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师德行为规范
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职工日常行为规范》
应是2009版中小学教师道德行为规范(2008年修订):
一、爱国守法
二、爱岗敬业
三、关爱学生
四、教书育人
五、为人师表
六、终身学习
㈡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对教师有哪些要求
2009版中小学教师道德行为规范却是
一、爱国守法
二、爱岗敬业
三、关爱学生
四、教书育人
五、为人师表
六、终身学习
这是对的。
㈢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㈣ 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一、主要包括: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崇高职业理想,体现了教师职业素质的本质,具体包括:
(1)、热爱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献身教育事业。
(4)、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5)、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自觉履行教师职业责任,就是要求教师把职业责任变成自觉的道德义务,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而无私奉献。具体内容有:
(1)、教师必须自觉地做到对学生负责。
(2)、对学生家长负责。
(3)、对教师集体负责。
(4)、对社会负责。
3、树立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树立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具体内容有:
(1)、教师必须有主人翁的责任感。
(2)、具有从事教育劳动的光荣感与自豪感。
(3)、要有肯于吃苦的精神。
(4)、教师职业纪律.
4、教师职业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
(2)、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
(3)、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
(4)、从一点一滴做起。
(5)、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
5、教师要有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效果是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映。具体内容有:
(1)、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
(2)、要懂教育规律。
(3)、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
(4)、勇于实践,不断创新。
二、教师素质是职业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有了教师职业劳动之后,由一些教育家、思想家总结概括而成,并在他们的著作中表达出来的。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4)中小学教师师德行为规范扩展阅读:
1、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2、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但是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
3、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㈤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二、敬业奉献。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对工作高度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三、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四、教书育人。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启发学生创新精神。
五、为人师表。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平等对待学生家长,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不以粗鲁言行对待家长。
六、终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遵守教师培训制度,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
(5)中小学教师师德行为规范扩展阅读: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8.31”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和专业水平,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对1997年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修订,于2008年九月一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实施。共计六条。
新颁布的《规范》基本内容继承了我国的优秀师德传统,并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网络—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㈥ 《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内容
职业道德
1.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任务的二重性(教书育人)、过程的艺术创造性、作用特殊性(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实质爱心奉献
2. 教师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板书和语言、教学设计、心灵关照
3. 教师职业的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热爱教育、献身教育资料节选自中国教考论坛
4. 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客体的某些属性对主体的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需求关系的统一。
5. 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所表明的应是教师职业之一客体与社会需要主体的价值关系,即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对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6. 教师社会价值的作用:0 继承发展人类文化的桥梁、0 为社会造就人才、0 体现了科学的再生产、0 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
7. (社会进步、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生产力发展、新技术革命、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转型、社会民众)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8. 转型期的价值观变化:功利化、多元化、个人价值的关注(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9. 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或行为品质。另需说明:外在行为规范或准则的共同性、约束性、差异性
10. 影响职业道德形成发展的因素:0 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0 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
11. 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变化取决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社会关系的状况和要求:0 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教育利益是其客观物质基础、0 社会经济关系决定了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的标准 制约其基本内容和要求、0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最终必然引起其变化
12. 精神文化因素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表现:0 政治思想、0 科学文化、0 传统道德、0 文学艺术、 0 社会风气
13. 教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共道德共性:相对独立性、本质阶级性、历史继承性、现象一致性。两者区别:产生时间和发展不同、适用范围不同
14. 教师职业道德的共同性:不同社会、阶级的教师职业道德或多或少存在某些相似或相同的规范和要求。具体表现:0 在维护教育和教学秩序所必需的最起码的最简单的教育劳动行为准则商、0 对教师个人的职业品质要求商、0 教育科学规律和教育事业发展对教师行为的要求上。
15. 教师职业道德的及城市辩证的扬弃和取舍的过程
16.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0 适用的针对性、0.要求的双重性、0.内容的全面性、0 功能的多样性、0 行为的典范性、0 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
17.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动力、调节、评价)、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
18.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决定依据: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9.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构成: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献身教育、
20.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0 是不同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相区别的更本标志、0 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和核心、0 是贯穿教师职业道德的一根红线
21.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广义指反映和概括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狭义指反映教师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最本质最主要最普遍的道德关系的概念
22.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在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既是总结、由是指导,有承上启下、沟通前后的作用
23.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包括:教师的义务、良心、公正、幸福
㈦ 教育部最新颁发的师德行为规范是什么内容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专主义。全面贯彻属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㈧ 为什么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知识分子职业道德之一。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相联系的,它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形成教师特有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起重要作用。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批判地继承了古代师德的优秀遗产,以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为指导,是最先进、最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可以从师德存在的必要性这个角度去理解。
教育劳动关系的特点决定着教师职业道德有存在的必要。教育劳动关系的特点之一是,教师在自己的劳动中一定会面临多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最直接的有: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及群体;教师个体与同行个体和群体;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以及教师与自己的事业等等。处于丰富的社会关系教师的劳动必然使教师处于一定的利益取舍之中。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和处理这些利益关系。比如一个教师在看到某个学生上课做小动作时,他用目光予以制止这样一个教育行为。他就既考虑了单个学生的自尊,也考虑到不要使全体学生受到一个小动作的影响这样一些学生的利益,也考虑到了教师本人的教育效果、教师的威望的维持,以及完成教育目的所要求的让学生得到自由发展等等利益关系。所以教师一举手一投足的确关系到许多利害关系,关系到这些关系的调整。由上可知:教师劳动关系的丰富性和这一关系调整所具有的自由度决定着必须有教师的职业道德存在。
例如:某校一位学生期中物理考试成绩10.5分,让学生自评时,该生给自己打了99分,于是老师在卷面上批示:
“你去死!”
显然,这位教师犯了语言过失错。他认为,该生公然做手脚,不知羞耻;对老师也是一种轻慢与冒犯!
这种“师道尊严”的心态,使这位教师很快冲过职业“底线”。 师爱最为公众期待,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
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努力在教育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师德水平。
首先,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
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中,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这种师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其实是师生之间缺乏正确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实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他们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来看待,基于恨铁不成钢的想法,教师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是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教师本身并不能得到任何的回报。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不要产生厌学和反感教师的情绪。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师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教师不是很尊重。不尊重教师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学生见了教师不说话,上课时间吃东西,不服从教师的管教等,这些行为应当坚决的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