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航特中学
1. BBC纪录片揭露中式与英式教育的差异:看完你还想让孩子出国吗
步入一间典型的中国课堂:窗明几净,秩序井然。老师在认真仔细地授课,板书工整而清晰;学生们聚精会神听课并刷刷地记着笔记,笔尖接触纸面的沙沙声,像春蚕在吞食着桑叶,专注且投入,传达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但假如台下坐的是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学生,那情形可就不一样了,中西教育方法的差异,挑战着校园秩序与人们的认知。正如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中所说的那样:“这是一场通向未知的旅行。”
00万英镑,在英国部分小学引进中式教育。
但也有很多人认为,短时间呈现的学科成绩不能证明什么结论,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正如争芳斗艳的中西方文化一样,各有千秋。
在传统的大班教学中,中国老师习惯以讲授为主,学生要做的是认真听课,像海绵一样吸收老师输出的知识,再通过反复训练来巩固。
但这种方法下,教学内容是统一的,教学进度快,所有学生必须紧跟老师节奏同步推进,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学习起来就十分吃力。
因为在英国学校,会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细致分组,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度也有快有慢,即使是差生也能体会到学习进步的乐趣。从这一点看,英国更倾向于因材施教。
另外,英国习惯师生间打成一片,侧重学生的参与感,重视学习过程中的丰富体验。而中国教师更想知道的是:我今天教的知识你掌握了没有?参加节目的数学老师邹连海在采访说了这样一件事,班里有个男孩摔伤了,打电话让家人来接他回去看医院。邹老师发现,受伤的男孩自己拎着很重的书包,笑着拒绝别人的帮助,虽然走得比较慢,但走的很独立很沉稳。这是英国教育的一个很明显的闪光点,他们在独立性与自主性方面,给了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
中英教育孰优孰劣,真的很难有明确的答案。三人行必有我师,多学习借鉴,多取长短,是我们最明智的选择。
2. 有没有什么综艺节目在美国大学内拍摄
这个不太清楚,不过我知道,有一个bbc节目,英国广播公司(BBC)今年拍摄的一部教学纪录片,片名叫《中国学校》,计划于伦敦时间8月4日、11日、18日晚上9点(因英国现在实行夏令时,所以北京时间是第二天凌晨4点),在BBC2台分三次播出。网上被疯狂转发的这段视频,正是其预告片。
纪录片邀请了5名中国中学老师,到英国汉普郡顶级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开设“中国实验班”,对50位年龄在13至14岁的英国学生志愿者,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并全程跟拍,研究中式教学在英国是否可行。总共有三集。
3. 博航特中学的介绍
博航特中学位于英国汉普郡的利普胡克龙穆尔(Longmoor)路,学校始建于1978年9月。该校还是全英第一所开设沉浸式中文教学项目的公立中学,校方及学生家长都十分支持与重视中文教学,其先锋沉浸式中文教学项目受到了中英媒体的高度关注
4.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论文
《每日邮报》报道说,结果是,中国老师对英国学生作出很差的评语:无礼、懒惰以及被福利宠坏了。在课堂上,当老师把作业发给学生时,只有半数学生愿意配合。另外一半则在聊天、吃东西,还有女生在化妆。教科学的杨老师不明白,为什么一名女生在听说英国男孩组合单项乐队中的一名歌手离开乐队时,会哭着离开教室。参加该项目的15岁学生罗西则抱怨,自己被像机器人一样对待,而且总被期待做到最好,课堂环境让人感到封闭且充满压力,学到的就是迅速地记笔记和听老师讲 。
博航特中学校长尼尔·斯特劳格尔对BBC说,在项目开始前,中国教师的决心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上课第二天,就听到学生们表现恶劣的消息。中国的教学方法和英国青少年的文化和价值发生冲突。他认为,中国的学校缺乏想像并且训导过多,英国的教学优于中国。英国学生习惯于可以向老师提问,并期待他们的观点能得到尊重。而且,英国学生们希望差异性学习 。
而这正是中国老师提出挑战的地方。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援引杨老师的话说,英国的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生个体能力制定的,但中国只有一个教学大纲,一个统一标准,学生要么被淘汰,要么胜出,全凭自己。在中国不需要课堂管理学生的技巧,因为每个人都很守纪律。该报评论说,这种教育模式让上海此前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排名中多项夺冠,而英国仅位居20多名 。
BBC说,这些中国老师的结论是,这些孩子缺乏管教的行为与英国优厚的福利体制有直接关系。教中文的魏老师认为,如果英国削减福利将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在中国,学生们知道他们必须要努力学习来养家糊口,因为没有那么多福利来依靠 。
“我们应该像中国人那样教孩子吗?”不少英国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每日电讯报》前驻华记者里查德·斯宾塞在该报撰文说,虽然有人批评中国学校僵化呆板,但事实胜于雄辩,即使是在西藏那样比较边远的地区和条件艰苦的学校,中国学生的表现都超过诸如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学生。英国著名时事评论家詹金斯则持相反意见。他在英国《卫报
5. 博航特中学的重要事件
2015年英国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在英国顶尖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开设的“中国实验班”,全天作息安排和中国学校相同,所有课程也由中国老师上,真的水土不服吗 ?
这部纪录片已经播出了第一集,引发了不少网友热议。作为当事学校,博航特中学昨天给现代快报发来邮件,其中包括BBC的声明及校长尼尔的想法。BBC称做纪录片是为找出中英教育间的不同,校长尼尔表示,学生们挺享受这次经历,并从中学到不少 。
6. 博航特中学的学校简介
博航特中学位于英国汉普郡,由马德琳夫人于1978年创办,招收11-16岁的学生,目前在册学生超过1575名 。
博航特中学为全英第一所开设沉浸式中文教学项目的公立中学,校方及学生家长都十分支持与重视中文教学,其先锋沉浸式中文教学项目受到了中英媒体的高度关注 。
2013年十一月底,英国首相卡梅伦中国行前特邀6名博航特中学学生以及中文主任李青蔚老师访问唐宁街十号讨论交流学习中文的体会 。
7. 中国式教育真的是在“拯救”英国吗
UKEC英国教育中心介绍:英国广播公司(BBC)今年拍了部纪录片,邀请5名中国中学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对该校的学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中国老师明显“水土不服”,英国学生的不少举动让他们十分“抓狂”;而英国学生也无法适应高强度教学,被中国老师训哭。中国老师表示,这些英国学生缺乏进取心,懒散无纪律,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英国的高福利制度。
5名老师过关斩将赴英“支教”
事情的起因,是BBC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中国化的英国学校”,他们在英国顶尖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开设“中国实验班”,不仅全天作息安排和中国学校相同,所有课程也都由中国老师来上。
5名中国老师也是经过精挑细选。据这个“中国实验班”的班主任、来自杭州的80后数学老师邹海连透露,他花了半年时间,才通过BBC设置的重重关卡。
5名中国老师需要教导“中国实验班”里50位年龄在13至14岁的英国学生,而博航特中学的其他学生则跟往常一样,由校内英国老师教导。在一个月后,两组学生分别进行数学、自然科学的考试,来看看哪种教学方法更有效,结果会在纪录片中公布。BBC希望通过这个研究项目,探寻中国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能否教好英国学生。
“英国学生思想开小差”
虽然语言不是问题,但英国学生还是让中国老师们大跌眼镜。在纪录片中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一名中国老师面对一群思想开小差的英国学生大声喊道,“听我讲”、“不要说话,不要提问”。
来自南京的李爱云老师在纪录片中直言不讳地说:“每次我给学生留家庭作业时,我期望他们能认真地听我讲,可现实却是他们有人在聊天,有人在吃东西,还有人甚至在化妆。”
来自西安的自然科学老师杨君也有同感,她说,有一次,一个女孩在课堂上突然大哭着跑出教室,原因竟然是这个女孩得知她的偶像、英国歌手泽恩·马利克宣布退出乐队。“在课堂上出现这么情绪化的举动,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杨老师说,“在中国,课堂纪律根本就不是个事,但在英国,这是最大的问题。”
此外,就连体育课也出现问题。纪录片中,两名英国学生无法承受中国式体育课的“高强度竞争性”,居然哭了起来。
至于英国学生为什么会这么懒散无纪律,老师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是英国的高福利制度养出这群懒汉。
英国网友力挺中国老师
对于中国老师的教学方法,博航特中学的校长
尼尔·斯托格表示不赞同。他认为,自己的学生并不像中国老师所描述的那么懒散,同时,他形容中国老师的教学是“麻木和无趣的”。
尽管校长努力为自己的学生辩解,但英国网友显然更赞同中国老师的说法:
英国网友诺卡评论称:他们(中国老师)是对的,英国老师没有老师的样子,学生没有学生的样子,英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这条留言获得了4600多个赞)
某外国网友则表达了中立的观点:我不是英国人也不是中国人,但我绝对不会把孩子送到英国去接受基础教育,中国老师说得非常正确。
有趣的是,不少中国网友却表达了另一种观点:
国内的评论肯定是在抨击中国的教育方式,但是英国的评论是在认同中国老师的观点,站的角度不一样,思考的内容就不一样。中国的教育有自己的弊端,但是英国现存的教育方式也不是每样都好。
中国教育是功能机,内置啥应用就用啥。欧美学校是智能机,自主下载适合自己的App。
8. 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共有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