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学教授
A. 吴中技工学校和吴中技校一样吗我记得有一所吴中学校很破的,而且还经常出现打架事件,校长也管不住的
是一所学校,只不过有分校和总校,我就是09界分校的,劝你们最好不要去,她们一开始说得很好听,收到钱之后态度360度大转变,在那学校读真的没什么意思,还会乱收费,特别是在吴中区的分校,真的很乱,好一点的老师一个个都“逃”光了,剩下的全都是些混日子的,根本不会管你,还很好听的说有5年制大专,其实根本就是3+2,函授的,周末去苏职大那边上上课就行了,可是那个学校为了要赚我们的钱,骗我们说是全日制的,害得我们报了两个学校,交了两份学费(周一到周五去吴中技校“上课”,周末去苏职大),实际上函授的都只是周末上上课,平时不用上的,但他们为了要赚我们的钱,告诉我们说在吴中技校读的是高技(就是一张高级计算机证),苏职大(周末去的)才是大专,说我们出来的时候既有技能证书又有文凭(说的倒是很好听),实际上在学校根本没人学的,刚进去的时候还好,毕竟都是刚初中出来,学习气氛还行,但一学期一过马上就变样了,就算你想学到了那个时候也学不进去(不是我骗人,我当初也想过别人不学是别人的事,只要我好好学学就行了,但到了那个时候全班没一个人在听,老师讲讲也不讲了,就在旁边看着我们讲,你说你能学进去吗)而且学校饭菜很难吃,我们班有些人一个月来一趟,一顿饭也不吃,学校也要硬让我们交饭钱,环境也不好,说真的,就算是不学进去混日子也很难过,宿舍还经常停水停电,学校只知道收钱,连打印个资料都要我们掏钱,不给钱就不打印,报了这个学校我是悔的肠子都青了,我写这么多也不怕被老师知道,反正我今年也不准备去了,以上所说的全都是实情,真的一点都没夸张,不信的随便找个上届的问一问,没几个不后悔的,希望12界的同学别被骗进去!!!
B. 江燕的苏州科技学院教授
江燕,女,1969年7月出生,1992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文学学士,共产党员,副教授 。
1.2000年9月-2002年7月在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毕业;
2.2002年4月在苏州科技学院,晋升为讲师;
3.2008年7月,晋升副教授。 主要从事音乐系声乐课程的教学工作,担任声乐教研室的讲师,自2004年以来先后承担了声乐技能和声乐理论2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本人还承担了成人教育课程教学,指导毕业论文16人次。
1.2007年5月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参与苏州市政府项目——“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研究;
2.2006年,以个人身份,在苏州大学生命科学院举办《古典音乐赏析》讲座。 1.《两宋俗乐盛因初探》——《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苏州,2004年第四期,6000-7000字,独立完成;
2.《试论昆曲的继承与发展》——《苏南科技开发》,苏州,2005年第十二期,5800字左右,独立完成;
3.《诗与歌的关系》——《山东科技信息》,山东,2007年第十三期,7000余字,独立完成;
4.《网络化远程音乐教育的思考》——《艺术百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7年第四期,5000字,两人合作,第一作者。
5.《情之灵,韵之魂》——谈声乐作品演唱的二度创作——《剧影月刊》,2007年第十二期,4000字,独立完成;
6.《歌唱心理对歌唱实践的影响及其解决之道探究》——《读与写》,2007年第十一期,5000字,独立完成。 1.2005年十二月,苏龙婵的《苗林早晨》节目,在首届江苏演艺、歌手、模特、器乐、舞蹈、书画大赛苏州赛区舞蹈比赛中,荣获三等奖,主办单位为首届江苏演艺、歌手、模特、器乐、舞蹈、书画大赛苏州赛区组委会;
2.2004年,姜海蓉的《军营飞来一只百灵》节目,在苏州市吴中区获一等奖,主办单位为苏州市吴中区教委;
3.2003年12月杨书虎、苏龙婵同学在“福中杯”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戏曲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主办单位为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组委会。 1.2006年5月,在本院音乐系参加《青年教师技能展示》音乐会的演出,主办单位:苏州科技学院音乐系;
2.2006年12月,在本院音乐系参加《青年教师和资深教师技能展示》音乐会的演出,主办单位:苏州科技学院音乐系,
3.2002年10月,《沁园春·雪》节目,在江西省抚州市“十月歌会”评比赛中,荣获银奖项,主办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广播电台。
C. 吴中福的介绍
吴中福,1941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远程教育专家组副组长。历任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教育参赞(1992-1995年)、重庆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等职。先后兼任国家教委科技委信息学部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会主任和名誉委员、西南计算机学会网络与信息系统专委会副主任、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组副组长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组长、全国示范性软件工程学院中期评估专家组组长、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专家组副组长、重庆通信学会副会长、重庆市科协副主席、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和对外经济交流协会副会长、重庆市西部教育促进会副会长等职。
D. 中国2009年获“国家科技奖”科学家的资料
王忠诚徐光宪获200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月9日,国家最高科技奖评选结果揭晓。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和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两位科学家获得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
1、王忠诚-------著名神经外科专家
王忠诚 (1925.12.20- )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烟台人。先后在北京汇文中学,北京大学医学院就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教授。50年代,在我国开展脑血管造影新技术,提高了颅内病变的确诊率,1965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专著《脑血管造影术》,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70年代,在国内开展了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脑血管吻合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巨大动脉瘤及多发动脉瘤的手术切除、脑血管畸形的综合治疗等方面,都有新建树。80年代以来,潜心研究脑干肿瘤这个手术禁区的治疗方法,继而对脊髓内肿瘤进行了研究,成功地施行了手术治疗。这两项治疗从病例数量,手术方法及所得结果诸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做脑神经外科手术,双手不能有一点颤动,所以手术时要在椅子上坐稳。”他叮嘱着学生们。一位患有帕金森氏综合症的大妈,左手颤得非常厉害,连衣服扣子自己都扣不上。记者看到她把一杯水倒到另一个杯子里时,一大半的水都洒在了地上。博士生张建国在王教授的指导下,采用埋藏电极的方法给这位大妈成功地实施了手术。这种手术治疗的最大优点是不会破坏患者的正常脑组织。张建国对记者说:“王教授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不仅是技术方面的,还有医德方面的,尤其是做人的道理。”现任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吴中学博士也是王教授的学生,王教授经常对他说:“拿起手术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万不要去割断与人民的感情。”这句话始终鞭策着吴中学不懈地研究医术,在治疗脑动脉瘤方面他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王忠诚面对学生骄人的成绩,他说:“我可以放心地走下手术台了。”
王教授今年已74岁高龄,虽不再亲自做手术,但科研工作却从来没有停过,并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著书和育人上。从1998年至今已出版4部著作,发表17篇论文,在全世界医疗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王教授已是桃李满天下,在全国近1万名神经外科医生中,有近1/3是王教授指导出来的。近年来,他还组织讲学团到新疆、内蒙古、广州、泉州等地办讲座,诊治疑难病症,为当地培养研究生。最近,王教授又在积极地筹备全世界华人神经外科联合会,预计6月份在京成立。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忠诚院士现任职务
----中华医学会神经学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
----世界卫生组织(WHO)神经学科专家咨询团委员
----国际脑研究协会成员,美国、日本神经外科学会荣誉会员
----由于他的杰出成就,1988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光荣称号。
----1990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收入名人录
----1990年、1991年,美国传记研究所两次将本年度"世界名人"称号授予王忠诚院士,并因他对中国神外科事业所做
的突出贡献,授予“杰工领导奖”、“国际公认奖”。
----1995年,王忠诚院士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1997年,王忠诚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当选为中国共党第十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荣获“首
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章”,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8年,当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席团成员。
----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徐光宪------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
徐光宪(1920— )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汉族。1920年11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上虞市,194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1946年任交通大学化学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不久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至今。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年被选为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现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改为技术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徐光宪夫人高小霞,亦是化学家。
20世纪50年代,徐光宪发表论文《旋光理论中的邻近作用》,揭示了化学键四极矩对分子旋光性的主导作用;50年代,他改进仪器设备,把极谱法的测量精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在国际上较早测定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与一些阴离子的配位平衡常数。根据弱配位平衡与吸附平衡的相似性,提出配合物平衡的吸附理论,可以简便地描述溶液中弱配位平衡过程。1957年,徐光宪被调往技术物理系工作,开展核燃料萃取化学的研究,1962年提出了被国内普遍采纳的萃取体系分类法
从70年代末开始,徐光宪主持开展了对稀土量子化学和稀土化合物结构规律性的研究。1982年,徐光宪通过总结实验资料和分析量子化学计算的结果,提出原子价的新定义及其量子化学定义,圆满解决了Pauling、Mayer等人定义中存在的问题。徐光宪非常重视科研基地的建设,1986年在他的主持下成立了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1991年,在他的努力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北京大学建立了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徐光宪热心教育事业,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兼任多项学术职务,为培养科技人才倾注了心血。至今已发表论文400余篇和10本教科书及专著,由于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徐光宪1994年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北京大学首届自然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E. 请问是哪位大家的作品
通过作者的创作活动产生的具有文学、艺术或科学性质具有独创性而以一定有形形式复制表现出来的智力成果。根据大多数国家的版权法(见著作权)和主要国际版权公约的规定,可以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包括小说、诗词、
F. 吴中杰何许人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论鲁迅的小说创作 现任海口海关副关长,二级关务监督。1972年参加工作,1987年以来先后担任海口海关行政管理处副处长,办公室副主任,行政处副处长、处长,关税处处长,办公室主任等职务,2000年10月任海口海关党组成员、副关长。党组成员、副关长兼政治部主任吴中杰同志分管政治部、办公室、人事教育处、思想政治工作办公室(机关党委办公室),联系八所海关
G. 苏州高博学院吴中区的
吴中区的是本科部。
H. 朱用纯简介
朱用纯 1627 ~ 1698 年),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父朱集璜是明末学者,清顺治二年( 1645 )守昆城抵御清军,城破,投河自尽。朱用纯始终未入仕,一生教授乡里,向学者授以小学、《近思录》等。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躬行实践。康熙间坚辞博学鸿词之荐,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春秋五传酌解》、《困衡录》、《愧讷集》、《毋欺录》等。《治家格言》是其代表作,全文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 赅备 , 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 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宜未雨而绸缪 , 毋临渴而掘井 ” 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主要著作: 《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春秋五传酌解》《困衡录》《愧讷集》《毋欺录》《治家格言》
I. 苏州市民间吴中医学中医诊所看病怎么样啊
我也想过去看看,你去过么?
J. 吴中学的科研课题
曾参加国家“七五”、“八五”、主持国家“九五”等重大医学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颅内复杂动脉瘤以及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