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优良的师德传统
『壹』 在当前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传统师德中要求的“安贪乐道”
当前的经济发展如此之快,所以在传统的教师育德方面要注意个人的修养。
『贰』 在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中,认为知识储蓄处于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什么地位
师德师风的建设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品德修养,它是成功与否的基础,知识储备在其次,一个人即使再聪明,再有知识,没有好的品德也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
『叁』 师德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一种,为何当今社会师德渐行渐远
中华传动美德,指的就是历史上流传下来,具有普遍性、广泛性以及可继承性的优秀道德品质遗产。毫无疑问,师德确实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种。就连孔子都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就是老师就要不断的学习,要耐心,不厌烦的教导学生。可见,师德确实是极为重要的。
当然了,现在的师德可能没有以前的那么“古板”,只要做到私德不亏就足够了。这一点,可能需要教师经常自我学习,自我反省了。
『肆』 中国传统文化对师德培养的作用
(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指教师自身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同时在教育学生
时要勤奋教导、永不疲倦,即“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大教育家孔子
在《礼记·学记》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也就是说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知道不足,知
道不足才能努力学习。西汉著名教育家董仲舒也特别强调“学而不厌”的重要性,他说:“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也就是说,教师学习上勤奋努力,就会学识广博、智慧明达;道义上刻苦努力,
品德就会与日俱增,日有长进的。此外,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教育者更要要诲人不倦。柳宗元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切身感受,曾强调到“诲人不倦”是教师道德的重要内容。他说:“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嗔目闭口耶?”也就是说,若说讲道理和古代文辞,我是从来不对向我请教的人缄默不言的。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突出强调教师的行动教育,指教师的一言一行、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要时时、事事、处处都要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做学生的楷模和表率。孔子曾经说过:“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如果教师道德高尚、作风正派、行为端正,不需要相应的命令,学生也会按照教师的行为模式而行为,如果教师本身道德有问题,那么教师的命令学生是不会服从的。孟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其身正天下归之”,主张“教者必以正”。西汉学者扬雄更是明确指出:“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可以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这种巨大教育力量,
是来源于教育者的自我对象化的严格律己性和通过平等交往而耳濡目染、潜移默
化的真实感受,因此,它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敬仰、信任、共鸣、向往和模仿,从
而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三)学习之道,有教无类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学习之道,有教无类”的卓越思想,主张不论其贵贱、贫富、长幼、华夷、智愚,均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那之前,“学在官府”,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有权接受教育,也就意味着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孔子创办了私学,他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报复。他的弟子不分贵族,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在他创办的学校接受教育。可以说“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革新,并由此形成了平等、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基本师德伦理思想。
『伍』 急!!论当代师德对传统师德的发展
【腰背部】肩隆是肩部的最高点。腰部强壮,略成拱形。背部直,中等专长度,肌肉丰满属。身体近似方形,身长比身高约长5%。母犬身长可比公犬略长。腹部肌肉不应松弛,腹部应向上收紧。臀部丰满,略倾斜,与尾根部连接自然。
【尾】比较长,自然下垂时可达跗关节部。尾部被毛长而厚。当犬处于戒备状态时,尾上翘高于背部或位于背部一侧,休息时下垂。尾根不可过高或过低,尾活动灵活。有两个卷曲的尾是缺陷。尾上翘高于背部的情况在比赛时只可出现一次。
【特征】聪明,温和,忠诚,适应性强,机警,充满活力,乐于服务,友好,不保守,不胆怯,不多疑,进攻性不过强。无故的进攻是严重的缺陷。
失格条件:白色、浅黄色、奶油色以外的颜色;蓝眼睛
『陆』 简述我国古代优良师德传统的内容
在中国师德价值系统中,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在这方面,不同时代都提出了一整套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形成了一套修养道德和恪守道德的方法和途径。孔子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提出了“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已”,在教学中力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循循善诱”。西汉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唐代韩愈把教师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近代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之师表的地步。”总之,我国历史上许多教育家和学者对师德都有精辟的论述,这些主张包括立德、修身、治学等多个方面,至今仍是师德的重要内容。
对于师德中的优良传统,尤其是那些闪光的精华,不仅是我们的宝贵遗产,而且为世人所瞩目,所敬仰。世界各国有识之士尚努力在研究、学习其中的优秀部分,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又岂能妄自菲薄?教育者担负着人类文明传承的历史使命,继承师德优良传统是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需要。但长期以来,我们比较着重于继承原有的师德传统,这对于变化较慢的社会大体是可以适应的,而在知识、科技、经济、教育和社会变化不断加快、教师角色已发生变化的时候,这种“继承”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继承的方法也应随时代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在教育创新的大前提下,对师德优良传统的继承应是创新意识下的继承。
『柒』 简述我国古代优良师德传统的内容
古代重视思想教育,所以对老师极为敬重。老师是与天地君亲(父母)并列的… 而担任教师的一般都是大儒,德高望重,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具体内容,麻烦楼主查查教育史,传统文化一类的信息吧!
『捌』 新时期师德修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文明古国的中国,蕴育了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已经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融合为一体,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多个领域,成为影响人们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师德修养必须重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