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果空禅师生平

果空禅师生平

发布时间: 2021-01-05 20:08:47

1. 天奇本瑞禅师的生平。包括出生/去世年代, 接法/传法时间, 其法的特点, 以及有代表性的故事

关于境界公案的对话——天奇本瑞与绝学正聪精彩问答

黄夏年

《五灯全书》卷第六十载,无闻绝学正聪禅师,邵武人,父亲姓奚,母亲姓吴。十七岁出家。[1]二十岁受具足戒。出家后修习止观、唯识论,颇通经论。一日,有一位僧人借住寺院住宿,两人就佛教理论发生争论,外来的僧人提问于正聪,他依照经典的文字回答。但是受到了这位借住僧的讥呵。正聪开始对师从此对书本有所怀疑,顿发疑情,坐卧不安。时间过了六年,正聪仍然不得其解。一日,闻马嘶突然大悟,遂往见天奇本瑞禅师。天奇本瑞,南昌钟陵江氏子,礼荆门州无说禅师披剃。后来离开无说,“遂往蜀中,谒楚山。问: ‘某甲闲时看来了然明白,及至临机,因甚茫然?’山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2]楚山是楚山绍奇,明初至中叶禅门一大家,念佛禅的倡导者。
正聪禅师礼天奇后,双方之间有一段精彩的问答。 《宗鉴法林》举“随州关子岭龙泉无闻绝学正聪禅师(天奇瑞嗣)”条云:
参天奇,执侍久之。一日奇问: “在世忘世时如何?”师曰: “了物非物。”曰:“在念忘念时如何?”师曰: “于心无心。”曰: “心物俱忘时如何?”师曰:“华山高突兀,太行峰嵯峨。”奇乃付偈曰: “破情情破破还情,绝迹无私精内精。知是个中今不惜,尽籝分付与仁行。””’
天奇禅师与正聪禅师之间的对话,仍然是就禅宗的境界而发出议论。天奇禅师曾是宝峰禅师的弟子,他曾经向宝峰禅师咨询禅的境界,宝峰问他: “四川境界与此间如何?”天奇回答: “江山虽异,风月一般”,这说明他并没有超越认识,仍是起了分别心,所以宝峰进一步继续追问,天奇仍然是围绕自己要追求的境界来作答,认为自己的境界是“诸佛不能识,谁敢强定名?”执有境界之想,仍有有生的想法,这不符合佛教的“无生正理”,是执空为有的表现。宝峰只好专门指出他的“执空”表现,但是天奇还不同意,宝峰最后只能说天奇的想法是属于外道的做法。天奇因为受到宝峰禅师的点拨,对境界的认识有了提升,但是他的关注点还是在境界的体会上面。天奇提出对正聪禅师的“在世忘世”、 “在念忘念”、“心物俱忘”等问题,都是谈到的境界问题,这是勘验正聪禅师的悟性。正聪禅师的“了物非物”、 “于心无心”、 “华山高突兀,太行峰嵯峨”回答,是有目的性的针对回应。禅宗的基本宗旨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谓“教外别传”,是说不像别的教派那样,以经典教材作为传授的手段,而是摆脱这种方式,另辟蹊境,开辟一种新的传教方法: “不立文字”是指在修习活动中不要执著于经典文字的书面东西,而是根据每人自己的特点和对象来把握修行活动; “直指人心”是说在修行活动时,以开发,自心为主: “见性成佛”指修行活动中只要开发了自见原本具有的成佛之性,达到了开悟的境界,也就修行成佛了。由此可见,禅宗所要强调的修行方法是一种不拘形式,灵活多样的法门,最重要的是以开发出自己的成佛种子,调动自己的有利因素,使用能够迅速达到成佛的一切手段。禅师在引导它人修行时并不是以身作则来讲解坐禅的方法,而是根据修禅者的不同根机,使用有针对性的语言、手势乃至动作等方法,来诱导启悟学人,让学人自己悟道。所以它的禅法与别的佛教宗派是明显不同的,有其自己的特色。禅宗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 自称“传佛心印”,故也名佛心宗。正聪禅师是通过了天奇禅师的勘验,显示了自己对禅宗认识论的正确理解。佛教的认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到事物的实质,因为佛教认为凡是表面的东西都是虚假不实的,其真实的一面是事物的空性。正聪禅师“了物非物”正是表现出这种认识特点,但是这只是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境界。佛教又认为,不要执著,佛性就在自己中间,重要的是要开发自己的佛性。禅宗六祖慧能在黄梅双峰寺,针对神秀禅师的偈而作的《菩提偈》云: “菩提本无树,心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既然人的本性、本心是清净的,那么只要认识本心或本性就可以获得觉悟,是为顿悟。在无心之间就认识了本心,在无念之间,就有了新的感受,但这还不是最高的境界。正聪禅师回答“于心无心,”时,说明他有了一个更高的认识。然而,佛教认识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一切,进入无所得的境界,在这个境界已经“心物两忘”,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境界,所以面对天奇禅师提出的“心物俱忘时如何”之认识时,正聪禅师做了一个精妙的回答,“华山高突兀,太行峰嵯峨”,这就说明到了这个境界,犹如站在华山之巅,太行之峰,超越了一切,不受束缚,一览众山小,所有的情见都被踩在了脚下,不受其左右了,剿绝了情识,也就得到解脱。正因为正聪禅师的精妙回答,得到了天奇禅师的认可,认为他已经将情识勘破,绝迹无私,知是个中的缘由,故付其法偈,收其为弟子。
对天奇与正聪之间的的问答,后人的评价亦非常高。云汉满禅师曾云:“了物非物,好肉剜疮。于心无心,眼中着楔。若非末后一句,几乎唤作义学沙门。”[4]这是说,到了第一阶段, “了物非物”犹如剜肉之痛,因为要建立这种“非物”的认识,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难度很大。到了第二阶段,“无心于心”还是眼中有物,还有执取,尚没有建立最高的认识。只有到了第三阶段后,才达到了超越的境界,真正从理论上解决了认识的问题,成为一名真正懂理论的义学沙门了。
进入清代以后,公案的使用非常普遍。在四明大地,有许多杰出的僧人,宁波七塔禅寺的拳石沃禅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宗鉴法林》载拳石沃对此对话的理解是:
相逢已是暗投机,尽把家私说向伊。心物俱忘天地外,华山岂逐四时移。“外[5]
前两句是说天奇与正聪两人之间因为相契,故在对晤公案时非常投机,双方一点就通,不用费什么力气就达成了一致。后两句是说他们已经达到了最高的超越境界,真正做到了“心物两忘”,所有的天地都在此时不复再存了,就是高高耸立的华山也不在眼中了,它已经不能引起到了最高境界的禅师的注意。此正是天奇所强调的“破情情破破还情,绝迹无私精内精”之境界,只有到了“破还情”时,才能做到了“精内精”的认识。
史载拳石沃有弟子四人。他们是广东净业方中式禅师、明州补陀自天育禅师、明州隐学岸麟骏禅师、四明薜萝尼慧空禅师。薜萝尼慧空禅师是比丘尼,鄞县,俗姓王,三十三岁出家。白天育禅师的生平,佛书没有记载,但有他的语录。云: “晚参。薄福住补陀,家常事事无,僧堂名不二。少(引者案,疑烧)炭漫开炉,不用暖处商量,贵在当阳(引者案,疑佯)抛出。且道:火种在甚么处?蓦举拂子曰:唤作火烧杀你,不唤作火冻杀你。示众,春回大地雪漫漫,莫作寻常景致看。指出箬山头已白,人间疑是玉龙皤。顾左右曰:莫受人瞒。退院示众:千丈岩前浪泼天,三山云接箬山连。海门风急潮回晚,收拾丝纶过别川。横担拄杖。下座”。自天育自述在补陀生活, “家堂事事无”,看来他过的也是悠然自得的日子。佛法贵在当机,因此他指出,烧炭炉开暖人并不是主要的,因为这只是开悟的条件,重要的是当下能够得悟,将疑情全部打掉。火种是一种形式,它存在可以烧死你,不存在却要冻死你,关键是我们怎样来看待这件事情?就像春天来到时,仍然大雪纷飞的时光,整个箬山头还是白茫茫的,但这也只是事物的一个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大海在千丈岩前掀起滔天大浪,众山白云缠绕接连,海边风急潮水不退,我自巍然不动,不为种种现象所迷惑,依然往前跨越山川走自己的路。所以重要的是你自己的体会,不要被别人所左右(莫受人瞒)。

2. 上果下空禅师,打坐后额头跳动正常吗

这是正常的,因为这也是打坐的一种基本法则。

3. 上果下空禅师中脉不是传说中的印度二脉吗

这个说的不是传说中的印度二脉

4. 释来果的来果禅师

来果禅师,俗家姓刘名永理,字福庭。出家后法名妙树,字来果,号净如。湖北省黄冈县人。
他宿具善根,三、四岁时,随母亲到寺院,指佛像问∶“这是什么?”母答∶“菩萨。”他说∶“抱我到菩萨前看看。”母拒不肯。母亲他去,他自行爬到莲座上抚摸佛像,笑曰∶“咦!身是黄色,好看得很。”下莲座倒身下拜,看到的人说∶“这孩子将来怕会做和尚。”
他母亲闻之,心甚忧虑。此后,他喜欢用泥巴捏佛像。后来,他在田哽边挖一土窟,当作小庙,其中供著泥佛,泥烛台、泥香炉齐全,每日往拜,到塾受学后始稍懈。 后来他在一座小土地庙中供上佛像,放学后到庙中拜佛打座。他父母怕他在外面打坐受凉,遂在家中收拾了一间房,内供佛像,供他礼拜。他每早用净水一盂,内放香灰少许,供在佛前,晚间喝下去,祷告曰∶“求佛慈悲,开我智慧。”礼佛毕,盘膝诵《金刚经》、《心经》。年稍长,曾与外道辩论《心经》。
来果禅师与虚云老和尚,同为近代宗门硕德,共负时望。虚云老和尚年长于来果,弘化于南方;来果禅师的法缘在大江南北,而弘化于江南。来果具宿慧,乘愿再来,幼年时即道心坚决,二十四岁出家,参访普陀,驻足金山,潜修终南,承法高旻,为临济正宗法脉。继主高旻后,整顿寺院,重建梵刹。他生平以弘法悟道为己任,宗说兼通,普接三根,棒喝双举,钟鼓交参;领众三十余年,未尝少懈。1953年在上海示寂,翌年四月初四入塔,安奉于高旻寺中,以践其「生为高旻人,死为高旻鬼」的誓言。

5. 历代高僧:来果禅师参千年话头“念佛是谁

此问为禅门中的“参话头”,参话头是禅宗最具代表性的法门,自北宋末年的大慧宗皋禅师大力提倡以来,几乎成为禅宗的代名词。千年来,在话头下参悟的祖师不计其数;而由于祖师的亲身履践,也使参话头这一法,淬砺得更加善巧与精致。以下摘录梦参老和尚有关“念佛是谁”的讲解。这是话头!你问念佛是谁?参啊!到底是谁?谁在念?嘴巴在念,嘴巴还在,气没有了。这人死了,他怎么不念,气也不出了?是心在念?心在念,只是意念,意想也可以。但是是哪个心?是颠倒妄想心吗?你找一找。念完了问:念佛是谁?这是无我观的。念佛是谁?究竟是谁?参到一定的时候,破参了,第一步的功夫做到了。破参并不是到家了,破参不等于开悟。破参,第一个功夫入到了,懂得了念佛是谁,没有能念的我,也没有所念的佛,能所性空。念佛就是谁在念佛?能找到这一个,很不容易了。从哪儿学习话头?照顾话头,参活话头,这是一个。你找话头干什么?念佛是谁不就是了吗?这个本身就是个话头!念佛是谁?这也是个话头。不止这一个,谁在念佛?人家听经,谁在闻法呀?哪个能够闻呀?是我在闻吗?是耳根在闻吗?这就是达到前头的反闻闻自性,都是一样的,话头你可以随便的,不止“念佛是谁”。有人说:“父母未生我之前,谁是我?”“那生了我之后,我又是谁?活着的是我吗?不是我呀!死了还有我没有我?”这都是话头。你所怀疑的东西,都是话头。风从哪里来?为何有水?火是怎么样生起的?不用教理,用教理就糟糕了,话都参不起来了。他问我缘起,一切诸法缘起。什么是话头?性空,那你话头参不成。参就要起疑情,疑情越大,你所悟到的时候,你就越能够理解。原先不明白的一些事物,突然间就明白了。也没有经过谁说,你自己就明白,这也叫开悟。悟的大小、事情的深浅,才有种种层次不同。我以前听不懂,我拜一拜;他再讲,我忽然间懂了,怎么懂得?说不出来,怎么以前不懂,现在都懂了。怎么懂的?这里都是话头。当你以前不会,你以前不信佛。我问你:“什么是佛?”你自己可以问:“什么是佛?哪个是佛?”这就是话头。知道丹霞祖师劈佛的故事吗?他到一间庙里去度一位和尚,他到庙里去的时候天很冷,就把佛像劈开烧火了。两人要打架了。丹霞祖师说:“我在找舍利。”“木头里头哪有舍利?”“好,木头里没有舍利,我再烧一个。”这都是话头。这是丹霞祖师破他的执着!这位和尚拜佛拜的不可开交,丹霞祖师把他拜的东西,把他主观的给夺了。夺相取智,夺他的那个相,取他那个智能。不过我们没有这个手段,我们劈佛得下地狱。那是没错的。他劈没有事,为什么他没事呢?他认识,这不但是木头,连木头也没有。性空的得有那个本事,得有那个手段。

6. 佛教副会长凡空法师生

凡空法师 原名滕家伦 出生于1935年,15岁踏入佛门,求学于万县大学,因年幼多病与佛结下不解之缘,五九年到印度研习、经史、哲学。先后追随一代高僧太虚大师及李炳南老居士,研究佛教经论及儒、释、道、宗教学说,凡空法师 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为宗旨,凡空法师修佛六十年, 参透佛教之精髓 佛教 乃 觉悟 智慧 教育 凡空法师曾多次出访 新加波 马来西亚 印度 加拿大等国家弘扬佛法 友善交流 为中国佛教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
个人经历

凡空法师俗名藤家伦1935年12月15日出生,15岁出家于中土,出家后倾心于大乘佛教 勤修佛学,参透佛之精髓,在佛学上有高深的修养,追随于达摩祖师境界 佛教人士都非常敬仰凡空法师,现四海众生为本。他老人家说,他随修佛60余年一直有个心愿,在他的家乡重庆市梁平县小峨眉山修建一座寺庙,寺庙要叫 慈航普度寺 寺庙建修好免费向各界人士开放。凡空法师参透许多做人的道理,他说做人就好比是一杯水 当你在晃动中你永远看不清楚其中的杂物 只有把它放在一边 等它完全平静下来的时候 您才会发现里面含有的杂物 说明我们每一个人啦 每天在我们忙碌完之后 一定要给自己留出几分钟的时间 让自己静静地想一想 这一天当中 做过的所有的事 说过的所有话 想想那些做得对的 那些是不对的 对的把它发扬 错的呢把它改掉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就是做人的道理

佛说 人世间一切都是苦难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过八苦 生 老 病 死 求不得 怨憎 爱别离 五阴盛 穷人也是这样 富人也是这样 任何人都逃脱不了 一个人如果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对他来说 就是一种惩罚 我们大家每天都非常忙碌 忙于工作 忙于生活 这一切忙碌 实际上都是在这具肉体而服务 给它吃 给它穿 它不美还要它更好看 所有的功名利禄患得患失 都是为了它 如果心一旦成了内体的奴隶 心也会就被淡淡的简化和迷失了 佛说 要守本真心 才能自观自在 就是要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 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顾惹尘埃 。

是法师总结数几十年学佛经验,遵照经典,所提出的修行原则。
「佛」是觉悟、智慧的意思。最可贵的是,这圆满的智慧觉悟,是一切众生平等具有,人人都可证得;换言之,人人皆可成佛。此事无关言语文字,关键在于彻底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三千多年前在印度,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做最好证明,之后一千七百多年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也为我们示现最好榜样。

释迦牟尼佛开悟证道后,第一句话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由此可知,佛陀所证得的圆满智慧、德能、相好,是一切众生;不仅是人类,包括最微细的蚂蚁飞虫,造极重恶业的地狱众生,自性德能都是平等圆满具足。释迦牟尼佛不比我们多一分,蚂蚁小虫也不比我们少一分。但为什么我们今天和佛菩萨的智慧、德行、相貌、享受等,相距这么远呢?佛说了:问题就在于我们有严重的妄想、分别、执著,所以相貌、福报、智慧、德行远远比不上佛菩萨。蚂蚁飞虫、地狱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比我们还重,因此受用更不如人道众生。

老和尚说,佛陀教育,是教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做个顶天立地大丈夫的真实教育。是教导众生回归自性,显现真我本色的智慧教育。修行,是修正错误的思想行为,也就是放下分别执著的过程。证道,则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恢复圆满智慧德能的成果。

「儒释道三家,在古代都不是宗教,而是教育。且三种教学早已融合为一体。儒家伦理的教育;道家因果的教育;佛家圆满的教育,一般人自幼都奠定了基础。根深蒂固,然后一门深入,十年熏修,古云『十载寒窗,一举成名』,这是事实,也是我们自己亲眼所见的。教学首先肯定『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曰:「。」;「。」,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在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2011年正月十二湘潭佛教协会刘会长、妙音寺、释空明法师隆重邀请凡空法师亲临正在建修的寺庙妙音寺、凡空法师现场书写 和字佛字凡空法师把和字写成是一个老者在教育两个后人要 以和为贵 要和和美美鱼水和谐

万物通情、佛字写成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在向佛祖默默地祈求平安吉祥。凡空法师用这样的方式来弘扬佛法、来告诉大家这个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和谐社会、我们才能幸福、祖国也会更加繁荣富强。阿弥陀佛!

7. 空果禅师是正道吗

空果禅师抄是正道与否需要教内判断,在家人不要随便评论。过去考查善知识一共有十种标准,比如说其中有持戒、禅定啊,还有解说,能翻译多少经文,慈悲等等,一共具备十种才能成为善知识。现在末法时期,这么圆满存在的善知识已经很少,骑马找蒸一下3点:

  • 第一个是戒律,一定要持戒。

甚至他修得不好,还有很多的毛病,但一定是持戒的。不管说得再怎么好,如果不持戒,不管怎么令我们欢喜,甚至给我们很大的利益,甚至许诺了很多,说你这样可以往生西方……这人绝非是善知识,他的话不可信。所以说第一点,看善知识首先看戒律。戒律是成佛的第一标准,如果不持戒是什么呢?为外道,外道法。

  • 第二,慈悲

    一切都在原则下,不拿常住物送礼为慈悲。比如说有的人把常住的东西都拿到家里去了,或送某个人交朋友了,这都是不慈悲。再一个,就是说不能爱护众生。

  • 第三,正知正见。

    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知正见,他就把人引偏了。持戒很重要,但是正知正见更重要,有正知正见非常不容易,也非常难得。

8. 果空禅师在哪个寺院出家剃度师是哪个师傅

这个题都是是哪个师傅,我觉得应该是这里面导航最深的,而且他们的技术很好的。

9. 上果下空禅师!昨晚打完坐睡下,一个晚上都感觉身体特别累,请问师父,这是什么原因跟打坐有关系吗

打坐之后要做好收功干梳头,干洗脸,拍头,等动作,

10. 净空法师的果位

“须菩抄提!于意云何?须陀袭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金刚经)

热点内容
调教学校 发布:2025-09-10 12:47:42 浏览:185
2013年山东高考语文答案 发布:2025-09-10 10:31:55 浏览:502
南宁市哪里的 发布:2025-09-10 09:51:13 浏览:821
对日汉语教学 发布:2025-09-10 09:21:35 浏览:976
新沂教师面试 发布:2025-09-10 08:18:38 浏览:326
美术字秋 发布:2025-09-10 07:54:28 浏览:957
济南天普教育 发布:2025-09-10 06:07:11 浏览:824
找老师相声 发布:2025-09-10 05:05:20 浏览:675
肉色丝袜教师 发布:2025-09-10 04:21:16 浏览:581
教师个人教学特点 发布:2025-09-10 03:05:50 浏览: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