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扒衣视频
㈠ 校园暴力事件事例
案例主要介绍青岛市区公布的5个案例,案例中用化名,具体如下:
1、被告人李某为某中专学生,因与同学“争女友”发生矛盾,后双方约定“谈判”。“谈判”中其与纠合的其他被告人孙某等人对被害人曲某进行殴打,致曲某受伤。后曲某经抢救无效死亡。法院认为,被告人李某等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其行为均构成故意伤害罪,应予惩处,并根据犯罪情节、认罪态度及赔偿情况,对各被告人分别判以相应有期徒刑。
2、被告人袁某与同校学生徐某等人解决纠纷,被徐某一方殴打后,看到同校学生张某等人,误认为张某也是徐某一方的人,遂与其他五人持铁管追赶张某至一胡同内,对张某拳打脚踢,其中一人持铁管将张某左手打成轻伤。法院认为被告人袁某等与他人合伙随意殴打他人,致人轻伤,情节恶劣,其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应受刑事处罚。
3、孙某与被害人庄某因言语不和发生争执。次日上午,孙某纠合被告人沈某、黄某在其学校宿舍楼对庄某实施殴打,致庄某左膝受伤,构成轻伤二级。法院认为,被告人沈某、黄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轻伤,其行为均构成故意伤害罪,应予惩处,并对沈某、黄某分别判处管制一年和管制六个月。
4、被告人郭某和同学曲某因走路碰撞一事产生矛盾,二人便相约找人打仗。后被告人郭某纠集李某和同学姜某,李某又纠集杨某、张某、荆某等人到案发地点,李某持钢丝锁、荆某持套刀、杨某、张某、荆某、姜某、郭某等人持木棍对曲某进行殴打,致曲某受伤。法院认为,被告人郭某等与他人合伙持械聚众斗殴,扰乱公共秩序,其行为构成聚众斗殴罪,应受刑罚处罚。
5、原告于某与被告陈某等均系某中学学生,双方日常关系不和睦。某日一直请假在家的于某出现在校内,看到陈某与原告的同班同学王某发生争执并互殴,于某见状亦参与殴打陈某,陈某等用伸缩钢管抽打原告身体和左臂。互殴中,双方身体均有受伤。于某经医院诊断为:左尺骨近端骨折、软组织挫伤、头外伤反应。后其起诉要求赔偿。法院经审理认为,各方均存在一定过错,判决侵权人陈某等和学校均承担部分责任。于某在本案中亦自行承担部分责任。
(1)校园暴力扒衣视频扩展阅读:
校园师生之间的暴力日渐引起人们关注。有些学生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怀恨在心,纠集他人对老师实施暴力。有些老师对学生采取了失当的教育行为,比如体罚或实施暴力行为。我国的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对规范学校、教师的行为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对体罚学生的行为亦做了禁止性的规定。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遵循教育规律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书育人、依法履行职责。聘任的教师,在实施教育、管理职责中,故意致伤学生身体的,作为聘任单位的学校应承担相应责任。
㈡ 碰到校园暴力去哪里举报
要举报的话最好把你自己也保护好,因为一旦施暴者知道了是谁举报的,会对你进行报复性施暴
㈢ 公务员面试热点:校园暴力何时休
【热点背景】
热点事件一:多名女生不断向一名女生拳打脚踢,多次将其打倒在地,那名女生并没有还手。被打者王晓今年13岁,在一所实验中学就读初一,参与打人的女生共有8名,年龄均在14岁左右,而这8人分别在不同的学校。
热点事件二:轰动全国的连云港被打女大学生,她遭受了踢打,扒衣,羞辱,拍照,剪发等令人发指的校园暴力,多人殴打她一个,还将照片上传网络。
校园暴力呈现出的新苗头值得关注。有人感慨:以前我们上学时,同学间偶尔冲突,动手打一架就完了,可现在一些孩子动刀子、扒衣服,甚至全家上阵大打出手。
【中公解读】
近日,校园暴力成为网络热议话题,群殴、羞辱以及烫烟头等事件不仅舆论在持续发酵,而且施暴者也遭“人肉”,被几近一面倒的“口诛笔伐”。校园暴力的频发,未成年犯罪的零成本等问题突出,这其实是长期积淀的社会问题的外露。
首先,是家庭关爱的缺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管是父母优秀的品质,还是不良的品质,都会在孩子心理留下烙印,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得好:“种田不除,一季荒,养子不教,一世枉”。家庭教育的缺失,诸如: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睦、父母和邻居敌对、与亲戚朋友仇视、父母决策的缺位等等,都会使孩子性格、心态发生扭曲,出现冷漠、嫉妒、孤独、自卑、任性、过激、缺少同情心等等状况,成为日后发生暴力倾向的心理诱因。
其次,是学校教育管理的缺陷。我国目前依然是应试教育体质,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以考试优秀率、升学率、分数作为评判教育教学成果的标准,因此重智育、轻德育,陈腐观念仍在起着作用。学校对那些因学习成绩不好,而爱惹事的问题学生,疏于管理,他们失去了老师的关怀,同学的信任,在自卑心理的驱动下,从滋事打人中寻找成就感,错误认为“拳头硬”才有出息。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作为老师,不仅承担着传授学业、解答疑惑的责任,同时也要向学生讲述道理、传播正义。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不是很成熟的年龄,学校的职能不只是教会学生技能,更要承担起育人的职责,如果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机器无异。
再次,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社会是一个大染缸,社会进步的同时,负面的影响无时不在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权力腐败、网络游戏、黑恶势力以及小说、电视剧、网络游戏社会不良风气里的“暴力”充斥着青少年的业余生活,进一步地毒害着青少年的思想,极易使青少年产生冲动和暴力倾向。
总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对青少年今后的成长与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三方合力,齐抓共管,角色到位,才能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事件的再次发生,还校园一片净土。
第一,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同时要切实完善和落实惩戒机制,令行禁止、依法治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护法律的权威和教育的尊严。同时,学校要通过法制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其健康的兴趣爱好,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同样给予他们关爱和庇护,让他们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温暖鼓励。
第二,重视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家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好的家庭,孩子身心健康,有良好的素质教养。因此,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当好孩子的典范,让孩子在宽松、和善、关爱的气氛中健康成长,成为善良,开朗,乐观的人。
第三,净化社会风气,剔除不良影响。社会上应该积极营造传播正能量的氛围,尽量少放映色情电视剧,不向学生提供充满幻想和暴力的游戏,对于那些孝顺父母、勤俭治学、见义勇为的学生的事例进行宣传,树立标杆,让其他孩子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