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德性有哪些
Ⅰ 教师的德行――用德性育人的读后感
教师的德性——用德性育人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的德性既是一种品性,也是一种智慧。
首先,这貌似不是个问题。
其次,学生的德性确实会受到老师自身言行的影响。
第三,其实影响学生德性的最大因素还是家长。
最后,当然也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因素。一个人德性是不断完善的,需要各方因素共同努力。
Ⅲ 高中课本中说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而老师却说应是“德性是知识”。到底谁是正确的,这里所说的美...
希腊文的不同翻译版本。
【“美德”希腊文原文是•DgJZ(aretê),原意是指内任何事物的天然的特长容、用处和功能。
《希英大辞典》的解释是,goodness,excellence of any kind(任何事物的善或优点)。
在古希腊人看来,一个事物的特长、用处和功能就是该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本性。
比如,马的奔驰能力是马所特有的特长和本性,也就是马的aretê。事物也是这样。比如船的aretê是能在水上行驶。当运用于人的时候,主要指人的才能和品德,古希腊人认为这也就是人的本性。从优点和特长的方面看,人的aretê或本性当然就是好的。当一个器官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完满的程度,也称为aretê。比如,视力强,听觉好,就是眼睛或耳朵的aretê。】
所以,这里所说的美德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下的美德。
Ⅳ 德性在师德建设中具有什么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和一般社会道德的关系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二者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一般社会道德支配、制约着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表现着并影响着一般社会道德。
第一,社会道德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支配和制约作用。一切社会道德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反映着一定社会或阶级的利益要求,受社会或阶级的道德的支配和制约。教师职业道德中包含着社会或阶级的道德,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寓于教师职业道德之中。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生产关系直接表现为阶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的道德。教师不仅是该社会从事教育职业活动的一个成员,而且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他的道德意识必然会受到整个社会道德的影响,在阶级社会里则受到一定的统治阶级的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影响,并把它们体现在自己从事的教育职业活动中。如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把体罚鞭打奴隶视为道德的。于是,当时的社会就把教师体罚鞭打学生也视为是道德的。在封建社会中,我国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原则和规范。受其支配和制约,就把是否“通儒术”和“守礼”作为择师的标准和教师行为的基本规范。要求教师做到“非礼而不定”“非礼而不动”及“进退容止,非礼不行”等。又如夸美纽斯提倡的“节制、仁爱、谦逊、慈悲、严肃、忍耐与克制”的师德规范,也是受了当时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等社会道德观念的影响。同时,统治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是脱离实际生活的口号,而是要现实地渗透到社会各种职业活动中去,以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教师职业劳动的利益与统治阶级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保证本阶级的利益,总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合乎其社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要求。因而,教师职业道德尽管具有某种独立性,但它始终不能超越社会阶级道德意识的范围,并受到其影响和指导。
第二,教师职业道德表现着并影响着社会道德。首先,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具体表现形式。社会道德,总是通过具体的道德形式表现出来的。教师职业道德就是社会道德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一种形式的职业道德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阶级道德的要求,反映着一定的阶级道德的影响。尽管教师职业道德比较远离统治阶级的道德要求,并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但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总是在不同范围和程度上,通过教师职业道德得以体现并发挥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具体表现形式。社会主义道德要在教育领域中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就要通过教师职业道德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去,也就是在本职工作中把社会主义道德具体化。如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体现落实在教育工作中的要求,就是教师应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严谨治学、锐意进取,等等。其次,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道德有独特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道德。一方面,广大教师作为众多的社会成员,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如何,必然对全社会的道德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道德通过职业活动直接而形象地影响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变化,进而影响社会道德。这是教师职业首要的任务和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的这种独特影响是很大的,是许多工、农、商、医等职业道德所不具有的。因此,在阶级社会中,历代统治阶级都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区别:首先,教师职业道德产生于教育实践,是反映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的教育意识。 其次,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的特殊规范。
最后,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实践精神。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以指导教育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教育行为为方式、内容的精神,因此它是一种实践精神。
Ⅳ 如何看待教师的 德性 诗性 智慧
职业道德是由特定职业所规定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伦理关系道德。职业的“业”与业务、专业的“业”的意思相同,职业道德的实质就是业务中的道德、专业中的道德。教师职业道德即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社会集体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但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有的教师的道德并不属于职业要求的范畴。教师也只是一种普通人从事的职业,,它的职业道德要求在本质上与其它职业所需要的道德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可能只是具体的表现方式和道德形式不同而已。我们绝不能说,教师所需要的道德比其他职业所需要的道德更高贵,更具有道德的尊严和神圣性,我们同样不能说,教师职业比其它职业要求更高的道德。教育对教师的道德要求也不应该比其他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有更多道德内涵,最多只会有不同的内涵。
教师道德是教师在私人生活及公共生活,当然也包括了职业生活中教师的个人道德的总和。教师道德是包含了教师职业道德在内的教师个人道德的统一体。既强调教师作为教育从业者这一角色在社会中应该具有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规范,就是职业道德;也强调了教师作为个人的个体道德,这个层次上所具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的表现上,还体现在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日常的家庭生活、邻里交往、社会交往、个体财产的支配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用来约束自己私人道德以达到他自己所信奉的私人生活中最高的善的原则,便是教师在道德在教师的私人生活方面的表现。教师在参与公共空间里与他人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活动,如,使用公共设施或服务、参加公众娱乐活动、网络上的公众讨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等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表现便是教师的公共道德。教师的公共道德主要源于学校教育、法律法规的规范、社会舆论的倡导与监督。教师并不必然拥有公共道德,因为公共道德与私人道德相比,无论遵守与否,对自身私人利益的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公共道德具有开放性和透明性的特点,受教师公共道德直接影响的主要是他人、群体、社会和国家。简而言之,教师道德包含了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道德的一部分。我们在对它们加以辨析的时候,也要认识到它们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不可分割开而单独看的。
Ⅵ 自我修炼在养成教师职业德性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1)、 依法执教。要认真、踏实地做以依法管教、依法行教、依法保护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2)、爱岗敬业。要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运用第二课堂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锻炼学生的思想和品质;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交朋友,沟通心灵,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3)、热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既不能溺爱,又不能宠爱,主要表现在:①爱而不溺,严而有格;②尊重信任,循循善诱;③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4)、严谨治学。作为新老师也要时时刻刻的不断自我提升,不断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做到:①刻苦学习锲而不舍②要将"刻苦"与"严谨"相结合③学而不厌做到"三勤"。 5)、团结协作。这是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团结协作,可以很好的促进教学,应该做到:①谦虚为怀自知之明;②严以律已,以诚待人;③相互帮助通力合作;④学习先进共同提高。 6)、尊重家长。教师应该与家长加强联系和沟通,联系和沟通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尊重家长。其方法有:①主动联系及时沟通;②听取建议积极配合;③平等待人尊重而不迁就;④宣传教育科学改进教育方法。 7)、廉洁从教。廉洁从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部分,其明确要求我们:①坚守大义,不取非法之利;②廉洁自律,不坠秽污俗沼之中;③公正从教,以廉明维护教育公正。 8)、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要认真实施这一职业道德规范,必须牢记它的具体要求。①做优秀品德的垂范者;②做高素质的教育者;③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Ⅶ 教师教书育人德性是天生的,内在品质对吗
叫什教苏一仁德性是天生的。也可以这么说,但是也是。学来的。关键教师教署豫人的自信关键是在品质在责任。体现一个教师教育育人的性格好坏证明对牺牲和对培养的学生的好坏是体现在学生身上。
Ⅷ 什么是教师德性它有哪些表现
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品质,它既是回教师人答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力的品质。
教师德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其教师角色的品质;
②道德意志在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力量;
③在教师对为师之道体验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在的、运用自如的教育行为准则 。
Ⅸ 浅谈如何做一名好教师
要热爱教育事业。
要把教师的职业看作是神圣的事业,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人们常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是决定学校教育的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师德。
古人云:“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其实我觉得应该将“身正为人范”放在“学高为人师”的前面。一位哲人说过:“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不足,任何知识却无法补偿”。人类最大的“残疾”是心灵的缺损。还有一句话,也是人们常说的,要做事,先做人。因此,作为一个教师,要教书,必须先做人。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唐代大文豪韩愈为教师的职业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斯言一出,千年不易。传道,就是做思想工作,教师首先是思想者。授业,也不易。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可见,拥有厚实的专业功底对教师站稳讲台是何等重要!“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修养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教学中游刃有余、高屋建瓴。必须具备四大专业能力
了解学生的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协调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的能力。必须敢于实践和善于反思
从目前来看,新课程改革存在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行为滞后于理念。对于新课程的理念,中小学教师大多已经耳熟能详,“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已经成为教师认知并认可的话语,但是与这种理念相匹配的行为尚未成型,行为与理念脱节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实践,努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必须富有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代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一个没有创新人才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技术时代,一个普通人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非常便捷地获得丰富的信息。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操作者,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自己就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一个故步自封的教师,势必不受学生欢迎,势必被时代淘汰。要做一名好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有自主发展的意识
著名教育改革人士魏书生曾说:“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新的光芒和声音”。教师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首先需要确定奋斗目标,并按照自己的目标制定发展计划。要做一名好老师,当志存高远,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包括精神的卓越,也包括追求崇高境界的卓越,追求工作的崇高目标。教师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运用“眼界”引领学生前进。教师的视野若不开阔,志向若不高远,就难免会影响教学的质量。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把教师当作一种事业,甘于奉献,为学生呕心沥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Ⅹ 教师德性修养的核心内容是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爱”与“责任”。
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