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校园 » 德钦中学

德钦中学

发布时间: 2021-06-22 07:31:47

『壹』 缅甸人是否用汉姓

缅甸没有姓氏,只有名字。。。黏贴一篇文章给你。。。

漫谈缅甸“姓氏”: 德钦、貌、哥、吴、玛、杜

作者: 貌强 Maung Chan (缅甸华族)

读者:貌强先生,我们是您的忠实读者。您最近介绍许多缅甸政坛名人名将,如德钦昂山、德钦努、德钦梭、德钦丹吞、德钦巴登顶。。。。名字前面无不带‘德钦’。‘德钦’是否如释迦牟尼的王族姓氏‘释迦’?或像欧阳修那样的复姓欧阳?。。。。然而,您又说缅甸人无姓,我们糊涂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貌强: 这些缅甸风云人物本来叫吴昂山、吴努、吴丹吞、吴巴登顶。‘德钦’来自德钦党,不是姓氏--缅甸人是真的无姓氏的。

众所周知,英军1824年占据了下缅甸西南部与南部,1852年吞下了半个缅甸,1885年占领了全缅甸。缅甸亡国后,与英国统治者讲话、写信、会面时,缅甸人必须尊称他们为主人或老爷即德钦(Sir, Master,Majesty)。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缅甸民族意识觉醒,认为缅甸是属于缅甸人民的, 1930-31年,高度自尊自强的缅甸民族主义者,就组织了‘我缅人协会’(Do Bama Asi Ayon),其斗争口号是:‘缅甸是我们的国家,缅甸语言文字是我们的语言文字。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国家,提倡与尊重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字’。大家一致认为他们本人即缅甸人民,才是缅甸的真正主人即德钦(Thakin),于是,‘我缅人协会’的会员们就一律在自己名字前冠之以‘德钦’,取代了传统的貌、哥、吴等--大家自称或互称‘德钦某某’。‘我缅人协会’创始人就自称德钦巴当(Thakin Ba Thaung)、德钦巴盛(Thakin Ba Sein),德钦登貌(Thakin Thein Maung),德钦吞瑞(Thakin Tun Swei)。大家也这么叫他们。‘我缅人协会’因而也称为‘德钦党‘。

读者:二战前后罢工、罢课领袖,工会、农会、学生会、军队领导人,发现都是德钦某某。他们是否都是德钦党人?

貌强:对!1935年3月,德钦党举行首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总部机构,不久该总部成为全国民族运动的领导核心。1938年7月,德钦党人就领导了震撼国内外的缅甸石油工人大游行大罢工,后又倡建、领导了全国性的工会、农会、学生联合会,积极开展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斗争。

读者:缅共、缅甸出路派、缅甸独立军、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的领导人也好像都是德钦某某,这些组织都发展得不错吗?

貌强:说得对!

缅共:1939年8月15日创建缅共的是德钦昂山、德钦丹吞、德钦梭、德钦巴亨(Thakin Ba Hein)等。1946年德钦梭为首的部分中央委员另组红旗缅共,坚决走苏联武装夺取政权的路线,1970年11月彻底战败,德钦梭被政府俘获。而原缅共则称为白旗缅共,由德钦丹吞继续领导,执行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路线, 1968年9月24日德钦丹吞被奈温(独立前叫德钦秀貌)的特务所杀害,德钦辛(Thakin Zin)继任其位,把暴力革命坚持下去。1975年5月25日德钦辛阵亡,德钦巴登顶(Thakin Ba Thein Tin)继任主席,德钦佩丁(Thakin Pei Tin)为副主席,继续武装革命。1989年缅共分崩离析。

缅甸出路派:它是1939年德钦党出面邀请当时各行其是的缅共、贫民党、议会民主派、缅甸人民革命党(德钦妙、随后德钦觉顿领导)等求同存异,在该年10月共同成立的统一战线,主席是贫民党领袖巴莫博士,总书记是缅共总书记德钦昂山。德钦努、德钦妙、德钦拉波等则是领导成员。

缅甸独立军:它是德钦昂山、德钦吞欧(Thakin Tun Ok)、德钦秀貌(Thakin Shu Maung 即奈温将军)等30位志士1941年12月26日在泰国招募1500人成军,引领12万日本法西斯军进入缅甸的。

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它是德钦梭、德钦丹吞领导的缅共,德钦昂山领导的缅甸国防军,德钦妙、德钦觉顿领导的缅甸人民革命军以及少数民族团体1944年8月在仰光秘密组成的抗日统一阵线,首任主席为德钦昂山,总书记为德钦丹吞。1945年3月领导全国抗日,1946年7月反对英国重返缅甸。9月,因对临时政府观点分歧,缅共退出。1947年4月,昂山组织临时政府,7月,主席德钦昂山、领导成员德钦妙等遇害,由德钦努继续领导兼任临时政府总理。1948年缅甸独立后,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一直是执政党。1958年4月,该同盟分裂为‘廉洁派’(努丁派)与‘巩固派’(瑞迎派)。1960年大选,吴努领导的廉洁派获胜后,就改党名为‘联邦党’,而‘巩固派’仍用同盟原名。1962年3月2日奈温将军(前德钦秀貌)发动政变夺权,所有政治人物被投入监狱,1964年3月所有政党都被取缔。

读者:绝大多数中国人与台湾人误以为1948年前姓德钦的领导人,在缅甸获独立后一律改姓吴,形成吴姓统治大家族。

貌强笑:缅甸获得独立后,掌权的德钦们认为人民已当家作主,于是要求所有德钦党人取消德钦称号,恢复传统称呼‘吴某某’,如总理德钦努改称吴努,国防部长德钦秀貌改称奈温将军。

但认为‘革命尚未成功’的其他革命家与爱国志士,他们在缅甸‘独立’后仍续称德钦某某。他们为原定目标继续奋斗终生--如缅共红旗领袖至死仍自称德钦梭,缅共白旗历届领袖们至死仍自称德钦丹吞、德钦幸、德钦巴登顶。记得国师级爱国诗人貌伦(Maung Lwin)吧?他至死一直被缅甸人民尊称为‘德钦哥德迈’ (Thakin Ko Daw Hmaing)。

读者:是那位50-60年代闻名中外,中国人民亲密好友与获史大林和平奖的缅甸爱国作家兼诗人吧?

貌强:对!他1875年生于卑谬(Pyi Myo)县农民家庭,童名貌伦,年轻时出家,在寺院刻苦学习巴利文佛经与缅文文学。19岁还俗,在报社排字与校对为生。1911年任‘太阳报’编辑,后艰苦创建了缅甸第一所国民大学--巴罕国民学院,亲自教授缅甸历史与文学,缅甸国家领导人与革命领袖多为其门生,深受全国人民爱戴。他1934年被推举为德钦党名誉主席,改名为德钦哥德迈,积极反英与抗日,争取民族解放。他1945年荣任德钦党主席,俨然成为缅甸国师。缅甸独立后,他老人家强烈反对缅甸内战与世界两大阵营的对立,1949年他热烈欢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他先后担任缅甸国内和平委员会主席、缅甸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缅中友好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缅甸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1950年荣获缅甸政府‘文学艺术卓越者’称号、1955年荣获‘加强国际和平’史大林国家奖金。1964年逝世--国内外独裁者与战争贩子们都热烈叫好,而全国人民却无比哀恸。

读者:当时东南亚排华反华,缅甸炎黄子孙也被‘合法’洗劫与扫地出门,一批一批地逃难到港澳台湾,中国与美国也收容了一大批。这不是人间惨事吗?

貌强:1963-64年奈温军政府以缅甸社会主义国有化名义,无偿没收了华侨华人的工商企业,无偿作废了50缅元-100缅元大钞票,无偿没收与永久关闭了华文学校,并严限华侨华人合法活动,让华侨华人在经济上转瞬间一无所有,经商方面无正常活动空间,从此一蹶不振,文化教育上缅甸炎黄子孙也从此跟中华文化绝缘,上大专院校时遭受诸多无理限制与为难。缅甸华侨华人求天天不灵,呼地地不应,孤苦无助,只好任人宰割--名副其实是海外孤儿!他老人家又不在--别误会!我是指德钦哥德迈,于是就更无人为水深火热中的华侨华人敢说句同情语,敢讲句公道话。

读者:您自称‘貌强’,大家称您‘吴强’,但同辈好友却叫您‘哥强’。为什么

貌强:缅甸人男女都无姓。貌(Maung)、哥(Ko)、吴(U)是缅甸男性冠于名字前首的称号。貌是弟弟的意思--用于男性对平辈自称或长辈称呼小辈。‘哥’是兄长的意思--用于称呼平辈男性。‘吴’是叔叔、伯伯的意思--用于尊称长辈或有地位的男性。

我从出生至小学中学整段时期,都自称‘貌强’(Maung Chan),大家也一律叫我‘貌强’。我大学时期虽仍然自称‘貌强’,但小辈与平辈开始昵称我为‘哥强’(Ko Chan)。我读大学期间担任过中学教师,毕业后在缅甸工业发展局任职,1967年排华时期差点被杀因而出国留学避难,在德国荷兰一直工作至今。。。。我大学后的大半生,虽仍然自称‘貌强’不变,但缅甸人却无不称我为‘吴强’(U Chan)。

缅甸女性名字前首则冠‘玛’(Ma)或‘杜’(Daw)。‘玛’是姐妹的意思--用于女性自称或平辈互称或长辈称呼小辈。‘杜’意即婶婶或姑姑--用于称呼年纪较大的女性或受人尊敬的已婚或未婚女性。

如昂山素姬:她读小学中学时,自称‘玛昂山素姬’(Ma Aung San Suu Kyi),大家也都叫她‘玛昂山素姬’。她大学及在联合国工作时期,虽依旧自称‘玛昂山素姬’,但大家却无不尊称她为‘杜昂山素姬’(Daw Aung San Suu Kyi)。

『贰』 云南省有多少所高中及名单

云南省高中名单:

1、五华区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云南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云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云南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 、云南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二中学。

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九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二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八中学、云南纺织厂子弟学校、昆明市五华区第一中学、昆明市明德中学 。

2、盘龙区

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六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二中学、昆明市女子中学、昆明市第二十八中学、昆明市盘龙区第一中学。

昆明市第三中学、昆明市第二十六中学、昆明第十五中学、昆明第十六中学、昆明铁路局第七中学昆、明铁路局第三中学、昆明铁路局第五中学 。

3、官渡区

云南民族中学、云南省昆明市三十四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三十一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九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一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五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一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七中学、云南省民族中学。

(2)德钦中学扩展阅读:

云南省近年来高考成绩在600分以上的考生突破5000人,本科上线考生均在130000人以上。日前,省招生考试院发布统计数据显示,云南省高考成绩呈现稳中有升态势。

可喜成绩的背后是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扎实推进。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中阶段教育综合改革,出台了《关于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增加优质资源总量,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稳步提升。

一批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特色化办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正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同类学校的差距。

『叁』 雪域童年读后感粘贴到微信里

“我的家乡在茨中村,那里有条澜沧江,阿妈尼说牛羊满山坡,那是因为菩萨保佑的,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江水泛清波……”这是八年前东方早报雪域童年第二期支教团在澜沧江边的云南省德钦县燕门乡茨中小学支教时改编的歌曲《家乡》。
八年前在告别支教半个月的藏族乡亲与孩子们前的晚上,热情的乡亲们专门在操场上点起篝火,把压箱底的鲜艳藏装给支教组成员换上,然后,在悠扬的弦子声中,唱起改编的《家乡》,与孩子们围火歌舞。而真正离别时那天早上,当与站成一排的相守了半个多月的孩子们话别——这时才看到,孩子脸上都是泪痕,以至最后终于哭抱成了一团。“雪域童年”支教组的车终于开离了学校,孩子们无奈停下脚步,静止在那里,不再往前。那个家中一贫如洗却秀气聪敏的李秀英,脸哭红了,整个身子似乎是无力的,只是无奈木然地望着远去的我们……
这样的镜头在八年来一直成为一种定格,每每想起,总会想起洗涤灵魂的这次支教。或许可以说,支教并非付出,而是得到——得到了的是久违的淳朴与真诚。
八年后的2014年5月中旬,终于再次踏上寻访雪域童年支教的茨中之旅。
八年前:洗涤灵魂的支教
八年前的2006年秋天,在东方早报的组织下,来自上海各行业的十多位白领、教师等组成了东方早报雪域童年支教团,支教的学校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茨中完全小学地处“香格里拉”与“三江并流”(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腹地,位于青藏高原南缘、滇藏交界处。当时,与桃源般的风景极不相称的是这里教育条件的落后,由于德钦县燕门乡是云南最贫困的乡村之一,当时的茨中小学没有一件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别说是学生,就连老师们也没有摸过电脑。
对于当地孩子的贫困,志愿者苏蓓琳说:“来之前,就听说他们的午餐之简。当第一天中午下课后,踱步来到他们所谓的食堂,宿舍外的狭长的走廊。愕然看见孩子们或蹲或坐在地上,每个人面前是一碗米饭,一碗盐汤,他们的目光没有丝毫不自然或愁苦,他们朝我笑笑,害羞地低下头吃饭。”
在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中,支教团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带去了大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主要进行了美术、音乐、电脑、英语等课程的教育,并编排话剧演出,进行艺术创作比赛等,对部分教师进行了素质课培训,并专门抽出一天时间徒步数小时崎岖的山路进行家访
当时整个燕门乡有25所小学,56名老师,其中12所是一师一校,两所是两师一校。在四、五年级里,来自“高山”上的学生和一直在茨中完小上学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差距。“高山”上的学生是指那些来自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一师一校的学生。一些一师一校的校舍更是破旧得厉害,由于全乡一年的教育行政费用只有1.5万元。乡里财政收入更是少得可怜,根本无力翻新。
在访问一师一校的日米小学时,当时支教团成员看到的是一处山坡间的简陋民房,只一座房子,两层,下面是土坯基,上面是木结构,不仅没有窗户,屋顶漏雨也很厉害,每逢下雨,都要在楼上放置一些瓶瓶罐罐接雨。而另一高原地区一师一校点甲日丁小学同样也是一间危房,而重建每一所一师一校点的资金不过数万元。
支教的系列报道在东方早报刊出后,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一位读者一次性便向支教团捐出十万元人民币要求用于重建一师一校点的教学楼,其后,支教团志愿者金珑所在的中原地产也投资八万元用于对日米小学的重建。加上东方早报募集的资金,雪域童年支教活动共向茨中小学投入了二十多万元用于校舍改造与教学设备的引进。而几乎每一位支教团成员都认领了几个贫困孩子,每年给予资助。
在支教团离开茨中时,孩子抱头痛哭的一幕也让志愿者泪流满面,在车离开茨中到达迪庆时,志愿者甚至接到一些学生的电话——说很多同学仍然在哭。志愿者说:“这次支教完全是一次洗涤灵魂的活动,我们并非付出,而是得到,得到的是淳朴与人间的真情。”
八年后:巨大的变化与怅惘
八年后的2014年5月中旬,东方早报联合中国联通,启动重访雪域童年支教地的活动。想起再次走进茨中村,真仿佛《家乡》中所唱的如“回家”一般。所谓“近乡情更怯”,虽然与当地部分老师学生仍有些许联系,但却似乎依然害怕走进茨中——或许所担心的是种种变化会出乎自己的想象。依然是转机昆明再到迪庆,依然是三江并流、高山雪峰、峡谷险滩、林海雪原,临近香格里拉时,茫茫雪山简直绵延不绝,清绝雄壮。
之前听原茨中小学张老师说从德钦到茨中新修了公路,再不需要从危险崎岖的小山路开车六七个小时了,待到来到香格里拉与老校长登品通电话才知道,这一新修公路为前几天的泥石流所毁,只得重走盘山老路——路极窄,车轮一尺外即是深渊,让人战战兢兢,好在风光壮美异常,雪山嵯峨,激流湍濑,时时可见。经过一天的车程,到晚间,终于抵达“家乡”茨中。
茨中小学老校长登品已调入德钦县教师进修学校,听闻我们重访茨中,专程从外地赶到茨中等我。
他告知一个之前从不知道的消息——茨中小学早在两年前已撤并到德钦县第一小学了。2012年,德钦县在教育方面启动了一个庞大的工程——将全县所有小学均并入县城的几所小学,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投资三亿多元新建了德钦县第一小学,而茨中村所在的燕门乡与附近的云岭乡等四个乡镇,只要学生入学小学,均需到这一县城学校就读,不仅学杂费全免,生活费、营养费以及来回交通均由国家负责。
言谈间我们先到达由“雪域童年支教活动”中原地产重建的原一师一校点日米小学,这所小学教学楼重建后坚固高大,操场上的红旗依然在飘扬,只是学生均已不见——因为都到县城就读了。登品介绍说,教学楼现在还空关着,村里正在筹划将之作为村民活动点加以利用。而由支教团重建的另一所一师一校点则因路途遥远难以到达,登品说那一教学楼现在已成为当地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心。
走到茨中村——百年茨中教堂依然矗立在村中,旁边的葡萄园里,葡萄已有米粒大小了,而雪域童年支教团八年前度过两周多时间的茨中小学却真真切切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所幼儿园。校址还是那个校址,教学楼还是那个教学楼,操场还是那个操场,“百年大计、教育为先”的标语仍在墙上,但那些属于小学生特有的欢声笑语则为一种平静所替代。
在与登品校长与原茨中小学张老师的交谈中,个人认为,当地所有的小学生“一刀切”地都到县城去读,对于高原山区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合适或许还是值得商榷的——至少,那些低幼年级的孩子离家太远,生活尚无法自理,而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教育从此也就面临缺失。登品也认为,德钦县里承担对孩子教育的所有费用(包括来回接送)确实也是好事,但也确实存在着家庭教育的缺失,而且,由于一些家长要去德钦看望孩子,因山路较远而危险,也增加了当地村民的负担。
茨中村以及整个燕门乡的小学生从2012年起迁至德钦第一小学,而茨中小学的老师也都迁到这所学校任教。学校地处德钦城郊,总投资3.6亿元,从时尚坚固的五层教学大楼,到七八幢崭新的老师公寓与学生宿舍,再到新式的操场,与八年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茨中小学原教师扎拉介绍说,现在的教学条件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八年前支教团带来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在他们眼中是很新奇的,而现在已经很普及了,低年级的学生每间宿舍都配有生活老师,四五年级则是八人一间宿舍,学生课间且有免费营养餐。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还是生活条件都可与城市里的学生相提并论的——不过,由于属于山区,学生实行全寄宿制,美中不足的在于家庭教育与亲情的缺失。
校园里走了一遭,拍照片时,不少孩子都围了过来,自然都是不熟悉的,问他们中是否有来自茨中的,其中一个指着正在远处跳绳的小女孩轻声地说:“她就是——来自茨中!”那女孩穿着校服,跳着笑着,如一只蝴蝶。

在茨中时走访了部分八年前的学生吴珊珊、保罗等的家,所有当时的学生都在外面读书(从香格里拉中学到云南民族中学),个别没考上更高级学校的,也在外面打工。曾经在雪域童年支教团导演的话剧《白雪公主》中饰演白雪公主的吴珊珊八年前是二年级学生,小学毕业后考上云南省民族中学初中部,现在正在德钦第一中学。在张老师的多方联系下,终于在德钦一中见到了她。八年时间,吴珊珊已从一个瘦小的女孩长成了一个中学生,八年后的见面,她依然记得支教团,记得我。她说支教团的影响对她的成长太大了,让她懂得了很多不知道的知识,也打开了她的眼界,让她立志考入更高级的学校——后来考到云南省民族中学初中部后,由于英语基础差等原因,没能考上民族中学高中部,去年又回到德钦复读一年,感觉进步很明显,也有信心重新考到昆明去,问及她的理想,她说:“也做你们那样的志愿者,大学后还是回到家乡,改变家乡的面貌。”
八年前的2006年,“雪域童年”支教团离开茨中时,孩子们都哭成了泪人,左(三)为二年级的吴珊珊
今年5月,“雪域童年”重返香格里拉与当地学生互动

『肆』 德钦县2016德钦中学毕业生资料

德钦县的风景就是远眺梅里雪山,还有一个飞来寺,最佳观景台也就在飞来寺附近。你到德钦后,花几十元打个的士去飞来寺司机就会带你去观景台,那边住宿俱备,消费不贵(也没什么消费)。从飞来寺可以人包车去去明永冰川,西当温泉和雨崩村,但需要再花几天时间,尤其是雨崩村,,需要徒步爬山进入,来回一次最快也得3天左右,春天容易雪崩,要注意安全,最好是群队出发,要不单独进出。

『伍』 云南德钦第一中学好不好

情况是这样,好不好自己看;
德钦一中创办于1958年,占地56亩,是德钦县唯一的一所完中。学校每年面向全县招收高中生和50名优秀小学毕业生,同时面向佛山、燕门、云岭、升平招收小学毕业生,保质保量完成“普九”攻坚任务。学校现有28个教学班(高中9个班、初中19个班),在校生1600余人。学校在1986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二级一等完全中学”。
50年来,在各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生源全州最差的条件下,学校从办学规模到教学质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和提高,学生人数从1998年283人发展到现在1800余人,教学质量从当初没有一人考上本科到现在每年考上本科20人以上,高考升学率达64%。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展望未来,学校将以德钦县“十一五”规划为行动指南,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力争进入“一级完中”行列,把德钦一中办成藏区最好的完中之一。

『陆』 国内首个民间环保组织创办者是谁

梁从诫,1932年生于北京,1994年创建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

保护珍稀动物滇金丝猴是“自然之友”成立不久最鼓舞人心的一次环保事件。1995年秋,梁从诫听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滇金丝猴的生存栖息地受到了严重威胁!

云南德钦县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决定砍伐当地100多平方千米的原始森林。在白马雪山拍摄滇金丝猴的云南林业厅的职工奚志农听到消息后非常气愤,他为金丝猴的命运上下奔走,四处呼吁,却毫无结果。情急之下,奚志农把滇金丝猴面临的危急处境,写信告诉了北京《大自然》杂志的主编唐锡阳。唐先生一面写信向国家环境委主任宋健反映情况,一面又把危情转告了梁从诫。

梁从诫闻讯后,马上通过“自然之友”新闻界的会员,在报纸上迅速报道传播滇金丝猴生存环境面临威胁的事实;然后,又直接向中央有关领导写信呼吁,获得了两位中央领导人的明确批示,才制止了云南德钦县对天然原始森林的砍伐。

1997~1998年,“自然之友”不断收到关于可可西里藏羚羊被猎杀的消息,同时还收到很多藏羚羊被猎杀的照片,那些触目惊心的照片牵动了梁从诫的心。他决定联合“野牦牛队”一起拯救藏羚羊。1999年5月24日,67岁高龄的梁从诫和几个“自然之友”会员登上可可西里海拔4600米的昆仑山口,在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门前烧毁了从盗猎分子手中缴获的373张藏羚羊皮。

2002年《财富》论坛上,梁先生质问全球经济巨头:“为了市场份额,让十几亿中国人都过上你们那种生活,把全世界的能源供应给中国都还不够。这不仅是中国的灾难,也是世界的灾难。你们想过要承担什么责任没有?”一切从简约开始,这是梁先生的生活轨迹:名片用废纸复印而成;从来不用一次性筷子;坚持用自行车当交通工具。一次,他骑车去政协开会,让门卫给拦住了。原来,人家从来没听说过、更没见过政协委员骑自行车来开会。

梁从诫还带领“自然之友”的成员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1)首次在中国开展了民办的群众环境教育活动,组织面向会员和公众普及环保知识的“绿色讲座”,听众超过2000人次;出版了近年来最受欢迎的环保儿童读物之一的《地球家园》。

(2)首次由民间举办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交流培训活动,并曾两次组织中小学教师到德国、荷兰就学校环境教育问题进行参观学习。

(3)首次在中国进行了“报纸环境意识调查”。连续3年,对全国主要报纸的环境报道进行了系统统计和分析,对它们的环境意识给予了科学评估。

(4)通过全国政协等渠道,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了涉及北京环境污染治理、江河源生态保护等重大环境问题的建议。

(5)首次在中国组织志愿者自费到三北地区植树,并多年坚持。

(6)为宣传保护野生鸟类的重要意义,在中国组织了第一个群众业余观鸟小组。

(7)为保护生态资源,制止大规模猎杀野生动物的恶潮,1999年组织北京多家环保团体共同发“不买、不做、不吃野味”的倡议书。

(8)与国外环保组织和传媒进行大量交流,宣传中国的环境政策和民间的环保活动。

『柒』 雪域童年乡村假期读后感

“我的家乡在茨中村,那里有条澜沧江,阿妈尼说牛羊满山坡,那是因为菩萨保佑的,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江水泛清波……”这是八年前东方早报雪域童年第二期支教团在澜沧江边的云南省德钦县燕门乡茨中小学支教时改编的歌曲《家乡》。
八年前在告别支教半个月的藏族乡亲与孩子们前的晚上,热情的乡亲们专门在操场上点起篝火,把压箱底的鲜艳藏装给支教组成员换上,然后,在悠扬的弦子声中,唱起改编的《家乡》,与孩子们围火歌舞。而真正离别时那天早上,当与站成一排的相守了半个多月的孩子们话别——这时才看到,孩子脸上都是泪痕,以至最后终于哭抱成了一团。“雪域童年”支教组的车终于开离了学校,孩子们无奈停下脚步,静止在那里,不再往前。那个家中一贫如洗却秀气聪敏的李秀英,脸哭红了,整个身子似乎是无力的,只是无奈木然地望着远去的我们……
这样的镜头在八年来一直成为一种定格,每每想起,总会想起洗涤灵魂的这次支教。或许可以说,支教并非付出,而是得到——得到了的是久违的淳朴与真诚。
八年后的2014年5月中旬,终于再次踏上寻访雪域童年支教的茨中之旅。
八年前:洗涤灵魂的支教
八年前的2006年秋天,在东方早报的组织下,来自上海各行业的十多位白领、教师等组成了东方早报雪域童年支教团,支教的学校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茨中完全小学地处“香格里拉”与“三江并流”(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腹地,位于青藏高原南缘、滇藏交界处。当时,与桃源般的风景极不相称的是这里教育条件的落后,由于德钦县燕门乡是云南最贫困的乡村之一,当时的茨中小学没有一件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别说是学生,就连老师们也没有摸过电脑。
对于当地孩子的贫困,志愿者苏蓓琳说:“来之前,就听说他们的午餐之简。当第一天中午下课后,踱步来到他们所谓的食堂,宿舍外的狭长的走廊。愕然看见孩子们或蹲或坐在地上,每个人面前是一碗米饭,一碗盐汤,他们的目光没有丝毫不自然或愁苦,他们朝我笑笑,害羞地低下头吃饭。”
在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中,支教团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带去了大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主要进行了美术、音乐、电脑、英语等课程的教育,并编排话剧演出,进行艺术创作比赛等,对部分教师进行了素质课培训,并专门抽出一天时间徒步数小时崎岖的山路进行家访。
当时整个燕门乡有25所小学,56名老师,其中12所是一师一校,两所是两师一校。在四、五年级里,来自“高山”上的学生和一直在茨中完小上学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差距。“高山”上的学生是指那些来自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一师一校的学生。一些一师一校的校舍更是破旧得厉害,由于全乡一年的教育行政费用只有1.5万元。乡里财政收入更是少得可怜,根本无力翻新。
在访问一师一校的日米小学时,当时支教团成员看到的是一处山坡间的简陋民房,只一座房子,两层,下面是土坯基,上面是木结构,不仅没有窗户,屋顶漏雨也很厉害,每逢下雨,都要在楼上放置一些瓶瓶罐罐接雨。而另一高原地区一师一校点甲日丁小学同样也是一间危房,而重建每一所一师一校点的资金不过数万元。
支教的系列报道在东方早报刊出后,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一位读者一次性便向支教团捐出十万元人民币要求用于重建一师一校点的教学楼,其后,支教团志愿者金珑所在的中原地产也投资八万元用于对日米小学的重建。加上东方早报募集的资金,雪域童年支教活动共向茨中小学投入了二十多万元用于校舍改造与教学设备的引进。而几乎每一位支教团成员都认领了几个贫困孩子,每年给予资助。
在支教团离开茨中时,孩子抱头痛哭的一幕也让志愿者泪流满面,在车离开茨中到达迪庆时,志愿者甚至接到一些学生的电话——说很多同学仍然在哭。志愿者说:“这次支教完全是一次洗涤灵魂的活动,我们并非付出,而是得到,得到的是淳朴与人间的真情。”
八年后:巨大的变化与怅惘
八年后的2014年5月中旬,东方早报联合中国联通,启动重访雪域童年支教地的活动。想起再次走进茨中村,真仿佛《家乡》中所唱的如“回家”一般。所谓“近乡情更怯”,虽然与当地部分老师学生仍有些许联系,但却似乎依然害怕走进茨中——或许所担心的是种种变化会出乎自己的想象。依然是转机昆明再到迪庆,依然是三江并流、高山雪峰、峡谷险滩、林海雪原,临近香格里拉时,茫茫雪山简直绵延不绝,清绝雄壮。
之前听原茨中小学张老师说从德钦到茨中新修了公路,再不需要从危险崎岖的小山路开车六七个小时了,待到来到香格里拉与老校长登品通电话才知道,这一新修公路为前几天的泥石流所毁,只得重走盘山老路——路极窄,车轮一尺外即是深渊,让人战战兢兢,好在风光壮美异常,雪山嵯峨,激流湍濑,时时可见。经过一天的车程,到晚间,终于抵达“家乡”茨中。
茨中小学老校长登品已调入德钦县教师进修学校,听闻我们重访茨中,专程从外地赶到茨中等我。
他告知一个之前从不知道的消息——茨中小学早在两年前已撤并到德钦县第一小学了。2012年,德钦县在教育方面启动了一个庞大的工程——将全县所有小学均并入县城的几所小学,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投资三亿多元新建了德钦县第一小学,而茨中村所在的燕门乡与附近的云岭乡等四个乡镇,只要学生入学小学,均需到这一县城学校就读,不仅学杂费全免,生活费、营养费以及来回交通均由国家负责。
言谈间我们先到达由“雪域童年支教活动”中原地产重建的原一师一校点日米小学,这所小学教学楼重建后坚固高大,操场上的红旗依然在飘扬,只是学生均已不见——因为都到县城就读了。登品介绍说,教学楼现在还空关着,村里正在筹划将之作为村民活动点加以利用。而由支教团重建的另一所一师一校点则因路途遥远难以到达,登品说那一教学楼现在已成为当地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心。
走到茨中村——百年茨中教堂依然矗立在村中,旁边的葡萄园里,葡萄已有米粒大小了,而雪域童年支教团八年前度过两周多时间的茨中小学却真真切切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所幼儿园。校址还是那个校址,教学楼还是那个教学楼,操场还是那个操场,“百年大计、教育为先”的标语仍在墙上,但那些属于小学生特有的欢声笑语则为一种平静所替代。
在与登品校长与原茨中小学张老师的交谈中,个人认为,当地所有的小学生“一刀切”地都到县城去读,对于高原山区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合适或许还是值得商榷的——至少,那些低幼年级的孩子离家太远,生活尚无法自理,而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教育从此也就面临缺失。登品也认为,德钦县里承担对孩子教育的所有费用(包括来回接送)确实也是好事,但也确实存在着家庭教育的缺失,而且,由于一些家长要去德钦看望孩子,因山路较远而危险,也增加了当地村民的负担。
茨中村以及整个燕门乡的小学生从2012年起迁至德钦第一小学,而茨中小学的老师也都迁到这所学校任教。学校地处德钦城郊,总投资3.6亿元,从时尚坚固的五层教学大楼,到七八幢崭新的老师公寓与学生宿舍,再到新式的操场,与八年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茨中小学原教师扎拉介绍说,现在的教学条件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八年前支教团带来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在他们眼中是很新奇的,而现在已经很普及了,低年级的学生每间宿舍都配有生活老师,四五年级则是八人一间宿舍,学生课间且有免费营养餐。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还是生活条件都可与城市里的学生相提并论的——不过,由于属于山区,学生实行全寄宿制,美中不足的在于家庭教育与亲情的缺失。
在校园里走了一遭,拍照片时,不少孩子都围了过来,自然都是不熟悉的,问他们中是否有来自茨中的,其中一个指着正在远处跳绳的小女孩轻声地说:“她就是——来自茨中!”那女孩穿着校服,跳着笑着,如一只蝴蝶。

在茨中时走访了部分八年前的学生吴珊珊、保罗等的家,所有当时的学生都在外面读书(从香格里拉中学到云南民族中学),个别没考上更高级学校的,也在外面打工。曾经在雪域童年支教团导演的话剧《白雪公主》中饰演白雪公主的吴珊珊八年前是二年级学生,小学毕业后考上云南省民族中学初中部,现在正在德钦第一中学。在张老师的多方联系下,终于在德钦一中见到了她。八年时间,吴珊珊已从一个瘦小的女孩长成了一个中学生,八年后的见面,她依然记得支教团,记得我。她说支教团的影响对她的成长太大了,让她懂得了很多不知道的知识,也打开了她的眼界,让她立志考入更高级的学校——后来考到云南省民族中学初中部后,由于英语基础差等原因,没能考上民族中学高中部,去年又回到德钦复读一年,感觉进步很明显,也有信心重新考到昆明去,问及她的理想,她说:“也做你们那样的志愿者,大学后还是回到家乡,改变家乡的面貌。”

『捌』 迪庆总共有几所初中

香格里拉县第六中学 / 上江乡格兰村 / 8835101 香格里拉县第五中学关心青少年家长联育协会 / 第五中学 / 8222840 中甸县第一中学 / 建塘镇老州街文化路11号 / 8222941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第五中学 / 建塘镇建塘东路33号 / 8222840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第二中学 / 金江乡吾竹村 / 8810225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第三中学 / 虎跳峡镇桥头居民委员会 / 8806135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第四中学 / 三坝乡白地村 / 8866065 德钦县第二中学 / 霞若乡霞若村公所 / 8516162 德钦县城镇中学 / 升平镇南坪街 / 8412261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中学 / 叶枝乡叶枝村 /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中学 / 塔城乡响古村 /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拖枝中学 / 永春乡拖枝村 /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维瞪中学 / 维瞪乡 /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 保和镇 / 维西县叶枝中学 / 叶枝乡叶枝村 /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 保和镇下北门 / 8626477 维西县第二中学勤俭服务公司 / 保和镇北街 /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汛中学 / 白济汛村 /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中学 / 康普中学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攀天阁中学 / 攀天阁乡皆菊村 /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春春色中学 / 永春乡白帕村 / 维西县巴迪中学 / 巴迪乡巴迪村 / 维西县康普中学 / 康普乡康普村 /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文中学 / 香格里拉县建塘镇文化路 / 8224550 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 / 香格里拉县建塘镇长征北路81号 / 8224094

『玖』 要到德钦实习了,从楚雄出发,就我一个人,心里有点沮丧,德钦人怎么样,有什么习俗吗德钦中学的学生

德钦中学相关信息,
可询问学校办公室、教务处。
你若喜欢,
便是晴天。

『拾』 2014年德钦中学特岗教师招聘

首先你是什么专业,如果学校确实很需要的话应该没有多大问题的。
我就几个忠告告诉你。
先说说好处,第一;民风淳朴,人情味浓。
第二;工资较内地稍微高一些,但是没有福利。
第三;学校教师有宿舍,条件还算可以。
再说说几个缺点,第一;德钦条件艰苦,有那么几个月是封闭的,因为大雪封山。
第二;你要是外地老师,那你最好不要去了,因为在藏区你一个外地人是很难融入德钦的那种环境中的,起码信仰和习惯就不一样。
第三;这个问题哪里都有,你没有找到本地人的那种优越感,苦死苦活都一样,很难获得别人的肯定。
第四;你要是有一天想离开学校了,要交5 万元的违约金。
你问我怎么知道的,我本人在德钦工作了6年,体会很深。我女朋友大理人,就在德钦中学。所以我知道,你自己掂量一下。

热点内容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
班主任培养总结 发布:2025-07-04 14:40:37 浏览:89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5-07-04 12:20:45 浏览:578
怎么去掉双下巴 发布:2025-07-04 07:30:04 浏览:14
男孩性教育书籍 发布:2025-07-04 06:45:07 浏览:727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 发布:2025-07-04 04:12:15 浏览:952
面试体育教师 发布:2025-07-04 03:55:12 浏览:120
教师师德先进材料 发布:2025-07-04 03:05:55 浏览:487
用什么词来形容班主任 发布:2025-07-04 00:41:46 浏览:849
吉婷老师 发布:2025-07-04 00:40:42 浏览: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