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奎中学校
❶ 重庆江津聚奎中学面积有多大
有5座教学楼,1幢实验楼,3座寝室(其中1座在修),食堂也专门有一座楼,还有聚奎大讲堂,川祖庙,饮水思源池,九曲池,400米大操场,200米小操场,被绿树环绕,春夏还有大量白鹤前来繁殖(太多,扫公地有点痛苦),
❷ 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校的学校荣誉
学校先后获得重庆市级“文明单位”、 “优秀园林绿化单位”、“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德育示范学校”、“市容整洁单位”、“园林式单位”等二十多个重庆市级荣誉称号。学校党委多次获得“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校团委是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学校被江津区委、区府考核为“先进领导班子”,学校党总支再次获得江津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校将抓住江津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契机,以城乡教育统筹为基础,全面建设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数字校园。
❸ 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校的校园环境
聚奎校园是重庆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发育最完美的森林学校,有国家级保护树近200余株。校园内独有的大小黑石,无数的古树名木、名花异卉、珍禽异鸟,70多处名人墨迹石刻,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聚奎书院”、明代的川主庙,陈独秀作最后一次演讲的鹤年堂等,与遍山的池、桥、碑、亭珠联璧合,统一和谐。珍贵而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很强的潜移默化作用。
聚奎校园黑石山,风景佳丽,闻名川东。《辞海》、《中国名胜词典》以及美国旅游图上均有记载。
明代,川主庙、宝峰寺依托此山丛林建成,但只是一个小小的宗教寺庙园林,香火虽盛,却并不为外界所知。清代乾隆年间,开始有文士欣赏此地的秀丽风景,留了“函谷”、“第一观”等赞词题刻。清末,白沙镇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四川四大镇之一,这激发了人们对发展文化教育的需求。于是,这里的自然环境茂密的丛林,奇异的黑石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注意,被认为是读书胜地。他们决心在此兴学,经历了种种艰难,办起了聚奎书院,发展成为后的聚奎学校。
黑石山兴学以后,这里成为校园,学校又着手培植花木,挖池建亭,修筑山路,进行园林建设。随着聚奎声誉的增长,各地文士来往增多,黑石风景,逐渐为世所知。1912年10月,吴玉章被任为中央政府宣慰使来川到白沙时,便曾来此游览。校友吴芳吉(1910年毕业),在周游全国各地后赞扬聚奎校园说“就同等学校言之,见闻所及,更无风景佳丽胜于此者”。又说“山川之胜,甲于全蜀学校。某之诗趣,得此诱启最多”。校友周开庆(1919年毕业)于1970年在台湾写的文章中引用了这段话,说“并非夸大之辞”。校友萧湘、邓鹤丹、吴芳吉、张采芹、邓少琴、邓燮康都深深留恋黑石聚奎校园,他们死后,按其遗愿安葬于此。
百年来,聚奎校园也经历了风风雨雨,1919年以后几年,黔军控制江津政局,任意变动校长,形成学校混乱局面。1921年2月杨学渊受委任校长,到任后,立即以种种藉口,大片砍伐山侧林木,护校森林为之缺其一面。留渝校友会债而呈控,杨被迫下台。其后值军阀混故,四乡匪患乘机而起,为了避乱,聚奎于1922年初迁到白沙镇上。黔军一营长驻黑石山,他们大肆破坏,学校园林损失极大,原始古树,多半在此时被砍伐。
1926年初,聚奎迁回黑石山后,邓鹤年、邓鹤丹兄弟,集巨资重建园林。两年之间,发动师生种植红枯七、八千株,香樟、梅花、紫微等花木杂树数千株,尤以菊花为盛,连年秋季都举办菊花会.并同时举办校庆,或恳亲会,或农作物展览会。在此期间,又建造石桌、凉亭、水池.为联,卑崖题刻,为园林增添人文色彩。经十年努力除原有参天古树外,环山擂林已十分茂密。在函谷下,九曲池侧的数百株紫微、数百株梅花(其中有数株绿粤、紫蒂颇为珍贵)均已成林,特别引人注目。
抗日战争开始以后,中央图书馆、国立编辑馆等文化单位迁来白沙又创办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大学先修班迁来了、川东师范、国立十七中等大中学校二十一所师生总计达万人,一时人文荟卒来游黑石山的人士大增。陈独秀、欧阳渐、梁漱溟、程希孟、卢前等均曾在此小住,陈可忠、蒋复璁、谢循初、曹刍、邰静农、曹靖华、胡小石、佘雪曼等常来游玩。冯玉祥、魏建功、唐圭璋等许多名人也曾来此一游,他们写下了大量的诗文,给黑石山园林风景以很高的评价。浙江蒋复璁(中央图书馆馆长,后去台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称赞说“峰岚劲秀,水木清奇”。安徽程憬(中央大学教授)称赞说“黑石盘错,古木参天,松鸣禽嗓,一绝景也。”湖南周光午(武汉大学教授,曾任聚奎校长)也写道:“是山也,怪石盘错.古木参天,因风则松涛鸣空,别藓则云根宜座,草色侵人,禽声盈耳,如画溪山,不假人为之助”。词学家唐圭璋游后,所写《浣溪沙,黑石山晓行》中有“一路紫薇红冉冉,千株黄橘密垂垂”的描述。作家李霁野曾说“到白沙来,原是应朋友的约,来看梅花的,听说有三百棵”(后来他留在白沙,执教于女子师范学院)。抗战胜利后,学校虽然日渐衰落,但校园风貌,比较完整地保持到建国以后。
对黑石山的风景园林,县人民政府一直关心保护。1950年修建成渝铁路时,有关工程单位派人来山准备砍伐林木作枕木,县长王昭闻讯,立即骑马前来制止。1958年大炼钢铁时,有附近区、乡,集中百余人来山驻扎,准备伐木炼铁,县委书记凌文远立即传下命令,不许动一木一石,黑石山园林才得以保存。
文革开始后,校园内文物林木,也遭受一次浩劫。“破四旧”时,学校教职员被集中学习劳动,留守学校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的总务人员,雇人将所有石刻题词几乎全部凿毁(只有少量在隐蔽处的题词未被发现而幸存下来)。由于学校出于长期无人管理的混乱状态,一些人乘机对林木明砍暗偷,除参天特大石树外,损失近二分之一。其中多为边界侧的松柏。花树损失尤为严重,梅林、紫薇林被一扫而光。一些风景石也被开凿运走。池亭校舍也残破不堪。只是自然面貌仍大体保存。
1980年以后,县府开始重视保护恢复和发展黑石山园林风景。县长宋正琪把这项工作作为任内重要事务之一,县纪委副主任程志铭(中十八班校友)为此多方奔走,1981年5月,县计委在黑石山召开了保护恢复园林风景的座谈会。5月24日,县府发布通告明令保护并开始拨专款培修九曲池。1982年,县府又两次发布通告。保护黑石山鸟类和禁止在黑石山采石。以后,县计委又多次召开座谈会商定建设进程。县城建局拟出黑石山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拨款修建了饮水思源池、鹰嘴亭、花苑、绮笙亭、黑石山大门。县府、县教育局又连年拨款。加上学校自筹经费,修建了图书楼、教学楼、宿舍、道路和一些景点,聚奎校园焕然一新。政府和学校又邀请书法家侯正荣、徐伯健、毛峰、程漫漫、萧嘉辉,校友邓少琴、周浩然来校作书,补书原有题词,新书一些内容摩崖题词。学校又于1984年举行迎春书画文物展览。于是黑石山风景文物为各方所注目。
每年春节,五一节,国庆节前后,黑石山游人如织,除县内以外,多来自重庆、永川、合江等地的学校、厂矿、团体。省内外领导杨超、张力行、安法孝、黄启璪、丁衡高、鲁明,地市领导白兰芳、王昭、孟广涵、刘文泉、孙同川等先后来此视察,文教界知名人士王利器、钟惦雯、梁上泉等许多人也陆续来此游览,有的还留下诗文。
自1981年以来,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四川台、重庆台多次播放了有关黑石山风景的文章。1984年,市电教馆来山拍摄了电视片《黑石风光》,四川日报、重庆日报、文摘周报、南京周末报、四川画报等十余家报刊发表了关于聚奎和黑石山的文章数十篇。
抗战期中,曾在聚奎讲学数次的香港雪曼艺文院院长佘雪曼教授了解黑石山近况以后,为“问梅亭”题书匾额、1984年4月,他在70寿辰时,写了《黑石山诗画小记》一文,印多份,并将这一书法精品回赠给每一位向他祝寿的友人和弟子。
广大校友,对校园感情更为深厚,来信询问的、返校重游的络绎不绝,许多谈黑石山的文章即出自校友手笔。留台湾校友虽远离大陆,也非常眷恋校园。1978年,校友曹中岳就写了《忆母校——聚奎中(小)学》一文,1986年,校友卞伯理又写了《忆黑石山》一文,都载台湾的同乡会会刊上。自台湾开放探亲以后,返校重游的就有校友曹中岳、何镇池、卞伯理、张志君、李森农等十多人。
1990年7月30日下午4时,校园遭受百年未遇的强风暴袭击,最大风速达十级以上,大树被毁63株,小树及竹子、花草被毁两千余株。房舍等建筑设施也遭相当的破坏。消息传出以后,各界都至为关怀,副市长萧祖修、县长康纲有都迅速赶来视察,市县并拨款5.9万元支援。附近的糖厂、水电厂、油毡厂等单位也立即从人力、物力上给以援助。经抢救整理后,除被毁林木短期无法恢复外,校园大体保持了原状。
❹ 重庆市聚奎中学校怎么样
简介:重庆市聚奎中学校(JUKUI HIGH SCHOOL CHONGQING)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黑石山村,是重庆市重点中学。 学校始创于1870年3月15日,1912年改成聚奎学校,1950年,聚奎中学与新本女子学堂合并,更名为“奎新中学”,2004年,重庆市人民政府确认聚奎中学为重庆市重点中学, 2012年9月26日,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校更名为重庆市聚奎中学校。 截至2015年1月,重庆市聚奎中学校占地300多亩,其中黑石山77亩,长石塔83亩;有70余个教学班,在校师生5000余人 ,以高中为主,兼设初中和小学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注册资本:588万人民币
❺ 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校的学生培养
近两年,学校获市、县级先进达50多次,学生在各种竞赛中有29人获全国级奖,159人获省市级奖。高考统招上线率达90%左右,重点、本科上线率50%以上。
2015年学校1561人参加高考,1530人上线,仅31人落榜,上线率达到98.1%,比全区平均上线率高出5个百分点。各批次上线率提升明显,高分考生人数大幅增加,体育、艺术、飞行员均有斩获,出现了文理并进,体艺齐放的升学局面。
·重点本科首次突破200大关。裸分上线211人,不仅实现了重点大学人数连续十一年增长并且创造了聚奎高考新纪录。
·本科上线再次超越千人。本科人数达到1007人,上线率65.8%,比去年增加6个百分点。
·翻转实验班取得佳绩。本年级共有6个翻转实验班358人,重点上线127人,上线率达到35.5%。
·出口成绩提升明显。学校在入口成绩(中考成绩)前800名一人都没有的情况下,79名同学高考成绩超过600分,而全区文理科600分以上仅有670人。
·高分人数同类学校领先。除600分人数大幅超越同类学校外,刘宇航和王勇同学分别以645分和658分居除江津中学外的文理科第一名。
·体育重本全区共5人,我校有2人。
❻ 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校的办学条件
基本建设:清同治九年(1870年)兴办义塾时,校园面积仅为214平方米。同治十二年(1873年)九月,经知县同意,以银300两,赎回庙产马家塝、二郎石、白瓦房三处作为校产。到1880年,学校建筑面积已达到2314平方米,校园面积已达77亩。宣统元年(1909年),经白沙团总周常廉(曾任聚奎学监)劝说澄心寺僧等捐出新屋基、横山沟等处校产(租谷二十余石)给聚奎,其时校地已达百亩。1910年修成仿日式建筑石柱楼,同时在校内依石筑池建亭,建成了“九曲池”“鉴止亭”等人文景观。
1925年,聚奎成立董事会,邓鹤丹首任董事主任,他将邻近学校长石塔地产数亩捐赠。1932年,得驻军师长张清平的支持,学校以修建礼堂所余资金二万二千元(为邓鹤年所捐)半价购入官、公、营、庙、会产多处,这时,校地面积达200余亩。1943年,澄心寺僧月宽,又将老屋基、堰坎上、大田坎等处地产捐赠学校,从此时至土改,校地面积约300亩,建筑面积9470于平方米。
1950年,由于学校避土匪暴乱,校舍、校地无人管理,遂被一些附近的农民乘机侵占。1951年冬土改时,被占的校舍、校地多被分给了农户。学校保留校舍、林木(包括橘林)、场地占地共200余亩。1952年,学校经费困难,师生人数大减,无力经营橘林,将成片橘林七十亩交给红豆树农场经营管理。1963年,经县委副书记聂荣贵出面,学校与黑石大队会谈,于2月26日达成双方山林界盘协议。
1966年文革开始后,校地继续被零星侵占。1972年,学校恢复,逐渐收回原有大部分校地。同时,又将原岩湾头土地数亩与黑石大队占有的土地交换。1983年12月,县政府为支持黑石山风景区的建设,出资约万元,购旗杆田、阴阳界、岬根柱等处土地三亩多,交给学校管理。1982年,学校投入20万元恢复文革中被毁的名家题刻、诗刻二十余处,对校内200余株国家一、二级保护树进行重点保护。1983年3月,江津县政府确定农场归还校园内橘林169株的土地。1987年9月,学校将黑石村小学接办改称聚奎附属小学,增加占地2.3亩。1987年12月,学校在区、乡政府及教育局的支持下,与黑石一、三队达成《关于太平洋水池地界的协议》,将4.2亩土地交给学校,并由教育局拨款八千元,征用土地费补偿给有关生产队。到1995年,校园占地近200亩,建筑面积达到31528平方米。
1995年—1999年,学校先后修建学生寝室2幢4800平方米,集资修建教职工宿舍一栋3800平方米。2001年,学校开始创重点中学,修建学生食堂一栋六组5500平方米,建成综合教学楼6800平方米。2004年,修建学生寝室2栋8438平方米,同年建成400米环形标准运动场。2008年,集资修建教职工宿舍4989平方米。2010年建成学生宿舍1980平方米。
到2012年,学校新增校地120余亩,建成标准塑胶运动场一块,篮、排球场五块,约8000平方米,学人均面积约5平方米。新修教学用房、师生生活用房33000多平方米。同时还对校内的聚奎书院、鹤年堂等古建筑进行了维修。
仪器设备:聚奎开办以来,对充实理化生仪器设备,历来比较重视。1906年,即自东京采购进口仪器、标本。1925年,邓蟾秋捐银元300元,购置了高倍显微镜、收音机等贵重仪器。1938年,邓蟾秋再捐1200元,从法国进口军乐乐器20余件,并派学生周一堂到重庆向德国乐师学习吹奏,回校后组成了一支学校军乐队。每逢升降旗,举行庆典、游行及开运动会,均由军乐队伴奏。
1952年,上级曾拨专款3000万元(相当于现在3000元),由学校自行采购仪器设备。一些简易教具,则由教师自制。到1960年,各种实验用的设备已比较齐全。但1966年文革开始,大部分被毁。
1972年,学校恢复办学后,上级又陆续配给。1978年,学校又用自有资金、逐年添置录音机、录像机、教学录像带等加强电化教学的各种设备,到1992年,已拥有价值约20万元的理、化、生等科的实验及电化教学设备。
2000年-2004年,学校自筹资金80万为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每位教师补助3000元;同时建成“千兆校园网”和“班班通”。同时又投入30多万元更新理、化、生实验室,并添置了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
2009年,学校自筹资金70万,建成了多媒体教室70间。2011年,投入100万添置平板电脑,用于实施翻转课堂研究。2012年建成通用教室2间。
教育经费:聚奎义塾和书院时期经费来源主要靠民间集资(包括董事会筹资)、校产收入和学生缴费;政府拨款只是补助性的,比例较小。1951年,学校由川东行署拨款,基建经费由文教厅拨款。1953年,学校开支由县财政拨款。学生缴费,除学费上缴外,杂费由学校自行收支。到1956年,全年常年经费拨款为41535元,平均每生年经费为65元。
1972年恢复办学后,学校经费由地、县两级拨款逐渐改变为列入县财政预算拨款。1979年以后,财政拨款逐年迅速增加。专项拨款增幅犹大,自1979年至1990年12年间,共达拨款141万元,平均每年约117862元,占拨款总数的37.4%。
2000-2004年,学校为创重庆市重点中学,先后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新增校地和改善办学条件。其后,每年投入200余万元,用于修建学生宿舍,更新软件和硬件设施。2012年,学校投入150万用于购置平板电脑,推动学校翻转课堂实施。
❼ 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校的介绍
重庆市聚奎中学校位于江津区白沙镇东南3公里的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黑石山,是一所以高中为主,专兼办初中的完全中学属,隶属于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委员会。学校是第四批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学校,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谐校园先进学校,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德育示范学校,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重庆市级平安校园、森林校园和优秀园林绿化单位,也是重庆市唯一一所向游客收取门票的中学
❽ 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校的学校历任校长
姓名 性别 民族 籍贯 职称(或学历) 任职时间 邓石泉 男 汉 江北 1870 邱泽溶 男 汉 江津 1879 刘清杰 男 汉 江津 1879 程绥仁 男 汉 江津 丙午举人 1880.3 程德灿 男 汉 江津 乙亥举人 1887 周庚 男 汉 江津 乙酉举人 李荫南 男 汉 江津 贡生 程德音 男 汉 江津 乙亥举人 1899-1904 邓鹤翔 男 汉 江津 丁酉拔贡 1904-1905 邓鹤翔 男 汉 江津 丁酉拔贡 1905-1911 邓鹤翔 男 汉 江津 丁酉拔贡 1912 唐定章 男 汉 永川 1912-1918 夏风薰 男 汉 江津 贡生 1918-1918 刁焕祖 男 汉 江津 大学 1918-1920 夏风薰 男 汉 江津 贡生 1920 龚万材 男 汉 江津 大学 1921 杨学渊 男 汉 江津 专科 1921-1921 李星桥 男 汉 江津 1921-1922 李式如 男 汉 江津 大学 1923-1924 代坤垣 男 汉 江津 大学 1924-1932 邓燮康 男 汉 江津 大学 1930-1931 代坤垣 男 汉 江津 大学 1932-1936 周光午 男 汉 宁乡 大学 1936-1942 黄德毅 男 汉 壁山 专科 1942-1943 颜学荣 男 汉 江津 大学 1943-1944 朱孝鸿 男 汉 江津 大学 1944-1947 卢福泰 男 汉 泰州 大学 1947-1950 吴汉骧 男 汉 江津 大学 1950-1954 成伯初 男 汉 江津 1954-1959 黎宗权 男 汉 江津 1959-1960 罗仲平 男 汉 江津 大专 1960-1983 李治烈 男 汉 江津 特级教师 1983-1993 石怀湘 男 汉 江津 特级教师 1993-1998 朱焱伟 男 汉 江津 高级教师 1998 -2007 张跃国 男 汉 江津 高级教师 2007——2012 何世忠 男 汉 江津 高级教师 2013-
❾ 江津聚奎中学校长叫什么名字
罗昌一
❿ 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校的校史纵横
聚奎中学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乡人在此开设的义塾。同治九年(1870年),义塾由时任白沙团总的张元富正式命名为“聚奎义塾”。清光绪六年(1880年)建成聚奎书院,由程绥仁任斋长,“聚奎义塾”更名为“聚奎书院”。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令天下书院改设学堂,一律兼习中西学科。聚奎书院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更名为聚奎学堂,原书院斋长邓鹤翔转任堂长,除留下部分年幼的书院学生外,开始招收五年制初小男生入学,全学堂学生共有56人。次年,招四年制高小男生入学。1912年聚奎学堂改成聚奎学校,1913年聚奎学校定名为“江津县立聚奎初高等小学校”。由于学风好,质量高,两年间学生增至297人,被白眉初著《四川地志》称为“川中模范小学”。1922年,由于军阀混战,土匪猖獗,黔军进驻黑石山,学校被迫迁到白沙镇桓侯宫与白沙女子高小合用校地,次年又迁到遛马岗(原新本女校),学生人数由297人锐降为78人。1926年,学校又重新迁回到黑石山。1928年,学校邀请校友吴芳吉制定校旗,编写校歌并首次撰写校史,写成《聚奎学校史稿》。1929年,建成了能容纳1300人的仿罗马歌剧院式建筑鹤年堂。1935年―1940年,学校三次获得教育部、四川省政府、四川省教育厅特令嘉奖,被社会各界誉为川东名校。
1942年,学校增办三年制高中,但采取男女生分班教学。1946年,由于女生人数减少,男生女生实行合班上课。1950年,聚奎中学与新本女子学堂合并,更名为“奎新中学”。1952年,江津县人民政府接管奎新中学,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江津县第三中学校”并于秋季开始招收高中新生。其后学校教学秩序逐渐建立,师资逐年加强,到1960年,学校规模发展到26个班,学生达到1300百人,形成了以高中为主的完全中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逐渐停课。1970年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当时学校虽未复课,但“四川省江津县第三中学校”的校名并未明令撤销。1972年开始恢复办学,再次招收高、初中新生。1978年,恢复校长责任制,同时恢复新生入学考试,学校被江津地区确定为重点中学。1984年6月,经江津县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改称为“四川省江津县聚奎中学校”。1987年秋,江津县人民政府将黑石村小学划入聚奎中学将其设立为“聚奎附小”。2001年,学校被评为“重庆市市容整洁单位”。2002年,被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2003年,学校被评为“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重庆市“绿色学校”,同时获评重庆市“诚信文明单位”。2004年,重庆市人民政府确认聚奎中学为重庆市重点中学。同年,学生参加高考,升学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