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夫中学
A. 厦门市逸夫中学创始人是谁
邵逸夫
邵逸夫,祖籍宁波,生于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原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创办人之一。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人称“六叔”。邵逸夫受教于美国,19岁中学毕业后随兄长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
1958年,邵逸夫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12月6日,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正式启用,邵氏公司在香港拍摄了大量电影,曾掀起香港黄梅戏电影、武侠电影两大制作高潮。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猛的电视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1980年,邵逸夫成为无线电视最大股东,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电影业务不断收缩,减少电影制作,1985年卖出全部院线,1987年宣布停止生产电影。从投产至暂停,邵氏公司生产电影超过1000部。
近20年来,为给香港和内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邵逸夫捐资超过10亿港元,使内地和香港多间高等院校、医院都得到了邵逸夫帮助。
1974年,由于邵逸夫贡献突出,获得英女王颁发的CBE勋衔。1977年,再获英女王赐予爵士头衔。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三藩市将每年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1998年,邵逸夫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GBM勋衔。
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第1届于2004年颁发。奖项模仿诺贝尔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3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授予100万美元奖金。第一届数学奖得主是陈省身;天文学奖为詹姆斯·菲比利斯;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为斯坦利·科亨、赫伯特·鲍耶尔、简悦威和理查德·多尔。
邵逸夫的发妻为黄美珍,1937年结婚,育有两子两女。黄美珍于1987年在美国病逝,享年85岁。1997年,邵逸夫与方逸华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再婚。
B. 天水市逸夫中学正校长是谁
天水市逸夫实验中来学是自1994年8 月创建的一所隶属于天水市教育局的全日制初级中学,现有31个教学班级,2000多名学生和117名教职工。 建校伊始,学校制定了“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治校方略,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人人成才”为办学宗旨,以创建“教育思想及管理水平一流,办学条件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育教学质量一流”
C. 逸夫学校是民办还是公办校
厦门市逸夫中学坐落于厦门市东南部风光宜人的石鼓山下,是厦门市政府于1993年开办的一所公办初中校。学校原名为"厦门市洪文学校",翌年接受香港爱国人士邵逸夫先生的捐款并更名为"厦门市逸夫中学"。
D. 上海逸夫中学是普通高中吗
上海逸夫中学位于静安区巨鹿路700号,隶属静安区,它是一所综合高中(高中+职校),算静安区的普通高中,分数线略高于上戏附中。
E. 上海市逸夫中学(今复旦视觉艺术附中)
听说这俩年抓的比较紧,2010考进本科50%
F. 逸夫中学初一一年大约多少学费
万欣宇考多少分 102 115 把墙子小学丁子怡录取了么 7考场17号张嘉明多少分数 初一一考场都谁录取了?
G. 厦门逸夫中学好吗
1、逸夫的孩抄子是全市最有礼貌的.而且逸夫中学的孩子们并不差,只是大多是外口的而已.逸夫中学是公办的,只是一传十十传百就都说逸夫是民办的了.其实逸夫还是不错的.刚进来的时候,我也像你一样认为,甚至有了不想读书的念头,但是在这里呆了三年,我开始不断地更新并改变自己的想法,我觉得逸夫中学的教师们都很有水准,而且非常的用心地教.因此,请改变你们的想法吧,逸夫中学上一中双十的孩子也不少的呀!2、学校占地面积46.5亩,校舍已有建筑面积17400平方米,各种专用教室、实验室达22间,普通教室50间。学校运动区占地面积15701.4平方米,建有300米环形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及配套的竞赛设施,4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学校图书馆藏书总数7万余册,生均图书41册。校园计算机网络,有学生专用计算机教室2间,多媒体教学设备45套。理化生实验室按3:3:2配置,其它功能教室齐全。
H. 厦门市逸夫中学好还是金尚中学好
其实初中我觉得没什么差别 要说实话 这两间都不算好逸夫中学我是到了最近才知道 啊 原来在我家后面不过逸夫的校风不是太好叭 金尚不清楚估计也应该差不多
I. 黑河逸夫中学
原名是逸夫中学
现在叫第四中学
初中 大概有1800人
无宿舍 没住校生
J. 逸夫中学的现任校长是谁
校长、党委书记:
冯李平:男,生于1957年12月。汉族,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中学研究员级教师。现任万州二中校长、党委书记,历任中共万州区第二届、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万州区科协副主席、万州区侨联教育系统分会主席,是中共重庆市第二届、第三届代表。1974年7月参加工作,任教生物学科,曾担任万州中学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2002年8月调入万州二中任职至今。
冯李平同志从事学校管理工作13年,始终保持低调务实求效果的工作作风,团结同志,勤于奉献,精于管理,尊重教师劳动,重视学生发展,推行民主管理,坚持依法治校。期间,所在学校获得国家级、省级多项集体荣誉。个人在万州区乃至重庆市普教界享有较高知名度,曾于1991年被评为四川省首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4年被原万县市委组织部推荐为四川省跨世纪青年科技人才,1999年受到原万州移民开发区组织部嘉奖,2000年被评为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同年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中骨干校长研修班培训学习。2004年被评为重庆市中小学骨干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