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留守儿童暑期安全

留守儿童暑期安全

发布时间: 2021-01-08 20:11:00

1. 如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的具体措施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备查制度。学校要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了解和掌握本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以利于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2、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学校(年级)应每季度召开(联系)一次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会议,通报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针对性建议。班主任每学期要对全班每位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上家访,了解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要开通“帮扶热线”,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3、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制度。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每学期要向学校报告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成长状况。对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讨论,寻求对策。
4、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要通过师生之间一对一、学生之间一对一等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
5、建立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制度。要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少先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等,为留守儿童增进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关爱互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

2. 谁有暑期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教案啊

学校关于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相关的暑期安全主题班会的通知,相关的介绍以及自己对于班会能够采取的相关方式,都是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下,能够产生的,这样就能够知道其中的通知的几个意思了。

3. 暑假来临怎样确保孩子安全

远离偏僻危险水域
据治安巡警支队民警介绍,今年6月,深圳120共接到16例溺水报警,7人溺亡,其中未成年人有4人,占溺亡人群的一半以上。最近的一个案例发生于6月28日,市民江女士年仅12岁的儿子与同学在沙鱼涌污水处理厂附近下河捞鱼时被水流卷走,溺水身亡。
民警通过微博提醒,暑期家长[微博]的监护最重要,一定要教育孩子不单独下水,远离偏远、危险水域。只要家长多留心,多数的溺水事件可以避免。但是如果遇到溺水事故,家长也要教会孩子如何自救,让孩子保持冷静,不要挣扎,保持体力,等待他人救助。必要时,可以参加一些水上安全培训班,学习自救。
针对溺水,民警特别提醒家长们,有相当一部分的溺亡事件是发生在游泳池的,一些游泳池虽然配有救生员,但是夏天游泳人多,不一定看得过来,所以家长的陪同和看护特别重要。
遵守交通规则避开车辆盲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天未成年人的交通事故为35至40起。到了暑假,孩子出行的时间增多,交通安全问题就更加不容忽视。
民警提醒家长们,交通规则的遵守能避免很多的交通事故,作为家长,应该要常常提醒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并熟记于心。
民警针对儿童在车边玩耍导致交通事故频发举例,在某医院停车场出入口,一个小男孩弯下身子弄鞋带的时候,被旁边一辆忽然右转弯的轿车撞倒。据肇事车司机表述,她的车快开到门口时发现停车卡找不到,打算先把车开到一边,完全没有看到车辆右前方的小男孩。
民警提醒家长,驾驶视线盲区交通事故的频发不能忽视,一定要让孩子有自我保护意识,远离安全隐患。
在家别忽视阳台危险
民警表示,居室安全是家长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家长以为孩子就在眼皮底下,不会出事。民警就此问题特别提醒家长,防止小朋友攀爬窗户、阳台是每期暑期安全教育都要谈到的问题。
民警通过微博让家长务必做到“三个一”:一是一定不能将小孩子单独留在家中,尤其是小孩子睡着的时候;二是一定要在阳台、窗户等小孩易攀爬部位加装防护设施,三是一定要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提醒和教育。
此外,每个假期都会有歹徒诱骗独自在家的儿童开门,然后入室抢劫的案件。家长一定要对孩子加强防范教育,不要独自给陌生人开门。遇到紧急情况,拨打110报警。
民警提示家长,暑期孩子在家,要合理放置危险物品,如打火机、火柴、剪刀、水果刀、热水瓶、家用电器插座等。家中常备的药片、烟酒等也要妥善保管,避免孩子把药片当糖果误食、偷学爸爸饮酒等情况发生。此外,家有饮水机的,最好不要打开开水开关,小孩好奇心强,容易烫伤。
注意自动扶梯的安全隐患
民警表示,深圳是移民[微博]城市,每年暑假,一些爸爸妈妈会把孩子送回老家,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也有一些“留守儿童”暑假来深圳,跟爸爸妈妈团聚。对这些飞来飞去的“小燕子”,民警同样有话要提醒。
暑假回老家的孩子,由老人家照看,因相互之间不熟悉,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爸爸妈妈要多打电话,切不可“冷落”了孩子。回老家前,爸爸妈妈要做好孩子的教育,不要到池塘、水沟等地方玩。
对初次来到深圳的孩子,民警强调,要让孩子记住父母的名字、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如果记不住,让孩子随身携带小卡片,留下父母联系方式。小朋友排队等公交车时,车辆没停稳不要靠近车辆,上下车不要拥挤;坐窗口位置时,不能将头伸出车窗外;在地铁上不要追逐打闹,更不能握着扶手“荡秋千”。
民警强调,外出时,要特别注意自动扶梯的安全隐患,经常有小孩在自动扶梯上玩耍,导致意外伤害。

4. “留守儿童暑假科普活动”有什么意义

留守儿童的暑期科普活动。可以大大的增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是家长和老师放心。

5. 留守儿童安全事故有哪些

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以下安全问题:

1、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3、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4、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5、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5)留守儿童暑期安全扩展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现状分析:

1、学习失导,学业成绩大打折扣。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家庭学习处于无人监控状态,失去督促和指导,他们几乎放弃了家庭学习活动,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逃学,是老师眼中的 “双差生”,他们的学习成绩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2、抚慰缺失,心理健康令人堪忧。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潜在着人格扭曲的隐患。相当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3、监护缺位,人身容易受到伤害。由于祖父祖母监护能力有限,甚至完全忽略了对儿童人身安全的监护,加之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拐骗、打架、抢劫、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甚至有的大龄女童成为不法分子性侵害的对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留守儿童


6. 暑假实践报告关于留守儿童方面的,3000字左右,急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这些孩子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或者父母双方都在城市打工,或者父亲或者母亲单方在外面打工。这些孩子或者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或者与亲戚、朋友、邻居生活在一起,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自己独立生活。

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留守儿童的人口特征
(一)非直接访谈的农村留守儿童
被访谈的58位农村流动人口共有120个子女。有两个子女的家庭占大多数,达到65%左右。最多的家庭有5个孩子。调查显示,留守子女多于随带子女,留守子女占被访谈者子女总数的61%。
儿童的性别比比较低。166位留守子女中,留守男孩子为71位,留守女孩子为95个,性别比为75。农村流动父母具有重男轻女的倾向,在有选择地决定哪个孩子留在老家时,他们更倾向于把女孩子留在老家,而把男孩子带到城市里来。访谈个案也显示,农村流动农民一般也倾向于把最大的子女留在家乡,如果最大的子女是女孩子,这个子女毫无疑问地会被留在家乡,但当大子女为男孩子而其他子女为女孩子时,他们更倾向于把大儿子带到城市里来。
从留守儿童的年龄分布看,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2岁。其中女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2.5岁,男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1.3岁。从教育分布看,6~15岁小学和初

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近90%左右,只有10%的留守学生在高中或者技校和职业高中读书。
从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的留守时间看,他们平均在家乡的留守时间为5.5年。父母全部外出打工后,88%的农村留守儿童已经在老家留守3年和3年以上的时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般是留守儿童的父亲先外出打工,在他们的生计需要帮手或有能力帮助妻子在城里又找到一份工作的时候,他们会把妻子再带出去。在很大一部分父母全部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中,他们一般是先由单亲父母监护一段时间,然后再变成父母全部外出的留守儿童。由此看来,如果把父母有一方外出时也计为子女的留守时间的话,农村留守儿童在家乡的留守时间会更长。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从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的留守时间看,他们平均在家乡的留守时间为5.5年。父母全部外出打工后,88%的农村留守儿童已经在老家留守3年和3年以上的时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般是留守儿童的父亲先外出打工,在他们的生计需要帮手或有能力帮助妻子在城里又找到一份工作的时候,他们会把妻子再带出去。在很大一部分父母全部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中,他们一般是先由单亲父母监护一段时间,然后再变成父母全部外出的留守儿童。由此看来,如果把父母有一方外出时也计为子女的留守时间的话,农村留守儿童在家乡的留守时间会更长。

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任重而道远。

7. 留守儿童的教育应该注意什么

据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近3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当他们出现心理困惑、遭遇学习困境、面临生活困难时,能否得到远在几百里甚至几千里之外父母的帮助?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如何,存在那些主要困难,这些都非常值得关注。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农村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安徽省含山县的云云(化名)就是其中的一个。虽然她才5岁,可父母出去打工已经有三年了,留下她和爷爷奶奶。老人没有文化,村子周边也没有幼儿园,接受幼儿教育的事根本谈不到。平时,云云就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玩耍,爷爷奶奶在生活上对她照顾得很周到,她也似乎挺高兴的,但是,如果谁问起她的爸爸妈妈,云云就会转过身去抽泣个不停…… 孩子渴望父母之爱 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农家女书社项目官员高月琴来自安徽,云云是她亲戚的孩子。高月琴对记者说:“在我们老家,绝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其中在城市里收入比较高、生活相对稳定的并不多,所以只有很少的孩子能和父母一起进城。云云的爸爸妈妈一直想把孩子带在身边,但苦于生活压力太大、孩子到城里没人照顾,所以最终还是被留在了家里。”据她介绍,有一些孩子也曾随父母到过城里,可由于父母或无立锥之地、自身难保,或忙于打工、没时间照顾,很快又都被送了回去。 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高月琴说:“每次父母和孩子团聚后,留守儿童都特别怕父母、尤其是妈妈再出去打工。每次妈妈临走的前几天,云云都搂着妈妈的脖子睡觉,夜里还常常哭醒,求妈妈别走。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六到十六,在村口,天天都能看到孩子哭、大人哭、难舍难分的情景,孩子抓着大人不放,好容易被拉开了,大人又一步一回头,这种撕心裂肺的场面让人看了特别心酸。” 上下学有家长接送、学校有老师谆谆教诲、家中有父母关心爱护,受了委屈可以对爸爸妈妈诉说,这是每一个孩子都向往的家庭生活。但是,这些对留守儿童来说简直是种太奢侈的愿望了。一年只能和父母共同生活上几天、通几个电话,甚至有时一年也难得见上一面,留给他们更多的则是对于父母无尽的思念和对家的渴望。 “话匣子”变成“闷葫芦”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从年幼起就和父母长期分离,由于常年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性格内向、胆小、自卑、不愿与人交流。高月琴的儿子张越(化名)就是个典型的例子。2003年,高月琴出来打工,还在上小学的张越留在家里和爷爷一起生活。再相聚时,她发现儿子以前的爱干净、勤快、自己洗衣服、做饭等好习惯没了,这些事全由爷爷代劳了。儿子变懒了、变脏了。以前是个嘴甜、见人很爱说话,人称“小话匣子”的儿子,竟成了“闷葫芦”。高月琴发现儿子和自己越来越生疏了,平时往家里打电话,儿子的话不多,如同一个“听众”,问什么、儿子回答得都非常简单,有时尽量回避;嘱咐什么,也只是说“我知道”,或者干脆“嗯”一声,一对曾经亲密的母子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彼此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障碍。从那时起,高月琴就坚持每个月给儿子写信,也请孩子的爷爷、大伯、大妈帮着了解孩子心里,以便找到和儿子沟通的契机。尽管她做了一些努力,但收效并不明显。 高月琴深有感触:“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精神上很孤独,在心理上很容易和父母产生距离感,感情上也变得生疏了,对孩子的性格产生不良的影响。”应该说,高月琴还是一个比较关注孩子心理变化的家长,她在尽力地了解儿子、希望走近孩子的内心,无奈空间的距离,使她对儿子的教育鞭长莫及。据了解,在我们身边,像她这样的农民工家长为数不多,更多的是终日忙于生计,忽略了对孩子内心和情感的关怀。 玲玲(化名)曾经是个爱说爱笑、活泼好动的小姑娘,父母出去打工一段时间之后,她有了明显的变化:遇到亲戚、熟人和她说话,总是低着头回答;要是家里来了生人,索性躲到另一间屋里不出来。高月琴多次让玲玲的父母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他们一则觉得带孩子出来有很多麻烦,二则也没有意识到长期的分别对孩子内心的伤害。在玲玲的父母看来,孩子能吃饱穿暖、生活上有人照顾,自然会长大的。 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或家里的亲戚监护,他们在家庭教养上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溺爱、各方面包办代替;二是对孩子不闻不问、或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放纵的态度,致使他们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这导致留守儿童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自闭型,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二是逆反型,暴躁冲动、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逆反心理强。 对于这些现象,很多农民工家长根本就不知道从何入手去疏导孩子的心理,也不知道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往往以棍棒代替沟通和引导,久而久之,致使孩子的学习自觉性放松,成绩落后,失去自信。 物质补偿代替精神补偿 很多农民工家长总觉得自己长期在外,亏欠孩子很多,他们想到的往往是以物质来补偿孩子。在高月琴的老家,农民工家长和孩子团聚的那几天,购物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有些学龄前孩子跟父母去超市,家长就让他们随便挑,有的孩子见什么都往购物筐里扔,能买上几百块钱的东西;而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则要买名牌鞋和衣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长也是尽量满足,甚至对孩子的无理要求都会答应。不少家长觉得,自己在外面打工,挣了钱,就应该让孩子吃好、穿好。 这种现象在农民工家长中相当普遍,他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往往存在物质投入有余而精神关怀不足的状况,尤其是那些成为雇主、包工头的农民工,家庭收入比较高,很容易养成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却很少从心理上、情感上关注孩子、教育孩子。不仅如此,部分家长在“暴富”之后所显露出的重玩乐享受的心态,妨碍了孩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这一点是对孩子的致命伤。 农民工家长忽视对留守儿童的精神关怀和心理沟通的另一个方面表现在,家长没有家校配合、共同教育孩子的意识。高月琴介绍,在她安徽的老家,学校老师很少能够与家长联系得上,家长也几乎不会主动给学校老师打电话,了解孩子的情况。不少父母认为:把子女送进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培养和教育孩子是学校的应尽之责,能否成才全靠老师和孩子自己。孩子的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心理上有什么困惑,父母统统不知道,当然更谈不到有效地疏导了,这无疑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封闭。 看重成绩忽视素质教育 一项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农民工家长的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多数家长进城打工,是为了挣钱供孩子上学,他们很看重学习成绩,希望孩子能够读到大学或以上程度,期望日后能改变孩子的命运。然而,由于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在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上往往有失理性和科学。“多数农民工家长在教育孩子上缺乏耐心和方法,年龄小的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父母打骂的比较多;对初、高中的孩子,父母打骂情况相对少了,代之以唠叨,家长打电话回去也总是督促学习。家长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有关孩子的事情往往大人做主,很少和孩子商量,教养行为以专制型为主。高月琴说。 高月琴发现,家长的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一般来说,家长明理、孩子就明理。但一些农民工家长对孩子的性格品德、心理素养、劳动能力、生活能力等多方面考虑得并不多。高月琴介绍说,儿子7岁上学时她就告诉儿子:“从现在起你就是大孩子了,自己的书包、鞋子要自己洗,还要学习做饭。”在家

8. 留守儿童安全事故有哪些

前年我国共有2万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 5800万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突出

被火烧、被水烫、溺水、交通意外、被殴打、被拐卖 该群体面临十面埋伏的安全隐患

据央视2010年2月24日报道,2008年中国共有2万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其中溺水是头号“凶手”。今年春节期间,5个花蕾般的生命,凋零在浙江天台农村一个养殖场的水库里。这个意外,令人扼腕叹息,也引起了人们对农村儿童——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个名称的背后,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一种酸楚的生活状态。当他们最需要父母拥抱的时候,父母却为了生活,远离家乡,一年到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面临着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事实上,近些年来,由于疏于监护,安全教育缺位等问题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事故居高不下。

儿童承载着未来,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同样如此,他们需要保护。让他们远离危险,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

元宵节过后,江西抚州的甘国忠和妻子准备背起行囊,外出务工。让这对夫妻放心不下的,是只有5岁的女儿小倩。(为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文中“小倩”为化名)

煎熬:女儿烫伤了

半年多前,甘国忠在外打工时,女儿小倩在家里玩耍时把装有滚烫热水的热水瓶打翻,臀部的皮肤被严重烫伤。

“我一定要把女儿治好,否则我会内疚一辈子的。”甘国忠说,他正四处打听哪家医院做植皮手术好。

甘国忠的父母年届古稀,体弱多病,劳碌了一辈子,老迈的精力已不足以照看年幼的孙女,更不能奢望他们能给孙女多好的家庭教育。但甘国忠能有别的选择吗?一方面家庭经济状况需要改善,另一方面孩子正需要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这是对矛盾,甘国忠想了很久,也找不到完善的解决方案。

每次春节过后,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甘国忠一家人却要品尝别离的滋味。孩子拉着父母的衣角,恋恋不舍,甘国忠和妻子只能提起行李,径自离去。“我们在外面想孩子的时候,只能看看照片,那真是一种肝肠寸断的感觉。”甘国忠说。

江西吉水一名四年级小学生在一篇作文中这样写道:“每年春天开始的时候,我的父亲母亲都到外面去打工。我真希望把春天留住,这样我就能一直和他们在一起了。”

两难:生计与孩子

在农村,很多家庭都面临甘国忠式的两难选择。外出打工的夫妻,只能把未成年的儿女留在老家,交给年迈的父母看管。甘国忠所在的村庄,80%的青壮年都在外务工。春节是村里一年中唯一热闹的时间段,经过近一个月的短暂喧嚣,又转为平静,除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很难看到年轻人的面孔。

甘国忠也不是没有想过把孩子带到身边,“但我们夫妻两个都要忙工地上的事,哪有时间看管孩子?”甘国忠说。女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当地的幼儿园,我们外来工的子女很难进,而且费用很贵,承受不起。”

甘国忠有个亲戚家的孩子,原本在老家上小学,成绩不错,后来随父母到了广东东莞,就读于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虽然缴纳了比老家贵很多倍的学费,成绩却一落千丈。“城里的公立学校,不会接收我们农民工子女。愿意接收的,都是农民工子弟学校,但教学质量没保证,而且费用比老家贵。”

最后,甘国忠亲戚家的孩子还是回到了老家,由外公外婆带着念书,假期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隐患:常处于失管状态

很多时候,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农村的留守儿童的安全常常处在失管状态。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叶敬忠教授的调查和研究,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四种情况,其中以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居多。

无论何种监护,父母都是无法取代的。有的老人只管衣食住行,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但没有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监管的意识。有的老人缺乏文化知识和安全常识,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监管。有的老人年迈体弱,根本就没有看管孩子的精力。

2008年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有34%的人只是“有时会注意”预防孩子发生意外,还有8%明确表示“顾不过来”。一些农村大龄留守儿童离开了学校,脱离了正规组织的管理,处于无人监管、自行其是的状态,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留守儿童溺水、伤亡事故也时有发生。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还称:“据有关部门反映,被拐卖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

伤痛:安全事故居高不下

2008年,中国共有2万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伤亡和被伤害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

浙江天台5个儿童溺亡事件后不久,2月23日,广西南宁市宾阳县甘棠镇田陈村发生一起火灾,导致4名儿童死亡。其中,最大者7岁,最小者才4岁。

据报道,着火的稻草屋属于无人看管的房屋,平时堆砌有干柴、稻草等易燃物。火灾发生时,村民并未发觉有人在内,直到大火被扑灭后清理火场时,才发现了4具被烧焦的儿童尸体。

4名遇难儿童中,有两人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均常年在广东打工,春节也未回家。孩子由祖辈代为管教,而祖辈时常缺乏精力看管,以致发生事故时也浑然不觉。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留守儿童也成了最容易受伤害的群体。2005年5月的一个深夜,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遭遇了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名是“留守儿童”。

2004年6月,湖北省黄梅县一名上小学四年级的留守女孩因与奶奶顶嘴斗气而被脾气暴躁的奶奶用毛巾勒死,当时女孩的父母正在外地打工。

留守女童:遭受的侵犯很多

聂茂,中南大学教授,他和他的课题组成员曾经到过安徽、湖南等省的许多村庄调查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对于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他用了三个“最”进行描述:“最让人担忧、最让人揪心、最让人欲说还休”。

聂茂认为,“安全问题一般都是突发性问题,它会不定期地发生,这也增加了防范的难度。这种突发性又是经过长期积累和酝酿的——即隐患已经长久存在,要解决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长期不懈地抓紧对孩子们的监护。”

在聂茂看来,不同年龄的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是有区别的。青春期的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都在快速发育,他们的性格和生理现象最容易发生变化,困惑很多,也很躁动。这个时期,他们特别需要外来的正确力量加以指导和矫正。缺少指导和矫正的人,心理和生理上很容易出现问题。

青春期以下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则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育的准备期。他们对外界大部分事物的认识都是模糊的,与此同时,对外界的危险基本上没有防范能力。这个时期,他们最需要保护。

年幼无知,又缺乏父母的监护,这些孩子往往不能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危险性,以至于酿成大祸。轻者,可能承受完全可以避免的病痛煎熬或皮肉之苦;重者,可能导致伤残——最严重的,则是失去生命。“这种情况常常表现为烧伤、烫伤、摔伤、受伤医治不及时、生病医治不及时、溺水、触电、交通意外,等等。”聂茂和他的课题组将调查报道编纂成了一本书:《伤村》。

由于缺少父母和其他群体的足够监护,留守儿童的弱势地位完全暴露,成为不少犯罪分子瞄准的对象。聂茂和课题组成员在湖南16个乡镇的调查中,有13个乡镇的农民向他们反映过这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表现为:被威胁、被抢劫、被侮辱、被殴打、被勒索、被拐卖、被欺诈。

此外,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还表现为对突发性灾难的应变自救能力差。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都需要父母来救助。但父母不在身边,其他人又代替不了父母的角色。

“这些突发性灾难主要表现为洪水、地震、泥石流、火灾、重大车祸等。一旦救助不及时,留守儿童一般都是受害最严重的。”聂茂认为。

“农民工的来去,仿佛一场洪水,洗劫乡村的一切。被洗劫后的乡村到处都是孩子,也只有孩子。某种意义上,孩子仿佛一群被潮水抛到岸上的小鱼,让人感觉到危险、窒息。”

聂茂还发现,在安全问题上,有一个群体更特殊,那就是留守女童。在留守女童中,被猥亵、被虐待、被诱奸等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

就在近日,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四塘乡安邦村村委会副主任张某被以涉嫌强奸幼女罪批准逮捕。据公安机关侦查,2009年9月至12月,张某以看动画片、给零花钱等为诱饵,先后多次猥亵、强奸本村中心小学3名学前班小女孩。3名被害人父母均常年在外打工,这一问题未能引起祖父母的重视。直至去年12月31日,一名受害者多次向任课教师反映自己肚子疼,事件才得以真相大白。

“留守女童除了面临和其他留守儿童相同的安全问题之外,还有着特殊的困扰与危机。近年来,留守女童遭受性侵害的案件屡有曝光,而家庭、学校及社区往往缺乏对留守女童的有效保护以及性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判断,研究者的看法不大一致,但无论如何,“规模庞大”无疑已经在学者中达成共识。目前官方机构的文件和发言中引用的数字多是2000万。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则称,“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可以确认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

但这还只是2005年的数据。近些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呈增长趋势。“在全部农村儿童中,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聂茂如是判断。

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也具有相应的区域性特征。有专家认为,在四川、江西、安徽、湖南、重庆和河南等劳动力输出较为集中的省市,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

心理:六成存在问题

这种状况让聂茂和他的伙伴感叹不已。“农民工的来去,仿佛一场洪水,洗劫乡村的一切。被洗劫后的乡村到处都是孩子,也只有孩子。某种意义上,孩子仿佛一群被潮水抛到岸上的小鱼,让人感觉到危险、窒息。”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消除,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有扩大的趋势。有专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和伤害预防控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人们担心,家庭教育的不足造成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引导与帮助,留守儿童极易产生价值观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

由于父母常年离家,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容易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有学者调查发现,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30%的留守儿童甚至直言“恨自己的父母”。

不久前,海口的妇联等单位做了一份专题调研,调研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存在障碍、问题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男人是乡村的脊梁,女人是乡村的乳汁。当男人和女人离开,留下了什么?留下没有了脊梁和乳汁的农村,留下一个受伤的、虚弱的农村。”聂茂感慨道。

有评论指出,农村儿童的安全问题是一个需要社会综合协调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家长、学校来共同关注,共织一张安全网络。

留守儿童

重大安全事故案例

2010年2月18日下午,浙江省天台县下路王村蔡修明、蔡修通兄弟家的5个儿童在下路王村附近的一个养殖场的水库里溺亡。

据广西公安机关透露,2009年9月至12月,百色市平果县四塘乡安邦村村委会副主任张某以看动画片、给零花钱等为诱饵,先后多次猥亵、强奸本村中心小学3名学前班小女孩。这3位女孩都是留守儿童。

2007年6月,重庆巴南区南彭镇石岗小学两个女学生因父母均在外地打工,便借住在班主任老师家中。因两女学生头上长了虱子,2007年6月27日20 时许,班主任的丈夫喻某便在石岗街口潘某农药店购买了磷化铝给两学生毒杀头上的虱子,因使用方法不当,造成两学生磷化物中毒死亡。

解决之道

温铁军:没有一个万能的药方

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曾撰文指出:什么时候“三农”问题基本上缓解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就相对缓解了。

温铁军认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还没有一个万能的药方,但可以分三个层次尝试去解决。

第一个层次是要尽可能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三要素净流出的必然趋势。如果在政府的主导下,能够让农村稀缺的资源返回农村,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如果农民在家乡就能直接参与政府资金投入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从中获得现金收入,那么,他们就用不着再背井离乡了。

第二个层次,是采取临时性、应对性措施,包括政府加大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地区的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社区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培训;各城市允许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学校、政府、社会组织都积极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等等。这虽然是治标的办法,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

第三个层次,是进一步从体制上解决这个问题,即在努力创造条件的情况下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包括取消对农民的歧视政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就业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显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9. 留守儿童有哪些安全隐患

儿童来留守儿童有那些自安全隐患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
“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热点内容
校园的一角教室 发布:2025-09-05 14:14:07 浏览:452
六年级数学分数题 发布:2025-09-05 12:08:36 浏览:372
京东浏览历史 发布:2025-09-05 11:26:40 浏览:767
文学语文 发布:2025-09-05 11:05:01 浏览:915
受老师攻生 发布:2025-09-05 10:36:39 浏览:456
长垣的历史 发布:2025-09-05 09:23:04 浏览:862
小学班主任师德总结 发布:2025-09-05 08:30:29 浏览:964
吉大无机化学 发布:2025-09-05 05:25:27 浏览:997
老师伪君子 发布:2025-09-04 21:39:35 浏览:297
物理泵业 发布:2025-09-04 19:04:07 浏览: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