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三角地
⑴ 课文《丁香结》用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段落是哪一段
是第一到第三自然段: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人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作者写了城里、城外、斗室外以及雨中的丁香。
颜色:白色、紫色。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形状:“十字小白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
⑵ 丁香结是一篇散文坐着看到看的格外繁茂的丁香花联想到什么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白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⑶ 什么叫三角地
三角地,位于北京大学校园内,毗邻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面积不足10平米,因形状呈三角形而得名。这里,曾经是大众发表见解,表达观点的民主阵地。随着时代的变迁,三角地再也看不见大字报了,有的,只是海报。在这里可以发现北大所有的讲座信息,是北大人接收资源的一条途径。2007年11月,存在了几十年的北大三角地信息栏被拆除。校方称信息栏商业信息过多,此举为环境整治的需要。在北大它是一个信息集散地 各个协会的海报在这粘贴 当然也有一些住房之类的广告 它是燕园文化的一个活跃部分 现在已成了校园中心的代名词。
参考资料 http://ke..com/view/610930.htm
⑷ 《丁香结》 宗璞赏析,给高分,帮忙啊!!!!
一、作品赏析
宗璞散文的特点是清新轻盈,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是很贴切的。宗璞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在一个中国哲学家庭受到传统哲学文化很深的熏陶,然而,她的散文创作却不是引经据典的那种文化散文,而是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之上的从笔端流出的心灵之语。《丁香结》正是这样的作品。
不管怎么说,从古到今,丁香在文学作品中大多象征着高洁、美丽而又哀婉的事物。有多少诗人,都曾经用丁香来写“愁”啊,所以,就给人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仿佛丁香花就只能哀愁一般。或许,我也是先入为主了啊,因为看了太多关于丁香与哀愁的诗篇,所以,潜意识中就以为丁香花只能代表哀愁了。
一直以来,丁香花都代表着一个固定的意象,那就是愁思情结,一般来说,我们称之为“丁香结”。那么,为什么会有“丁香结”这样的说法呢?那是因为,古人发现丁香花蕾结而不绽,就好像是人的情结一般,所以,就取了一个名字,叫“丁香结”。自此以后,丁香结,就成了愁思的代名词。
二、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中共党员,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2018年,其作品《北归记》获得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 。
三、原文及出处
1、《丁香结》是作家宗璞的一部散文集。
2、摘录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1]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住了断续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混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在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4)校园三角地扩展阅读
一、作者自述
常写游记的原因在喜欢旅行,喜欢与山水相亲。山水于我是朋友,是知音,给我灵气和想象,却限于体力,浅尝辄止者多。
苏辙曾云:“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有奇气。(太史公走遍天下,遍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豪士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荡有奇气。)”名山大川一句是向自然,我足迹有限;与豪俊交游一句是向社会,也更感欠缺。
统而言之是要有阅历,枯坐斗室,未免干瘪。二寸象牙上的雕刻不管怎样精细,总觉拘束。何况只是粗粗有个模样儿呢。集子以篇名名,曰《 丁香结 》。我虽孤陋,尚知生活中多的是难解的结,也许有些是永远解不开的,不过总会有人接着去解。
《 丁香结 》所收文字原截于一九八五年底,于八七年春排印时又收入八六年所写的两篇。八一年至八六年之散文统归于此矣。
二、背景
宗璞始终都生活在中国高层的知识分子群中,与他们学业的专攻,崇高的操守,事业成就的欢欣,以及家国危亡的忧患深深地纽结在一起。
宗璞本人五十年代初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来在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工作,得到不少文学界前辈的帮助。1960年以后,一直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编辑和研究。而她生长的门第又是世代书香,父亲、姑母等都是全国著名的学者。
命运之神对她优厚有加,一下子便置她于中国最深厚的文化渊源之中。因此,人们不难看到她的创作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知识阶层的气质、情操以及生活方式,或隐或现的,然而又是千丝万缕的联系。
⑸ 北大校园有什么景点
1.西门
北京大学的西校门是1952年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成为新的北京大学之前,燕京大学主校门。校门两侧有两头石狮。这座校门是由燕京大学校友捐资修建,故而又称之为校友门。燕京大学有着众多杰出校友,其中包括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黄昆院士,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著名医学家吴阶平院士等等。历史上的燕大至今仍是北京大学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今天的北大有着深远的影响。
北大西门上面挂有北大校友,曾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过的毛泽东同志亲自为北京大学书写的校名,他所书“北京大学”四个字苍劲有力,气势雄浑。今天这座北大西校门仍然是北大师生进出北大的重要通道之一,它所正对着的是蔚秀园北大教工宿舍区;而每到节假日全国乃至全世界慕北大之名而来的人民常常在这里驻足留影,做为他们来到北京大学的存照。今天,北大西门已经成为了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未名湖之于北大的意义,似乎汉唐之于中国一样。
3.未名湖
未名湖之于北大的意义,似乎汉唐之于中国一样,除了它本身所固有的美丽之外,更多的已经凝结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象征。未名湖是北大的灵魂,作为一种表征北大的意象而深入人们的脑海之中。
未名湖很静。她安然地躺在燕园之中,周围起伏的地势与湖岸交接形成的流畅的线条,将未名湖勾勒得如同一块温润的软玉。湖畔杨柳依依、曲径通幽,则使她显得更加淡泊宁静。
未名湖被未名北路和未名南路合抱,沿北路东去,漫步湖边,可以体验到未名湖美丽的神韵。风过无痕,水面上却泛起粼粼波光,湖周围树木葱茏,春天鹅黄、夏日浓密、秋季金黄灿烂,季季各有不同,但未名湖的神韵却不会变。到了冬季,未名湖上坚冰成型,湖面上就是滑冰人的天下了。每天下午,无数校内校外的滑冰爱好者齐聚湖面,偶尔会排成长队,也间或会撞成一团,一时间欢笑声、尖叫声齐齐响起,那青春飞扬的景象,哪还有半点冬日的寒意。
燕南园因位于燕园的南部而得名
15.燕南园
燕南园因位于燕园的南部而得名,占地48亩,主要作为燕大外籍教室的住宅,按照当时所有中外教室住宅的编号顺序,燕南园的住宅被定为51号到66号,这一编号从燕大到北大,一直没有变更。今天,在某些宅院的门口,还能看到黑底白字的木门牌,无言笑视着岁月的沧桑。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扩大校园,燕南园西墙的北端向外延伸,于是又有了一个新的宅院,编号为50号。
燕南园的建筑以“洋式”为主,多为两层小楼,附带一个小花园。室内装饰业具有典型的西洋风格:铺设木地板,楼梯设在屋内,屋里有供冬天采暖的壁炉,上下两层楼各有独立的卫生间。
博雅塔和它周围的松柏以及波光荡漾的未名湖构成燕园的一大景观
2.博雅塔
博雅塔,是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建筑杰作。它在未名湖中的倩影深印在北大莘莘学子的心中。博雅塔位于未名湖东南的小丘上,是仿通州燃灯古塔、取辽代密檐砖塔样式建造的。它原是校园供水水塔,其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乃燕园构建的神来之笔。
巍峨的博雅塔和它周围的松柏以及波光荡漾的未名湖构成燕园的一大景观。由于建筑位置的巧妙,在北大内外,从梁柱、古树之间,时见它的身影,更增几分秀丽神奇。 博雅塔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地站在湖畔,纵观着风云变幻,那紧锁的塔门,就像这位老人紧闭的心扉,包含着人生的悠悠岁月。
古典的外表与内部现代化的舒适融为一体
4.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是中国古典风格与现代风格的一个很好的结合,古典的外表与内部现代化的舒适融为一体。北京大学图书馆目前藏书近600万册,规模仅次于国家图书馆,是中国第二大图书馆,在亚洲各大学图书馆中排名第一。北大图书馆有着悠久的历史,革命前辈李大钊先生曾任这里的馆长,毛泽东同志早年也曾在这里工作过。在馆中很多古典书籍中,还可看到李大钊、胡适等先生当初作的笔记。整个图书馆采用中央空调系统,暖气良好,真正是冬暖夏凉、窗明几净,是北大师生读书的好地方。
提醒:图书馆凭证进入,校外人谢绝参观,嘿嘿,在外面拍照留念吧。
来到燕园的人们,一定不会错过钟亭
9.钟亭
来到燕园的人们,一定不会错过钟亭——那个坐落在未名湖西岸小土山上的小小的六角亭。之所以说不会错过,是因为小土山的位置极佳,北面临湖,正对着北大人极为熟悉的翻尾石鱼;南面土山脚下就是乾隆诗碑,诗碑西面不远处,就是蔡元培像,蔡元培像与乾隆诗碑中间夹着一条小径,小径通向湖边。
钟亭,有钟有亭。亭——圆顶六角,上有彩绘;钟——古色古香,下端铸成八瓣荷花状,像姑娘们穿的裙子。钟体下部雕刻的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和从海面喷薄而出的旭日。钟体上部是十二对腾舞滚动的蛟龙戏珠。两条粗壮的青龙铰连成的钟耳悬挂在亭顶的一条横木上。此外,钟体上刻有八卦的图案,还有满汉两种文字写着:“大清国丙申年捌月制”。按此日期算来,从大清国丙申年,即1896年,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这钟竟比“京师大学堂”诞生得还早些!
蔡元培像
13.蔡元培像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早年组织光复会,后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6-1927年间任北京大学校长,为北京大学的发展和中国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毛泽东同志曾赞誉他:“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铜像是北京大学七七、七八级毕业生捐赠母校的,由著名雕塑家曾竹韶教授创作,北京钢铁学院、首都钢铁公司协助铸成。
春秋时节,和风煦日,这里是很好的休闲之地。
6. 静园草坪
静园草坪是目前燕园内最大的一块草坪。春秋时节,和风煦日,这里是很好的休闲之地。同时,它还是北大师生们一个重要的课余活动场所,北大百年校庆时的文艺晚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有一名北大学生这样写道:“这里曾经是高晓松那帮拿把破吉它到北大糊弄小女生的主儿极尽能事的舞台,更是我们北大人读书休憩的好地方。很多北大的情侣相识、相约、相恋在东草坪,他们对这块草地的感情更深厚。”
三角地最多的是铺天盖地的各种海报,多向交往着各种信息,学术的、学习的、商业的……
5. 三角地
北大有名的三角地在五四大道的大讲堂旁边。三角地最多的是铺天盖地的各种海报,多向交往着各种信息,学术的、学习的、商业的……三角地也是北大学生社团进行宣传和展示活动的地方。学生社团活动是北京大学的一大特点。北大学生社团众多,被戏称为“百团大战”。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学生登山协会山鹰社、学生社团爱心社、自行车协会等。北大学子们尽情在各种社团中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结交新的朋友,学习新的技能。
⑹ 求推荐一些描写校园生活,或者发生在校园的故事的一些电影,要国产的。谢谢啦!
很多啊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蓝色大门》《同桌的你》《致青春》《青春派》《全城高考》《毕业那年》《我们都是坏孩子》
⑺ 请教清华北大校园历史建筑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
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
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
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
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战争开始前,协约
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
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
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
打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反映在战争
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前提。德国为避免东
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
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
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
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迁回,从背
后打击法军主力。
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
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
奥匈帝国的战争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与俄国作战,同时又对巴尔干地区的
塞尔维亚、黑山作战。法国的战争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部地区,视战局发展情
况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反击德军入侵。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并封锁奥匈帝国海军于亚得里亚海。俄国的战争计划富有极强的进攻色彩,准备
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计划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
重担推给法国和俄国,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海军则用于保障英国及
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海军,伺机与敌舰队进行争夺
制海权的总决战。
综观各国战争计划,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于争夺本国
利益,各自为战,各军种也是单独作战。因此,各国没有很好协调陆军和海军的行动。
盟国之间也没有制定总的联合作战计划。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
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
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
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
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
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计划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
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脏
地区进军。9月,法军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
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行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但9—10月,在法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
作战。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
河一带。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
规模进攻,德军失利。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
了远东战场。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战局更
趋复杂。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在这一阶段,英德海军的海上军事行
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
双方围绕着封锁与反封锁,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军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英法
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恢复元气。为了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
它们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
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尔后打败英法。1915年1—3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
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德国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国
战线中部发动了著名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
企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国宣战,在奥匈
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同年10月,保加利
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几次规模不
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其
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
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
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国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
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军队的防线。此间,意军也对奥匈军队进行了数次规模
不等的进攻战役。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19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场形势越
来越不利于德国。德军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
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美国借
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于1917年
4月对德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同时也使美得以参
与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由于德
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大规模骚乱。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也
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
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国主
义大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19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
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
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军事统帅。7—9月,
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取得进展。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
耶尔战役。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在协约国军步步紧逼下,德国的兴登堡防
线全面崩溃。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11月
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
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
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
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
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
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
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
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1919—1920年召开的
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苏俄遭到排斥和敌视;塞尔维亚等小国
受歧视。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中国,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
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
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
验的结果。
⑻ 三角地一共多少万字
三角地是指北京大学校园的中心地带,位于北京大学一百周年纪念讲堂南,因为学生活动集中而闻名。七八十年代,学生游行总是要经过三角地;成为学校活动信息的集散地,尤其每学期初,各家社团在此宣传招新。2007年10月31日,三角地信息栏被校方清除。三角地是指北京大学校园的中心地带,位于北京大学一百周年纪念讲堂南,因为学生活动集中而闻名。七八十年代,学生游行总是要经过三角地;成为学校活动信息的集散地,尤其每学期初,各家社团在此宣传招新。2007年10月31日,三角地信息栏被校方清除。
⑼ 校园一角有一块三角形地学校准备开垦出来种向日葵如果每平方米可以种4棵向日葵这块地可以种多少棵向日葵
校园有一块三角地开垦种向日葵,如果每平方米可以种4棵,这块地可以种多少棵向日葵,可以看出来这道题缺条件,所以无法解答。
也建议你直接问问老师或者同学就会得到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