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进校园
㈠ 不信基督教,为什么要过圣诞节
抵制圣诞不是爱国,尊重历史才是
作者:溪水旁
来源:墒道(shang2019)
圣诞节之前,微信群朋友圈又袭来一股“抵制”风,就是打着各种幌子抵制圣诞节。
一种说辞是“圣诞节”是洋鬼子的节日,他们的祖先“八国联军”曾经百般凌辱糟蹋了中华民族,怎么能还能过这个洋节呢?照此逻辑,接下来就该抵制元旦了,公历元旦也是从西方传来的,外国人都过,咱怎么能过呢?
还有五一、六一、护士节、感恩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都是“八国联军”过的节日,统统都该抵制,都不要过了。公历可以废了,双休可以取消了,医院的牌子可以撤了,过完2017年,明年就是1817年了,闭关锁国才是真爱国啊!
还有慌编造谣的,说“平安夜的由来——1898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打到辽宁省丹东市!这天晚上是外国人所谓的狂欢夜!”造谣前,麻烦查好资料再来煽动民心,八国联军1900年才来的,而且根本没有到过丹东!
有人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后人可以随意评说。”
非也,历史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历史事件本身”和“对历史事件的解释”。说这话的人有些片面,因为他仅仅只看到“对历史事件的解释”,而没有看到“历史事件本身”其实是客观,不容任何人去随意歪曲。
比如,我们也曾听说:西方传教士都是带着“精神鸦片”,来对我们进行“文化侵略”和“思想毒害”的。今天,我们用的独立思考,透过一个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本身”,来看看事实是不是这样。
Douw . D. M.
破除巫医对妇女、儿童的伤害
1863年,一个叫Douw . D. M.的美国传教士来到北京,看见一个产妇难产,一个老式接生婆在孩子刚露出来的脚上穿上一只鞋,认为这样孩子就可以自己走出来,结果因此母子二人都失去了生命。
目睹了这种“巫术般”的老式接产方法,以及它给妇女、婴儿带来的严重灾难。Douw . D. M.回到家里大哭一场!
她立刻返回美国,向教会募集财物,准备了整整8年的时间,募捐筹备资金到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医院,这就是后来的道济医院(1949年更名为北京市第六医院)。医院建立后,她积极推广新法接生、预防接种,同时培养中国医务护理人员。
1885年,美国基督妇女传道服务团,在上海西门外创办妇孺医院。
1901年,美国基督圣公会在上海创办广仁医院,专门收治女病人。
因为,Douw . D. M.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妇女生孩子的痛苦大大减少,成活率大大提高,这都受益于这位女传教士的新接生方法,不但如此她还引进其它西医,随后又在全国发展了500多家教会医院。
柏格理(Samuel Pollard)
对麻风病人:不抛弃,不放弃
麻风病人在过去的中国,一直是被厌弃的群体。
但是,1914年,有一个叫柏格理的英国宣教士,他听到广西都督诱杀活埋麻风患者的消息后,在报刊上愤怒地谴责这位都督,很快与英国一个麻防组织取得联系,并筹集来一笔钱。
柏格理用这笔钱买了粮食和布,定期发放给附近的患者。柏格理去世后,他的教会对麻风病患者的救助一直延续,没有间断。
4年以后,继任者张道惠向传教团体申请到了资金,购得附近一片有水源的荒地。这个滇东北、黔西北最早的麻风病院,很快就接收了昭通、威宁、彝良一带的几十名麻风病患者。很多病人拖着溃烂的身体过来,在接受治疗以后,就在这里过着集体生活。至今这个麻风村还在。当地苗族人亲切的称柏格理是他们的“父亲”。
胡美(Edward Hicks Hume)
为穷苦百姓治病的耶鲁高材生
1906年,一个叫胡美(Edward Hicks Hume)的耶鲁高材生,穿着白大褂傻乎乎的来到湖南长沙,开启了一个叫雅礼的医院。当地一位女士看到他的白大褂,大惊失色,以为他是在为自己送终。
在中医盛行的晚清,中医看病挂号费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但是雅礼医院的挂号费是50文(只相当于美国的2分钱)。因为,来雅礼医院就医的,大多是试过各种中医药方无效的病人,或者是收入较低的民众。
这家雅礼医院,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湘雅医学院”的前身,他们在当时医疗条件极其落后的中国,拯救了千千万万的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命。
他们是来救人的
哎,不对啊!
我们记得书上好像写着:资本主义都是“无利不起早”。 “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派过来的传教士都是带着“精神鸦片”,来对我们进行“文化侵略”+“思想毒害”的……
真是这样吗?
我们再来看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看看在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时,西方传教士是怎么帮助苦难深重的中国百姓。
我不能在这个时候抛开中国
魏特琳(Minnie Vautri),美国传教士,26岁来在中国。
1912年,初到中国安徽,见女子多不识字,便矢志推动中国女子教育,创办了合肥三青女子中学。
1919年,魏特琳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女大)任教育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她鼓励学生献身社会,为穷苦四邻服务,发扬光大了金陵女大校训。
在日军攻打南京前夕,她曾4次拒绝美国大使馆要她离开南京的要求,毅然决然的在大使馆出示的“无论如何也不离宁”的证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姓名。
1937年日本侵略军攻陷南京后,野蛮地大肆烧杀奸掠。魏特琳联合留在南京市内的二十几位欧美人士,挺身而出组成"南京安全国际委员会",在城里划分出一个3.86平方公里辖地,以美国大使馆、金陵大学、"金女大"等地为中心的安全区,并要求中日双方承认"安全区"的中立性质。
1937年12月8日开始收容第一批难民,16日就有4000人逃进校园。魏特琳尽力保护他们。尽力帮助女难民寻找失散的亲人。
后来,"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正式改名为"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成为单纯的难民救济机构。
她为了在南京大屠杀中拯救和保护难民,数度遭日军威胁,殴打。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大屠杀中约有300,000万+人被日军屠杀。但是,以魏特琳为代表的二十几位欧美传教士们,在危急时刻没有抛开中国,他们在南京大屠杀中,大约挽救了50,000-250,000万中国平民的性命。
深受传教士影响的林巧稚
最后,再说一个深受西方医学传教士影响的中国人,看看信了基督教的人,到底是不是吸了人家的“精神鸦片”,被“文化侵略”、“思想毒害”了。
如果非要评选:谁是20世纪中国最受人尊重的医学界人士。林巧稚绝对是唯一,不是之一。
初心即显爱心
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1921年夏,20岁的林巧稚从鼓浪屿动身,赴上海报考协和的医预科,那届只招25名学生。
最后一场英语笔试时,一位女生突然中暑被抬出考场。林巧稚放下试卷就跑过去急救,结果她原本最有把握考好的英语却没有考完,以为自己这回必定落榜了。
可是一个月后,她却收到了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原来,监考老师给协和医学院写了一份报告,称她乐于助人,处理问题沉着,表现出了优秀的品行。协和校方看了报告,认真研究了她的考试成绩,认为她的其它各科成绩都不错,于是决定录取她。
只看病,不看人
林巧稚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院士。
但是,她并不只看专家号。她只要在门诊,总是要看完当天挂号的所有病人才算下班。如果她看到挂普通门诊的哪个人表情痛苦,就会丢下手里的所有事情,直奔这个病人而去。本来,这样的病人除非下级医生请示,林巧稚完全可以不必过问。
有时候,护士会提醒她,待诊室里有早已约定等候的特殊病人(这些特殊病人,往往是某位要员的太太,某外国使领馆的夫人);林巧稚总是头也不回地说:“病情重才是真正的特殊。”
有一天,林巧稚的诊室进来了两位候诊的妇人。她们都穿着朴素的灰布列宁服,挂的却是专家号。
“以后别挂这种号了,这要多花许多钱。我也看普通门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多等一会儿。”林巧稚对她们说。(专家号要比普通号贵10倍)
中年女人很客气地点头应道:“好的。”这时,林巧稚开始问诊。
送走了病人,有人问林巧稚:“您知道刚才找您看病的是谁吗?” 林巧稚不在意地摇了摇头。每天看过的病人太多,她从不关心来历,更记不住她们的姓名。
“她是周恩来总理的夫人!” ,别人告诉她。
“是吗?总理夫人?”林巧稚赶紧去看病历——邓颖超。
朱德夫人康克清在一篇回忆林巧稚的文章中写道:林巧稚看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论病人是高级干部还是贫苦农民,她都同样认真,同样负责。她是看病,不是看人。
没有孩子,却是“万婴之母”
当年协和医院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与职业女性两种角色。因此,当年协和医院给林巧稚的聘书这样写道:“兹聘请林巧稚女士任协和医院妇产科助理住院医师……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
林巧稚接下了这张光荣的聘书。她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0,000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
她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生活在铁幕与高墙下,因为信息的极度不对称,我们有时候很容易被欺骗和利用。但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铁一般的“历史事件本身”,是歪曲不了的。
中国几乎所有知名医院,其前身均为教会所办医院,现列举一部分如下:
1、1835年广州眼科医局后改为广州博济医院
(现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是中国第一间西医医院)
2、1844年上海仁济医院
(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3、1866年上海同仁医院
(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4、1877年苏州公济医院
(现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5、1883年苏州博习医院
(中国最早使用X光机医院,
现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6、1883年济南共和医学校
(现为齐鲁大学医学院又称齐鲁大学医科)
7、1885年北京道济医院
(现为北京市第六医院)
8、1890年,济南华美医院与医校
(现山东大学附属医院)
9、1898年,广州花地精神病医院
(中国第一所西式疗法精神病医院,
现为广州市脑科医院)
10、1903年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
(现为上海第二医学院)
11、1905年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12、1906年,协和医学堂
(北京协和医院,协和医学院前身,
由5个教会合作开办,
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收购,
解放军301医院前身)
13、1907年传教士组织的中国红十字会救助中心
(上海华山医院)
14、1907年上海圣马利亚医院
(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15、1900年普仁医院
(现为北京市普仁医院、无锡市普仁医院)
16、1913年泸州福音医院
(现川南医院,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17、1914年湘雅医学校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18、1919年山西川至医学校
(现为山西医科大学)
19、1926年宏恩医院
(现为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20、1928年汉口协和医学堂
(现为武汉协和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汉口协和医院)
被羞辱的与被伤害的
在晚清、民国那个时代,中国是极度贫穷与落后的。当年来华的那些医学传教士们,并不欠咱们什么。但他们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背井离乡来到偏远、落后、贫穷的中国。默默无闻地把自己的青春、热血、才华……无怨无悔的献给了中国。很多宣教士离开他们的祖国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过自己的祖国,长眠异国他乡。
其实,那个时期国外的宣教机构他们本身也没那么富裕,但是他们一镑一镑、一美元一美元的从他们拮据的生活费里省出钱,来给我们建医院、治病,在那个血与火的岁月里,他们拯救了、帮助了很多中国人。
他们当年是为了信仰,他们并不想在咱们这里升官发财,青史留名。他们不需要我们回报他们什么,也从来没要求过我们回报他们什么。
但是,我们不能心安理得的对救命恩人忘恩负义。更不能心安理得看着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处心积虑的、持续不断的抹黑他们,把咱们的救命恩人变成“被羞辱的与被伤害的”。
人需要有信仰,我们需要知道真相。我们需要真诚地、深情地向他们说声:“谢谢!”更应该对差遣他们的上帝,也就是他们所服侍的主,献上我们应有的感恩和感激。
㈡ 为什么要让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医药文化
让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振兴发展的新使命新课题
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刘彭芝是这次“中医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的发起者,她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在学生心中植入中医药这样的文化基因,激发、唤醒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就在今年1月份,刘彭芝在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在北京市中小学校、幼儿园普及推广中医药基础知识,并提议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
刘彭芝表示,让中医药进校园,主要目标不是培养出多少个中医药名家,而是发挥中医药文化在教书育人中的独特作用。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生在校内中医馆调配中药。新华社发
“中医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契合,反映出中华文化在把握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智慧,也让中医超越一般的经验科学,具有人文关怀的文化属性和多元价值,是一种与文化紧密相融的医学科学体系。”原卫生部部长张文康认为,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的现实需要,更是传承、发展、创新中医科学的战略性需求。“让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黄璐琦院士说。
“在孩子们心中埋一颗信任中医的种子”
中医药文化传承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但让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还是一件新事。
2012年,北京全面启动了“中医文化进校园”活动,是最早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城市之一。
“我们提出,要把北京打造成全国中医药的文化中心,这可不光是我们有多少中医专家,有多少中医院,有多少博物馆,关键是得有文化,尤其是让孩子们具备这种文化。”在多年的工作中,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党委委员、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深有感触。
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李萍希望:“在孩子们心中埋一颗信任中医的种子。”从史家学校的中药体验课程、育才学校的神农本草课程、北京小学的四季课程中……李萍认识到,中医药文化要与教学体系紧密相连,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是跨学科的,需要由语文、数学、生物、劳动等多门课程综合形成。
西南大学附中学生在实验室开展中医药专项《薏苡种质资源材料组培快繁研究》。资料图片
比如育才学校开设的“敬先农,爱本草”系列课程,分年级进行内容递进的授课:二年级由“京药”开始,种植常用中药,建立校园“盆栽百草园”;三年级在种植“京药”的同时,记录本草的生长过程,四年级学习代茶饮功效、配方及制作工艺,五年级通过参观学习,掌握桑的生长规律、药用价值及桑蚕文化。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认为,倡导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也不能盲目跃进,必须要遵守严谨、科学的精神,不能把中医讲成一个玄之又玄的东西,它是一门实践科学,不能夸大中医药治愈疾病的疗效,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切勿把成功个案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认为,“可以在学生当中开展中医药知识大赛,如《黄帝内经》知识大赛、《本草纲目》知识大赛等,既可以学习先贤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又能体会其中的哲学思维、古汉语知识。”
与此同时,大学与中学的合作在加深、加强。在“中医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学校总校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北育才教育集团与辽宁中医药大学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东北育才教育集团校长高琛表示,将围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丰富拓展国家课程,把中医药知识渗透其中;同时,将开设选修课程,把中医药文化中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养生观等内容编制为校本课程。“中医药大学、高校医学院要加强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支持,并在培养师资力量、合作编写教材、共同举办活动等方面提供好服务。我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小学生能够自觉认同和热爱中医药文化。”徐安龙这样畅想。
㈢ 对中医药进校园的看法500字左右
待着一眼就守约的开发屋的制作。待着意义。The小也得开房物质之最。而
㈣ 浙江第一批学习中医的五年级小学生,现在怎么样了
早在日前,浙江省就推进“中医学习”课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其主要学习内容涉及中医每一个方面,辅修课程,不会进行考试、考核,家长朋友也不用担心,会增大孩子学习压力问题;学习中医的基础内容有保健、针灸、推拿等各种特色中医健康疗法,其授课内容深入浅出,以理论加实践的方法,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读得懂,能够理解!
其实准确的来讲,应该各有各的用处,不同的症状采用不同的方法,应该更好。
或者说在治疗与治愈的过程当中,两者兼济,可能疗效更好,能够使人更加健康。
对于学生而言,这不加重负担的情况下,多了解,多学习一些知识,肯定是比较好的。
㈤ 中医药进校园 任务驱动型作文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有一种爱或许无需别人理解
(中国青年报曹林)
小陈:
你好,我叫明华,看到有关你的新闻后深有感触。很惭愧,像你父亲一样,我以前开车时也有接听和拨打电话的陋习,受你爱父之心和此举的感动,以后一定会改掉。想起前几天,我的孩子批评我吃饭时还在刷手机,内心也无比温暖。谨以此信向你表达支持与敬意。
你的行为赢得了多数人的支持,也有少数人质疑和反对——你要宽容这种七嘴八舌的杂音,这就是舆论,当有关你的新闻变成一个大众传播事件后,很多评论就跟你、跟事件本身无关了,你不要被这些争议所干扰,不要被“举报父亲”这个渲染性标签压得喘不过气来,坚信自己是以这种父亲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爱。我知道,你这样做,绝不是“吾爱吾父,吾更爱原则”——而就是纯粹的爱父亲,以这种让父亲记忆深刻的方式改掉陋习。这种爱,只要父亲能够理解就足够了,无须别人的理解。
之所以有一些争议和质疑,是因为他们没有站在一个爱父亲的女儿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没有将心比心,没有同情的理解,而是一个凑热闹的看客和冰冷的旁观者。当这件事成为一个大众话题时,你已经成为一个被消费的热点。大众传媒工业从这条新闻中各取所需:网友需要的是伦理冲突和情法争议,媒体需要的是劲爆新闻和反常故事,评论员需要的是噱头和谈资,交警需要的是普法案例,律师需要的是以案说法,道学家需要的是道德高地,微博需要的是能增加点击的热点,微信圈需要的是能刷屏的温暖鸡汤。
而这一切,与你的需要没有关系。作为一个曾一直努力想让父亲改掉抽烟习惯的我知道,作为女儿的你,要的只是父亲能改掉这个开车陋习,要的是父亲免于被这种陋习所伤害,要的是开车的父亲平平安安回到家中和你一起吃晚餐。从新闻看,你的目的已经达到,父亲老陈后来领悟到“觉得女儿确实说的很有道理,她是在对家人的生命负责,也是对家人爱的一种体现”。——父亲理解了你的良苦用心,读到了你的爱,那就足够了。
这个世界上,说服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尤其是想说服每个人,让每个人都点赞,那根本不可能——我想跟你分享一幅漫画,你永远都无法满足所有人。很多时候,你只须介意你爱的人的感受,只要说服那个你想说服的人,你爱的人理解,你介意的人接受,就可以了。这是你跟父亲两个人的事,是为了影响和拯救父亲,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所以不必介意那些杂音。你这样做,只是想让父亲改掉陋习,你成功地让父亲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理解了你的爱,真的非常棒。
不要被“亲亲相隐”之类的伪伦理讨论所误导,那是键盘侠牵强附会的乱阐释,这不是会让父亲受到严惩的告密,而是一种提起注意的警示方式。也不要被“大义灭亲”之类的高调赞美所迷惑,这是把你和父亲对立起来的高级黑。这不是什么“大义”,就是纯粹而可爱的爱父之心,你“灭”掉的也不是亲情,而是父亲的陋习。能意识到开车打手机的交通陋习,是原则;能在一再劝说无效后坚持用其他方式去影响,是韧性;能在穷尽各种方式后想到报警,是可爱和智慧;最终赢得了你父亲的理解,是完美的佳话。
小陈,这一次事件你可能已经感受到了舆论的多元与复杂,当你走向社会,会更多接触到这种舆论生态,请坚守自己强大的内心,坚守自己内心崇高的爱与原则。
祝好!
㈥ 广州大学城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听说那里面的女生很好玩,我建议去爬一下圣女峰,兄弟可愿意带上小弟一起呀
㈦ 中医药进校园有什么看到作文
参考如下:
同学们,四月是个春暖花开的季节,现在的你一定在盼望春游吧!可是,你还知道今年的四月
是个什么月吗?今年的四月是全国第十九个爱国卫生月。而这次爱国卫生月国家号召全体师生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保障身体健康。要求全体师生健康生活,因为健康
生活是爱国卫生的重要内容,是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健康生活,是生命之本,是爱国卫生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身体力行,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迎接第十九个爱国卫生月
的确,健康与生命是最可贵的。因为只有拥有健康的人才能有能力去实现金钱带来的物质生活,如果没有健康这一切将空谈。
有人做了一个比喻:健康是数字1,而一切名誉、地位、金钱等都是数字0。如果没有前面的数字一,后面再多的0也是空的。如果把健康比作工业用的原材料,而一切名誉、地位、金钱都是上等的加工材料。那么没有原材料,这些加工材料都是废的,怎样也做不出一件好产品出来。
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但是也是容易发生传染病的季节,所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要做好个人卫生,平时要做到,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勤理发,饭
前便后洗手,防止病从口入。不和别人共用一个瓶子喝水,自己的课桌抽屉要干净整洁,另外还要多学习健康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应注意饮食健康。要做到不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补充每日所需营养,这样才能使身体更加的健康。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要营造整洁卫生的环境。做到发现纸屑主动捡,遇到垃圾主动扫,碰上乱扔主动管。”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应该多锻炼,多运动。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较高的自我控制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
质。由此可见,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能有效的帮助我们提高心理素质,使身心健康。特别是我们小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身体素质很重要。我们应该
每天坚持锻练身体;多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体育活动,使我们的身心得以发展。
同学们,美丽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营造,健康的生活习惯靠我们平时一点一滴地养成。让我们行动起来,借“第十九个爱国卫生月”这个契机,身体力行,为打造生活品质之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㈧ 山东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详细下谢谢
不怎么好,去了没人管,而且里面什么人都有,我同学就在那,上了一年就退学了
㈨ 对中医药进校园有什么看法 作文
今天,我们去了中医药大学,非常有意义,受益匪浅。知道了许多药物知识,也了解了古人行医的用具。
我们先去了百草园,中间有一个喷泉,喷出水花,十分漂亮。旁边就是一大堆药草,有白芷,可以散风除湿,通窍止同痛。郭天委陵草,名字像我的同学。还有一些有毒的草呢,用来杀虫,比如,白花菜,垂序商陆,白英。这些草还长得挺可爱。这时,发生了一件趣事。我们发现了一种有果子的草,果子上有刺。有人好奇地摸了一下,可一看介绍,有毒!他吓死了,跑到喷泉边狂洗,那狼狈样,令我们捧腹大笑。我们后来又进了中医药博物馆,我们先参观了药物展览,有许多药,有些是名贵药品,还有一种是野猪粪,真搞不懂,这也算药?忽然听到有人喊:“有巨型蜈蚣!”我连忙跑去看,一条长约12厘米的蜈蚣被浸在酒里,我不禁想起来小时候,去黄山时见到的一条蜈蚣,和这条差不多,也是红蜈蚣。这算什么巨型蜈蚣!我不禁有些不屑到了二楼,我们看到了古人的行医用具。有银针,艾叶卷,还有装药的葫芦。针之所以用贵金属做,是因为这样更刺激穴位,疗效更好。据说,葫芦就代表中医,所以装药都用葫芦,但我却认为只是葫芦便于携带而已。接着我们来到了“仙丹”展柜前,这些“仙丹”都是重金属,有的红,有的黑,还有会致命的水银!古人认为吃了这些,可以永生,但这可以马上使他们死去。我们还了解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直达他最后死于尝了“雷公草”这种烈性毒药。
今天真有意义,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当然受益匪浅。
㈩ 对于中医药文化进入校园,你支持吗
现在很多的教育部门正在大力地开展中医药文化进入校园的工作,这是值得肯定和支持的。因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医学的发展也有着突出的贡献。中医药文化有很重要地学习和传承的价值,进入校园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学习它,更能为人类造福。
在中西文化强烈碰撞的当下,要懂得文化的包容性,让医学更好地发展下去,就要取百家所长,中医药文化历经传承,留下了更多的精髓,如果能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融入新思想,必将变得更加的完善,更有利于造福人类。所以中医学文化要和西医文化一样,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学子去探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