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校园 »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

发布时间: 2021-06-15 12:15:32

⑴ 关于肖复兴的资料

肖复兴简介 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主要经历 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曾有长篇小说“青春三部曲” 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啊,老三届(报告文学)

当金山的母亲(报告文学)

面的司机

今冬无雪

远在天边

影壁

捉奸

长发

九月的恍惚

绿月季

四月的归来

相关文章:

肖复兴主要作品目录

夜读肖复兴

最深情的歌 知音却是谁?
肖复兴是中国八十年代以来创作较为活跃,收获颇为丰厚的作家之一。作者的作品朴实无华,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看上去颇为平常的故事。而正是在这一系列似乎谁都可能经历的故事中,作者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写出了人的处境,人的精神渴求,写出了社会在其演进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肖复兴的散文创作涉猎范围很广,有有关风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乐艺术的记述作品。在作品中,作者文笔细腻,意味隽永,写出了水之经典、山之精魂、音乐之永恒,引导读者漫游于自由广阔的艺术天地。

⑵ 谢冕的永远的校园与肖复兴的永远的校园有什么不同

第一复问不知道 这句话应该制是这个段落的总起,你可以概括一下下面的内容
“火种”应该是指北大精神
“永远的校园”包含怎样的含义:①在北大的生活经历是“我”永久的记忆;
②北大学子代代传承,使北大精神成为永远;
③北大精神是中国魂的代表和缩影,必将随中国魂的绵延不绝而成为永恒。

⑶ 永远的校园 肖复兴

每个带着你喜欢的气息经停你生命的人,你都希望他不会再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只是如果你终于还是留不住他,也要想也许那个会停留一辈子的人正好在你的领空盘旋着,等待降落呢。

⑷ 肖复兴的作文

羊城书展期间,肖复兴携新书《父亲手记》和《我教儿子学作文》走进南国书香节,与广大读者见面。在与学生和家长的互动中,他提出中小学生不必阅读经典的观点,与过去我们的认识截然相反。活动结束后,肖复兴接受了本报的专访。
本专题采写和图本报记者吴波通讯员丘方
儿子曾是中国作协最年轻会员
肖复兴是当代著名作家,曾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副主编,现担任北京写作学会会长。《音乐笔记》曾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等作品入选大中小学语文课本以及加拿大、韩国和新加坡汉语教材。同时肖复兴还受聘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新课标小学语文课文选文进行删改润色。
肖复兴在写作的道路上,曾得到过叶圣陶、叶至善先生的指导和帮助。在自己的儿子肖铁开始有了作文课以后,他照葫芦画瓢,学着当年老前辈为自己改文章的方法,在孩子的作文练习中,有意识地帮助了他。肖铁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998年以北京市文科高考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
肖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时是协会最年轻的会员,现已出版长篇小说、散文小说集十余部,并有作品被翻译成德文介绍到国外,曾获得第八届冰心图书奖。肖铁高二时写的散文《壶口的黄河》被选入《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肖铁是肖复兴“传帮带”的典范,上世纪90年代初,他教儿子学作文的情况在《语文报》上连载时,给读者带来了极大影响,使许多孩子、父母和语文教师受益。
语言美不是孩子作文的第一要求
作文给了孩子表达诉求的机会
广州日报:您觉得就作文而言,家长对孩子应该做哪些方面的要求?
肖复兴:教孩子写作文,老师家长应该先提升自己。语言优美不是作文的第一要求。如果教孩子写漂亮的违心话,会害了他一辈子。而很多老师对孩子的作文要求是“宁可浓妆粉饰,也不素面朝天”,一味强调语言优美,使作文出现严重的成人化倾向,这样不好。
广州日报:作文对我们的孩子重要吗?有什么意义?
肖复兴:小学的科目里,语文是基础,作文则是拉开差距的关键,从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孩子从读别人写的课文,转变为让别人读自己的作文,是第一次向成人世界表达自己,标志着真正步入了有知识的童年。我反对为了考试写好作文,在写作文之前,孩子是整个社会最弱势的群体,在家得听父母的,在学校得听老师的,走到街上还得听警察叔叔的,成人世界永远在向他们发号施令。作文给了孩子表达诉求的机会,这才是作文的根本,在作文面前,成人和孩子完全民主平等。
孩子学写作文,大人要拉一把
广州日报:您强调家长要给孩子修改作文,可现在的孩子很逆反,不愿意把作文给父母看更不要说修改,这该如何是好?
肖复兴:究竟怎么让孩子不害怕写作文?这是很多人问的一个问题。很多老师的作文启蒙课,都是告诉孩子作文很难,很重要,关系到就业与成才,于是恐惧感从孩子认识作文起就如影随形。
孩子最初的作文练习,就如同最初学步一样,必须有大人拉他一把,弯下腰来和他一起蹒跚几步,让他心中不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老师家长应该是习作的引路人,而不是写作殿堂旁的狰狞门神。
名著要等“适应”了再读
广州日报:您提出中小学生不必阅读名著,为什么要这样说?
肖复兴:国庆期间,我在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孩子正读三年级,抱着一本漫画书《乌龙院》边看边笑。朋友告诉我,这套漫画孩子自放假以来早也看,晚也看,简直入了魔。孩子的兴趣和大人是不同的,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正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教材编写者往往根据自己对语文的理解来编写课本,过于强调语文知识,强调文章要有中心思想,不少课文与其说是语文课文,还不如选进政治课本,它们都是很让学生头疼的,甚至能打消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不少书里的内容和现在孩子的生活距离太远了,它们真能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吗,不能吸引何谈熏陶呢?因此,现在的中小学生,不要硬去读文学经典了!
这并不是说文学经典没有存在的必要。名著也要看,应该等孩子读完了小学、初中以后,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再去阅读。
广州日报:有老师提出了“伪作文”的说法,您怎么看孩子作文说假话?
肖复兴:是的,有老师提到学生“伪作文”说是“有个学生写了一篇《妈妈,我恨你》,说妈妈打麻将,他很愤怒。老师看了吓了一跳,忙跟家长沟通,才发现原来孩子是为了使文章冲突激烈些虚构出来的”。这种习惯最初也是大人教的,学生应付考试写扭曲的作文也是评价体系导致的,老师家长应在第一次发现这种苗头的时候予以纠正。

⑸ ,肖复兴“永远的校园”原文。帮一下忙吧,谢谢了

永远的校园
肖复兴
我离开校园的时间已经很长了。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教了3年书,而后自以为是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那样毅然离开校园的,算算至今已有14个年头了。在我人生52岁中,我上了16年的学,当了大、中、小学的老师10年,一共26年,校园生活占去一半还要多一点。可见,校园刻印在我的生命里,而我却离开了它。我常想起校园,常责备自己当初那样的选择是不是对校园的一种背叛?
1978年的冬天,我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我到这所中央戏剧学院报到,是“二进宫”,因为在1966年时就考入了这所学院,“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让我和它阔别了12年,也和校园阔别了12年。当我重新回到校园时,已经31岁了,虽然有些苍老,但感觉还是那样年轻,这种感觉来自我自己,也来自校园。我总想起报到的那一年冬天,躺在宿舍的二层铺上睡不着觉时,听窗外白杨树被寒风吹得萧瑟的声音;我总想起第二年的春天,一眼望见校园里的藤萝架缀满紫嘟嘟的花瓣的情景。我第一次走进这所校园参加考试,就是先看见这一架紫嘟嘟花瓣的藤萝的,那时我才19岁。重现的旧景旧情,往往能使人产生幻想,以为自己和校园都依然像以往一样年轻。实际上,我和校园都已经青春不在了。尤其是逝去的岁月并不是在校园里流淌,而是渗进在荒芜的北大荒的黑土地上,校园里没有留下我的足迹,校园只给予我一个伤痛的符号。
那时候,我才真正地对校园产生一种珍惜之情。校园对于一个人的青春是何等的重要,是任何别的地方别的事物都无法取代、无法比拟的。如果说青春是一条河,那么,这条河流淌过的树木芬芳、草丛湿润的两岸,应该大部分属于校园。在我31岁青春只剩下个尾巴的时候,失去了校园12年之久,才体味出校园对于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就像一位诗人曾经说过的:失去的才懂得珍惜,拥有的总不在乎。记得刚刚入学的时候,无论在校园内还是在校园外,我总要把学院的那枚白底红字的学生校徽戴在胸前。其实,按照我的年龄应该戴老师的那种红徽章才是,戴这种白校徽和年龄不相符,颇有些范进中举式的可笑。
但我还是戴了好些日子,它让我产生对校园的亲切感,也让人知道我和校园是同在一起的自豪感。
如果问我这一辈子什么最让我留恋?那就是校园。离开校园之后,这种感情与日俱增。在以后的日子里,偶然之间,我也曾到过一些大学,或者说大学闯入了我的生活,更让我涌出一种故友重逢、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有两次,一次是到厦门大学,一次是在天津大学。
我的一个学生在厦门大学读书,她陪我参观了整个校园,鲁迅先生的雕像,陈嘉庚先生资助建造的体育场、教学楼、实验室……到处是年轻学生青春洋溢的脸,到处是南方高大葳蕤的树,到处是亚热带的奇异芬芳的花。青春时节像是一只鸟或是一粒种子,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飞翔或种植,该是多么美好和适得其所。
她带我推开礼堂的大门,偌大的礼堂空荡荡的、静悄悄的,只有台上亮着灯,几个老师和学生在布置着舞台,大概晚上要有演出。那种安谧的气氛、空旷的空间,以及几粒橘黄色的灯光童话般地闪烁,没有喧嚣,没有纷扰……只有门外蓝得像水洗了一般的高远浩渺的天空,还有那流动着的湿润、带有树木的清香,弥漫在身旁。这些,都是只在校园里才会拥有的境界。只有在这里,一切才变得如此清新,心情才得以超凡脱俗的净化。若能够在这里再读几年书,该是多么好啊!青春的血液该像是过滤透析一样,清水般的清澈。那一刻,时光倒流,我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那次在天津大学,是我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送我的一部长篇小说,那么巧,电台的朋友把我安排在校园住。我住进去时已是夜晚,四周被浓郁的树木包围着,林间有清脆的鸟鸣,不远处有明亮的灯光,间或能碰见几个正高谈阔论而迟归的学生,空气中没有那种在别处常有的煤烟味和烧菜的油烟味,只有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和潮湿的泥土的土腥味道。我知道这是只有校园才会喷发的气息,它让我感到熟悉,感到亲切,它和别处不一样,它有的只是这样的清淡和清新。
第二天清早,我漫步在校园的甬道上,一直走到主楼前的飞珠跳玉般的喷水池旁,我更体会到只有校园才会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氛围。看着那么多年轻的学生,或捧着书在读,或拿着饭盒急匆匆地在走,或抱着球风一样在跑,身影消失在操场上、饭厅里和绿荫蒙蒙的树丛里、晨雾里,让我很羡慕他们。我想,
如果能让我重返校园,无论是读书还是教书,我一定会比以前更珍惜,更认真。我当时真的这样想,还有什么地方能比得上校园更美好,更让人感动呢?也许是走过了一些别的地方,看到了一些 不愿意见到的事物,才对校园别有一番情感?也许校园本身确实相对清纯清白一些而让人产生一种世外桃源的错觉吧?因为这个世界实在污染得越来越严重了。同时,我也想,青春真是一刹那,稍纵即逝。我眼前的这些可爱的学生一般只能在校园里呆4年,即使读硕士、博士,也就7年或10年,他们很快都得离开校园,都得和我一样快速被这个强悍的外部世界同化而变老。那次,我在天津大学住了十多天,一直到把那部长篇小说录音完。十几个清晨和夜晚,我都在校园和学生在一起,便也和校园外的喧嚣隔绝了十几天,感受到久违的青春气息,虽有些伤感和怅惘,但美好难再。.....后来,我把这部长篇小说的名字叫做《青春梦幻曲》。
去年,我的儿子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学校要家长直接递送保送的表格,我第一次走进这个校园。未名湖、三角地、五四运动场、新建的图书馆……我都是第一次见到,却让我感到是那样的熟悉,仿佛以前在哪里见过。我知道是校园才会让我涌出这种感觉和感情。绿树红楼、蓝天白云、微风荡漾的湖水、曲径通幽的甬道……还有那些虽不如街头纷至沓来的年轻人衣着时髦的学生,但一一让我感到是那样的亲切。我几次问路,学生们都是那样彬彬有礼,而且用他们青春的手臂指向前方的路。然后,他们消失在柳荫摇曳的前方,于是,便一下子绿意葱茏而飘荡起动人的绿雾。这种感觉只有在校园里才会拥有的,虽然我知道只要走出校园,这种感觉便会像是惊飞的鸟一样荡然无存,但我仍然为这种瞬间的感觉而感动。想想儿子就要在这样美好的校园里读书,心里漾起祝福,也隐隐有些嫉妒。同时也在想,他能够和我一样,在经过了沧桑之后对校园充满着珍惜之情吗?
记得去年一个星期天,儿子在学校复习功课,我去找他,特意带了相机。这所有一百多年历史中学,也曾是我的母校。儿子就要离开它了,便和中学时代告别。我希望给他留下几张照片作为纪念,也想和他一起同母校留影,留下校园的回忆。校园异常安静,百年历史的老钟还在,教学楼巍峨的身影依然,儿子像小鹿一样蹦蹦跳跳地跑下楼来,青春的气息和满园馥郁的月季芬芳一起在校园里洋溢。32年前,我和他一样大小,一样高中毕业,一样青春洋溢而所
想空阔,一样想从这个中学的校园蹦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校园……但梦就是在这样的年龄时破灭了。
我和儿子站在了教学楼前的校牌旁。32年了,校牌依旧,我和儿子一人站在它的一边,两代人的梦都在它的身旁实现。照片会留下岁月和历史,留下深情和记忆。即使我们都不在了,照片还在,校园还在,永远的校园会为我们作证。

⑹ 求 肖复兴的《永远的校园》全文

历史的车轮驶入了二十一世纪,抚今追昔,不胜感慨。在老教师的描述里,由此上溯十五年,这片土地仍然是一片沼泽和鱼塘。眼前这个生机勃勃的校园是开拓者们用血汗凝就的。面对一个崭新的世纪、面对一个崭新的校园,后继者有许多想要表白的东西。
我们这一代有幸生活在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这个时代赐予了我们无限广阔的机遇,也带给了我们无比艰辛的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具备了哪些条件?还要作些什么准备?我们已经昂起头来呼唤了,还该怎样埋下头来实干?新世纪给我们的校园及每一位学子提出了一系列课题。
面对这些课题,学子们作了种种演绎与回答。BP99084李伟杰同学对记者说:“新的世纪是信息的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事业就是与电脑、网络有关的产业,这一产业也集中了世界最优秀的人才,世界需要更多类似比尔·盖茨一样的人,如果有可能,我会尽力做一回比尔·盖茨。”李伟杰言辞间透露出自信,正如毛泽东诗云:“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在被访的若干名同学中均表示,在新世纪里,要开一间有特色的属于自己的公司,经管系一位张姓女同学说:“新的世纪来了,我常常问自己准备好了没有,准备做一番事业的人当然要有准备,实际上我一直在默默地做、默默地学,为自己开间公司作准备,希望我的公司能连通四大洋,那样的话,即使我有一天苍老了,回忆我走过的人生,它不再是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
理想的存在,使这个世界更加色彩斑澜,使人类更加瑰丽动人,使大学校园更加意蕴久远。尽管我们年轻的理想不够成熟,但是却很具体,很实在。AS96011陈春霞同学表示,她要做一位好教师,把书教好,这是她在新世纪里最大的期望。其次,她还想开一间“书吧”,一间高科技,既能使人学到东西又能起到休闲作用的“书吧”。外语系的曾敏同学则说:“我要做一名出色的律师”。新的世纪里在学子们面前有许多条路,有很多盏灯,她们在努力地寻找现实与理想之间便利的捷径。
梦想牵引的生活、现实世界主宰的生活、情感与理想决定的生活,交织在二十一世纪。AS96101班范朝晖同学说:“我要考上研究生,这是我在新世纪想做好的第一件事。”AP98032何子丽同学则想环游大千世界;而中文系的一位男生则意味深长地说:“写一首诗,一首小诗。”AP98031彭玫丽则想拥有一台私家车;AS96011的吴洁屏祝愿她的朋友与亲人健康快乐……如此等等。新世纪没有给我们规则,生活本身也没有规则,这些校园的年轻主人将会以水的形状探寻新世纪的方向。
我们的校园在经历过种种艰辛后,站在了新世纪的水平线上。开拓者们已经写就了一曲乐章,但是,前途漫漫,行程遥远,一代一代的大学生还将从校园中不断走出,走上征途。校园之中的人不断流动,恰如滴水之于一条源远流长的长河;每一个人都在这走着人生的路,每一滴水都在不分昼夜地组成这条流动中的长河,这条长河将组成“永远的校园”。

⑺ 急需肖复兴《永远的校园》读后感,700字以上。谢谢!

我的天,校园时间也很长了,我是1892年毕业的,留校教了三年书,而后自己以为闯到更好的生活了,但是那一必然的离开校园算今天应该有14个年头了,在我52岁中,

⑻ 肖复兴为什么把自己录音的小说定名为 青春梦幻曲 有什么寓意

回忆以前自己生活过得母校!!让思念回忆曾经以前在一起的玩伴!凸显出作者对青春的回忆与意向!!

热点内容
教学楼矢量图 发布:2025-07-14 01:11:27 浏览:438
专任教师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7-14 00:28:25 浏览:874
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发布:2025-07-13 23:48:29 浏览:271
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 发布:2025-07-13 23:20:30 浏览:530
给老师的101条建议 发布:2025-07-13 21:59:07 浏览:877
教师美文诵读材料 发布:2025-07-13 20:46:09 浏览:211
2017数学高考答案解析 发布:2025-07-13 20:21:13 浏览:721
黄冈小状元四年级上册语文答案 发布:2025-07-13 18:50:35 浏览:24
告诉英语 发布:2025-07-13 18:39:33 浏览:202
南陵县教育信息网 发布:2025-07-13 18:21:05 浏览: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