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扬州中学
㈠ 1902年的大事记
1、清廷准许汉满通婚
到了光绪朝,汉满两族因为长期的杂居,早已没有什么纯正的满人。但是“满汉不通婚”的规定仍然十分严格。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但经历山摇欲坠原本强烈抵制变法的慈禧太后也开始推行较之前更为彻底的新政。
西太后(慈禧)1901年在西安宣布“变法”开始,几年中清朝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其中包括满汉通婚。
1902年2月1日(清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清政府选派八旗子弟出洋游学,再次宣布准许了满汉通婚。
2、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签订
《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陆续从北京撤走,交收东三省事宜再次提上日程。沙俄一再制造借口,不肯从东北撤兵。
东北人民展开武装抗俄斗争,英﹑美﹑日等国也以利害冲突,出面干涉,德国、法国也表示反对,要求俄国从东北撤兵。
沙俄在国际的强大压力下,被迫于1902年4月8日在北京与清政府订立《交收东三省条约》。共四条:
①东三省各地“一如俄军未经占据以前,仍归中国版图及中国官治理”。
②“如果再无变乱,并他国之举动亦无牵制”,俄国军队在一年半内分三期全部从东北撤走。
③俄军撤退前,清政府在东北“不另添练兵”;撤兵后,驻东北军队人数应随时知照俄国;
④俄国交还山海关﹑营口和新民厅沿线铁路后,清政府应给予“赔偿”。
3、山西大学堂成立
1902年初,山西巡抚岑春煊即遵朝廷谕旨将令德堂改设为山西大学堂。委派山西候补道姚文栋为首任督办(相当于校长)。
高燮曾为总教习,谷如墉为副总教习,以太原文瀛湖南乡试贡院作为临时校址,接收晋阳书院和令德堂学生,正式开学。由此山西大学堂正式成立。
4、爱德华七世被加冕为英国国王
女王驾崩后爱德华继位为王,在位期间大力恢复因女王长期孀居而显得黯淡的英国君主制度之光荣。身为极受爱戴的君王,1903年他在巴黎的访问中为“英法协约”奠定基础。
5、袁世凯创立北洋军医学堂
1902年11月,袁世凯聘请日本驻军医院的院长陆军二等军医正平贺精次郎为总教习,以徐华清担任总办。
专门培养北洋陆军军医为目的,最初学生为四十人,从天津附近居民中招募。最初地址在天津南斜街原浙江会馆馆址的中国房屋充任校舍(天津东门外海运局旧址)。
从同年十二月开始授课,以后学生每年增加,校舍感到狭小,所以到了1906年6月,在海河北岸的河北新区黄纬路盖建新校舍,同年十二月竣工,学校搬迁。
新校舍是欧式楼房,能容纳二百名。现有学生一百五十名,分为三个班。在1907年2月,第一期毕业生三十五名,全都担任官职,配属北洋各镇。
学校因为抗战和内战几经迁徙、更名,所以鲜为人知,学校也失去最初的面貌,而且人们经常把它和保定军医学堂相混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1902年
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学术委员
【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共计18人,按姓名拼音排列】
柴纯青(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社长)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程方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贾西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康 健(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前北大附中校长)
史静寰(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
王 烽(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主任)
王 丽(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王 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江苏扬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
文东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谢 湘(中国青年报前副社长)
谢小庆(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袁桂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
袁连生(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朱永新(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
朱小蔓(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郑新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
㈢ 陈延熙的生平简介
陈延熙,1914年12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建湖县。他天资聪慧,富正义感。
1932年毕业于扬州中学,同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时值“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危亡之际,他开始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先后协助过胡乔木、陶铸同志工作。由于反动当局的迫害及工作需要曾辗转就读于山东大学、金陵大学,因此延长了学业,至1941年毕业于金陵大学获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从事烟草病害及水稻抗胡麻斑病育种研究。
1942年起在金陵大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从事真菌生理研究,于1944年获硕士学位,毕业后转赴铭贤农工学院任讲师,讲授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学及微生物学。
1946年赴四川大学执教植物病理学,同年秋至北京大学农学院任讲师,讲授植物病理学及植物病害防治原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当年12月成立北京农业大学,陈延熙任植保系副教授,为本系及外系大学生开设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等课程,同时开展大量研究工作。
1957-1960年,陈延熙作为访问学者,赴原民主德国植物病理研究所进修,在此期间,他还在原联邦德国的哈莱大学等单位作短期访问和研究。
1961年春回国后,接替林传光任普通植物病理学教研室主任,招收研究生,并担任培养进修教师工作。
在“文化大革命”时,他心身受到极大摧残,罹病在身,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众多困难,完成了美国科学院编著的《植物病害的发生与防治》一书的翻译。
1979年,他主持筹建成立了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室,任研究室主任,后继任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所长。
陈延熙以渊博的学识、创造性的工作和深刻的辩证分析能力为同行所称赞。他历任北京市植物病理学会、华北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曾先后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7项、专利奖1项,1983年被评为农牧渔业部部属重点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师。
㈣ 我上海户口,在扬州上的小学初中,现在准备在扬州上高一,那么高考怎么办
您好,扬州百问 知道团队为您解答!
我依稀记得像北京这些地方的外地学生目前都可以不用回原籍高考,直接在本地就可以参加高考,不清楚扬州是否也是这样,关于你的问题可以直接向扬州市教育局 http://bbs.yznews.com.cn/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379 咨询下
㈤ 全国著名的高中有哪些
想到高考我首先就想到了衡水中学和毛坦厂,这两个学校绝对是首屈一指的,每年的高考这两个学校都是风光无限的,高考取得的成绩也好,升学率也高,但是这两个学校的背后承载了多少学生的心酸和辛苦。
衡水中学我觉得还好一些,只是管理的太严格了,都是军事化的管理,但就像是管理机器一样。这里的学生每天都是学习,读书,从来没有说玩是什么。我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没事的时候还会玩会手机,但是在那里是绝对的大忌的,根本就没有你玩的时间,也不给你玩的机会。我在电视上看过对于衡水中学的一次采访,真的是都在学习,去食堂吃饭在拿着书,去操场也是拿着书,军事化的跑步,整齐划一,可能这也是升学率的重要原因,因为人家一直在学习,但是对学生的伤害也是很大的。
毛坦厂这个就不用说了,被人誉为“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我觉得这根本就不是学校了,这真的就像是个工厂,里面的学生都像是机器一样,每天在重复着一件事情就是学习,根本没有其他的事情。我听我体育老师讲过,他跟一个朋友去看朋友的小孩,进去之后教室里面坐的满满的,他朋友叫孩子出来,然后问生活学习什么的,那孩子就是一直低着头,问一句,答一句,其他的话没有。他朋友给孩子生活费,孩子接过了就装兜里了,也没说话,然后就回班了。回去的路上我老师就跟朋友说,要不然就让孩子转学吧,才进去没多长时间,就变成这样了,真的是不忍心,后来也不知道咋样了。但是毛毯厂的升学率是很高的,而且考的分数还是很高的。
这些学校都是各有利弊的,看你侧重什么吧,反正我是不喜欢这种学校的,我还是觉得上学不是为了成绩的,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健康成长也是最重要的。
㈥ 开国大将栗裕的夫人
楚青(1923年3月—2016年2月21日),原名詹永珠,祖籍江苏省扬州市。 父亲詹克明是一位银行家。
楚青小学毕业后,考取了省立扬州中学。1937年12月,扬州沦陷后,就读于上海省立扬州中学沪校班。后于1938年在皖南参加新四军。进入新四军教导总队第八队、新四军军部速记训练班学习,1939年3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1年,18岁的楚青与34岁的粟裕在新四军司令部结为终身伴侣。
㈦ 在上海上学 和 在扬州上学 哪个好
大学的话很明显上海更有优势啊~
复旦,交大,上海财经不都很出名么?
复旦是我第2想读的大学~
上海很繁华,美女也多,可能是那里的水土好.
不过扬州没去过,不知道怎么样.
㈧ 粟裕大将之妻是否建在
健在。
楚青,原名詹永珠,出生于1923年3月,祖籍江苏省扬州市。
父亲詹克明是一位银行家。
楚青小学毕业后,考取了省立扬州中学。1937年12月,扬州沦陷后,就读于上海省立扬州中学沪校班。后于1938年在皖南参加新四军。进入新四军教导总队第八队、新四军军部速记训练班学习,1939年3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1年,18岁的楚青与34岁的粟裕在新四军司令部结为终身伴侣。
㈨ 粟裕妻子楚青简介 楚青子女都有谁
楚青(1923年3月—2016年2月21日),原名詹永珠,祖籍江苏省扬州市。 父亲詹克明是一位银行家。
楚青小学毕业后,考取了省立扬州中学。1937年12月,扬州沦陷后,就读于上海省立扬州中学沪校班。后于1938年在皖南参加新四军。进入新四军教导总队第八队、新四军军部速记训练班学习,1939年3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6年2月21日上午10时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有两个儿子分别是:粟 戎 生 和 粟 寒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