心教育人士之襄助。遂立碑记之。(此碑尚存于一中)
3月,学校南邻崔姓菜农家发生地雷(刘珍年部所遗之爆炸物品)爆炸。全城震惊,致学校多处建筑被震坏,酿成巨灾,损失惨重。
是春,增添教学设备,包括教桌凳120套,礼堂大凳12条,办公桌、椅若干,新购保险柜、留声机、体重磅、汽灯等,添置图书仪器若干,教学及师生生活设施焕然一新。 春,成立学生自治组织“九中村政府委员会”,27级学生李子育任常务干事。
5月1日,学校“半月刊”第一期出版。(共刊出12期,5期后改为月刊。)
6月,26级毕业生参加全省会考,学校成绩居40所与考学校第7名。
7月,26级学生毕业离校。
秋,招收32级新生49人1个班。
秋,成立学校新一届学生自治会。28级学生马佑寰任常务干事,修定学校学生自治会章程。
秋,将各处室办公室均集中前楼统一安排,集中办公。克服精神焕散、效能不济之弊。
冬,中共莱阳县委在九中建立支部,梁辑卿任支部书记,由莱阳县委领导。
12月31日,举行新年大规模游艺会和成绩展览会。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1月,27级学生毕业离校。
春,招收33级新生1个班47人。
春,根据山东省教育厅指示,学校改称“省立掖县初级中学”。
春,成立学校第二届学生自治会,29级学生曲殿宝任常务干事。
春,将教务处、训育处合署办公,以便更协调地培养学生。
春,植树200株,木本花100株,校园隙地皆种草花,办公室前置盆花,种绿草地一处。
春,中共掖县县委在九中建立支部,李伯民任支部书记,隶属掖县县委。
5月,省教育厅拨款490元,购图书150册,杂志30种。学校图书3000余册。
5月,冯玉祥由济南去蓬莱,路经掖县时在省立掖县初级中学向师生讲话,传播抗日救国思想,使学生受到极大教育。
6月,28级学生参加全省第四届毕业会考,学校成绩列48所学校之第12名。
6月,出版《山东省立掖县初级中学同学录》,记载着教职工及33级学生名单。
7月,28级学生毕业离校。
8月,招收34级学生1个班,46人。
9月29日,校《文峰周刊》第一卷第一期出版。(每学期一卷,一卷12期,共出版5卷60期)
是年,学校为奖励学生刻苦读书,设奖学金制度,每学年3人获奖,奖金为每学期30元。 秋,成立学校第三届学生自治会,30级学生张永和任常务干事。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1月,29级学生毕业离校。
2月,招收35级新生1个班,45人。
春,成立学校第4届学生自治会,31级学生李盛世任常务干事。
暑期,鲁西发生水灾,大批难民来掖,“同学会”发起募捐救灾活动。
7月,30级学生毕业离校。
8月,招收36级新生1个班46人。
冬,学校“抗日救国会”成立。孙耀祖任主席,张广和任副主席。
12月9日,北平爆发了学生救亡运动。全校同学在抗日救国会的统一领导下罢课响应,并与莱阳乡师联合,彼此相互支持,把爱国救亡运动推向高潮。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1月,元旦欢送31级学生毕业离校。
2月,招收37级1班35人。
春,成立第6届学生自治会,33级学生姜志尚任常务干事。
春,为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学校通过“抗日救国会”号召学生集股(每人1元),办起“消费合作社”,廉价供给学生日常用品,年终结账分红。
7月,32级学生毕业离校。
8月,招收37级2班55人。
11月,高象九校长参加全国中等学校校长会议。
12月,高象九校长编著的《最近四年的省立掖中》出版。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1月,33级学生毕业离校。
2月,执行部颁《中等学校强迫课外运动试行办法》,下午3时后不安排上课,每日运动2小时以上。
6月底,34级学生毕业离校,此时学校共有在校生233人,其中男生219人,女生14人。
7月,卢沟桥事变,县长刘国斌逃离掖县,学校失去正常秩序,惶惶不安。
9月,高象九校长传达省教育厅令,“省立掖县初级中学”解散。
民国二十七——二十九年(1938年—1940年)
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被迫停办。
民国三十年(1941年)
秋,西海地委专署决定筹建西海中学,孙伯阿、邓缄三、沙晓东等负责筹建事宜。
秋,在朱汉中心小学举行招生考试,并确定了录取名单。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
初,西海中学首届学生两个班(包括1个师范班)在朱由村开学,西海专署专员常溪萍兼任西海中学校长。学生按军事编制,实行供给制。
5月,张意远任副校长。
是年底,调西海专署教育科科长王熙斋任校长,张意远改任教务主任,沙晓东任总务主任。
年底,张意远任党支部书记,程钧、梅鸿运任副书记。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
春,招收新生1个班,称为“永记”,与1942年所招中学班(“合记”)、师范班(“昌记”)对外合称“永合昌”。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
春,招1个中学班,称为“新记”,学校对外称“新永合昌”。又招1个青师班,称为“青记”。
夏,“昌记”毕业,原“合记”改为“恒记”,“永记”改为“顺记”,“新记”改为“德记”,学校代号为“恒顺德”,青师班仍为“青记”。
秋,奉西海专署指示,西海中学与栖招莱联中在平度大田合并,改称“西海联中”,后返回掖县,在七区(三元)上庄一带活动,许剑波任校长,吴幸之任副校长,学生400人左右。
11月,吴幸之任校长,任辉山任教导主任。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5月,西海联中(包括两掖联师)与南海中学(原西海中学分校)、两平联师合并整编,改称“西南海联中”,常溪萍任校长,李新任副校长,校址设在平度北部梁家涧口一带。在校生500余人,均为调干生。
9月,八路军解放平度城,学校复称“西海中学”,李新任校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6月,“掖县中学”在原“省立第九中学”旧址正式开学,掖县县长王鸣雷兼任校长,邓缄三任副校长主持工作。招收新生两级,其中一级1个班50余人,二级4个班200余人。
11月,国民党第一次进攻掖县,学校迁到梁郭马家、驿道台上。此时,粉子山战役打响,学校先后组织20余人,由指导干事张卿媛老师,带队参与战地救护两个多周。李惠英同学热情大方,工作泼辣,深受伤员们的赞赏,当即被部队选招为卫生员。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3月,学校迁到沿海区柳林头。
5月,1级50余人毕业,同时又招收3级学生两个班80余人。
9月,根据县委指示,学生疏散回家,教职工随机关转移。28日(阴历8月14日)晚,路过莱阳院上国民党军队据点时,遭到袭击,教师由子美、职员刘习凡二人失踪。
10月3日,掖城解放,“掖县中学”在柳林头复学,随后,根据上级指示,迁夏邱堡,改称“掖平中学”,邓缄三任校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1月,按上级指示,“西海中学”、“掖平中学”同时停办。 11月,西海中学和掖平中学在沙河西杜家村复学,称“胶东区西海中学”。刘仁任副校长,主持工作。
12月,马晓初、阚作川等人根据西海专署指示,到掖县城里筹建“西海中学分校”,选址于掖县城里东南隅机房街,马晓初任校长。教职员14人,招收学生2个班约80人(包括从西海中学本部转来的一个班)。
『伍』 烟台二中和莱州一中的教学水平哪个好
烟台二中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战绩??莱州一中好~2001-2006六年中,莱州一中连续培养出3个山东省状元,4个山东省第二名,9个烟台市状元,有45人进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10人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高考优生数量夺得全省“四连冠”,有5050余人首榜本科上线。今年是莱州一中连续第七年夺得省市状元。今年高考全省文科前100名中,烟台有14人,莱州一中占10人;烟台市文科前50名中,莱州一中占28人;烟台市文科前10名中,莱州一中占7人。我校李晨晨同学以原始分667分摘取烟台市文科状元(列山东省第八名),孙晓静同学以666分夺得烟台市文科第二名(列山东省第十一名)
『陆』 莱州一中
莱州一中是莱州最好的高中,升学率再全省前列。学校管理非常严格,新校环境版很好,不差权于一些大学校园。学校有5个食堂,各有各的特色,饭菜很好,至少我觉得比大学食堂的饭好吃。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我个人觉得老师严的有点过分,如果哪天你没来的及叠被子或者打了睡觉铃还在床下走动说话被检查老师看到了,不好意思,你要做好停课写检查的准备了。我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突然查宿舍,凡是与学习无关的一切东西都会被没收,手机会让你家长亲自来领。学校严禁谈恋爱,打架斗殴,一旦发现,立即开除。学校每周日会给半天休息时间,但出校门需要开假条。高一高二在新校区,高三在老校区,高三可以办走读。如果你在奥赛班,那你即使在中等名次也有可能考上本科的。如果你再普通班,需要在前20名,有可能考上本科,我这说的本科包括三本。好好学习吧,如果你是好学生,老师会对你很好的,一中的老师对待好学生和差学生简直一个亲娘一个后娘的待遇啊~
『柒』 莱州一中2020年考上几个清华北大
目前问莱州一中2020年考上几个清华北大,
为时尚早。
今年高考推迟了一个月。
至少要到8月中旬,
才知道。
请耐心等待。
『捌』 莱州一中的师资力量
蔡润圃,男,1965年8月生,莱州市文昌办北关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莱州市教体局局长、莱州一中校长。
1987年7月参加教育工作。1991年8月任莱州市教育局普通教育科科员。1993年11月任莱州市教育局普通教育科科长。1995年5月任莱州市教育委员会普通教育科科长。1997年4月任莱州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科科长。1998年2月任莱州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科科长兼团委书记。1999年3月任莱州市教育委员会政工科科长兼团委书记。2000年1月任莱州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2001年12月任莱州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2004年1月调入中共莱州市委办公室,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2005年7月任莱州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党史研究室主任。2007年1月任莱州市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兼党史研究室主任,同月被推选为中共莱州市第十二届党代会代表。2007年6月任莱州市委办公室主任,同年被推选为莱州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2009年12月任莱州一中校长、党委常务副书记兼任市教体局党委副书记。2013年11月至今任现职。
1995.02、1996.02、1997.02、1998.02、1999.02、2005.01、2009.01先后七次受到莱州市委市政府嘉奖。1997.03月被烟台市委、市政府授予儿少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1998.09被山东省教委授予高中会考工作先进个人称号。1999.09、2000.09被莱州市委、市政府评为莱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03.06被莱州市委评为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7月被莱州市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06年、2007年、2009年莱州市委市政府给予三等功奖励。2008年烟台市委市政府给予二等功奖励、获烟台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010年获烟台市教学工作突出贡献奖。2011年,被烟台教育局评为“烟台市名校长”。
刘沣,男,1959年11月出生,山东省莱州市永安街道海庙于家村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莱州一中特聘顾问。
1978年9月曲阜师范学院化学系学习,1982年7月任莱州一中教师,1997年9月任莱州一中教务处副主任,2001年10月任莱州一中教务处主任,2005年5月任莱州一中副校长兼教务处主任,2008年10月任莱州一中常务副校长,2013年8月至今任现职。工作突出,曾荣获多项荣誉称号。1996年被评为“莱州市杰出班主任”、“烟台市教学能手”。2001年荣获“莱州市杰出教师”称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2004年被评为“莱州市杰出教导主任”、“山东省优秀教师”。2005年荣获“莱州市高考突出贡献奖”。2008年4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1年4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座右铭:诚信待人用心做事
李波,男,1962年5月生,莱州市朱桥镇八里卜子村人。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任莱州一中常务副校长。
1981年8月参加工作,曾担任莱州一中化学组备课组长、教研组长。1999年8月任级部主任,2001年11月任政教主任,2009年9月任副校长,2013年8月至今任现职。现分管学校德育、安全及高一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
多次荣获莱州市“教学能手”、“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及烟台市学校安全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3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科学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先进工作者。2006年荣获山东省“绿色学校创建”先进个人。
座右铭: 踏实工作 诚实做人
王晓波,男,1968年10月出生,山东省莱州市沙河镇小王家村人。研究生结业,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任莱州市第一中学副校长。
1989年7月在莱州市高级职业学校任教师、建筑专业教研组长,1997年2月在莱州市教育委员会任校产管理科科长、计划财务科副科长,2001年12月在莱州市教育体育局任计划财务科副科长、一中新校建设工程指挥部技术负责人,2002年3月任莱州市教育体育局财务审计科科长,2004年9月任莱州市第三职业中专校长、党支部书记,2008年9月任莱州市第一中学党委委员、校长助理。2009年9月任莱州市第一中学副校长。
因工作突出,曾先后获烟台市优秀指导教师(1992年、1996年),莱州市优秀教师(1996年、2001年、2002年),莱州市教学能手(1997),烟台市教育系统财会工作先进工作者(2002年),山东省教师住房建设工作先进个人(1999年)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科研,打造了一支以首席教师和首席班主任为核心,以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为主力的科研型、专家型教师队伍。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4人,山东省优秀教师及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9人,烟台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教学能手、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杰出班主任、“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7人,莱州市十杰教师、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高中教学先进个人、师德标兵等248人,莱州一中首席教师、首席班主任11人。莱州一中大事记
『玖』 莱州一中什么样好不好
莱州一中环境不错,学习氛围也很好,前两年换了新校长,在管理方面更严格了~~我是这里毕业的,说实话,现在很感谢母校!
『拾』 山东省莱州一中中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奥赛班分数线为原始分758.5
重点高中分数线为录取分657.7
此外还有三限
647.7分 拿1000元
637.7分 拿2000元
627.7分 拿3000元
还有艺术班
学美术大约要低20分也就是637.7
学音乐500分以上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