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校园 » 榔桥中学

榔桥中学

发布时间: 2021-07-14 16:22:51

⑴ 朱践耳的基本资料

朱践耳(1922~),中国作曲家。原名朱荣实。安徽泾县人。1922年10月18日生于天津,自幼随家迁居上海。 关于朱践耳先生的世系,据朱氏谱谍资料及当地人的记忆,为安徽泾县榔桥镇黄田村“上五房”中第四房朱庆 (字昆彩)之后裔,祖父朱鸿度,父亲朱蓉初(名镜)。按朱氏派字践耳为“谱”字辈,原名荣实。其祖居宅今存泾县榔桥镇黄田村,即“敬修堂”。
中学时对音乐发生兴趣,
朱践耳,这位从60岁开始创作交响曲的作曲家,在短短22年间雕琢出了10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交响乐作品,这些数字,可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1949年起担任过上影、北影、新影、上海歌剧院、
上海交响乐团等处专职作曲1955年赴苏联入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60年毕业回国,在上海实验歌剧院任作曲。1975年调入上海交响乐团从事作曲。1985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 自学钢琴等乐器。30年代后期,曾随钱仁康学习和声,又入石人望办的训练班学习键钮式手风琴。1945年赴苏北解放区,先后在苏中军区前线剧团和华东军区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1947年莱芜战役后谱成歌曲《打得好》,在解放区军民中广泛传唱。1949~1953年,先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作曲,曾为《大地重光》、《海上风暴》等影片配乐。1955年赴苏联,师从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巴拉萨年教授学作曲。留学期间所作钢琴序曲第 1号《告诉你》、第2号《流水》,用音精练,笔触细致;钢琴独奏曲《叙事诗》(为独幕芭蕾《思凡》而写)和《主题与变奏曲》,乐思发展逻辑严密,和声手法亦较丰富,前者运用了交响性手法和奏鸣曲式,冲突尖锐,情思奔放,刻画了小尼姑从宗教重压下挣脱出来走向生活的历程。1960年写成的交响曲-大合唱《英雄的诗篇》(歌词选用毛泽东的诗词),具有磅礴的气势和绚丽的色彩,在构思和手法方面也显示了作者的功力,深得音乐界好评。
1960年学成归国,翌年起在上海实验歌剧院任专职作曲。此后数年,创作多为小型声乐体裁,其中,《接过雷锋的枪》、《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成为当时流传较广的歌曲。1975年起,任职于上海交响乐团。作于1978年的弦乐合奏曲《怀念》,是他在交响音乐创作方面触及悲剧性题材的第一次尝试。完成于1980年的《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则是他在张志新烈士悲剧性事件的激发下,经过两年的酝酿而写成的。此曲在1981年的全国第1届交响音乐作品评奖中获优秀奖。1982年5月,在第10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次演出的交响组曲《黔岭素描》,是用音乐的刻刀所刻画成的一组“单色木刻”;全曲对民间音乐素材的加工和对多调性、侗族特殊调式与非三度叠置和弦的运用等,既标新立异,又力求返璞归真。 朱践耳的作品尚有管弦乐《节日序曲》、民乐合奏曲《翻身的日子》、弦乐四重奏两部(其中 1部与施咏康合作)、双簧管与钢琴《春天的歌》、钢琴曲《云南民歌五首》、无伴奏合唱套曲《绿油油的水乡》、独唱曲《远航》和《清晰的记忆》,以及影片《烈火中永生》的配乐等。歌曲《打得好》、《唱支山歌给党听》、《接过雷锋的枪》、《清晰的记忆》等,民乐合奏《翻身的日子》,钢琴曲《序曲第一号“告诉你”》、《序曲第二号“流水”》等,管弦乐曲《节日序曲》,交响合唱《英雄的诗篇》,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交响组曲《黔岭素描》,管弦乐音诗《纳西一奇》、《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等。
代表作品:
电影创作音乐:《和平万岁》、《龙须沟》、《伟大的土地改革》。 管弦乐《节日序曲》、交响大合唱《英雄的诗篇》、交响幻想曲《血染的红花》. 1959第一首管弦乐作品《节日序曲》在莫斯科首演,并被前苏联国家广播电台作为永久性曲目录音收藏。以后又
以德国科隆、日本名古屋、挪威等地交响乐团陆续演出。
1960交响曲———大合唱《英雄的诗篇》被前苏联国家广播电台作为永久性曲目录音收藏。
1983交响组曲《黔岭素描》由瑞士广播交响乐团在斯德哥尔摩演出。
1984应邀赴莫斯科出席第二届国际音乐节,《交响幻想曲》由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演出,录制唱片。
1987应邀访日本,“新交响乐团”演出《纳西一奇》,日本著名作曲家芥川也村志指挥。
1993出席第六届中国作曲家研讨会,在台湾首演了委约创作的民乐五重奏《和》。
1994在美国完成第六、七、八交响曲和《小交响曲》。
1996出席巴黎“96法国电台国际音乐节”,演奏了五重奏《和》。
2000赴日本横滨出席“亚洲现代音乐周”,演出《第八交响曲》。
2002出席香港“国际现代音乐节”,演出了琵琶与弦乐四重奏《玉》。
2003上海交响乐团在美国11个城市巡回演出《第十交响曲(江雪)》。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终生荣誉勋章。 《朱践耳管弦乐曲集》
作者:朱践耳
装帧项:精装 8开 / 864
出版项:上海音乐出版社 / 2006-6-1
个人作品
主题词:艺术与摄影-音乐-器乐-器乐合奏技法与作品
图书简介:这套《曲集》中有两首作品须略加说明。一首是《欢欣的日子》。它原名为《翻身的日子》,1953年为电影配乐而作,是作者早期中唯一被收入的乐队作品。2005年作者将之改编为西洋管弦乐版本,尽可能保持最初的风貌,只是在和声与配器方面略为加工,并把标题改为《欢欣的日子》,使之符合音乐的特性。1953年的原谱则作为“附录”发表,从中可以了解作者创作起步时期的状态。另一首是《南海渔歌》组曲。它原先是1965年为民族舞剧《南海长城》而写的音乐。在2003年开始改编,旋律保持原貌,其他方面大胆突破。些作品的编号仍编属于1960年,而在乐队技法上则属于创作晚期,可说是中期和晚期的“混合体”,此为一特例。
《江雪》中国的作曲家当中,朱践耳先生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交响乐创作是从花甲之年开始的,更让人钦佩的是,他的创作随着年龄的“老化”而越来越精彩:80岁的人还在写交响乐已经是旷世奇谈了,更何况他用的还是通常只有年轻人敢用的所谓的“先锋派”手法。朱践耳的交响乐作品,上关乎天地,下注重人性、人格和人的命运,所以他的交响音乐会称作《天地人和》。我觉得很符合他的意境和追求。我曾经听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奏他的《第十交响曲》(“江雪”),这是朱践耳先生迄今最新的一部作品,当然也是年龄最大时写的一部作品。听了以后,真是感慨良久。
“江雪”的题材取自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部交响曲在现场演出时,要求指挥家带领乐队与由尚长荣的吟唱和龚一的古琴演奏的预制录音同步进行。其中的自由乐段及摇板极难合二为一,而陈燮阳深谙此道,全曲自始至终融为一体,不露丝毫破绽,堪称一绝。笔者有幸欣赏了上海交响乐团先后在上海和北京的两次演出。似乎在北京的演出更为纯熟完美,特别是音响合成浑然一体。乐曲描述的那种超凡脱俗、清高孤傲的人格形象非常动人。作曲家将古琴和京剧吟唱的民族神韵与现代作曲技法、无调性和泛调性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感染力。作品既具有古朴、深邃的凝重感,又富于新颖独创的现代交响乐风格。日本作曲家高桥健治曾对用尺八、三弦这样的日本民间乐器与严肃音乐结合的做法持保留态度,认为这是西欧民族乐派的延续,他主张趋向更国际化,采用抽象的手法来打破地方性的限制。而团伊玖磨则提倡现代作曲家应该站在“纵”的(本民族音乐传统)和“横”的(西方音乐传统)的“交汇点”上考虑自己的创作。我不反对“用抽象的手法来打破地方性限制”,但对用民族乐器(包括民族吟唱)来丰富交响乐深表赞赏。这不仅会促进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而且也必将推动民族器乐演奏和吟唱艺术水平的提高。《江雪》在古琴部分采用“卡拉OK”式的演出形式,我觉得有点尴尬。这部作品无疑向中国现代歌剧、交响乐和室内乐的表演艺术家们提出了挑战。试想有朝一日,当《江雪》全部采用现场演出的形式登上乐坛时,那是何等令人神往的局面啊!
《江雪》更像一首交响诗。全曲的力度布局呈对称的橄榄形,3遍五言绝句的吟唱构成了乐曲的基本框架,首尾泰然自若、含蓄深沉,中间的一遍苍凉悲愤、气宇轩昂。远景——近景(特写)——远景对照鲜明。“千山”、“万径”、“绝”、“灭”的那种空旷寂寞、冷清幽僻的境界,乐曲的首尾皆有出色的描绘。倘若首段的力度增长再从容一点,而尾声的气息再悠长一些,其意境则更佳。

⑵ 泾县的交通

一、城市公交:
1路:短途汽车站——汽车站——农业大楼——苏红广场——皖南第一街东——农机管理局——畜牧水产局——二小——泾秀苑——幕桥——江南春天小区——纪村路口——山水新村——开发区各厂——国际花苑——宣城工业学校——开发区管委会——驾校——农民新村——华林汽贸——交警队——山水新村——纪村路口——江南春天小区——幕桥——泾秀苑——二小——畜牧水产局——农机管理局——皖南第一街东——苏红广场——农业大楼——车站
起始时间:起点短途汽车站首班6:30、末班17:15,每10至15分钟一班车。
3路:长途汽车站——急救中心——稼祥中学校——绿阳花园——行政服务中心——南华工业园——红星雅园北区——宣纸城——县政府——青少年活动中心——二中——中医院——荷花塘——邮政局——老医院———自来水公司—泾中——百元社区——百元新村——长途汽车站
起始时间:起点站长途汽车站首发班6:30、末班21:00,每10分钟一班车。
8路:县医院——阳光水岸——泾中——自来水公司——老医院——邮政局——荷花塘————中医院——二中——青少年活动中心——县政府——宣纸城——红星雅园北区——南华工业园——行政服务中心——威能电机厂——稼祥中学校——急救中心——长途汽车站——行政执法局——阳光水岸——县医院
起始时间:起点站县医院首发班6:30、末班21:00,每10分钟一班车。
二、城乡公交
(一)2路:县医院——丁家桥
途经站点:县医院——阳光水岸——百元社区——百元新村——长途汽车站——农业大楼——苏红广场——皖南第一街东——农机管理局——中医院——皖南电机厂——烈士陵园——水西景区——英特中学——三航局——城西工业园——园林牧场——枫坑——包村——周村——李园村——必胜桥——丁家桥
起始时间:起点站县医院首发班6:30、末班17:00。注:6:10接学生班车在短途站发车至园林牧场站,晚送学生17:30分为末班发车至园林牧场站。
(二)7路:惠康医院——昌桥
途经站点:惠康医院——兴业加油站(液化石油气灌注站)——红绿蓝纺织有限公司——贺村路农贸市场——急救中心——农业大楼——苏红广场——皖南第一街东——农机管理局——中医院——皖南电机厂——二桥加油站——下坊——高村路口——职高——汪家湾——南华职业学校——沁梦园山庄——昌桥——湖冲
起始时间:起点站惠康医院首发班6:40、末班17:00,6:20由短途站发车。
(三)5路:短途站——晏公
途经站点:短途站——长途汽车站——急救中心——贺村路农贸市场——红绿蓝纺织有限公司——兴业加油站(液化石油气灌注站)——三口社区——七里店——下窑——榔树口——茶冲路口——晏公小学——棠叶村路口——上石山村——下石山村——石山景区——巧峰村部——巧峰
起始时间:起点站短途站首发班6:50、末班16:30。注:5:50、6:20接学生班车在短途站发车,送学生班车17:30只到棠业村路口。
(四)6路:205停车场——蔡村
途经站点:205停车场——泾川名苑——宣纸城——江南春天小区——纪村路口——山水新村——轧钢厂——交警队——殡仪馆——老油榨——琴溪——洗马桥——渡槽——兰冲——兰村——蔡村
起始时间:起点站205停车场发班6:40、末班17:00。注:6:20班车在短途站发车至上湖。
(五)北贡线:短途站——北贡
途经站点:短途站(沿交通路)——皖南电机厂——二桥加油站——烈士陵园——水西景区——英特中学皖——园林牧场——周村——丁渡——靠山——保兴庄——云岭——岗山坦——管岭——外马村——北贡
起始时间:起点短途站首班6:10、末班16:30。
(六)赤滩线:短途汽车站——赤滩
途经站点:短途汽车站——汽车站——农业大楼——苏红广场——皖南第一街东——农机管理局——畜牧水产局——二小——泾秀苑——幕桥——江南春天小区——纪村路口——山水新村——武警中队——轧钢厂——交警队——回龙湾——老油榨——赤滩
起始时间:起点短途汽车站首班6:00、末班15:50。
(七)黄村线:短途汽车站——黄村
途经站点:短途汽车站——公路局——百园村叉路口——董村——秦坑叉路——西坑口——茗坑叉路口——黄村。
起始时间:起点短途汽车站首班6:20、末班16:30。
(八)茂林线:短途汽车站——茂林
途经站点:短途汽车站——公路局——百园村叉路口——董村——秦坑叉路——西坑口——茗坑叉路口——黄村——安吴——花林溪口——茂林。
起始时间:起点短途汽车站首班6:30、末班17:00。
(九)苏红线:短途汽车站——苏红
途经站点:短途汽车站——五里岗——兴业加油站(液化石油气灌注站)——三口社区——七里店——下窑——榔树口——茶冲路口——晏公小学——棠叶村路口——上石山村——下石山村——石山景区——巧峰村部——巧峰——乌溪——白华林场——周坑——白华——溪头——西阳——汀溪乡政府所在地。
起始时间:起点短途汽车站首班6:00、末班16:30。
(十)古坝线:短途汽车站——古坝
途经站点:短途汽车站——五里岗——兴业加油站(液化石油气灌注站)——三口社区——七里店——下窑——榔树口——摇头岭——程家冲——古坝。
起始时间:起点短途汽车站首班6:20、末班16:30。
(十一)汀溪线:短途汽车站——大坑风景区
途经站点:短途汽车站——五里岗——兴业加油站(液化石油气灌注站)——三口社区——七里店——下窑——榔树口——摇头岭——程家冲——古坝——沈村——罗坑——苏红——九里岭——汀溪村——大坑风景区。
起始时间:起点短途汽车站首班7:00、末班16:30。
(十二)马头线:205停车场——马头
途经站点:205停车场——泾川名苑——宣纸城——江南春天小区——纪村路口——山水新村——轧钢厂——交警队——殡仪馆——老油榨——琴溪——洗马桥——梅子饭店——古楼——施村涝——五里亭——马头。
起始时间:起点205停车场首班6:20、末班16:00。
(十三)桃花潭线:短途汽车站——桃花潭
途经站点:短途汽车站——皖南电机厂——二桥加油站——烈士陵园——水西景区——英特中学——三航局——城西工业园——园林牧场——枫坑——包村——周村——汀渡——靠山——毛田湾——南山岭——沙园——溪口——水口——桃渡——桃花潭
起始时间:起点短途汽车站首班6:30、末班16:30。
(十四)中村线:短途汽车站——中村
途经站点:短途汽车站——汽车站——农业大楼——苏红广场——皖南第一街东——农机管理局——中医院——皖南电机厂——二桥加油站——烈士陵园——水西景区——英特中学——三航局——城西工业园——园林牧场——枫坑——包村——周村——汀渡——靠山——毛田湾——章渡——清水湾——中村
起始时间:起点短途汽车站首班6:40、末班16:30。
(十五)厚岸线:短途汽车站——查济
途经站点:短途汽车站——汽车站——农业大楼——苏红广场——皖南第一街东——农机管理局——中医院——皖南电机厂——二桥加油站——烈士陵园——水西景区——英特中学——三航局——城西工业园——园林牧场——枫坑——包村——周村——汀渡——靠山——毛田湾——南山——沙园——文村——苏岭——包合——连溪——老潭——厚岸——查济。
起始时间:起点短途汽车站首班6:00、末班16:30。
(十六)孤峰线:205停车场——孤峰
途经站点:205停车场——泾川名苑——宣纸城——安天康城小区——象山公园——污水处理厂——职高——汪家湾——南华职业学校——沁梦园山庄——昌桥——孤峰
起始时间:起点站205停车场首发班6:30、末班16:30。
(十七)榔桥线:短途站—榔桥(黄田)
途经站点:短途站——兴业加油站(液化石油气灌注站)——三口社区——七里店——下窑——榔树口——茶冲路口——晏公小学——棠叶村路口——上石山村——下石山村——石山景区——巧峰村部——巧峰——乌溪——白华——榔桥。
起始时间:短途站6:30、末班16:30。
三、泾中公交专线
A线:老泾中—气象路—桃花潭西路—桃花潭东路—财富大道—乐业路—新泾中;
B线:女人街口—皖南第一街—环城东路—谢园西路—谢园东路—财富大道—乐业路—新泾中;
C线:老西门口—云岭路—红星路—环城东路—幕桥路—泾川大道—桃花潭东路—财富大道—乐业路—新泾中;
D线:老泾中—气象路—泾茂路—五里岗—山口社区—财富大道—乐业路—新泾中。
以上线路供参考,实际运行中,如有调整,以调整的线路为准。

⑶ 朱践耳的代表作有哪些

代表作有《朱践耳交响曲集》《曲集》《江雪》等
朱践耳(1922~),中国作曲家。原名朱荣实。安徽泾县人。1922年10月18日生于天津,自幼随家迁居上海。 关于朱践耳先生的世系,据朱氏谱谍资料及当地人的记忆,为安徽泾县榔桥镇黄田村“上五房”中第四房朱庆 (字昆彩)之后裔,祖父朱鸿度,父亲朱蓉初(名镜)。按朱氏派字践耳为“谱”字辈,原名荣实。其祖居宅今存泾县榔桥镇黄田村,即“敬修堂”。读中学时对音乐发生兴趣,朱践耳,这位从60岁开始创作交响曲的作曲家,在短短22年间雕琢出了10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交响乐作品,这些数字,可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1949年起担任过上影、北影、新影、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等处专职作曲1955年赴苏联入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60年毕业回国,在上海实验歌剧院任作曲。1975年调入上海交响乐团从事作曲。1985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

⑷ 泾县的教育

泾县幼儿教育约始于民国10年。最早为县城泾县高等小学内附设幼稚园,有专职幼儿教师和幼儿教学活动设施,初为1个班,后开2个班。抗战发生后停办。
民国18年,茂林镇吴氏私立养正小学内附设幼稚班,不久停办。民国29年,茂林福群小学(教会办)附设幼稚园1所,入园幼儿18名。民国34年,丰乐乡(今黄村乡)大康、王府两保联立国民学校(初小),附设幼稚班1个,招收幼儿21名。民国37年,溪头乡中心国民学校(完小)附办1所幼稚园,入园幼儿20名。上述各幼稚班(园)均时办时停。至解放前夕,泾县幼儿教育事业几成空白。
1952年春,泾县城厢小学开始附设1个幼儿班,招生40名,配教师1名。同年秋又增设1个班。同时马头、茂林2所完小各附设1个幼儿班。是年全县共有4个幼儿班,入学幼儿136名。
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下,多数小学均附设幼儿班,部分机关单位亦相继开办。有的农村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亦开设民办幼儿园。是年,全县幼儿班(园)增加到214个,入园幼儿增至5031人,专职教师增至210人。园舍设备大多简陋。后来多数农村幼儿班停办。
1959年,城厢小学附设的幼儿班划出,单独建立“泾县城关幼儿园”,分大班、中班、小班,共设8个班,入园幼儿200余人,幼儿教师7人。“三年困难”期间,除城关幼儿园外,农村公、民办幼儿班(园)全部停办。1966年,城关幼儿园改为“泾县城关第三小学”,全县幼儿教育复成空白。1975年撤并城关三小,恢复城关幼儿园,开设8个班,当年入园幼儿361人。
70年代末,较大集镇小学陆续恢复开办幼儿班,继后各乡及较大工厂都先后开办幼儿园(班)。1987年,全县有幼儿园6所,幼儿班140个(包括幼儿园设班),入园幼儿4028人,入园率为47.15%;有幼儿教师161人,其中民办教师106人。
1984年8月,县教育局和县妇联联合举办培训班,培训幼师100人。教学方面,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开设卫生、体育、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数、音乐、美术等8项课程,通过游戏、体育活动、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方法来完成教育任务。 普通小学清末废科举后,各地兴办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一月,泾县改建泾川书院“考棚”为校舍,设公办“泾县高等小学堂”1所。同年,在南乡凤村又设公办初等小学堂1所。翌年在城内杨树湾设公办初等小学堂1所。光绪三十三年(1907)增设公办小学堂2所:一在西乡大成都马村(今章渡乡),一在西乡十一都包村(今包合乡)。光绪三十四年(1908)增设公办小学堂3所:一在茂林潘村,一在上坊,一在北乡王村(今孤峰乡)。
民国建立后,学堂改称学校。初期,全县小学教育发展缓慢,新办小学以私立居多,时办时停。民国3年城关南门郑姓宗祠开办“私立郑氏小学校”,1年后停办。民国4年,全县公私立高初等小学校约10所,城关有泾川高等小学、“私立三隅初等小学”,茂林地区有潘村小学,凤村初等小学,厚岸有“柳溪初等小学”等。而城乡私塾数量仍较多,大部分学龄儿童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民国9年,县城沈姓一族创办“泾县北隅沈氏私立初级小学”,设1~4年级,开复式班2个,民国16年停办。
民国10年春,东乡黄田村朱侠骨鉴于家乡子弟失学者甚众,多方奔走募集基金,创办“泾县私立培风小学”。民国17年改办为培风初级中学,小学附设其内。民国7年,茂林吴氏宗族吴民乡改为“育英学校”10年改为“私立养正小学”。民国12年,水东翟氏开办“泾县西三区第一高初级小学校”。民国13年,泉北都(今昌桥乡)汪店村汪姓氏族开办“泾县北二区第一小学”(后改名“汪氏小学”)。民国17年,溪头都胡氏宗族开办“私立龙坦小学”。其中“泾县北二区第一小学”创办人汪彩成于民国14年曾获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发金质奖章。龙坦小学于民国28年曾获皖南行政公署嘉奖令。
此外,民国13年,泾县基督教中华圣公会借用城关金斗庐和会馆为校址,创办初级小学1所,名为“私立培德初级小学”,设1个教学班,校长由传教士兼任。民国16年底停办。民国18年全县共有小学33所。其中县立完小1所,私立完小14所,公立初小1所,私立初小17所,在校学生1332人,教职员工128人。是年新办“泾县三隅女子初级小学”,为泾县第一所女子小学。
民国21年,全县小学发展至62所。翌年减至55所,在校学生4335人。民国23年特大旱灾,私立小学基金无着,停办32所,全县仅存23所,共6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29人。民国24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要求各县在农村开办初级一、二年级的义务小学,称“短期小学”,普及农村学龄儿童两年制义务教育。泾县当年即开办“短期小学”15所,至民国26年发展至35所。抗日战争初期按照《安徽省各县乡(镇)保小学暂行规程》规定:泾县小学实行“四·二”制,初小四年修业期满,即作为义务教育终了。并按规定初级小学免收学生学杂费。民国29年1月,安徽省教育厅通令全省,实行“政、教、卫合一”制度,将小学一律改称国民学校,完小称乡中心国民学校,初小为保国民学校。并规定由乡、保长兼任校长。国民学校内设小学部和民教部。全县随即将各乡(镇)公、私立小学统一改名。短期小学并入保国民学校,有少数小学开办民教部。教会所办两所私立小学未改校名。一是茂林福群小学,系基督教圣公会所办,校长由其会长兼任,全校1~6年级,共设6个教学班,教徒和非教徒子女均可入学。
另一所是民国29年前后由天主教所办,校址设城关天主堂,校长由“神甫”兼任,实行男、女分班上课,全校有男、女生各1班。学生大都为教徒子女,学生上课前先作祈祷,并开设“读经”课,不久停办。
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由于人口增加,全县城乡小学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学校由75所增至143所,入学儿童由4706人增至10439人。抗战胜利后,小学渐有减少。民国37年底,全县小学共129所,学生8260人。翌年春除增加1所私立小学外,公立小学锐减,全县仅存66所,(乡中心国民学校22所,保国民学校44所),学生仅4084人(包括3所私立小学学生数);私塾仍有287所,学生3732人,塾师约300人。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全县小学。1949年暑期举办全县小学教师讲习会,经审定,继续任用为教师270人。后经调整,保留原完小28所(含私立2所),新办初小47所,总计在校学生5210人,教职员208人。至1965年,全县小学442所,在校学生25348人,入学率为76.6%;公、民办教师共1193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师生纷纷参加“造反”组织,停课“闹革命”,教学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教学受到严重影响。1967年下半年,复课闹革命,教材不稳定,不统一。同时实行“开门办学”,县城由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农村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干扰,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办学走向正轨。1983年,根据中央《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全县普及规划。规定在1985年以前全县普及初等教育。1984年4月至1985年6月,泾县人民政府先后分5批对全县36个乡、镇全面检查。1984~1985学年度,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6.65%;在校学生“年巩固率”为98.1%;“毕业率”为91.1%;12~15周岁少年儿童中的普及率为96.1%。1985~1986学年度,“四率”百分点均有增长。其中入学率为97.89%,普及率为96.44%,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规划。
1987年,全县小学普及“四率”又有所增长,儿童入学率为98.9%,年巩固率为99.7%,普及率为95.2%,毕业率为94.9%,升学率为75.8%。全县平均每万人中有在校小学生1098人。 普通中学民国17年(1928年),黄田培风小学朱侠骨校长募集基金,经省教育厅批准创建“安徽省私立培风初级中学”,为泾县创办最早的一所私立中学。民国19年增设女子职业染织专科班。民国29年增办高中部。
民国27年,凤村凤熙甫等为解决抗日战争发生后本地区小学毕业生外出升学困难,在本村怀候公祠创办“泾县邰阳培风学社”,招生34人,免收学费,补习初中课程。是年,原设宣城的“安徽省宁属联立中学”部分班级迁泾县茂林潘村办学,称“安徽省宁属联立中学泾县分校”。民国31年3月,由县财政支付经费,委托宁中泾分校代招初中、简师新生各1班附设该校,作为开办泾县公立中学之第一步。翌年2月单独建校,称“泾县县立初级中学”,校址设纪村,旋迁黄村。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入县城南门外郑氏宗祠。民国31年秋,厚岸乡老潭舒家创办“泾县私立震山初级中学”,为时2年停办,同年“泾县私立龙坦初级中学”亦在溪头都创立。该校系泾县籍人广东中山大学教授胡耐安与上海《文汇报》主编胡惠生抗日战争发生后回故乡(溪头都)期间倡办,以胡氏宗祠2000余亩田租收入为基金,以“溪上书屋”为校址。民国33年一度改为初级农业职业学校,35年夏停办。翌年春恢复,仍为普通中学。1950年春龙坦初中并入培风中学,8月,培风中学停办。
解放后,泾县人民政府接管泾县中学。1949年8月,泾县中学并入泾县简易师范学校作为附设的初中部。1950年8月改简师为“泾县县立初级中学”,简师学生并入宣城师范。是年在校学生302人,设6个教学班,教职员工31人。1956年在校学生达389人,工农子女占57%,分设8个班。1958年增办高中,改名“安徽省泾县中学”。同年在茂林潘村创办泾县茂林初级中学,后增设高中部,改名“泾县茂林中学”。1959年创办云岭初级中学和苏红初级中学。1961年,教育战线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停办云岭、苏红初中。1962年将泾县农校改为潘村初级中学;泾县工校改为包合初级中学,泾县师范学校(校址黄田)改为榔桥初级中学,1973年改名“黄田初级中学”。1966年春,全县共有4所中学,在校学生989人。其中初中897人,高中92人,教职员工139人,其中有公办教师71人,民办教师11人,职工57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中学陷于瘫痪。“武斗”中,泾县中学一度成为武斗据点,校舍遭破坏,图书仪器损失严重。
1969年,芜湖市第十中学下迁来泾县,分别安排在章渡、云岭、中村、太园、昌桥、孤峰、童疃7个公社初级中学任教,实行“开门办学”。同时,其余各公社有的自办“五七初级中学”。至1970年,全县有初级中学28所,完全中学2所(泾县中学和茂林中学)。在要求“读中学不出公社”的口号下,1975年,全县各中心完小普遍“戴帽子”开办初中班,不少生产大队还开办民办初级中学,或几个大队“联办”初中。其时,安吴、琴溪、水东3个公社初级中学又“戴帽子”增办高中班。至1976年,全县除“戴帽子”高、初中班外,已有初中30所(每个公社1所),完中7所。师资多数从小学教师中提拔,或增加民办教师充任。高中生教高中、初中生教初中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学设施也都十分简陋。
1978年,城关公社初中增设高中,改名“安徽省泾县第二中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中等学校调整、压缩。1980年撤销昌桥中学和潘村中学高中部,增办泾县第三中学。1983年又改第三中学为“安徽省泾县高级农业职业中学”。
1982年停办章渡、黄田2所中学高中部;停办全部联办初中和各校附设的初、高中班。
1987年,全县有初级中学31所,在校学生13786人,毕业生2983人。教职工1023人。有完全中学3所,在校高中学生1536人,毕业生233人,高中教职工98人。厂、矿有初中2所,在校学生192人。是年,全县平均每万人有在校初中生400人,在校高中生44人。城关镇达到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
民国期间,泾县青年学生入高等院校者约300余人。其中有的还出国留学继续升造。
建国后,全县升入大专院校就读人数逐渐增多,1960年前约100余人。1958年泾县中学增办高中。
1961年至1965年共5届高中毕业生156人,升入高等院校70人。“文革”期间,上大学实行推荐“工农兵学员”制度,其数不详。
1978年春恢复高考制度后,每年均有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考入高等院校。
自1982年至1987年,全县考入大专院校420人。

热点内容
南京地理位置优势 发布:2025-05-25 05:53:49 浏览:447
初中语文特点 发布:2025-05-25 05:50:43 浏览:385
乒乓变奏曲教学反思 发布:2025-05-25 04:57:59 浏览:873
铝合金焊接视频教学 发布:2025-05-25 04:57:56 浏览:460
师德与师爱的重要性 发布:2025-05-25 04:37:59 浏览:838
刘备S8教学 发布:2025-05-25 02:33:06 浏览:544
板块式教学设计 发布:2025-05-25 02:19:15 浏览:425
假如我是一名老师作文 发布:2025-05-25 00:20:48 浏览:686
五行掌教学视频 发布:2025-05-24 23:36:57 浏览:545
南通历史天气 发布:2025-05-24 22:46:20 浏览: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