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案例分析
① 中学生法律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天晚上,某县中学的4位学生,傍晚闯进了城郊某中学的男生寝室里,掏出匕首威胁并殴打宿舍学生,共抢劫200余元。由于受害学生报案及时,他们在回家40分钟后同时落网。 案例分析:在此案中,行为人“在客观上表现为对财物的保管者、所有者、守护者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迫使其交出财物”;在方法上,实施暴力,公然“对被害人的身体实施打击或者强制,例如,捆绑、殴打、禁闭、伤害等等”,严重威胁着他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在主观上,是有意地采用暴力手段,夺取钱物,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4位学生的行为已触犯了刑法。我国刑法还对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1)犯罪时已满16岁的人是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因为他们的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已具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应当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一切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2)犯罪时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是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对社会危害性较大的犯罪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破、投毒等犯罪负刑事责任。这4位学生犯罪时3位16周岁,一位15周岁,理应根据刑事责任年龄,追究他们应负的法律责任。案例二: 16岁的中学生刘某是某中学高二学生,家庭条件很好,刘某从小就娇生惯养,在学校不求上进,几乎每天都出入网吧并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花钱如流水,时间长了,父母知道他的恶习,便严格控制他的经济来源。由于找父母要钱这条路走不通,又实在渴望出去潇洒一下,一天,他趁父母外出之机,将家里的5000元现金偷走。一个多月后,刘某的父母发现5000元现金被盗,很快就怀疑到他,于是追问儿子有没有拿家里的钱。此时,5000元钱都快被他挥霍光了,刘某害怕家长责备,便一再说自己没有拿,其父亲便向公安机关报了案。公安机关经过缜密的侦查后将犯罪目标锁定在刘某身上。在大量事实面前刘某不得不承认钱是自己偷的,公安机关遂将其刑事拘留,后转为逮捕。父母知道窃贼是自家的儿子后,认为儿子偷拿父母的钱财不犯罪,他们也不想追究责任,要求公安机关释放刘某,但公安机关认为刘某已涉嫌犯罪,因此对于刘某父母的请求未予允许。 案例分析:盗窃父母或近亲属的财物,在是否构成犯罪和处罚上有其特殊性。法律规定:“偷拿自己家的财物或者近亲属的财物,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对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处罚时也应与在社会上作案的有所区别。”刘某偷盗自家钱财达5000元,数额大,在父母追问时又拒不承认,且把偷拿的钱用于赌博和挥霍,结合这些情节看,刘某应当属于“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情形。司法机关以涉嫌盗窃罪将刘某刑事拘留,这是完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不过,刘某偷盗的财物毕竟是自己家的,其社会危害性明显比在社会上作案要小,加之他属于未成年人,因此法院在宣告其有罪的同时,通常会给予较大幅度的减轻处罚。案例三: 二00二年七月的一天晚上,某中学三位同学乘门卫不注意,悄悄溜进学校,直奔某班教室。一名同学对着教室门先踹了几脚,然后另两名同学接着踹,将教室门板踢下一块,三人乘此钻进教室,又开始毁坏其他东西,后扬长而去。
案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72条规定:“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名同学破坏校舍及其他财产行为,应由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案例四: 李某(男,19岁)、王某(男,19岁)、徐某(男,15岁)预谋绑架某乡中学生刘某、张某,然后向其家勒索现金。于2005年5月8日晚6时许,犯罪嫌疑人李、王带着事先准备好的凶器卡簧刀二把,绳子三根,铁棍一根,胶带一卷,预先到达某乡大桥东头第三泻洪口处,另一犯罪嫌疑人徐以去河西玩电脑游戏为由将刘某(男,16岁)、张某(男,15岁)从家中骗出,当三人走到西大桥东头时,徐借口说去桥墩取事先藏在那的钱,将被害人骗至西大桥东头第三个桥墩处,这时躲在桥墩处的李、王手持卡簧刀将二被害人逼住,李用铁棍猛击刘头部数下,刘倒地后王、徐又用事先准备好的绳子将刘的脖子勒住,约一分钟后见刘不动了,又用同样的手段将被害人张打倒,认为二被害人已死亡迅速逃离现场。三犯罪嫌疑人第二天给张某家打电话索款,要人民币五万元。案例分析:李某、王某和徐某预谋实施的是绑架罪,但具体实施犯罪过程中,他们不仅实施了绑架的行为,并且还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实施绑架行为并杀害被绑架人的,以绑架罪论处。这种类型的绑架罪实质上包含两种具体的行为:一为绑架行为,二为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这两种情况在我国刑法中均可构成独立的犯罪,即一般情节的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本案中,李某、王某已够法定年龄,所以应承担完全刑事责任。徐某案发时的年龄为未满16周岁,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其不应对绑架罪承担刑事责任,但应对其实施的故意杀人罪承担刑事责任。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让我们每一个同学自尊自爱,遵规守纪,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② 林崇德写的《中学生心理学》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
一个
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
“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
”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
“蚂蚁唱歌”
,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
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
1
)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
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
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
的发展。
(
2
)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
会人。
(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
学生的能动性,
促进其发展。
要尊重、
信任、
引导、
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
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
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围
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
“听蚂蚁唱歌呢。
”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
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
的“内心世界”
。
(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
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听蚂蚁
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
的兴趣与想象。
)
(2)
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
过去问;
(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
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
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
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3)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
八度。严厉的斥责„。
(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
能以权威压制学生。
)
(4)
小声嘟囔说:
“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
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
“请你蹲下
来和学生说话”
“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
)
三、掌握答题技巧
在答题中,许多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没有回答
“为什么”而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答题时,首先
要明确答案,本题中即首先明确“该教师的行为是
不正确的”
。第二,说明理由。
(1)
先讲结论
(2)
联系本案例具体案情
(3)
写出理论
依据。掌握答题技巧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全面。
【案例二】
请阅读李吉林老师成长经历片断,并结合自身的
实践回答问题。
40
年前,
我是一名师范生,
走出师范的校门,
便走
进了小学,这一进去就是
40
年。
40
年来,我感受
最深刻的就是:
不断塑造自我,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塑造,这是对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1、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知识结构?
2、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能力结构?
简要分析
: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
有的教育素养:
(
1
)林崇德教授把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分为三
个方面:一是本体性知识,主要指学科专业知识;
(即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是文化知识,
指的是与教育有关联的综合性知识;
(新的课程结
构尤其强调教师应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具备跨学
科知识)
;三是条件性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也
就是怎样教书育人方面的知识。
(
2
)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①信息能力。教师只有具有信息能力,也才能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指导学生去独立地获取知
识。
(指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这是教师
职业的一种新的能力,将广泛应用于课程整合和学
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
②教学能力。驾驭教学的能力,运用各种教学
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能力,现代教
育技术的能力等。
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这是教师职
业能力一个重要的方面。
(还有肢体语言,音像讯
息等)
④组织能力。
(组织和管理能力是教师职业的
重要能力,许多案例都会涉及这方面内容)
⑤教育科研能力。
(同时也包含一种扩展的专
业知识能力)
(此外,还有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设计能力,课程
整合能力,与原有的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
相比,现代教师将更富有创造性,不仅会教书而且
会编书,现代教育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
2
育智慧的空间)
。
此道题的设问与案例本身的关联性较少。
【案例三】
某校三年级有位叫王峰的学生,经常迟到、旷
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就更
不说了,门门功课挂红灯,
尽管老师多次教育,仍
不见好转,还是经常旷课、打游戏,向同学借钱,
请你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
学生。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知识主要为转化后进生方面的知
识:
后进生的特点:
(心理需求与现实状况存在许多矛
盾)
(1)自尊,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2)好胜,往往不能取胜;
(3)有上进心,而意志薄弱。
转化后进生的途径和方法:
(1)确立后进生也能成才的信念;
(洋思中学的经
验:没有一个教不好的学生)
(2)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通过观察、调
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3)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通过观察、
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4)创造各种条件,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5)要反复抓,抓一点,进步一点,巩固一点。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
”即
该采取哪些途径和方法。
(1)“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
竹杠,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说明该生学习差,
品德也差,转化不是易事,但作为班主任应看到王
峰才三年级,年龄小,可塑性强,只要肯下功夫是
一定能转化的,一定要想办法挽救;
(2)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做好后
进生转化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和条件;
(3)在信念的基础上展开全面调查,了解王峰坏
习惯形成的原因;
(4)“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
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
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
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
(要全面、辨证地看待后进生,要挖掘后进生身上
的积极因素;)
(5)要为后进生转化创造各种条件;
(主动与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争取家庭的配合与支持,树
立学生的自信心,依靠、发挥班集体的力量等)
(6)抓反复,反复抓。
(注意衔接处,在低谷时应
注重培养自制力,在进步时,应予以鼓励,看到不
足,在复发时,应确立信心)
③ 中学生犯罪案例+分析
希望对你有参考帮助:
李某(男,19岁)、王某(男,19岁)、徐某(男,15岁)预谋绑架某乡中学生刘某、张某,然后向其家勒索现金。于2005年5月8日晚6时许,犯罪嫌疑人李、王带着事先准备好的凶器卡簧刀二把,绳子三根,铁棍一根,胶带一卷,预先到达某乡大桥东头第三泻洪口处,另一犯罪嫌疑人徐以去河西玩电脑游戏为由将刘某(男,16岁)、张某(男,15岁)从家中骗出,当三人走到西大桥东头时,徐借口说去桥墩取事先藏在那的钱,将被害人骗至西大桥东头第三个桥墩处,这时躲在桥墩处的李、王手持卡簧刀将二被害人逼住,李用铁棍猛击刘头部数下,刘倒地后王、徐又用事先准备好的绳子将刘的脖子勒住,约一分钟后见刘不动了,又用同样的手段将被害人张打倒,认为二被害人已死亡迅速逃离现场。三犯罪嫌疑人第二天给张某家打电话索款,要人民币五万元。
案例分析:
李某、王某和徐某预谋实施的是绑架罪,但具体实施犯罪过程中,他们不仅实施了绑架的行为,并且还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实施绑架行为并杀害被绑架人的,以绑架罪论处。这种类型的绑架罪实质上包含两种具体的行为:一为绑架行为,二为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这两种情况在我国刑法中均可构成独立的犯罪,即一般情节的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本案中,李某、王某已够法定年龄,所以应承担完全刑事责任。徐某案发时的年龄为未满16周岁,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其不应对绑架罪承担刑事责任,但应对其实施的故意杀人罪承担刑事责任。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让我们每一个同学自尊自爱,遵规守纪,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一天晚上,某县中学的4位学生,傍晚闯进了城郊某中学的男生寝室里,掏出匕首威胁并殴打宿舍学生,共抢劫200余元。由于受害学生报案及时,他们在回家40分钟后同时落网。
案例分析:
在此案中,行为人“在客观上表现为对财物的保管者、所有者、守护者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迫使其交出财物”;在方法上,实施暴力,公然“对被害人的身体实施打击或者强制,例如,捆绑、殴打、禁闭、伤害等等”,严重威胁着他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在主观上,是有意地采用暴力手段,夺取钱物,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4位学生的行为已触犯了刑法。
我国刑法还对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1)犯罪时已满16岁的人是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因为他们的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已具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应当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一切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2)犯罪时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是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对社会危害性较大的犯罪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破、投毒等犯罪负刑事责任。这4位学生犯罪时3位16周岁,一位15周岁,理应根据刑事责任年龄,追究他们应负的法律责任。
16岁的中学生刘某是某中学高二学生,家庭条件很好,刘某从小就娇生惯养,在学校不求上进,几乎每天都出入网吧并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花钱如流水,时间长了,父母知道他的恶习,便严格控制他的经济来源。由于找父母要钱这条路走不通,又实在渴望出去潇洒一下,一天,他趁父母外出之机,将家里的5000元现金偷走。一个多月后,刘某的父母发现5000元现金被盗,很快就怀疑到他,于是追问儿子有没有拿家里的钱。此时,5000元钱都快被他挥霍光了,刘某害怕家长责备,便一再说自己没有拿,其父亲便向公安机关报了案。公安机关经过缜密的侦查后将犯罪目标锁定在刘某身上。在大量事实面前刘某不得不承认钱是自己偷的,公安机关遂将其刑事拘留,后转为逮捕。父母知道窃贼是自家的儿子后,认为儿子偷拿父母的钱财不犯罪,他们也不想追究责任,要求公安机关释放刘某,但公安机关认为刘某已涉嫌犯罪,因此对于刘某父母的请求未予允许。
案例分析:
盗窃父母或近亲属的财物,在是否构成犯罪和处罚上有其特殊性。法律规定:“偷拿自己家的财物或者近亲属的财物,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对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处罚时也应与在社会上作案的有所区别。”刘某偷盗自家钱财达5000元,数额大,在父母追问时又拒不承认,且把偷拿的钱用于赌博和挥霍,结合这些情节看,刘某应当属于“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情形。司法机关以涉嫌盗窃罪将刘某刑事拘留,这是完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不过,刘某偷盗的财物毕竟是自己家的,其社会危害性明显比在社会上作案要小,加之他属于未成年人,因此法院在宣告其有罪的同时,通常会给予较大幅度的减轻处罚。
④ 初中生心理案例
一、问题行为情境(案例):
小洋,15岁,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小学的成绩还一般般,处于班级的中等水平。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常常因为考试成绩的低分而遭致家长的责骂。由于在外地住校,每个月才回家一次,老师频频与家长联系,反映其在校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很不端正,经常在上课的时候无精打采,提不起学习兴趣,也常常旷课在宿舍睡觉,并且屡教不改,初一学年结束时学校要求其转学。初中二年级的上学期,在新的学校中他的表现也是非常的糟糕,班主任也常与家长联系,甚至还请家长到校进行面谈,可小洋的表现并没有多大的改善。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结束后,小洋主动向家长提出退学要求。
二、对案例进行的分析
在初中生的眼中,学习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在一些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约占总体学生的1/3或更多)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学生的学习负担、频繁的考试、艰苦紧张的学习生活都带来了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状态。而对学生的厌学心理和厌学行为的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
不良性格的影响。小洋的不良性格导致了其在面对老师与家长的批评时不能很好地调整来促进学业的进步,而是轻易地放弃了学习。小洋来自于农村,没有受到很好的基础教育,上了初中以后与城市的孩子对比,显示出了明显的劣势,家庭的贫困也让他在与众多的城市学生的生活中觉得比不上别人,因而自暴自弃。同时母亲对他的宠爱与骄纵形成了他对事实漠不关心,不愿意承受过于沉重的学业压力,追求享乐,不够坚强,遇到困难就主动放弃的性格。而且比较神经质,情绪的波动比较大,按情绪的指引来行事。
学校学习环境的影响。沉重的学习负担往往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学习内容繁琐与教学方法呆板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低,而忽略了学生的其它方面的素质,这种对学生能力的错误评价也使学生颇为不满。有的教师仅仅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平时表现不好便全盘否定他们的能力,公然歧视他们。这便直接导致学业不好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行为及结果进行消极的归因,这便直接推动了厌学情绪的出现。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给学生的学习情绪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当孩子的学业成绩上的表现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仅仅停留在不停地批评,不断地否定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时候,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不正确的归因,再加上对父母的不理解的不满,那么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学生会更为消极对待自己的学习,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的不断增长,最后便不愿意主动地接受学习,得过且过,最终放弃自己的学业。从小到大,小洋的成绩一直都不好,常遭致父母的责骂,再加上父母将其与成绩较好的哥哥进行对比,他便自暴自弃,最终放弃学业。同时,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因而,父母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家长对知识不重视,对本身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不重视,在平时生活中也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学习的动机和学习行为,那么孩子也会遵循家长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表示轻视,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作为指导,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厌学情绪,那就更不可能有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对问题行为的诊断
傅安球等人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表现为对学习厌恶反感,经常逃学或旷课,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在本案例中,小洋即使知道学习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他的未来,但是他仍然对学习表现得非常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宁愿承受老师、家长以及其他亲朋好友的责骂,也要逃课,或者是在课堂上睡觉,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这些行为的直接结果就是学习成绩的急速下降,从小洋的表现中可以判断他存在着极度的厌学心理,而且在这种厌学思想的指导下,他无心向学,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四、治疗
通过对小洋的案例分析可以知道,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对厌学心理的矫正也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而对逃学这种问题行为的干预也需要学校的老师、家长以及被干预者的共同配合来保证干预过程的顺利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学校老师应该更为关注处于弱势的学生。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长辈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产生最大影响的也是老师。因而老师们应该意识到他们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带来学习的动力。而更为重要的是,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积极关注,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学生的人格的健全的发展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积极的关注,要注重与进行孩子的心与心的交流,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与态度对孩子的示范作用。当孩子没有取得预期的学习成绩时,要注意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不要强化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的消极归因。
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及行为干预。心理咨询是改善学生厌学心理的较为的途径。通过选择恰当的干预技术和方法,如合理情绪疗法、强化法、认知疗法等,通过改变自身的认知和行为,转变其对学习的看法和态度,引导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正确的归因,通过分析自身的原因,从其自身的因素出发来提高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缓解其厌学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减少厌学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过程的同时,建议采用家庭疗法,争取家庭的配合来进行积极的治疗,整个家庭共同努力来矫正孩子的厌学行为。
五、评估
厌学心理是一种常见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正因为它的涉及之广、危害之深而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积极地寻找厌学心理的干预技术与方法的过程中,应针对具体个案进行分析,找出适合问题行为人的具体方法,有所侧重地对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这个个案中,很明显,小洋的厌学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环境中家长对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及其所采取的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而导致的,家庭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导致了小洋不良性格的形成。因而在对小洋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重家庭的作用,让家长参与咨询过程,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与心灵的互动。利用合理情绪疗法可以使小洋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目的有更为客观的理解,从而调整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水平,促进其从思想上改变对学习的认识,从一个更为积极的角度看待学习过程;强化法可以对小洋的积极学习予以强化,从而保证其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利用认知疗法可以帮助小洋认清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可以有助于完善其人格。
总之,只有对各个个案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恰当地选择具体的干预方法对心理问题进行治疗,才能保证治疗的效果,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行为的目的。
⑤ 中学生创业案例分析
中学生应该好好学习吧!中学生创业,可允许犯错误,因为你犯每一个错误都是一笔财富。年轻人勇敢的去挑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