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中学
洛须中学要好很多,洛须中学每年升学率都比石渠高
② 初中出现作者的资料(主要是文言文的) 谢谢
蒲松龄,王安石,还有 孟子 墨子,资治通鉴,史记都是常考的
你可以上网查一下他们的字,号什么的,后面那几个记得是出自什么时期,谁写的,,最后两个是什么类别的史书,孟子墨子的主张
望采纳
③ 我是一名来自甘孜州石渠县的中学生想报考四川省人民医院大专它们招不招收甘孜州州滴还有分数线是好多...
上大专很好上的
④ 甘孜州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工资哪个高 最好比较九龙县和康定县的。
一般都差不多的。
康定的中学(仅指康定中学))要好一些。
英语
Shiqu County National boarding middle school
⑥ 中学语文教师求职信!
尊敬的学校领导:
您好!我是四川绵阳某中学一位语文高级教师,现年45周岁。尽管我知道现在的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喜欢35岁以下的人,但本人仍不顾自己已逾不惑之年的劣势,向贵校自荐。原因如下,请您百忙中耐心看完,好吗?
一、身体好。毛主席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的“本钱”尚可,“革命”当然不成问题!一直工作的普通的教育教学岗位上,无迟到、早退之纪录。
二、工作好。从教以来,从未因教育、教学事故受处分、挨批评。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虽无“省优”“部优”“国优”之名号,但深受学生喜爱。“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受家长欢迎才是硬道理!系绵阳市首批骨干教师,多年担任高三语文备课组长,效果好,深受同道欢迎。授课以风趣、幽默之风格而颇受弟子捧场。传道、授业、解惑不限于本校、本市,尚有云南、贵州、湖北、河北等地的学生向本人问道求教。曾有弟子考入北大、清华等名校,心理安慰奖由自己发,不亦快哉!曾获绵阳市语文高考三等奖(本应多次获奖,但照顾同事,将荣誉让位于别人)。
指导学生作文,被多家报刊选载100余篇,并有学生习作收入《全国高中生最佳话题作文全编(珍藏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6年2月)、《新课标“互动作文”》(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作文评点报》、《教育导报》、《新课程报"语文导刊》、《优秀作文选评》等书报刊。曾指导“小荷文学社”工作,培养了一批文学爱好者,有的已经崭露头角。
三、学习好。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不致落后而被动挨打。教学教研一刻也不能放松。我常年坚持读书、写作,与学生一起进步,大大促进了自己的教学工作上新台阶。撰写教学、教研性文章逾100篇。应邀参加编写高考复习资料15本及撰写复习辅导文章上百篇(懒于统计,但绝不会少于100篇)。文章被全国互联网转载200多篇(次);有文章被人在论文中引用或作为参考文献(如浙江余杭高中(省一级重点中学)应老师获浙江省优秀论文一等奖的论文就参考、引用了本人的拙着《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陌生化”现象》)。
有此“三好”应称得上“三好老师”了吧?
说明:本人淡薄名利,故虚名很少,但实绩不差。
本人郑重宣告:一月内教学不能让学生满意,自己卷被盖走人!
【附录】发表文章、获奖目录(部分)
篇目 发表书报刊(刊号)(主编)报刊编辑出版单位(发表、出版、获奖评定单位、时间) 备注
1.《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陌生化”现象》《中国教师优秀论文选》(桑建中 李发舜 主编)珠海出版社(1995年5月)该文获绵阳市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四川省优秀论文三等奖
2.《人物形象分析摭谈》 《中国改革与发展论文选》(中央教科所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8月版)
3.《议论文的语体特征》《写作》(臧克家 主编)(1998年第8期)教育部主管、中国写作学会会刊、写作学科核心期刊、国家一级期刊国家级期刊
4.《剪报间谍的启示——谈作文材料的积累》 《写作》(1998年第1期)教育部主管、中国写作学会会刊、写作学科核心期刊、国家一级期刊
国家级期刊
5.《要重视课文后的“补白”》 《语文报》第696期语文报社(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报)
6.《课本延伸读书法》 《语文报 高中版》第42期同上
7.《鉴赏言谈,听中求知》 《语文报 高中版》第102期同上
8.《语言“陌生化”与写作》《语文报 高中版》第232期 同上
9.《<语文报>六步导读法》《语文报 高中版》第43期 同上
10.《游寺耳记》评析 《语文报 高中版》第664期同上
11.《沪杭车中(徐志摩)》评析《语文报 高中版》第51期 同上
12.《一部极富争议的作品》 《语文报 高中版》第55期同上
13.《品诗填空》 《语文报 高中版》。第66期同上
14.《品味曲线》评析 《语文报 高中版》第78期同上
15.《相思》评析 《语文报 高中版》第105期同上
16.《诗》(宗白华)评析 《语文报 高中版》第145期同上
17.《关于士兵》评析 《语文报 高中版》第152期同上
18.《乡情》评析 《语文报 高中版》第172期同上
19.《图画诗》
《语文报 高中版》第176期 同上
20.《石渠记》(柳宗元)注译析《语文报 高中版》197期 同上
21.《软着陆与硬着陆》 《语文报 高中版》第122期同上
22.《容纪检查的心理学意义》《达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1年第2期 达县教育学院主办
23.《标点绘人亦传神》 《语文周报》1997年第51期河北师范大学主办
24.《别解开第三颗纽扣》评析《中学生学习报 高中版》第654期
25.《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古文注译) 1984年11月15日《通川日报》
26.《巴山的红军石刻》 《知识窗》1997年第10期
27.《爷爷的草鞋》 《通江报》
28.《抄书》 《通江报》
29.《剪报间谍的启示——谈作文材料的积累》《语文报 高中版》第105期
30.《如何愉快度周末》 《知识窗》1998年第7期
31.《探索的动机》(爱因斯坦)阅读设计《语文报 高中版》第370期 全国中语会会报
32.《白夜激光》(赵忠祥)阅读导引《语文报 高中报》第371期 同上
33.《文凭》 《绵阳晚报》2003年10月8日第1版
34.《文言同形反义词举隅》《招生考试报》(高中版)2003年1月14日第2版四川省招生委员会主办
35.《中国古诗含蓄艺术举隅》《招生考试报》(高中版)2003年4月1日第2版
四川省招生委员会主办
36.《情系香江》(朗诵诗) 获第3届中小学艺术节诗歌创作一等奖中共通江县委宣传部、教育局(1997年7月)
37.高考作文评点 《语文月刊》2003年第7-8期
华南师范大学主办
38.《谋篇布局》《新思路记叙文突破》(高中分册)(语文报社 蔡智敏 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参编。该书出版后深受教育专家和读者好评,上海特级教师方仁工先生撰文推荐此书。多次重版
39.《主题升华》 同上 同上
40.《巧设悬念》 同上 同上
41.《叙述突转法》 同上 同上
42.《形神反差法》 同上 同上
43.《中学生综合阅读》(高考分册)《语文报》社总编辑蔡智敏 主编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2001年9月出版 参编
44.《给材料作文解析与指导》
华夏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参编
45.《精短实用演讲辞百篇》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参编
46.《中国学生高考优秀作文年选》 于漪、陶本一 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参编
47.《高考优秀作文100篇》 《语文月刊》编辑部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参编
48.《新读写大语文》 蔡志敏主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 参编
49.《中国学生高考优秀作文年选》于漪 陶本一 主编 山西教育出版社参编
50.《40天高考语文大飞越》 蔡智敏主编 书海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参编
51.《新课标互动作文》(高三年级) 蔡智敏、姜联众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参编
52.《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陌生化”现象》 绵阳市优秀论文一等奖
53.《语文教学要重视寓言“陌生化”现象》 四川省优秀论文三等奖
54.《人物形象分析摭谈》 全国课堂教学优秀论文优秀奖
55.《红军石刻耀巴山》 全国“我地一绝”征文一等奖
56.《“其”字含义知多少》 《招生考试报》2005年1月4日四川省招生考试报刊社
57.学生作文荐评(《经典与时尚》)《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05年4月27日 吉林师范大学主办
58.《灵活多变,文章出彩》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05年1月26日吉林师范大学
59.《如何写好文章中的议论》 《现代教育报"高考周刊》2004年10月26日现代教育报社(北京)
60.《古代诗歌中的含蓄艺术举隅》《现代教育报"高考周刊》2004年11月16日
同上
61.《自嘲=嘲人》 《现代教育报"高考周刊》2005年3月29日 同上
62.《写好文章中的议论》 《优秀作文选评》(高中版)2004年第12期同上
63.《人性的深度,社会的悲剧——<雷雨>人物形象浅析》《语文周报"高中版》2005年8月9日第2版 同上
64.《一花一叶总关情》——周邦彦〈苏幕遮〉赏析《语文周报"高中版》2006年3月7日 同上
65.《<胡同文化>学习攻略》(新课标设计“专版”) 《语文周报"高中版》2005年11月7日第2版 同上
66.《理趣美和谐趣美》(课文特色谈片)《语文周报"高中版》2005年9月13日第2版 同上
67.《<离骚>学习攻略》(新课标设计“专版”)《语文周报"高中版》2005年10月24日第2版 同上
68.《<窦娥冤>学习攻略》(新课标设计“专版”)《语文周报"高中版》2006年4月3日第2版 同上
69.《逆境中的挣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语文周报》(高中版)2006年7月4日第2版 同上
70.《童心说》导读 《名作欣赏》(中学版)2006年第1期创刊号北岳文艺出版社
71.《李凭箜篌引》品赏 《读写训练》2006年12期 天津古籍出版社
72.《新材料作文审题摭谈》 《招生考试报》(高考周刊)2006年12月19日四川省招生考试报刊社
73.《修改病句,避免歧义》(选修新航线专版)《语文周报》2007年2月6日第2版 河北师范大学主办
74.《古诗鉴赏表达技巧》《考试"高考语文》2007年5-6期(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7年4月
75.《关注新题型——写“编者按”和“编后记”》《新课程报"语文导刊》2007年7月3日第6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文与海外华文教育中心 新课程报社 联合编辑出版 主编 王富仁
76.《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训练》 拟刊载《语文导刊》已接用稿通知
77.《考场作文怎样巧妙仿写名篇名段》 拟刊《语文导刊》已接用稿通知
78.《新材料作文审题摭谈》 拟刊《语文导刊》 已接用稿通知
79.《孔雀东南飞》阅读导引 《语文周报》2007年第27期
80.《新材料作文审题摭谈》《高中生"高考指导》2007年第6期(下半月刊) 湖南教育出版社主办
81.《<包身工>学习方案》 《语文周报》2006年9月4日(第36期)河北师范大学主办
82.《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 《语文导刊》连载
83.2007年高考四川卷优秀作文点评《高中优秀作文选评》2007年第9期
近年所获部分荣誉:
1. 论文《人物形象分析摭谈》获全国课堂教学优秀论文奖;《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陌生化”现象》获绵阳市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绵阳市教科所),省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四川省教科所)。
(注)该文发表后,被多家网站转载,并被在论文中引用。
2.2005年绵阳市高考语文综合评价三等奖
3.绵阳市首批骨干教师
【附录】
指导并评点的学生已发表的文章
(共计约100篇,由于很多未收录收藏,未能存目,现只能提供部分篇目)
1.王颖 《时尚与经典》载《作文评点报》、
《全国高中生最佳话题作文全编》[珍藏版](华语教学出版社)
《优秀作文选评》(高中版)2005年9月
被30多家网站转载
2.钱丽 《生命的颜色》《新课标互动作文》(山西教育出版社)
3.方圆圆 《飘落的诗情》《新课标互动作文》(山西教育出版社)
4.方圆圆 《恒星依旧》《新课标互动作文》(山西教育出版社)
5.马志先 《不再忧愁》《通江报》
6.刘娜 《野菊花》《通江报》《教育导报》
7.吴星智 《遥寄远方的女孩》1996年1月4日《教育导报》
8.吴星智 《乡村情深》1995年12月22日《教育导报》
9.吴星智 《太阳月亮星星》《通江报》
10.吴星智 《 校园晨曲》1996年9月3日《教育导报
-
⑦ 需要些中学生古文,请进来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 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1.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③jǐ;供应。④Chá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岳阳楼记,揭示主题。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其真无马邪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执策而临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译句 。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句 。
3.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于是
作者对此表现出强烈的 之情。
4.文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句强调了 作用。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 (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 (填相关成语)正确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
(二)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采,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子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1)。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子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2).今贼适疲于西,又务子东,兵法乘劳,此进趋(3)之时也。(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释: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③进趋:赶快进兵。
1.填空答问:这两段文字都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除蜀国外,另两国是____与______;文中的“先帝”指 ,“陛下”指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①夙夜忧叹: 。
②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
3.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找出有关句子:
甲文: 。
乙文: 。
4.申、乙两段文字都紧扣“诸葛亮上《出师表》”这一中心,写出了哪两层意思?请分层概括回答:
① 。
② 。
(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蹊:践踏。(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依僧寺以居 无从致书以观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恃卫之臣不懈于内
C. 暮归,亡其牛 其真无马耶
D.录为弟子.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
②其义自见:
③自晓其文: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答)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这是因为
(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
(五)
晋平公问子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1)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②安敢戏君乎:
③如日出之阳: ④臣闻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答: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答:
(六)
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 ②达者七十二人:
③经传无文: ④博士无以对: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据何文,以知之?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 答:
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一)1.考查虚词能力,答案A。 ( “而”都表示转折关系。)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要通观全文;抓住关键词、(如“策” “道”“食”“尽其材”)坐实词义,疏通句意,译句便水到渠成。答案:①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②喂养它,又不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考查提取文段要点能力。“不知马”是贯穿全文的核心, 造成千里马悲剧的根源,抓住就迎刃而解。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4、命运起决定作用。毛遂自荐知人善任或举贤授能
(二)1 魏 吴;刘备 刘禅。 2(1)通夜忧虑感叹(2)睡不安宁,吃不好饭(或寝食难安)3 甲文今南方己定,兵甲已足;乙文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4 (1)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2)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三)1 A 2 A 3 A 偷偷地进学校去听学生读书 B (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何不)就让他去读书呢?4 勤奋好学 孝敬父母。
(四)1.考查解释词义能力。三个同均表明读书效果.答案:①收获②同“现”③明白 2.考查理解层意能力。解析第1、2句,从“先须”“继以”可看出句序;再从句中两个“使其言”……“使其言’,把握层意要点,最后提取相关语句,整合要点回答。答案:第一步要“熟读”,要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第二步要“精思”,要能“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3.考查筛选提要能力。答案:心到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4.考查概括文段主旨能力。答案: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五) 1考查词语理解能力。答案:①向②戏弄 ③明亮④听说,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联系上文,抓住关键词“孰与”“昧”可译句:(秉烛之明)比摸黑走路,谁(哪个)好(强)?
3、考查文意理解能力。文中两人的心态不同,对“暮”字含义解说各异。答案:前者“暮”为时间晚了,迟了。晋平公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后者“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5.考查概括文章主旨能力答案: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等。
(六)1.考查解释词语能力。答案:①曾经·②贤达③文字记载④应对、回答。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答案:①根据什么文章知道的②成年者五六个人,孩童六七个 3.考查理解文意能力。答案:动筒把约数“五六(人)”当成相乘数去作乘法计算,因此闹笑话。 4.考查分析评价能力。开放性试题、多角度评析,有多种启示。答案:从动筒来说,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自作聪明;从博士来说,读书不能食古不化,不知变通,不要奉经书为至理,不敢质疑等。
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答案:
黄琬巧对
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
⑧ 张世英的介绍
张世英,哲学家。1921年生于湖北武汉一书香门第,从小熟读论孟,中学时修理科,1941年秋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后转入哲学系,1949年毕业,取得哲学硕士学位。
⑨ 2018~年度石渠县民族寄宿制中学期末考试卷七年级语文上册答案
部编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