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师德
『壹』 双主题的申论作文该怎么写
标题是申论文章的灵魂细谈申论标题选取技巧申论及范文
标题是申论文章的灵魂,确定标题是写申论文章的第一步,也是必须的,
一、拟题的要求
凡是成功的标题,基本上要做到贴切、鲜明、精练、具体、生动。
(一)、贴切贴切标题贴切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题文一致,即标题对论题范围的概括、对中心论点的提炼、对态度倾向的表述应与评论的内容或思想相符。第二层是词语的运用正确恰当,即标题制作谴词用字时,不可望文生义,也不可滥用辞藻。第三层是题意确切妥帖,不会产生歧解或误解。
(二)、鲜明标题应当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针砭什么,都应当在题目中有所反映,也就是说,标题应该有立场、有观点、有态度、有倾向,切忌钝刀子割肉,不痛不痒。
(三)、精炼要做到精炼这一点,一是要结构简单,多用单行题;二是要文字简约,要言不烦。
(四)、生动生动标题形象生动发现重要。生动的标题能够先声夺人,赋予文章以新意和活力,既能抓住受众,又让人过目难忘。使标题生动的方法有多种:一是变换标题句式通过把陈述句变为假设句、疑问句或感叹句等,使评论标题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清山绿水”离我们远去谁之过?;"致富路"缘何成了"民怨路;教育(医疗)乱收费应向谁问责;"献礼工程"当休矣活用成语、谚语、俗语。把成语谚语俗语等引入标题,直接引用或变化引用,既可以使标题言简意赅,还可以使标题别有新意。一是直接引用,即把成语、谚语、俗语直接引入标题,借助于受众,认识评论所要分析的事物或问题;二是变化引用即在引用成语、谚语、俗语时,对文字进行一些细微的改动,使词义发生一定的变化,赋予词语以新的内涵。莫要"亡羊"才"补牢" 三是巧用修辞手法 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有多种,常用的有比喻、比拟、借代、双关、对照、连珠等,这些手法都可以用于评论标题的制作。再塑园丁形象----浅谈加强师德建设;书包在愤怒;“养命钱”不能乱用;“房虫儿”还能活多久
二、拟标题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议论文的标题要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拟题目不要太大,即论述的内容不要太多。一般议论文,往往需要集中论述一个问题,提出一个论点,题目就要反映文章论述的范围。如果题目很大,论述的事物或者问题却很小,就会文不对题。
(二)、议论文的标题要醒目醒目的标题既要抓住内容要点,又要见解明了有时,为了使标题吸引人,可以摘取文中有代表性的片言只语或文中触及的某些引人注目的事实作标题,再用副标题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写作缘由,如:抓好民生之本贵在和衷共济-正确看待下岗失业现象;人类智慧的一座“灯塔”------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死抉择的考验-我们党有决心有能力解决腐败问题;安得广厦千万间-----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与管理;“救死扶伤”白衣天使的天责-----浅谈加强医德建设;再塑园丁形象----浅谈加强师德建设;还老百姓知情权-----浅谈价格听证制度的完善;变暗补为名算--------浅谈公务员住房货币化改革;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不容改变-----浅谈医疗体制改革等。
(三)、比喻,俗称打比方,是指在描写某一事物或说明某一道理时用与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在各种修辞格中它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比喻的主要作用在于用具体的描绘抽象的,以浅显的阐释深奥的,以熟悉的说明陌生的。它利用形象思维的形式,使谴词造句含蓄委婉、意味无穷,能让人们借助使用者营造的意境,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形象而又深刻地体会使用者所表述的意思。〈〈机遇就像一条河〉〉。机遇之所以像一条河,是因为机遇就如同河一样不停的在你身边流淌着,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关键在于你能否有眼力识别它,有没有能力抓住它。这种比喻意在说明机遇是常见的,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它,利用它。〈〈莫要"亡羊"才"补牢"〉〉、〈〈别把百姓当“白鼠”〉〉、〈〈别把学生(病人)当“人质”〉〉、生产安全拒绝"带血的“GDP"
『贰』 积累申论素材
申论素材积累一般来说,从以下三点出发,进行积累,可以参考:
一、 平时多留意身边平凡小事
(1)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都是社会现象,反映着社会问题,不一定要非常具体,只要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即可,均能够成为写作素材。
(2)例如主题为“教育”。我们从身边发生的平凡小事去入手。包括:“学校中的好学生与差学生”、“教育歧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德问题”、“学校加班补课费”、“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等。
(3)这些事件并不一定要说的非常具体,不一定要选取的非常具有代表性,它们可以是反映宏观现象的词汇,也可以作为论据。而且,选取来自与生活,难度会更小。
二、多积累社会新闻热点事例
(1)社会新闻热点事例较之于身边平凡小事,要更加具体一些,更有针对性一些。
(2)例如主题为“创新”,我们就可以从具有创新性的新闻热点事例作为作文素材。包括:“央视《我爱发明节目》”、“苹果手机不断更新换代”、“事业单位合同制”、“划片就近入学政策” 、“校长教师论证制度”、“绿色信贷政策”等。
(3)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手机新闻客户端、人民网、人民日报、半月谈、地方报纸等多种方式积累。尤其是现代年青人依赖手机,我们就可以下载新闻手机客户端,既方便有全面的积累素材。
三、多了解原理效应
(1)原理效应反映社会客观规律,往往具有普遍性,可能适合很多不同主题的作文写作。
例如:“木桶效应”告诉我们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解决最短板,大多数的作文写作都可以使用它。
(2)“破窗效应”告诉我们问题要及时解决,否则容易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一般可以用在政府解决贪腐问题、企业自律加强职业道德、个人完善自身修养等。
(3)“超限效应”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否则容易物极必反。一般用在政府要倾听民意不要过度压制、企业要关爱员工不要过度压榨、学校和家长要爱护学生不要过大压迫、个人要适当劳逸结合不要过度奔波等。
我们会发现原理效应的使用很灵活,且适用主题很多,建议考生可以多积累些热门的原理效应。
四、适当背诵名言警句
(1)名言警句是非常高端的论证素材,可以提高文章的文采与内涵。但是,其难度在于:(1)记忆难;(2)内容多;(3)针对性难以把握。
往往考生背诵了很多名言警句,但是写作文的主题稍稍有所变化,这些素材可能就无法使用了。
(2)这里,建议大家可以多背诵“创新、改革”“爱国”“民生”“良好心态”“官民关系”等方面的名言警句,写作文用到的几率会大一些。
『叁』 申论三大段两小段的具体解释,内容,具体范文,
【范文】
三方用心 还孩子美好明天
——解决教师失德行为
师德是一个社会良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道德水平的重要标杆。从浙江温岭幼师虐童案引起网络热议,一桩桩虐童事件不断地触动着万千家长的心:男童被幼师用利器刮伤多处,血渗衣衫;老师一脚踢飞男孩,孩子的笑声自此消失。孩子的天真与欢乐逐渐消失,学校不再是孩子学习娱乐的天堂,震惊与愤怒成为公众一致的表情,“师德”一词开始被公众质疑,社会良知遭到威胁,国家的道德水平遭遇失衡。扭转失德行为,需要政府用心,需要社会用心,需要学校用心,三方齐努力,才能治愈孩子心灵的创伤。
政府用心,立法和执法是关键。立法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没有完善的法律来界定虐童行为的标准和处罚方法,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虐童的现象。浙江温岭的一名幼师因为觉得“好玩”而将孩子倒放在垃圾桶里,最终却无罪释放。这个结果不仅难以让公众接受,也体现出法律漏洞在恶劣行为面前的无奈和羞愧,更无法起到根治教师失德的行为。只有通过严格的立法,明确教师虐待儿童的相关行为标准,比如《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就对虐待儿童的行为有明确界定。当然,除了完善法律法规外,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根据规定严格执法,发现不良行为要进行严肃处理和惩罚,从根源治理失德行为。
社会用心,舆论引导和民众监督是保障。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正是在宏观的社会意义上对教师价值的判断,是由衷的赞美,更是深沉的希望。“最美教师”的代表张丽莉和张绪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深刻地、完美地诠释了师德的内涵,践行了教师的操守,彰显了教师的光荣,给冷漠无情的失德行为上了生动的一课。我们还需要更多典范来引导和带动教师队伍树立正确的师德;同时还需要公众参与监督,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对失德行为进行举报,进一步保障失德行为的治理和解决。
学校用心,关注教师心理是要求。对于一起起虐童事件,有学校曾解释“正常人不会做出如此举动”。这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正常人不会这么做”,那做了这些事情的教师又是什么问题呢?如果不是精神疾病,就是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个问题不应该被我们忽视的,但却在屡次爆发的虐童案处理中被学校漠视了。今年河北省两会的一份提案指出,近一半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老师的心理辅导,定期组织心理疏导工作,建立心理调节机制,丰富教师业余生活,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关注教师心理变化。
师以德为先,德张则师范显。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政府完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社会公众典范引导舆论并参与监督,学校关注教师心理变化,才能减少并清除教师失德行为,还孩子们美丽的天空,让孩子健康成长,社会良知得到回归,国家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
【解析】
许多考生在初次接触申论写作时,都会出现结构混乱、内容空洞等问题。此范文为常规结构——“五段三分”式。以策论文为例,“五段三分”即第一段:引出话题并进行分析论证;第二段——第四段:提出分论点,即对策;第五段:结尾,收束全文。
本文以近年引起热议的一系列教师虐童事件为背景,文体为策论型议论文,各位考生可参考此文章仔细揣摩“五段三分”结构的文章特点,并多加练习。
『肆』 申论大作文怎么备考
一、三大技巧
(一)首尾句
大量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段文句的中心意思往往体现在开头和结尾的若干句话。对于申论材料的阅读,其方法与普通的材料并无不同。因此,广大考生要格外关注段落的首尾句。
(二)标志性词汇
对于重要信息的把握,考生还需要通过一些标志性词汇法寻找。这些标志性词汇用于引出重要信息。
表明观点的:某某说、指出、认为、强调、建议……
表示重点的:然而、但是、可是……
作出结论的':因此、所以、言而总之、总体上来看……
表示问题的:远未、仅是……
(三)逻辑关系分析法
命题人在命制材料的时候,会有自己明确的逻辑。这种逻辑通常是:问题+影响+原因+对策。考生要能够梳理出材料的逻辑,这是作答申论必经的一个环节。因为,作答要求通常会围绕常规逻辑命制题目。另外,这也是写作文的最起码要求。这些逻辑要求广大考生务必要牢固掌握,活学活用。
1、并列关系
申论材料里的并列通常见于问题并列和对策并列,此外还有原因并列等。例如,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材料中谈到了道德建设中存在问题,医疗领域个别医生不讲良心,乱开提成,收受回扣;师德领域个别教师不讲师德,借补课家访名义收取学生好处费;领导干部借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换取个人升迁。这属于明显的并列关系。
2、总分关系
总分关系通常见于总对策和分对策。
3、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常见于影响递进和对策递进。例如,“保护传统文化 从我做起”,这句话是总对策,接下来,第一我要热爱传统文化,第二我要学习传统文化,第三我要捍卫传统文化。这三个层面属于明显的递进关系。
4、因果关系
围绕问题,可以先有结果,再有原因;也可以先有原因,在描述结果。例如,食品安全信息成了“不能说的秘密”,其原因在于……。
『伍』 申论大作文素材怎么积累
申论大作文素材的积累需要靠平时。
平时需要多关注新闻,多关注各种热点。
『陆』 申论作文例证法如何选例子
大作文在申论考试中占分极高,如国考申论中的大作文占40分。很多考生对大作文写作有畏难心理,导致大作文写作平均分数并不是很高。
一、何为大作文例证法
例证法,是论说文章中亮明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一般而言,申论中常用的例证法包含:热点例证法、典故例证法、自身经历(感受)三方面。
热点例证法:可以列举社会热点事件、社会现象、热议政策等。
典故例证法:可以列举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等。
自身经历(感受):可以列举自己的经历、自身的感受等。
二、如何选例
首先,必须明确观点,从而确定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例题】
“给定资料3”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35分)(2016年国考副省级申论真题)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总论点:学礼以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分论点一:学礼以促进公民意识的自觉;
分论点二:学礼以促进民族素质的提高;
分论点三:学礼以促进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
以分论点一展开论证。具体如下:
礼:学礼仪、懂礼貌、守规矩等。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具体有: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监督意识、法律意识等。
根据这道题目,我们明确了论证的观点。因此,可以据此选择适合的案例进行论证。
其次,从材料外选取恰当的例子,从而避免千篇一律。
符合分论点一的案例:
热点:学习法律交规,文明公民选举、文明交通协管员、环保志愿行动等体现参与意识;
学习传统文化,文明旅游、官德、医德、师德、社会最美事件体现责任意识;
学习政策文件,市场信箱、官方热线体现监督意识;
学习法律文件具备法律意识。
典故:鲁迅弃医从文用文字点化民众革命意识;马丁路德金用诗歌《我有一个梦想》点醒民众种族平等意识等。
自身经历(感受):往往不具备说服力,可以不使用。
『柒』 申论大作文如何积累材料
一、 平时多留意身边平凡小事
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都是社会现象,反映着社会问题,不一定要非常具体,只要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即可,均能够成为写作素材。
例如主题为“教育”。我们从身边发生的平凡小事去入手。包括:“学校中的好学生与差学生”、“教育歧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德问题”、“学校加班补课费”、“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等。
这些事件并不一定要说的非常具体,不一定要选取的非常具有代表性,它们可以是反映宏观现象的词汇,也可以作为论据。而且,选取来自与生活,难度会更小。
二、多积累社会新闻热点事例
社会新闻热点事例较之于身边平凡小事,要更加具体一些,更有针对性一些。
例如主题为“创新”,我们就可以从具有创新性的新闻热点事例作为作文素材。包括:“央视《我爱发明节目》”、“苹果手机不断更新换代”、“事业单位合同制”、“划片就近入学政策” 、“校长教师论证制度”、“绿色信贷政策”等。
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手机新闻客户端、人民网、人民日报、半月谈、地方报纸等多种方式积累。尤其是现代年青人依赖手机,我们就可以下载新闻手机客户端,既方便有全面的积累素材。
三、多了解原理效应
原理效应反映社会客观规律,往往具有普遍性,可能适合很多不同主题的作文写作。
例如:
“木桶效应”告诉我们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解决最短板,大多数的作文写作都可以使用它。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问题要及时解决,否则容易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一般可以用在政府解决贪腐问题、企业自律加强职业道德、个人完善自身修养等。
“超限效应”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否则容易物极需反。一般用在政府要倾听民意不要过度压制、企业要关爱员工不要过度压榨、学校和家长要爱护学生不要过大压迫、个人要适当劳逸结合不要过度奔波等。
我们会发现原理效应的使用很灵活,且适用主题很多,建议考生可以多积累些热门的原理效应。
四、适当背诵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是非常高端的论证素材,可以提高文章的文采与内涵。但是,其难度在于:(1)记忆难;(2)内容多;(3)针对性难以把握。
往往考生背诵了很多名言警句,但是写作文的主题稍稍有所变化,这些素材可能就无法使用了。
这里,建议大家可以多背诵“创新、改革”“爱国”“民生”“良好心态”“官民关系”等方面的名言警句,写作文用到的几率会大一些。
『捌』 申论作用例证法如何选例子
要想弄明白例证法如何选出合适的例子,首先要清楚何为大作文例证法:例证法,是论说文章中亮明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一般而言,申论中常用的例证法包含:热点例证法、典故例证法、自身经历(感受)三方面。
热点例证法:可以列举社会热点事件、社会现象、热议政策等。
典故例证法:可以列举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等。
自身经历(感受):可以列举自己的经历、自身的感受等。
其次,才是如何选例:
必须明确观点,从而确定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总论点:学礼以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分论点一:学礼以促进公民意识的自觉;
分论点二:学礼以促进民族素质的提高;
分论点三:学礼以促进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
以分论点一展开论证。具体如下:
礼:学礼仪、懂礼貌、守规矩等。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具体有: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监督意识、法律意识等。
根据这道题目,我们明确了论证的观点。因此,可以据此选择适合的案例进行论证。
从材料外选取恰当的例子,从而避免千篇一律。
符合分论点一的案例:
热点:学习法律交规,文明公民选举、文明交通协管员、环保志愿行动等体现参与意识;
学习传统文化,文明旅游、官德、医德、师德、社会最美事件体现责任意识;
学习政策文件,市场信箱、官方热线体现监督意识;
学习法律文件具备法律意识。
典故:鲁迅弃医从文用文字点化民众革命意识;马丁路德金用诗歌《我有一个梦想》点醒民众种族平等意识等。
自身经历(感受):往往不具备说服力,可以不使用。
范文:
学礼以促进公民意识的自觉。我们可以通过学礼仪、懂礼貌、讲规矩,从而促进公民具备良好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监督意识和法律意识。正如:我们学习法律交规,让公民文明参与选举、文明担当交通协管员、文明参与环保志愿行动等,让他们的参与意识更好;学习传统文化,促进民众文明旅游、讲官德、守医德、有师德,对国家与人民的责任意识更强烈;学习政策文件,可以让公民通过市场信箱、官方热线体现监督政府工作,正是监督意识的集成;学习法律文件具备良好的遵法、守法、不犯法的意识。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礼以、规矩、法律等“礼”,让公民知书达理,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
材料外找热点案例具备一定难度。因此,需要考生平时多积累热点案例、热点政策、典故事例、自身经历(感受)等。具体方法:每日查阅人民日报APP新闻版、手机新闻客户端、央视新闻频道等。
最后,材料内转化案例
材料一第一段:航海家达伽马,在到达非洲大陆时树起了旗帜,标示葡萄牙王室的主权。(公民意识缺乏的体现,反面案例)
材料一第一段:郑和并没有树立标示大明主权的旗帜,而是树立了一座丰碑,一座友好而和平的丰碑。拒绝侵略,传递友好,这就是我中华气度,我们的‘中国范儿’”。(公民意识良好的体现,正面案例)
材料一第五段:一位在埃及旅游的中国网友发布了一条微博,微博里卢克索神庙浮雕上赫然刻着中文“某某到此一游”。实际上,个别中国游客在境外不文明举动引发的争议一直不断。(民意识缺乏的体现,反面案例)
在使用中注意不要原话摘抄,进行合理转化后使用。
范例:
学礼以促进公民意识的自觉。我们可以通过学礼仪、懂礼貌、讲规矩,从而促进公民具备良好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监督意识和法律意识。就像航海家达伽马在达非洲树起葡萄牙旗帜,给世界传递侵略信号,反而为国蒙羞,这是爱国意识不够、责任意识狭隘的体现。而我国旅游文明法律法规、道德素养教育不到位,导致在世界旅游中出现不文明现象,让世界认为中国人素质不高、文化不好等,这也是我国个别人对于国家形象维护的责任意识不到位的体现。反观,郑和下西洋中,建立丰碑,传递友好与和平,彰显了我中华气度,这是他高度自觉的公民意识体现,具备对国家无尽的爱与责任。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礼以、规矩、法律等“礼”,让公民知书达理,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
『玖』 2012年6月联考申论大作文范文
还孩子美好明天
师德是一个社会良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道德水平的重要标杆。从浙江温岭幼师虐童案引起网络热议,一桩桩虐童事件不断地触动着万千家长的心:
男童被幼师用利器刮伤多处,血渗衣衫;老师一脚踢飞男孩,孩子的笑声自此消失。孩子的天真与欢乐逐渐消失,学校不再是孩子学习娱乐的天堂,震惊与愤怒成为
公众一致的表情,“师德”一词开始被公众质疑,社会良知遭到威胁,国家的道德水平遭遇失衡。扭转失德行为,需要政府用心,需要社会用心,需要学校用心,三
方齐努力,才能治愈孩子心灵的创伤。
政府用心,立法和执法是关键。立法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没有完善的法律来界定虐童行为的标准和处罚方法,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虐
童的现象。浙江温岭的一名幼师因为觉得“好玩”而将孩子倒放在垃圾桶里,最终却无罪释放。这个结果不仅难以让公众接受,也体现出法律漏洞在恶劣行为面前的
无奈和羞愧,更无法起到根治教师失德的行为。只有通过严格的立法,明确教师虐待儿童的相关行为标准,比如《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就对虐待
儿童的行为有明确界定。当然,除了完善法律法规外,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根据规定严格执法,发现不良行为要进行严肃处理和惩罚,从根源治理失德行为。
社会用心,舆论引导和民众监督是保障。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正是在宏观的社会意义上对教师价值的判断,是由衷
的赞美,更是深沉的希望。“最美教师”的代表张丽莉和张绪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深刻地、完美地诠释了师德的内涵,践行了教师的操守,彰显了教师的
光荣,给冷漠无情的失德行为上了生动的一课。我们还需要更多典范来引导和带动教师队伍树立正确的师德;同时还需要公众参与监督,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对失德
行为进行举报 ,进一步保障失德行为的治理和解决。
学校用心,关注教师心理是
要求。对于一起起虐童事件,有学校曾解释“正常人不会做出如此举动”。这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正常人不会这么做”,那做了这些事情的教师又是
什么问题呢?如果不是精神疾病,就是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个问题不应该被我们忽视的,但却在屡次爆发的虐童案处理中被学校漠视了。今年河北省两会的一份提
案指出,近一半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老师的心理辅导,定期组织心理疏导工作,建立心理调节机制,丰富教师业余生活,减轻教师工作压
力,关注教师心理变化。
师以德为先,德张则师范显。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政府完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社会公众典范引导舆论并参与
监督,学校关注教师心理变化,才能减少并清除教师失德行为,还孩子们美丽的天空,让孩子健康成长,社会良知得到回归,国家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正所谓“少
年强则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