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校园招聘
国外产品的校园之路
本月以阅后即焚功能起家的SnapChat已向纽交所提交IPO申请,预计3月1日其母公司Snap将会公布上市发行价,并且在3月2日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该公司将成为第一家依靠一款手机软件走向上市的互联网公司。这家阿里参投过的企业,目前计划以250亿美金的估值募资30亿美元,这是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以来科技界最大的IPO项目。而SnapChat上市被视作是低迷已久的科技产业走出寒冬的复苏信号。
笔者翻阅SnapChat的创业故事:大学生创业、起初不受关注、因某个功能迅速蹿红、拒绝巨头的收购、最终独立IPO成就数个亿万富豪。而结合笔者之前去硅谷游学的感受,发现SnapChat的创业故事跟大多数硅谷公司并无本质不同,如谷歌、Facebook等公司均是如此。并且FaceBook最初也是从校园市场起家的,似乎依托校园诞生,不断优化产品,最后走出校园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国外互联网产品的发展路径。
反思国内校园市场
我们在国内谈到校园产品,至今让很多人脱口而出的还是校内网,校内在如日中天的时候转型人人网,虽然成功在纽交所上市,并在11年上市之初市值还超越优酷、网易、新浪,在当时的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中仅次于腾讯、网络,但是好景不长,由于QQ的存在,再加上自身的原因,最终错失了发展成“中国版Facebook”的机会,现在人人已沦落为类似雅虎的投资公司了。而笔者复盘近几年的校园市场,似乎每年都有着一个风口,2013年校园外卖爆发,饿了么全国扩张、美团入局成立美团外卖,各地区高校为主的外卖订餐平台大量出现;2014年校园分期爆发,多家校园分期平台将继成立,而其中已趣分期、分期乐领衔,当下趣分期母公司趣店集团已筹备近期赴美上市;2015年校园云超市爆发,59store、8天在线、俺来也等公司浮出水面,全国扩张,如今8天在线走出校园,已在南京地区开设数十家线下便利店;2016年共享单车爆发,ofo成为了下半年最炙手可热的创业项目。
2016年全国大学生的总消费已超过五千亿元,而笔者上次听“独角兽捕捉手”朱啸虎老师的一场分享时,其谈到当年投饿了么时,并未计算饿了么进入校外市场的收益,因为仅校园外卖而言,就足够支撑起一家A股上市公司了,而如果一家公司专注校园市场里的一个细分业务,一年吃下两三个亿,也足够在国内创业板上市。于是校园这个市场,吸引着前赴后继的企业入局,再加上“双创”政策在校园里的推动,大学生创业者自然的从身边市场入手,于是近两年国内校园市场经历了一轮快速升温,但随着资本寒冬的到来,作为从业者,笔者很清晰的感觉的2016年的校园市场一路呈现降温趋势。回顾2015年的暑假,笔者在武汉组织的全国首届校园市场论坛,七十余家企业校园负责人莅临现场,除了微博、乐视、新东方、喜马拉雅等企业外,其余也都是拿到A轮融资以上的校园领域创业公司,可在2017年还活跃于校园市场的,已经寥寥无几,想到如此,心中无比的心酸,半年前我还忍不住写了篇文章《校园市场是个伪需求?》以此来证明,这个真实存在的,具有3000万的人的细分市场。
认知校园市场
我们从数据层面分析,在国内的校园市场中,历年投入最大的非三大运营商莫属,但是其内部对于校园的支出与收入却是用两张表进行呈现,如果并为一张表,实为亏损。在整个校园市场中,当下获得持续性盈利的企业,根据笔者的归纳为三大类,培训、广告、招聘。
教育培训对于学生用户,无疑是天然的契合,学生除了校内的学习,无论是对于考证、升学、公务员培训,还是职业技能类、兴趣爱好类的培训,都充满了选择的可能性,我们实地的进入校园内的线下场景,看到量大且长期的宣传都为各类培训机构。而学生作为没有太大赚钱能力的消费群体,教育培训的相关花费,比其他类型的消费能够更好地转嫁给家长去承担。虽然近几年在线教育兴起,笔者也相信这会成为将来的学习趋势,但短期来看在线教育的学习效果与体验并不够理想,主流平台上录播的视频课程,学生观看完成率不足5%,可见培训业务,有很大的切入机会。
由于大学生消费需求的历年增长,并且使用各类分期工具进行超前消费,各类企业都无法将这个市场视而不见,尤其是大学生能够一定程度的体现出未来年轻群体的喜好,这点让大型企业都不得不去重视。一家不以校园为主业且不曾想好战略布局的企业,在笔者看来是没有必要搭建校园市场部门的。如同宝洁、可口可乐每年巨大的广告投入,也不会考虑自己去干一家广告公司出来。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做,于是各类校园广告公司就应运而生了,如以校园线下场景切人的妙策、三人行,以校园线上新媒体切入的掌上大学等,另外还有大型广告公关公司成立了校园业务部门,如蓝色光标旗下的蓝色未来,以及各地区域性的校园传媒公司、大学生广告相关的创业团队等数不胜数。对于校园广告公司而言,需要长期思考的一点则是,如何用更低的成本帮助广告主获取更大的有效曝光,乃至产生一些效果转化。
招聘领域或许不必多说,一方面是学生的直接刚需,即使短期选择升学,也是需要最终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的刚需,绝大部分企业都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注入。而雇主与应聘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以中间平台以及猎头,就有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笔者之前与前程无忧、智联的朋友沟通,由于校园招聘在公司里非主营业务,而大量工作都需要高校线下落地,因此也有少许抱怨,认为一直做着最苦最累的活。近两年在校园招聘领域,还有个较为明显的趋势,就是95后开始进入职场后,呈现出极高的跳槽率,以往的招聘收费策略越来越不被雇主所接受。我们放大到招聘的全局,本周二,智联招聘公布16年第四季度财报,净亏损人民币520万元,而上一年同期的净利润为6170万元;无独有偶,前程无忧在16年第三季度的财报中利润也同比下滑了35%,种种数据的表明,招聘领域似乎充满了创新切入的可能性。
以往的文章,我都是从校园现有的各细分类目进行分析,而本文我尝试从校园市场中长期盈利的细分类目进行反推,反而得出一些思考。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校园用户对于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很高,也具有明显的群聚效应,极高的人口密度,很利于快速传播,于是校园用户成为了互联网产品很好的试验田。并且对于具有创新意识的年轻创业者而言,校园离其较为接近,这也是校园被选择的原因之一。但是这些新产品是否抓住了学生用户需求,并且满足需求后,能否实现商业变现,都是需要值得思考的。比如我之前负责运营的超级课程表,日活用户高达三百万,但过强的工具属性,却导致在变现的道路上,难以探索出一条光明之路,非常可惜,只能暂时以广告业务支撑,再继续挖掘其他的盈利点。而类似鼎盛一时的兼职猫,确实瞄准了学生兼职的强需求,但是在变现上,也只能向广告、招聘业务靠拢,可见以上列举的三大业务形态,为大多数校园产品的最后出路。
当然如果产品能够从校园起家,获取种子用户后,走向校外,则又是一种形态。笔者也思考过,除以上三种类目外的校园产品,其实也不得不走出校园,如外卖、共享单车、乃至社交,如果饿了么、ofo、Facebook等,如果其不走出校园,一旦同类校外产品占据市场后,发起对校内市场的冲击,其实难以抵挡,毕竟校内外市场还不在同一个量级。
2017年,我想校园市场一样不会安静,可能是以上三个细分领域,被某创业公司抓住机会;也可能是某个产品能够迅速崛起,走出校园,一切让我们拭目以待。
❷ 校招开始了,想问问TCL多媒体怎样
可以。TCL多媒体是TCL的王牌产业。近些年,在国际市场表现也非常耀眼。新媒体的实力还是很不错的,校招生进去会有很多历练机会,用我新媒体同事的话说:会很“见世面”。你做万物互联,能没有屏幕这个入口么?不管是软的还是硬的。T C L 比华为还早成立呢。
❸ 2017年北京奇虎360去哈尔滨工程大学校招吗
你好朋友这个不好说,现在还离那会差的远。
❹ 央企工资低民企待遇高我该如何选择
国企和民企,如果两边工资是一样的,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国企那种相对安逸的环境,但是事情总有例外,有的人他就不喜欢安逸,宁可自己在外面拼搏几年,即使是到时候混得不好,也决不后悔。
打开网络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不过现实却不是如我们所想的那样,总体来说,国企的工资相对来说会比民企要低,这个时候,对于有的人来说,要做出选择就有点困难了。
但是,小编最近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大部分人依然会选择工资更低的国企,而不是去工资相对稍微高一点的民企,这是为什么呢?结合调查,小编总结了3个最主要的原因,的确是非常现实。
1、工作稳定。相比起很多民企来说,国企的工作环境相对要稳定得多了,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加班工资补贴之类的收入都比较正规,其次是无论招收或者是解聘一个员工都会有正规的流程,一般来说,不犯重要错误,只要你进了国企,相当于是为自己买了一份大保险,直接可以干到退休了;
2、福利待遇好。这个相信大家都是认同的,国企的福利待遇与事业单位无异,他们有的,国企基本上都有,但是对于很多民企来说,放假能按法定日期就很好了,而像其它那些节日礼品、年终奖这些的话,那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有,那么你就是幸运的,如果没有,也不要羡慕别人,不把抱怨公司,因为你得相信有更多的人比你过得更差;
3、对于我们国人来说就是一个面子问题。当别人问你做什么工作时,你说自己在几万人甚至更大规模的国企上班时,绝对要别你说在一些小工厂上班要不面子的多,现时这样的面子并不仅仅局限在你这,更多的是也让你的父母有了面子。
但是话又说回来,国企真的就没有弊端吗,其实不然,通过分析,我们也能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在国企里面工作,一个员工有没有后台,对于他的提升绝对是非常关键的;
2、国企里的各种规章制度繁琐,各种事情都要走流程,要是面对一些比较紧急的事情,可能真的会让你急得发疯也不一样;
3、在国企那样的安稳的环境下,人是会被慢慢同化的,那么到底是否能否学到有用的技能,能学到为以后奠定基础的经验,这个就完全取决于个人了。
所以这么来看,到底该怎么选还是得个人来决定,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这句话也同样适用的我们的择业之上。
对于上述所说的,小编只能说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局限想法不同所以才会造成这样的趋势,但是我们也不能去否认别人,并且试图却改变别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毕竟命运最终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