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情绪发展特点
1. 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这时期的青少年情绪波动体验剧烈,情感活动广泛且丰富多彩,表现出很明显的心理年龄特征。丰富性和细腻性。青少年学生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学习各种社会道德规范,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中学生的道德感和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日益丰富和深化,对人际关系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而也变得情感细腻,对别人的言语和行为变得敏感起来。爆发性和冲动性。青少年学生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心理行为自控能力较弱。一旦激起某种性质的情感情绪就如火山般猛烈爆发出来,表现出强烈的激情特征,情感情绪冲破理智的意识控制,淋漓极致地显露出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爱、恨、不满或恐惧、绝望等。不稳定性和两极性。青少年学生情绪虽然强烈,但波动剧烈,两极性明显,很不稳定,情绪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剧烈地转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比较片面,很容易产生偏激心理。外露型和内隐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认知范围的扩大、个人经验的积累,青少年学生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和行为反应。他们既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情绪反应,对外界事物的爱怒哀乐喜形于色,淋漓极致的抒发他们的内心感受;又能逐渐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心境化和持久化。一方面青少年会因为成功或收获而使快乐的情绪体验延长成为积极良好的心境;另一方面因挫折或失败会使不愉快的消极情绪延长为不良的心境。青少年的许多不良情绪往往具有情绪心境化色彩。
2. 简述中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一)情绪和情感丰富而热烈
中学生精力充沛、生机勃勃,日渐成熟和强壮的身体,使他们体验到了自己的力量,经常为自己青春的力量所鼓舞。同时,他们也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因此,昂扬向上是中学生情绪体验的主旋律。他们需要表达和宣泄,情绪活动强烈,一点小事情就可以唤起他们的热情,也可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备受打 击。既有为正义和真理献身的热情和壮举,也会由于狂热冲动而干蠢事。实践调查显示,他们常常通过唱歌、吟诗、跳舞、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二)情绪和情感易起伏波动,心境转换明显
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起伏波动较大,他们会因为一件事情的成功而欣喜若狂、激动不已,也会因为一点挫折而沮丧懊恼、垂头丧气,情绪在两端问有明显的跌宕。而中学生由于出现表面上看来是莫名其妙的情绪波动,心境也常常出现明显的变化。
(三)情绪和情感的心境化和文饰现象
中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一方面起伏多变、变化莫测,而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心理毕竟是在向成年人过渡,因此,也有其相对稳定和表面相对平和的一面,这就表现为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心境化和文饰现象。所谓心境化,就是情绪和情感的反应相对持久稳定,反应的时间明显延长,但这种延长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延续做出反应和 延长反应过程,从而出现情绪反应的心境化趋势。情绪的文饰现象也是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一大特点,表现为情绪的表里不一,明明是心里难过,在众人的场合下,还要装作若无其事。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中学生社会意识的觉醒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他们注意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表达的适当性。
(四)情绪和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不断发展
在中学时期,情绪和情感内容的社会性不断地深刻化。随着他们智力和意识能力的不断发展,渐渐形成许多新观念和新观点,这与不断增长的高级社会的需要相联系,形成了许多具有明确道德意识的社会性情感,如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等。情感的稳定性发展,是说中学生的情绪尽管具有两极性,易冲动和爆发,但还是逐 渐趋于稳定和成熟。中学低年级的学生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和自我调整还相对较差,波动较为明显,而到了高年级,这种自控能力则有了较好的发展,显得比较稳定。在情绪反应的方式上也比较迂回、隐晦。
3. 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口诀记忆
一、 情绪体验丰富多彩。
中学生处在心理未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他们的情绪表现既有儿童时期留下的天真幼稚,又有成年期的深思熟虑。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社会性情感趋于丰富,积极的思索人生倾向。另一方面不同个体在情感发展、情绪表现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男女的情绪各有特点。
二、情绪的波动较大
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知识经验的累积,有的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情绪趋于稳定。但同成年人相比,中学生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时而激动时而平静,时而消极时而积极。学习成绩的优劣、同学关系的好坏等等,都会引起情绪的波动。
三、情绪的不稳定性
中学生对于情绪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外显性与内隐性并存,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常形于色,但又有意识的控制自己情绪,学会了一些曲折的文饰的表达方式。冲动性与理智性并存。
四、情绪体验强烈并易冲动
中学生在外界刺激下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体验很容易产生冲动性行为,表现的感情用事,也表现得情绪易心境化。中学生发生打架斗殴事件太多源于此。
望采纳,谢谢!
4. 中学生情绪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态发展趋势父母们就需要分外的留意,由于她们早已进到到青春发育期环节,这一段期内便会显著的觉得到自身小孩的心态转变十分大,波动也是非常的明显,应当要先平稳住自身小孩的心态,能够 给他开展一些心理指导,在平常日常生活还需要对她们多搞好关注,不必忽略她们的体会。
青春发育期是以儿时到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在生理学、心理状态上面有很多转变,如心态非常容易波动,挚爱异性朋友,兴趣爱好易迁移等。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状态是不是身心健康,关键反映在下列七个层面:
与他人类似人和人之间都相互类似。当听见月儿时,想到到太阳光或星辰,全是一切正常的反映。但想到到身亡,就要人难以理解。这类状况出现多了,就应留意他的心态是不是一切正常。假如一个人的念头、语言言行举止、爱好、服装等,与他人相差太多,则他的心理状态可能不足身心健康。
与年纪相符合人的行为是伴随着心身的生长发育而转变的。各种各样年纪的人,在念头、兴趣爱好、个人行为上都是有不一样。青春发育期,应是精力旺盛,活跃性爱动。而老成持重的学员,从精神卫生的视角看来,事实上是并不大身心健康的。
擅于与人沟通每一个人都日常生活在社会发展中,全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员。一个人不可能摆脱社会发展而独立存有。在青春发育期,社交媒体范畴扩张。在相处中,相互之间扬长补短,塑造互助合作精神,丰富多彩人群社会经验,锻练融入别人的工作能力。
开朗奋发进取心态开心表明心里健康。乐观的人,对万事万物都不断进取,不管碰到哪些艰难都不畏惧,即便碰到悲剧的事儿,也可以迅速地再次融入,而不容易长期性沉陷于忧虑烦闷当中。反过来,敏感多疑、心态常常抑郁的人,心理状态上是不健康的。并且,心态愈低,心理不健康的水平也愈重。
适当的反映每一个人对事情的反应速率与水平也不同样。但区别不容易很大。如反映偏于极端化,他的心理状态就不健康。如学员因考试不成功而一时不爽,是一切正常的状况;但若他因此而几日不想吃饭,乃至有寻短见的潜意识,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自然,对考试不成功视而不见的学员,心理状态也不一定身心健康。
5. 中学生情绪发展有哪些特点如何指导中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先不多说,上个图
具体的分析如下: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1、情绪的自主性。
中学生的情绪自主表现为更强的自我依靠、主动性、对同伴压力的抗拒力,对自己的决定和生活的责任感。
2、情绪活动的丰富性。
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独立意识日渐增加,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需要,由于新的需要不断出现,中学生在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上,形成了自尊、自信、自我、自负等,以及由同伴交往带来的多种情绪体验。
3、情绪体验的跌宕性。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4、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具体表现为:
(1)复杂与简单共存
进入中学以后,随着环境的改变,视野的扩大,知识的增多,中学生的情绪领域也在不断拓宽。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中学生的所有情绪体验,尤其是高级情感体验尚存在一定的简单性,如有的中学生对理想的追求仅仅是因为兴趣深厚,对学习的热情仅仅是为了荣誉,把友谊理解为“义气”等。
(2)强与弱共存
中学生的情绪十分强烈,为一件小事或暴跳如雷,或欣喜若狂,或欢呼雀跃,或垂头丧气的现象屡见不鲜。与此同时,他们的情绪还有着温和细腻的一面,在与知心朋友、所敬重的师长交往时,他们也会表现出温文尔雅、和颜悦色的形象,即使有令人不快的事情发生,有时也会冷静理智地对待和处理。
(3)波动和稳定共存
中学生的情绪波动性表现为情绪的大起大落,往往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与波动性相对的是稳定性,中学生在形成一种看法后,有时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坚持性,不易改变。
5.微妙的隐蔽性
中学生的情绪表现具有内隐的性质。但中学生毕竟阅历较浅,涉世未深,内心深处存在希望被理解的强烈愿望,依然比较坦露、率直,当意志不能完全控制情绪时,也会锋芒毕露,遇到知己时,也会倾诉真情,所以,情绪的隐蔽性是相对而言的。
二、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1)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运用内部语言的形式来调节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很多情况下可以赶走忧郁和胆怯,恢复快乐和自信。
(2)转移注意力。
所谓转移注意力,就是让注意力从引发挫折感或消极情绪的情境中转移开,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其他活动中,以减低情绪的反应。
(3)调节期望值。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定在一个合理的位置。如果学生的期望值太高,一旦遇到需求难以满足的情况时很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
(4)适当宣泄。
当情绪处于经常性的压抑状态时,应该进行适当的宣泄,让情绪回归到正常状态。
这是我之前学习时做的笔记,要是有用的话,望采纳!
6. 中学生情绪与情感的发展特点
丰富性和细腻性。青少年学生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学习各种社会道专德规范,对自属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中学生的道德感和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日益丰富和深化,对人际关系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而也变得情感细腻,对别人的言语和行为变得敏感起来。
爆发性和冲动性。青少年学生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心理行为自控能力较弱。一旦激起某种性质的情感情绪就如火山般猛烈爆发出来,表现出强烈的激情特征,情感情绪冲破理智的意识控制,淋漓极致地显露出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爱、恨、不满或恐惧、绝望等。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青少年学生情绪虽然强烈,但波动剧烈,两极性明显,很不稳定,情绪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剧烈地转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比较片面,很容易产生偏激心理。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有哪些表现学会这一招 孩子叛逆问题轻松解决
外露型和内隐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认知范围的扩大、个人经验的积累,青少年学生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和行为反应。他们既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情绪反应,对外界事物的爱怒哀乐喜形于色,淋漓极致的抒发他们的内心感受;又能逐渐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
7. 试述中学生情绪发展特点及应对方式
中学生的情绪发展特点往往不具备稳定性并且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发泄情绪对应方式就是要向对待自己孩子一样耐心的对待他们
8. 简述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情感更加丰富。 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学生发展了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心、自卑感等),而且两性的情感与社会性情感也日益丰富。例如,对国家建设与民族前途的情绪体验、对个人前途与社会变革关系的情绪体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绪体验、对学习重要性的情绪体验、对升学与就业的情绪体验等。
2.情感倾向趋于定型。 自我意识的发展、世界观的基本形成,对中学生情感倾向的定型起着重要作用。情感倾向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是针对什么性质的事物发生的。例如,有的同学的情感经常对具有社会意义的事情发生,有的同学则是对生活琐事发生。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倾向变得较为固定。
3.情绪的强烈性。 中学生的情绪是强烈的。因此有人形容此时期是“暴风骤雨”时期,他们的情绪经常具有不可遏制性。他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或者垂头丧气、无精打采,有时彼此之间只因为一句话不合就怒不可遏、拔拳相向。在正确的世界观与理智的支配下,他们能够怀着强烈情感做出惊天动地的光辉业绩;但如果他们被人利用,或卷入盲目狂热之中,他们的强烈情绪也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4.情绪仍不稳定。 中学生的情绪不仅是强烈的,又是不稳定的,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在苦闷时受到鼓舞则为之振奋;在热情澎湃时,受到挫折则容易灰心丧气。情绪的不稳定与此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也与家庭和社会上的某些因素有关。性的成熟给他们带来情绪上的一些扰乱。好胜心强与经验不足经常是造成中学生情绪波动的原因。
9. 中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中学生的情绪是在活动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教育、机体发育及环境等诸多条件的影响下,情绪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内抑制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中学生的情绪反应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情绪正日趋丰富而强烈。
一、情绪活动的丰富性
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不断产生各种新的需要,而且需要的强度也在不断增加。由于新的需要不断涌现,中学生在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上,形成了如自尊、自信、自我、自负等,以及友谊等方面的多种情绪体验。情绪活动的丰富性,也导致了中学生情绪更加趋于复杂化,其表现为情绪带上了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面部表情不再是内心世界的显示器。如此时对某件事感到厌烦,但出于某种原因,既可以表现得不在意,也可以表现出热心;对一个人明明有好感,愿意接近,却由于自尊心或其他原因,会有意表现出冷淡的态度。
二、情绪体验的跌宕性
中学生情绪激荡,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这种冲动性与他们的生理发育,特别是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强、抑制过程弱有一定关系。他们喜欢感情用事,遇事好激动,对自己认为不良的现象动辄深恶痛绝,对罹难者则多加恻隐之心。他们对外部刺激反应迅速、敏感,高兴时欢呼雀跃,甚至惟我独尊,失败时则极端苦闷,悲观失望,有时为一点小事,或是动怒呕气,与人争吵,或是转向反面,变得泄气、绝望。在强烈的感情冲击下,他们可能会遇事武断,行为固执,不听劝告,我行我素。正因为中学生的情绪起伏不定、动荡多变、情景性强、感染性大、来得急而强烈、去得快而迅速,所以,他们既可以表现出惊人的豪壮行为也能因为狂热愤怒和不冷静,而盲目做出一些追悔莫及的事,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三、情绪活动的心境化
中学生的情绪在时间上比小学生有更长的延续性,一件事情引起的反应能够较长时间的留在心头,这种拉长了的情绪状态则会转为较稳定的心境。在愉快的心境下,心情舒畅,对周围的人和事都会感到满意,干什么事都有劲,甚至对平时不感兴趣的活动也津津乐道;相反,若心境不佳,则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由于情绪延续性的增加,他们不再出现破涕为笑的现象,在一段时间内,或是欢乐愉快,或是安乐宁静,或是抑郁低沉。他们在某一方面得到快乐和高兴的情绪,会延续成为良好的心境;由于挫折或失败引起的不快或苦恼的情绪,也会延续较长的时间,而成为闷闷不乐的不良心境。这种不良心境如果延续下去,不仅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四、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具体表现为:
1. 复杂与简单共存
进入中学以后,随着环境的改变,视野的扩大,知识的增多,中学生的情绪领域也在不断拓宽。情绪内容日趋复杂,其范围已经发展为对学习、生活、友谊等的体验,以及对一切所热衷的事物的体验。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中学生的所有情绪体验,尤其是高级情感体验尚存在一定的简单性,如有的中学生对理想的追求仅仅是因为兴趣深厚,对学习的热情仅仅是为了荣誉,把友谊理解为“义气”等。
2. 强与弱共存
中学生的情绪十分强烈,为一件小事或暴跳如雷,或欣喜若狂,或欢呼雀跃,或垂头丧气的现象屡见不鲜。与此同时,他们的情绪还有着温和细腻的一面,在与知心朋友、所敬重的师长交往时,他们也会表现出温文尔雅、和颜悦色的形象,即使有令人不快的事情发生,有时也会冷静理智地对待和处理。
3. 波动和稳定共存
中学生的情绪波动性表现为情绪的大起大落,往往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顺利时晴空万里,受挫时愁云满天,今天对某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明天又觉得不屑一顾。与波动性相对的是稳定性,中学生在形成一种看法后,有时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坚持性,不易改变。
4. 微妙的隐蔽性
中学生的情绪不再像儿童那样天真直露、心口如一,其表现具有文饰、内隐的性质,有时会把自己真实的内心情绪世界封闭起来,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或真实情绪,是否予以表现也时常依时间、对象、场合而转移。但中学生毕竟阅历较浅,涉世未深,内心深处存在希望被理解的强烈愿望,依然比较坦露、率直,当意志不能完全控制情绪时,也会锋芒毕露,遇到知己时,也会倾诉真情,所以,情绪的隐蔽性是相对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