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校园 »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发布时间: 2021-06-13 19:45:29

①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怎么样的

首先 生理上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 第二性征发育 女孩子和男孩子之间开始互相产生性观念上的好奇 这样就产生了 一个直接的后果 就是性冲动 这个时候的孩子很注重身体上的变化 尤其是男孩子
其次 心理上 心理上的很多原因就是源于这样的生理的变化 孩子在生理上的变化导致了心理上出现很多新的问题 比如
第一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关心自己的外表 这个时期心理学上叫生殖器期 孩子开始爱照镜子 关注外表 但很少又注重内心的 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极容易走上歧途 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同心协力帮助孩子度过人生的难关
第二 孩子开始出现逆反心理 由于孩子自以为独立了 长大了 这种心理导致母亲与孩子之间出现比较大的裂痕和摩擦 一定要妥善处理否则 会产生严重后果
第三 孩子 出现崇拜者 这个时期的孩子往往低级崇拜 喜欢外表艳丽的人或者事物 对事物缺乏很好的判断力和选择力 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很爱犯错
其实这是人生的关键时期 是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最主要时期 所以要严加注意
我也是老师 课堂纪律 很是问题 其实你要记住一点 就是进入班级 尽量少用喊啊 或者敲桌子之类的方法来管学生 主要不要给他们好脸 特别在一开始的时候 如果让学生探出你的底儿来 那学生 不会怕你了就 之后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没用了
还要主要就是恩威并用 在单个学生时候要相对给予小恩惠 由于初中生心理并未脱离孩子气 所以你要注意的就是可以用小恩惠收买他们 这样他们敬你 畏你 你会做的很好 加油

② 中学生心理特点是什么

您好!希望下面的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五种:
一,学校适应不良型的心理问题;
二,强迫型的心理问题;
三,抑郁型的心理问题;四,焦虑型的心理问题;五,恐怖型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适应不良型 学习适应不良型是中学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型障碍。中学生往往由于学校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更不上班级,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辍学。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生理功能三个方面。
(1)情绪方面。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等是常见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产生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惹,依赖性增强。
(2)行为方面。学习适应不良的同学均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不错,适应不良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产生学习困难,上课无法做笔记,记忆力下降,作文写不出,稍复杂的题目无法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第二,社会性退缩。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生活活动也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体育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第三,品行絮乱。行为违反与年龄相符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如逃学、斗殴、说谎、偷窃、抽烟、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还有些学生活动过度,寻求快乐和刺激,如沉溺于电子游戏机、不遵守纪律、袭扰他人。第四,行为倒退。行为像儿童,学习无目标,活动无计划,喜欢儿童游戏,不合群但不是因为退缩,而是和同学玩不到一块,谈不到一起。

(3)生理功能方面。表现在上课头昏、脑胀,入睡困难,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体检查则没有特定的躯体问题。

二,强迫型 这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问题。自己能意识到这些表现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摆脱,深为焦虑和不安。它对同学的学习、生活和在校适应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应及时接受辅导。具体表现为:

(1)强迫观念。如脑内反复回旋某歌曲的旋律、别人对自己说的话;作业或考试后总觉得写错了字或做错了题,上学路上总疑惑忘带书或文具;总是担心考试失败、挨老师批评,担心自己会发胖;看到小刀就会想到会割破手;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如“1+2为什么等于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无实际意义的想法。

(2)强迫冲动和强迫动作。如在考试时,总觉得想要大小便,但并不去上厕所;看到老师或父母总是想辱骂、吵闹或打架,但表面上却顺从平静;反复检查自己任何一次作业或试卷;总是在路上数石块数或步数。

三,抑郁型 这是有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情绪低落状态为特征的心理问题,常伴有焦虑、沮丧、压抑、苦闷、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同学一般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但心理压抑、情绪苦闷,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较大。具体表现为:

(1)兴趣衰退。这类同学对生活的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中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而且对自己以前的兴趣爱好也基本丢失。
(2)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过低、妄自菲薄,并有内疚后悔等自责倾向,多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对自己的失败估计。如学习成绩较好,但坚持认为自己学习很差,以后肯定不能毕业。
(3)精力衰退。自感疲惫无力,不能进行复杂思考和较强运动。这类同学往往感到听课、做作业时,头脑无法兴奋起来,但一般无杂念而是一片空白,体育课甚至日常生活无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从心之感。
(4)封闭退缩。不愿交往,情绪苦闷且封闭,不诉说也不写日记。这类同学通常能维持和其他同学、老师和一般性交往,但被动勉强,交往内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交流他们的退缩往往出于自卑和认为任何人都无法帮助自己。
(5)躯体不适。伴有躯体症状,如头疼、背痛、肢体酸痛等,还有失眠等睡眠障碍,有些同学有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之感。
(6)悲观失望。觉得生活中一切都没什么意义,感到前途渺茫;想前进、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标;有时下决心改变自己,但没有付诸行动的勇气;无望、无助感强烈。

四,焦虑型 个体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便会感到焦虑,这是正常的。焦虑型的心理问题是指一种无明确对象、无法摆脱的焦虑状态,可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形式。

(1)急性焦虑,又称惊恐发作。以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为典型特征,有“大祸临头”之感,并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等,还可能有出汗、发抖、腹痛等。急性焦虑的发作急剧,很难预料,但持续时间不长,一般1~20分钟,长达数小时。发作后虚弱无力,但焦虑体验不明显,数日后恢复。

(2)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焦虑。在焦虑型中较为常见。表现为持续性的紧张和不安;学习、活动时心烦意乱,记忆和思维受阻;交往中紧张、易激惹;遇事时惊慌失措,往坏处想等。明知客观上并不存在威胁、危险和失败结局,是主观上过滤,但无法控制,惶惶不可终日。同时出现心悸、口干、出汗、脸色苍白以及震颤、发抖、肉跳、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梦惊等现象。

五,恐怖型 这种心理问题指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或在人际交往时产生异常恐惧并主动回避以消除不安。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为社交恐怖和特异性恐怖,而且前者有增长的趋势。

(1)社交恐怖。主要特点是在人际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人的耻笑对象,而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做作业、吃饭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看着对方即自感面红耳赤、表情异样,而且怕被对方觉察,从而回避目光相遇,严重者会发展到足不出户。

(2)特异性恐怖。指各种和个体自身活动的特异性有关的恐怖,如飞行恐怖、注射恐怖等。一些中学生对学校产生恐怖,如害怕看校门、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回避学校生活,又称学校恐怖。 以上对五种常见心理问题类型的介绍,目的是使大家对它们有一个初步了解。在青少年阶段出现上述的心理问题是比较普遍的,是可以理解的,大家不要害怕它,要敢于面对它,正确解决它。

③ 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相信走过青春期的你,一定非常明确青春期的心理特征。现如今,或许你已经为人父母,眼瞅着自己的小孩也即将进入青春叛逆期,青春期是孩子们的人生分水岭,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了解孩子们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呢?
产生成人感
表现为自我意识向独立成熟方面发展。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 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独立性和依赖性
表现为增加了对同伴关系的依赖,与父母在情感上、行为上、观点上日益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在削弱。在对教师的态度上增多了保留和批评、怀疑的成分。他们对父 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得到父母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比如他们有时反抗是在向别人表明自己是独立的,或者需要掩饰自己的软弱。
自我评价能力提高
他们不仅体验到自己和家人、老师以及他人各种关系的存在,而且能进一步体验到自己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的存在,进入到一个“自我发现”的新时期。
自尊心增强
渴望得到理解宽容,追求浪漫轻松、自尊、好胜、求知和参与是中学生的典型特征。他们害怕教师指责嘲笑他们的幼稚和冲动,反感教师居高临下的训斥与批评。
片面性和表面性
由于初中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容易对问题的认识产生偏差,继而引发孤独、抑郁等心理障碍,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
每一个孩子处在青春期,都会有叛逆心理。这时候,家长们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你越是指责,孩子们就越是抵触。试着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要多跟孩子做心灵沟通,听听孩子内心的渴望,并且尊重他们

④ 中学生的各阶段心理特征

中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特征是

1、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身心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2、反抗性与依赖性产生的心理矛盾主要表现为逆反心理,中学生有了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对父母采取一种对抗的态度,盲目反对。另一方面,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在面对困难,遇到挫折时,又很容易退缩到家庭里。

3、闭锁性与开放性。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生活丰富,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

3、勇敢和怯懦性。在某些情况下,中学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问题主要表现形式为争强好胜,在学校会有暴力行为。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中学生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

4、高傲和自卑。由于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表现为盲目的沾沾自喜和极度自卑。

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成人的意识越发明显。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力图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但在否定童年的同时,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又留有几分对自己童年的眷恋。

(4)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扩展阅读:

中学生心理的预防辅导对策

1、加强心理教育。这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此,不仅是要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要矫正学生心理困惑的认识结构。

2、加强心理咨询。这是帮助受询者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咨询员对来访者要给予信任,给予理解,给予换位(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3、加强心理治疗。心理医生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患者建立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他那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矫治方法,减轻或消除个案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健全成熟的人格发展。

⑤ 初中生的普遍心理特点

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
1、 已开始占主导地位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观察、记忆、想象、诸种能力迅速发展,能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论证,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但由于还不成熟,所以容易固执和偏激。
2、 随着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生情感的指向日益广泛,既有社会性情感,也有自我认知的态度体验。
由于处在身心剧变时期,各种需要日益增长,加之此时还缺乏较强的文饰情绪的能力,所以他们容易动感情,且这种感情强烈而不稳定,具有两极性(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特点。
开始经常地、较明显的出现一些持续性的情感状态如焦虑、憧憬、性爱倾向等,代表性地表现为孤独、苦闷的闭锁心理。
3、 行动的依赖性逐渐减少,根据目的而作出决定的水平不断提高,但仍较多地体现出服从倾向,在行 动自决方面的轻率或优柔寡断都时表现。
克服困难的毅力有所增强。
仍有较强的受暗示性,喜欢并善于模仿。
4、 性格开始朝着稳定与成熟的方向发展,但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气质的本能表现渐少,开始打上社会影响的烙印。
5、 因为有了较深刻的内心体验,所以社会性的、精神的需要范围扩大了,对需要的质量要求也提高了。
因各种需要互相交织,所以满足需要和需要得到满足的体验都较过去强烈和丰富。
6、 行为选择方面的无意识和习惯性逐渐减少,开始较多地体现出主观能动作用。随着实践的增加和思维的发展。各种动机开始出现间接性(不直接表现为某种行为)、稳定性(较长久地保持某一动机)、迟效性(动机的行为表现不立即显现效果)的特点。
7、 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以及需要的不断丰富,使初中学生的兴趣广度大为增加。
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即有了较为长久稳定的兴趣。
参与感和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兴趣明显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
8、 社会经历的匮缺,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情绪的易于波动,导致他们的态度较少定势。但从小便习得的、已定型的态度仍具有持续性。、
态度的认识因素与情感因素易于产生不协调性,即理智上认为应该(或不应该)而情感上却不然。这是由此阶段学生情感特点所决定的。
9、 由于身体急剧变化,他们感到已长大成人,希望自己支配自己,并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不少情况下开始对师长表现出不驯服,要来成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但因为处在转折时期,思想和行动还未脱稚气,所以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常常充满矛盾,很容易自以为是。
由于发现了不同于外部现实的内心世界,所以初中时期便产生了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欲望和能力。他们开始较为强烈地关注自己的相貌、成就、地位等,并据此确定自己的行动目标和方式。
10、 为了补偿由闭锁心理而带来的孤独感和苦闷感,友谊便成了青年期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他们渴望得到安慰理解和以此充实精神生活。
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价值观逐步定向,导致他们开始以地位对等、态度一致、情趣相投等原则来选择交往对象和朋友。
一旦根据上述择友原则加入或组成某一非正式群体,便会对该群体的规范产生极大的认同,从而该群体便会成为影响个人品质的重要因素。
11、性意识的普遍萌生,致使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且交往方式带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如有的仍然格守“男女界线”,有的喜欢与异性同学(往往并非特指)一起参加活动,有个别的已开始思慕起某个特定的异性。
由于这个时期比较缺乏青春期知识、自制能力和社会道德意识,所以相对高中时期来说,男女同学的交往中“出格”的较多。
12、 开始将个人的主动适应替代了原先对外界要求的被动迎合,即在社会适应方面的自觉性和选择性得到飞跃性的发展。

⑥ 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①处于青春期的男女,已经意识到性差异,常常会发生一种摆脱父回母的答监督而独立行动的想法,行为开始活跃而且勇敢;
②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会产生害羞、好奇的心理和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的心理改变;
③青春期青少年精力充沛,性格活泼而勇敢,情感更为复杂和热烈,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容易吸收新事物、富于理想。但他们出存在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容易自高、自大、莽撞、冒失等缺点。

⑦ "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是什么

1、 极强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把双刃剑。作为父母,如果还像小学那样,出了问题,对孩子就是一味的申斥,尤其是当着其他人的面,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做,非但起不到教育他的效果,反而会引起他对你的排斥和反感。孩子听到你披头盖脸的教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很没有面子,今后怎么还能在同学们面前抬起头来,而不是反省自己到底是不是错了或错在哪里

2 、强烈的独立意识;

到了初中以后,很多孩子不再愿意事事都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单独来做。这时候,父母要自愿充当孩子的参谋,争当绿叶。虽然,孩子年龄还小,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尽可能的提供给孩子自我展现的平台。很多做父母的,尤其是母亲,总是怕孩子做不好,处处代劳。这样,一方面会使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3、 容易受到坏的影响

13岁—16岁的孩子思维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坏的影响。所以作为父母要经常关注孩子的各种情况,尤其是他交往的朋友。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单纯的、积极的成长空间。事实上,我们努力使孩子考入重点中学的实验班,经过初中三年努力使孩子考入重点高中的实验班,以致将来考入名牌大学。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接受最优秀老师的指导,也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竞争环境。

⑧ 现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傲娇,叛逆的占多数,早恋的也有,不过也有正常的。爱比啊,什么的

热点内容
教师帮扶学生记录 发布:2025-07-18 20:01:06 浏览:677
运动鞋哪些好 发布:2025-07-18 18:41:48 浏览:456
师生迷情八 发布:2025-07-18 11:58:43 浏览:478
三字经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8 11:46:47 浏览:45
希腊的历史 发布:2025-07-18 10:33:00 浏览:654
人体中的数学 发布:2025-07-18 07:53:58 浏览:951
一级建造师机电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8 07:50:21 浏览:528
班主任工作计划小学四年级 发布:2025-07-18 05:17:52 浏览:912
浅谈师德的心得体会 发布:2025-07-18 03:09:46 浏览:807
怎么浏览谷歌 发布:2025-07-18 02:29:49 浏览: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