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校园 » 校园投毒斗

校园投毒斗

发布时间: 2021-08-21 09:38:10

A. 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等这些让人震惊的校园惨案为什么会发生

这是个人问题,如果发生在不出名的搞笑,结果反映就没有这么大了,不要大惊小怪,这种事情发生过,以后还会发生,只是这红或然性很小,而媒体又那么特别关注。

B. 校园投毒案发生的多不多

您好!多和少是相对而言的。如果从严格的意义上看校园投毒案,应该说已经够多了。
近20年来,我国发生过多起校园投毒案,除了朱令铊中毒案外,1997年和2007年,又发生了两起校园投毒致铊中毒案。其中,清华女生朱令,终身致残,而此案至今未破。
清华女生“铊”中毒案
朱令铊中毒事件是指中国北京清华大学1992级化学系女生朱令在1994年11月底出现铊中毒症状,最后得助于互联网才得到确诊和救治的事件。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利用互联网进行国际远程医疗的尝试。由于本案历时十多年一直未能侦破,此案引发媒体与网络的报道和外界的关注与讨论。
朱令,清华大学物化2班学生,1973年出生在北京,1992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1994年冬和1995年春(约3月份)至少两次摄入致死剂量重金属铊盐;第二次中毒后昏迷多日,几近植物人,1995年5月经对症治疗后得救,但因为误诊时间过长、治疗中的失误,肌体受到严重损伤,并因输血感染丙型肝炎,这个曾获全国高校艺术表演独奏组二等奖的清华大学的才女、北京市游泳二级运动员,因离奇的铊中毒事件,导致她全身瘫痪、100%伤残、大脑迟钝。
铊盐无色无味溶于水,只要微量就可使人中毒,这种毒直接伤害人的神经系统。
北京大学“铊”投毒案
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全国第二起“铊”投毒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晓龙很快被公安局扣押。
此案受害人江林、陆晨光,系北京大学化学系1994级的男生,犯罪嫌疑人王晓龙与江林同班不同寝室;与陆晨光同寝室不同班。王晓龙曾交待,过去江林与他关系好,后来却不理他了,所以投毒。为实验投毒量,他把陆晨光当做实验对象,也投了毒。
王交待了投毒的一些情况后,医院对两名受害人及时用了解药,方转危为安。
中国矿业大学校园投毒案
2007年5月,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学生常宇庆,因对几名同学有意见,决定报复他们。他看到小说中主人公投铊致人中毒的情节后,便决定模仿。常宇庆从网上搜索到销售硝酸铊的信息,假冒同学王某的名字多次与卖家联系。
5月28日,卖家收到钱后,便把铊制成230克硝酸铊晶体,通过快递公司给“王某”寄去,常宇庆借了王某的身份证取回硝酸铊。
5月29日,常宇庆趁同学上课时,将两勺硝酸铊溶入矿泉水中,并使用注射器,分别向3名同学的茶杯中各注入2ml,致使他们中毒。发生铊中毒后,3名中毒学生经过救治康复。
人际关系占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头”,专家指出——
“晒”和“争”让大学缺失温情
1994年清华大学铊中毒事件,如今复旦又现饮用水投毒事件。记者采访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任李正云、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两位教授表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大头”,极端个案只是极少数,但过度竞争、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不同、缺乏包容等却导致学生之间矛盾不断。
室友相处 每学期都有学生求助
老师,你能不能帮我跟辅导员说说让我换个寝室?”“我是外地来的,我总感觉到他们联合起来孤立我。”……每个学期,都会有学生因为这些问题来向心理老师求助。李正云教授和叶斌教授分析,有四大原因导致大学生的寝室关系成为最微妙、最难以调和的关系之一。
第一是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高校和中学不同,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也带来各自的文化、生活习惯、行为、价值观。一些学生互相之间缺乏包容别人生活习惯的大度,互相之间就容易产生矛盾。
第二是不分城镇还是农村,不论南方还是北方,学生们都感觉到个人的独立空间变小甚至没有了。同时分工打扫卫生要么不愿意,要么很勉强,这些看似细小的生活琐事,却很容易积累成矛盾。
第三,学业压力。直研直博的名额竞争激烈,而成绩的等第也会影响自己的未来,在关键时刻矛盾也容易激化。
第四,太计较,缺乏包容心。现在一些学生来咨询时说起导致寝室关系恶化的原因,往往是一些非常细小的问题,在很多年长的人看来这些问题根本不值一提,然而一些年轻的学生却会非常在意。
“晒”和“竞争” 让大学少了温情
为什么常常是优秀学生发生意外?为什么时不时有学生在竞争过程中发生恶性事件?这固然可能有学生的个人因素,往往不是单方面的错误。但是,综观现在大学校园甚至全社会,“竞争”和“晒”无处不在。
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教育孩子不能输给别人,有好机会自己要抢;中小学里,一些小学生在同学面前说自己天天看电视,但回到家就猛啃辅导书。这种竞争的文化同样出现在高校。同时,现在独生子女缺乏从小学习互相谦让的机会也是原因之一。学校、家长们也忙于教孩子学习知识,却忽视了引导孩子学会吃亏、学会包容。“晒”文化是近年来的一个新的趋势,在学校里,往往是开朗活泼、乐于奔走、善于沟通和展示自我的学生最受欢迎,但是人群中还有大量安静、内向性格的人。当前者在各种场合“暴晒”自己、享受自己快意的时候,即使无意伤害,却也很容易无形中伤害到别人。
复旦投毒案,是目前影响最大的一起校园投毒案,指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林森浩是受害人黄洋的室友,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
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5年1月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维持原判: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
2015年6月26日消息:已进入最高人民法院进行死刑复核阶段的林森浩涉嫌投毒致人死亡案,也就是复旦投毒案,又现新进展。25日上午,林森浩重新委托的辩护律师谢通祥向最高法提交了7份申请。
2015年8月上旬,备受媒体关注的‘复旦投毒案“再度引起热议——被告人林森浩父亲林父请求不核准并撤销林森浩死刑,并与最高法法官为此见面了数个小时的消息引爆了舆论。
2015年12月9日,最高法已核准林森浩死刑。
2015年12月11日,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依法执行死刑。
谢谢阅读!

C. 朱令案 复旦投毒案等归为校园安全的哪一类 正在做有关校园安全的ppt

教育重要的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可小学之后,你还上过这方面的课吗?

D. 大学生向同学投毒是什么心理呢

?最近复旦研究生遭室友投毒一事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其实近些年,大学生投毒事件发生的也不少,同学之间本应该友好和睦的相处,但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同室操戈的事呢?投毒者又是什么心理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为一路走来的同学,更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也应该为对方的成功和成绩而感到高兴。在人生的旅途上,少一些私利,多一份真情,少一些嫉妒,多一份包容,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才是为人的本质。 看到大学生投毒加害自己的同学,有些惊愕。究竟在投毒者自己的意识中,有多少是真心想加害同学的,有待进一步考察。而这种半开玩笑,带着报复心里弄假成真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面倒是不鲜见。 比如,女同学间因为一点小事发生摩擦。能够记仇好几天,彼此不说话;男生之间就更有可能升级为动手或恶作剧。这种“小气”的大学生心理,实际可以窥探到其较为自私利己的心灵。 这一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中也是追求分数成绩远远高于道德修养。在大学新生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幼稚的人际交流能力。在陌生环境中遇到挫折与不顺心,很多人选择的是逃避和不理性归因,归因于别人。而较少学会审视自己的欠缺。 对于某些不公正事件,某些大学生不能冷静思考。我们近几年的教育及家庭模式,培养的孩子是争强好胜的多,怕吃亏或不能吃亏的多。我们的教育中有两个显著特色“包庇”和“占有”。包庇,就是父母代劳,造成孩子的独立性差,新环境遇困难挫折感强;占有,就是从小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吃亏,占有欲很强,不能分享,不懂协作,易生冲突。 如此教育模式下,在中小学时还是采用家长式的管理模式,所以问题不凸显;到了大学“放羊”式的环境下,犹如进了小社会。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前些日子的大学生自杀等事件。跳楼的触发事件并不大,但在学生自己的心目中却影响剧烈。如果,在中小学教育中就多些人际交流,多些社会实践体验。也许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事件爆发。 狭隘的心态,源自于自我保护的初衷。但是过度自我保护,势必导致人际关系不良,甚至导致触犯法律酿成大错。建议大学生朋友们,用开放的视角看待问题。面对不公正,以“小忍”来作处理问题的铺垫。待冷静下来,慢慢思考解决的方法。 作为大学生个体不妨给自己提个醒,告诫自己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做决定推迟三分钟,不要心气上来了,莽撞作出出格的事情害人害己。

E. 北京大学铊投毒案的简介

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了全国大学校园里第二起“铊”投毒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晓龙很快被公安版局扣押。权
此案受害人江林、陆晨光,系北京大学化学系94级的男生,犯罪嫌疑人王晓龙与江林同班不同寝室;与陆晨光同寝室不同班。王晓龙曾交待,过去江林与他关系好,后来却疏远他了,所以投毒。为实验投毒量,他把陆晨光当作实验对象,也投了毒。
王交待了投毒的一些情况后,医院对两名受害人及时用了解药,方转危为安。

F. 北大和清华一共出了多少起铊投毒案件

3起

校园投毒:

1994年年底,清华朱令铊中毒案,凶手至今未抓获。

1997年5月,北京大学“铊”投毒案,北京大学1994级化学系两名学生因同学投毒发生铊中毒,幸运的是,因抢救及时,均彻底恢复。

2007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发生3名大学生铊中毒事件。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常宇庆网购了250克硝酸铊,用其中的2毫克投毒。3名同学喝水后出现铊中毒反应并住院治疗。

社会:

2001年4月的一天,甘肃定西市刘文兵趁看病之机,将装有铊化合物的伤风胶囊卖给马坪村二社的马冬英。三四天后,马冬英中毒,出现手脚麻木、头发脱落的症状,被家人送往临洮县医院救治。

2002年5月,山东章丘地区某美容店老板先后投毒,致2人铊中毒,1人死亡。

2004年上半年,成都市张家巷的曾义贵、童贵兰夫妇一家四口铊中毒。

2006年,成都 一顿饭后教师夫妇双双神秘铊中毒。

2006年3月2日,遵义县某中学两名教师急性铊中毒,后经警方调查为两夫妇的同事陶某投毒。

2006年12月,急找解药“普鲁士兰” 杭州一护士小周遭遇“铊”毒。

2007年01月,成都两老总铊中毒。

2007年4月初,商场唐先生在北京朝阳医院,医治铊中毒。

2007年10月25日,汕头一亿万富翁确诊为铊中毒,11月2日救治无效死亡。

2008年6月20日,嘉峪关市酒钢(集团)公司德力源职工刘静及她的亲属中,相继出现了头发脱落、头晕乏力、神志恍惚、行走不便等症状。通过警方调查,系刘静前男友崔保柱为报复她在大酱中投入铊粉。该事件导致9人中毒,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年仅9岁。

2009年5月,山东平常农家发生罕见铊中毒,两人死亡五人抢救中。

2010年10月河南一家人吃完饭全家铊中毒,1人不幸死亡。

2010年,四川姐妹铊中毒,妹妹已经死亡。

2011年2月,美国 旅美北大女化学家涉嫌投铊毒杀清华老公。

G. 复旦大学投毒案说明了什么

说明复旦大学必须做好生物化学等危险品的管控,这方面复旦有很大漏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另外更加重要的是,复旦的校风很浮躁,师生之间的勾心斗角比较严重,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文科学校的内讧内斗。以前校长和党委不和,互相拆台,现在出现耳蜗造假事件,导师和学徒撕破脸互掐。投毒案也是学生之间互斗的产物。这种风气要不得。

H. 校园投毒电影为什么不公映

估计这种类型的电影不会通过审核,因为这种题材的电影很敏感,要是我也不会让它通过的。

I. 校园故意伤害罪案例100字

事件经过: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全国第二起“铊”投毒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晓龙很版快被公安局扣押权。
此案受害人江林、陆晨光,系北京大学化学系94级的男生,犯罪嫌疑人王晓龙与江林同班不同寝室,与陆晨光同寝室不同班。王晓龙曾交待,过去江林与他关系好,后来却不理他了,所以投毒。为实验投毒量,他把陆晨光当作实验对象,也投了毒。

热点内容
优化的英语 发布:2025-07-12 07:23:08 浏览:772
一年级数学竞赛试题 发布:2025-07-12 06:54:47 浏览:673
自己班主任 发布:2025-07-12 06:37:42 浏览:926
场合英语 发布:2025-07-12 06:32:53 浏览:782
物理的应用题 发布:2025-07-12 06:29:51 浏览:204
初一下学期地理 发布:2025-07-12 06:27:41 浏览:3
如何爱校 发布:2025-07-12 04:25:07 浏览:950
美国研究生数学专业排名 发布:2025-07-12 02:36:31 浏览:902
临沂市教育局网站 发布:2025-07-12 01:04:56 浏览:246
教师节资料50字 发布:2025-07-12 00:58:21 浏览: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