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问题案例
Ⅰ 中学生因心理问题自杀的实例
6日晚上,河西桐梓坡发生悲剧的一幕,年仅13岁的女中学生付某留下遗书后,从17层高楼纵身跳下,当场身亡,这为中学生心理问题又敲响了一记警钟。
据当地居民介绍,当天晚上7时半许,付同学和另外一女同学一起爬上附近的高楼,不出多久只听得“嘭”一声响,付同学从17层高楼跳下,当场气绝身亡。事情发生后,另外那名女同学随即被警方带走。
据了解,跳楼自杀的付同学今年读初二,平时性格比较内向,和离婚后的父亲生活在一起。由于父母亲均下岗,其家庭经济条件比较窘困。早在两年前,付同学就萌生过自杀的念头,但并没有引起家庭的足够重视。
事后,记者与其所在的学校取得了联系。据学校有关负责人透露,付同学在学校成绩中等,表现尚可,此前一天上课表现正常,均没有异常表现。
针对付同学自杀,中国心理学会湖南心理教育辅导中心副主任黄振芳教授接受了本网记者的采访。黄教授认为,付同学肯定存在心理问题,她生活在单亲家庭 ,得不到家庭应有的温暖;家庭条件比较困难,性格内向,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加上学习带来的压力,心理承受能力不够,于是会产生厌世的心理,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为此,黄教授呼吁应该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重视,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尤其应该注意那些性格内向或性格暴躁的两类学生,这两类学生心理往往不稳定,容易做出偏激的行为。
---------------------------------------------------------------------
潇湘晨报岳阳讯 2月24日晚,汨罗市屈子祠镇中学初三女生黄英(化名)在家服毒自杀。因黄英在自杀前并无多少征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花季少女走上绝路,目前无人知晓。
据黄父透露,2月24日,黄英放学回家时脸上显露出一些不悦,当晚没吃多少饭。晚上9时,她看了一会电视就上楼了。上楼后不久,黄英就服下了胛胺磷农药,当家人发现时,她已口吐白沫,没多久就命赴黄泉了。据邻居吴某透露,黄英品学兼优,但平时寡言少语,性格内向且喜欢生
闷气。黄英的老师和同学万分惋惜地说,在黄英选择这条绝路前,他们都没有发现她有轻生的念头。
`------------------------------------------------------------------
嘿嘿 还有外国的!!!!!!
东方网6月15日消息:近日,一名18岁的德国中学生由于不堪考试压力,当着全班同学和老师的面自杀身亡。
据报道,这场悲剧发生在德国西部城市埃森。警方没有透露这名中学生的全名,只称他托马斯·M。托马斯的同桌说:“当老师告诉他考试成绩时,他站起来把刀捅向腹部,捅了好几十刀。
”
老师当即晕倒,学生们赶紧叫来了救护车,但是由于托马斯一共捅了自己12刀,失血过多,刚到医院就断了气。
学校老师说托马斯是个很受欢迎的学生,篮球打得很好,从不吸毒。但是他一直担心自己不能毕业。
自杀嘛都是心理问题嘛!你要实例在网络搜中学生自杀实例 就可以找到很多的,你自己看咯。
Ⅱ 青少年心理问题案例
案例一:天天,4岁,心理问题:分离性焦虑症 可爱的小男孩天天从出生后,就是全家人的中心。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都对他宠爱得不得了,只要天天有一点病痛,一家人就非常紧张。家境的优越使天天没有吃过一点苦,但是自从上幼儿园后,天天变得很奇怪,在家里非常活泼可爱,可是一到幼儿园就一句话也不说,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专家分析:天天的症状是典型的因家人溺爱而导致的分离型焦虑症,在家庭这个小环境里,天天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有求必应的心理优势,但是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里,老师和同学不可能再为他提供相同的宠爱保温箱,天天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于是产生对抗及逃避心理,人际交往出现障碍。如不及早纠正会对将来入学和融入社会都产生影响。如今独生子女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的心理适应期,父母和家人应该及早调整心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尊重他人的好习惯,不要宠坏了孩子。 案例二:林波,15岁,心理问题:考前焦虑症 林波从小学习自觉,邻居常常拿他给自家的孩子树立榜样。上了重点中学后,父母更是以他为荣,为了在中考时取得好成绩,林波放弃了很多业余爱好,一心钻到学习上。但是随着考期临近,林波出现了反常行为,失眠,消瘦,最奇怪的是上厕所的时间明显加长,有时候一进卫生间就是两三个小时。 专家分析:林波的反常行为与考前的焦虑有密切关系,由于父母视儿子为荣,林波幼小的双肩承担了过重的升学压力,因为没有业余爱好调剂,林波的焦虑无处排遣,洗手间成为他暂时卸下重压的空间,所以林波上厕所的时间才会越来越长。林波的父母应该及时舒缓儿子的心境,指导林波合理调配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劳逸结合。周末及晚饭后抽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或文娱活动,找回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林波的成绩和身体都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三:菲菲,14岁,心理问题:创伤后应激障碍 菲菲长得很漂亮,上中学后父母为了让她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将她送到一所寄宿制学校。去年秋天的一个周末傍晚,菲菲从学校返家搭乘出租车时,被司机绕路到郊区进行调戏,幸遇路人菲菲没有受到更大伤害,但是经历这次“突发事件”后,菲菲受到很大刺激,晚上不敢单独入睡,见到男性会出现恐慌甚至是昏厥现象,哪怕是过去喜欢亲近的爸爸也让她感到害怕。 专家分析:菲菲遭遇惊吓后,由于没有及时到医院进行心理辅导,导致她一直沉浸在创伤的心境里,身体和情绪随之出现多种应激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家人应该尽早将她送到专业的心理医院,通过催眠和暗示治疗,医生可将“无须害怕,你现在很安全”“虽然遇到了不愉快的事,可是你的纯洁没有受到破坏,你还像过去一样美丽可爱”这样的信息有效传递给菲菲,让她走出阴影,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Ⅲ 谁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
推荐给你一本书《青春隐私--影响青少年成长的30道心理关卡》
施承孙著
新华出版社
定价19元
这是一本案例丰富的心理书籍,并对每一个案例进行贴切的心理分析,使读者在感悟每一个案例的同时,也进一步认识了心理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在心理分析后面,书中还介绍了与每一个心理问题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不仅能够让大家学到不少心理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倍受心理困扰的人,可以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走上健康发展的成长道路。
Ⅳ 青少年因心理问题自杀的真实案例
每年都有因为高考失利自杀的案例或者被老师批评,与同学发生矛盾自杀的案例,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一下
Ⅳ 初中生心理案例
一、问题行为情境(案例):
小洋,15岁,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小学的成绩还一般般,处于班级的中等水平。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常常因为考试成绩的低分而遭致家长的责骂。由于在外地住校,每个月才回家一次,老师频频与家长联系,反映其在校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很不端正,经常在上课的时候无精打采,提不起学习兴趣,也常常旷课在宿舍睡觉,并且屡教不改,初一学年结束时学校要求其转学。初中二年级的上学期,在新的学校中他的表现也是非常的糟糕,班主任也常与家长联系,甚至还请家长到校进行面谈,可小洋的表现并没有多大的改善。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结束后,小洋主动向家长提出退学要求。
二、对案例进行的分析
在初中生的眼中,学习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在一些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约占总体学生的1/3或更多)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学生的学习负担、频繁的考试、艰苦紧张的学习生活都带来了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状态。而对学生的厌学心理和厌学行为的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
不良性格的影响。小洋的不良性格导致了其在面对老师与家长的批评时不能很好地调整来促进学业的进步,而是轻易地放弃了学习。小洋来自于农村,没有受到很好的基础教育,上了初中以后与城市的孩子对比,显示出了明显的劣势,家庭的贫困也让他在与众多的城市学生的生活中觉得比不上别人,因而自暴自弃。同时母亲对他的宠爱与骄纵形成了他对事实漠不关心,不愿意承受过于沉重的学业压力,追求享乐,不够坚强,遇到困难就主动放弃的性格。而且比较神经质,情绪的波动比较大,按情绪的指引来行事。
学校学习环境的影响。沉重的学习负担往往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学习内容繁琐与教学方法呆板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低,而忽略了学生的其它方面的素质,这种对学生能力的错误评价也使学生颇为不满。有的教师仅仅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平时表现不好便全盘否定他们的能力,公然歧视他们。这便直接导致学业不好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行为及结果进行消极的归因,这便直接推动了厌学情绪的出现。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给学生的学习情绪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当孩子的学业成绩上的表现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仅仅停留在不停地批评,不断地否定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时候,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不正确的归因,再加上对父母的不理解的不满,那么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学生会更为消极对待自己的学习,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的不断增长,最后便不愿意主动地接受学习,得过且过,最终放弃自己的学业。从小到大,小洋的成绩一直都不好,常遭致父母的责骂,再加上父母将其与成绩较好的哥哥进行对比,他便自暴自弃,最终放弃学业。同时,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因而,父母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家长对知识不重视,对本身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不重视,在平时生活中也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学习的动机和学习行为,那么孩子也会遵循家长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表示轻视,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作为指导,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厌学情绪,那就更不可能有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对问题行为的诊断
傅安球等人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表现为对学习厌恶反感,经常逃学或旷课,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在本案例中,小洋即使知道学习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他的未来,但是他仍然对学习表现得非常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宁愿承受老师、家长以及其他亲朋好友的责骂,也要逃课,或者是在课堂上睡觉,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这些行为的直接结果就是学习成绩的急速下降,从小洋的表现中可以判断他存在着极度的厌学心理,而且在这种厌学思想的指导下,他无心向学,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四、治疗
通过对小洋的案例分析可以知道,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对厌学心理的矫正也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而对逃学这种问题行为的干预也需要学校的老师、家长以及被干预者的共同配合来保证干预过程的顺利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学校老师应该更为关注处于弱势的学生。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长辈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产生最大影响的也是老师。因而老师们应该意识到他们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带来学习的动力。而更为重要的是,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积极关注,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学生的人格的健全的发展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积极的关注,要注重与进行孩子的心与心的交流,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与态度对孩子的示范作用。当孩子没有取得预期的学习成绩时,要注意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不要强化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的消极归因。
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及行为干预。心理咨询是改善学生厌学心理的较为的途径。通过选择恰当的干预技术和方法,如合理情绪疗法、强化法、认知疗法等,通过改变自身的认知和行为,转变其对学习的看法和态度,引导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正确的归因,通过分析自身的原因,从其自身的因素出发来提高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缓解其厌学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减少厌学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过程的同时,建议采用家庭疗法,争取家庭的配合来进行积极的治疗,整个家庭共同努力来矫正孩子的厌学行为。
五、评估
厌学心理是一种常见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正因为它的涉及之广、危害之深而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积极地寻找厌学心理的干预技术与方法的过程中,应针对具体个案进行分析,找出适合问题行为人的具体方法,有所侧重地对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这个个案中,很明显,小洋的厌学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环境中家长对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及其所采取的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而导致的,家庭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导致了小洋不良性格的形成。因而在对小洋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重家庭的作用,让家长参与咨询过程,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与心灵的互动。利用合理情绪疗法可以使小洋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目的有更为客观的理解,从而调整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水平,促进其从思想上改变对学习的认识,从一个更为积极的角度看待学习过程;强化法可以对小洋的积极学习予以强化,从而保证其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利用认知疗法可以帮助小洋认清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可以有助于完善其人格。
总之,只有对各个个案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恰当地选择具体的干预方法对心理问题进行治疗,才能保证治疗的效果,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行为的目的。
Ⅵ 有中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件吗
当然有,
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被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级领导与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许多中小学都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实验与尝试。笔者在从事对中学生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咨询有两个热点问题,即考试焦虑与异性交往。现结合案例,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
考试焦虑
在"中学阶段你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的调查,有78%的学生写有"害怕考试"。有的同学写道:"我在学习时,最头痛的是怕考试,怕考不出好分数"、"一想到考试就头痛"。这种怕考试和在考试中怯场的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性适应障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在考试前后或考试中,经常出现情绪高度紧张、全身恐慌、胸闷、头昏,无法抑制自己焦虑的情绪,记忆困难,思想难以集中,原来复习过的知识考试时回忆不起来。严重的还伴有口干、恶心、呕吐、手指哆嗦、睡不好、吃不好,腹泻等症状。
案例一
某女同学,平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正如该生自己述说的:"进入这所省重点学校,情况发生了变化,学校的要求高了,家庭的希望大了,心理不知不觉就变得沉甸甸的,我对此感受很深。我从进校门的第一天,学习就相当刻苦,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有一份耕耘就有一分收获,我的文化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我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唯恐出现失误,对不起学校和老师,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自己的努力。考试的分数象一块巨石压在我的心上,久久不能搬去。无疑,对我的学习和健康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我有时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不能自拔。"
案例二
某男生,上初中( 非重点中学)时,该生的学习成绩很好,又是一班之长。在学校的各种竞赛中经常获奖。考入重点高中,他非常兴奋和高兴,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想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取得比初中时更优异的成绩。但刚入学的摸底考试,就让他大失所望。在极度的痛苦之后,他又振作起来,更加勤奋和刻苦,但期中考试的成绩仍不理想。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考试期间常常认为别人比自己强得多。他怀疑自己并不像原来那样聪明。考试之前,他常常缺乏信心,精神紧张,并伴有呕吐、恶心、小便频繁,睡不好觉等症状。
案例三
某女生,高二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不十分理想,在班上处于中等水平。该生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很高,考试时对自己的期望值也很高,她很想成为一个好学生,一个尖子生。上课时认真听讲、专心记笔记,但平时不注意复习,临考时又觉得需要复习的内容很多,手忙脚乱,抓不注重点,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很奇怪的想法,如右手会不会突然再长出一个手指?自己会不会越来越笨?这种胡思乱想又使她更加焦虑,仍至影响复习。考场上常出现手指颤抖,以前会做的题目也不知从何入手等现象。
上述三个案例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三位当事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一心期望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二是三位当事学生在考试遇到挫折之后,均陷入极度的苦恼之中,例如,案例中的学生"觉得分数象一块巨石压在心上,久久不能搬去。"考试极度紧张,并伴有呕吐、恶心、小便频繁等。在考前胡思乱想、焦虑不安。考场上手指颤抖,思维受阻等。
一般来说,学习成绩较好、心理素质欠缺的学生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对这类焦虑者的辅导主要是为其减压,帮其卸掉沉重包袱,甩掉一切无用的顾虑;主要担心他的自我意象增加威胁。在初中,他的自我意象几乎完美无缺。进入重点中学后,地位的变化,使他对自己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对自己少了些自信,多了些自卑,并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聪明。怀疑自己有没有再将学习搞好的能力。对这类焦虑者,应主要帮助其分析自己在集体中地位的变化、角度的转换,帮助其树立自信,使其能面对现实,搞好心理闲适;引起考试焦虑的原因主要是担心对应试的准备不足,但又想考出好成绩。她对自己提出了过高的目标,但平时较少付出努力,即思想与行为常常脱节。对这类焦虑者的辅导,一方面应帮助其对自己提出合乎实际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应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意志,训练其意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