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之道看法
⑴ 谈谈孔子是如何论述为师之道和从师之道的,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拜托各位了 3Q
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吧。师道,我理解为“孔子的教育观”和“孔子所提倡的教育方法”,从师之道,我理解为“接受教育的态度”。在教育观上,1、孔子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2、他提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进一步引申可以推及到每一个。3、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综合孔子其他言论,我的看法是不能单纯理解为做官为统治阶级服务,而是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能承担社会职责的有才能的人。4、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礼”和“仁”。“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上述内容,可以理解成孔子的教育观和教师职业道德观。在教育方法和接受教育的态度上(孔子的思想中,明确的一个观念就是没有绝对的知,所以每为师者也同时应该是一个好的求学者,因此我把这两个内容合起来表述了):1、“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孔子主张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3、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4、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5、孔子认为师者必须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6、为师者努力从事教育事业的同时不能自满,而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7、在从师观念上,提倡广泛学习,以求知为目标,不以身份或者地位而放弃学习。提倡“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并提倡不仅仅学习别人的长处,也要从别人的短处总结,吸取教训、提高自己。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⑵ 学了《师说》这篇课文你对从师之道有什么看法
从师之道指尊重老师,虚心向老师学习。
《师说》写的本意是为了专抨击当时“士大夫之属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对现代尊师重道有很大借鉴意义。比如现代社会的教师节,体现了人们对老师的尊重和对老师教诲的感谢。还有现代社会老师社会地位的提高也体现了人们对教师职业的重视与崇敬。
⑶ 如何正确看待师生观,学生观和教育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育人意识。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里的“传道”本质上就是培养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这样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实际上,不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育工作者本身,都应该放下功利心,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让每个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懂得为他人着想,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和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知道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孝敬父母,回报社会。我认为:成才比成绩重要,而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其次,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平等观
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没有平等、民主,就没有现代教育。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还应该是他们生活中的益友,是他们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育的角度是水平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在国外的课堂上,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视角能和学生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直接面对面地和学生交流,有时他们会跪在地上,由此也可以看到平等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其实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或者说是在某一领域比别人先知而已。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科技日益发达、信息手段不断进步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在很多领域也许我们真的还没有学生知道的多。因此互相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是今天新课标理念的基本要求。
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既要小心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应在有效的沟通中,使自己成为学生可信赖的朋友和伙伴。这样,才会有师生交往的愉快、健康,才会有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教育所本应拥有的那份快乐。 2.个性观
个性观就是教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一个班级就像一棵大树,每一片叶子都需要阳光雨露,更重要的是,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的差异状况是客观存在的,从学生个人身上体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个性特长。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要把差异简单地认为是学习成绩的好坏,要有“绿叶红花皆春色”的育人思想。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只有在孩子的个性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前提下,我们的教育才能最大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3.发展观
发展观就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中不断提
高、进步的,教育也是如此。现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工作的基本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在我们的教育中,树立“生本”发展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时代的要求。教师切忌用静止的眼光评价学生,好学生固然会继续进步,但后进生也并不是都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仅要承认后进生可以进步,而且还要理解学生在进步中出现的反复。反复是正常的,学生反复100次,作为教师,仍然可以做101次的转化工作。教育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教育的本质在于使每个受教育者都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4.矛盾观
“人是广阔的世界,心灵是复杂的宇宙。”每个人都是“真善美”与“假丑恶”两个自我的统一体。因此,作为教师,教育的任务就是不断把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启发、诱导出来,善于挑动学生进行两个自我的斗争,在两个自我的斗争中不断涤除“假丑恶”,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是矛盾对立和统一的集合体。学生是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人,也正是学生的不断促进,教师才能在思想上经常感觉到学习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我们所说的教学相长大抵即是如此。 我们说以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现在的教育是综合素质的教育,学问高深固然可敬,素质全面同样令人钦佩。教育不是使学生获得各种知识量的叠加、累积和现有知识的再现,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细小环节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随着新一轮的课改,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孩子的个性,健全孩子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长,使孩子在平等、愉悦的环境中受到教育,越来越成为时代的呼唤。我真心的希望大家真正行动起来,使我们的孩子能真正感觉到来自各界的关心,使他们在受教育的同时,学会做人,懂得感恩,真正体会到并享受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
⑷ 师生之间应该怎么相处
1、不用问也要尊师敬道。
2、同样也要爱护学生。
3、相互尊重还是需要的,这是现代社会的标准。
4、完成学习任务和教学义务是必要的条件。
⑸ 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教师这个职业多么重要,多么值得尊重。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都要以这个为前提看待师生关系,问题就好办多了。
其次,老师要时刻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
努力钻研,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能力服人,以品德服人,树立自己的威信。
再次,老师要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工作方法,这个也很重要。比如,建立档案,将每个学生的特点记录下来,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以情感人。
以前曾有学生成绩不好,贪玩,老师批评了还顶撞,老师了解到,学生家长工作忙,无暇顾及,看学生平时生活马马虎虎,就做了好吃的给他送去,这个学生很感动,从此学习认真起来。
还有个学生爱看球赛,老师托人给他买来球票,这个学生也变好了。
这些例子说明什么?说明老师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支持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并用实际行动感动学生。不一而足。
所以,我觉得以上两方面做好了,师生关系就好相处多了。
⑹ 关于“师生是否平等”辩词!急
这个要看从什么角度`
如果是从个人观点来看的话,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是对立的`
如当老师的利益大于你的时,他所做的一些事情.会让你觉得他在针对你,而你自己又会因此感到自卑. 这是自然现在,毕竟老师是人,都会有为自己的利益而付出.
如果说像中华5000多年的历史, 在长河中, 也有好的老师, 如孔子,孟子,
他们的教育方式就和我们现代的老师不一样,会不管有没有利益,都会付出许多,让自己的学生能有前途.
当然我也不是针对现在的老师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不过老师有点偏激的想法,有时候不想着学生的想法也很正常,毕竟人都有缺点,自于师生的关系问题.是否想你所说的平等,要看你自己的观点了,如果你觉得老师和你之间的关系不平等,那么你何不尝试着和老师多沟通,交流,甚至向校长提出你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来消除你和老师之间的隔膜呢?
一、 师和生的关系存在着二个方面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为普遍和主要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客观地存在着二个不同的方面,即社会学属性和教育学属性。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生存于特定的社会之中,在其活动的各个范畴中总是要与其它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从而结成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无非是其中的一种而已。作为社会学属性的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师和生的人际关系,毫无疑问地受着社会主流人际关系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民主平等已经基本否定和取代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性,而成为人际关系的主流。因此,在社会活动的各个范畴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当自觉地以社会发展趋势为取向,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作为社会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信仰、尊严、爱好、追求真理、政治生活等等各方面都应当且必须是民主平等的。
但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还存在着另外一个方面,即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完成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发生各种各样的互动和交往,由此构成的教育学属性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我们通常所说的师生关系大多数情况下所指的应该是这种师生关系。从教育学角度考察,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双方的角色和身份均有独特的色彩,而且这种人际关系是存在于特定的活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这种活动是构成师生关系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教学活动,也就没有所谓的教育学属性的师生关系。可见,社会学属性的师和生的关系与教育学属性的师生关系是不同的概念。比如说学生毕业以后,作为教育学属性的师生关系就不复存在,而作为社会学属性的师生关系却依然存在。
师生关系的二重性其实是人际关系二重性的一个正常而普遍的现象,本来应当是清楚明晰的。就象军队中的官兵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作为社会学属性的官兵关系当然应该且必须是民主平等的。但是在战场上的官兵关系则必须且绝对是命令与服从的,这是毫无疑问且从不争议的。然而在师生关系上,由于二个方面在现实和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统一性,导致了人们常常不会特别对其加以区分,甚至经常忘记这二个方面的存在。自觉地意识到这二种关系的存在与区别,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二、 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主导不容置疑
在师和生的关系上,从社会学属性上看,师生是民主平等的。然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二方面的地位恰恰是不平等的。
从教育本质上看,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说白了也就是统治阶级意志的灌输。在这里教师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代表着统治阶级利益,来灌输统治阶级的意志的。所以在这里是不存在民主平等的。举例来说,小孩子都有贪玩的天性,小男孩大都喜欢上网吧、打游戏,那么老师能和他们民主协商、平等对话,然后少数服从多数,就别学什么数理化了,天天上网吧吧,行吗?所以,即使是西方民主教育的鼻祖——杜威,也认为“教育即指导”。
从教学过程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认知过程,是师生间知识传递、转化、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认识的方向、认识的课题、认识的途径、认识的结果和质量等等都主要取决于教师并由教师负责。也就是说,不管怎样看待教学过程,它总也改变不了教师教学生的本质。就总体而言,教师在知识、能力、经验等诸多方面必须在水平和熟练程度上高于学生。在这一方面二者不可能平等,也不应当平等,而且正是这种不平等才是教育教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教师主导正是对这种不平等关系的概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需要身为教师者的启发、指导和帮助。放弃了教师主导,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就失去了保证,因为处于发展中的学生是无法凭借自身完成所需的教育的。
正是由于师生关系中这种不平等的存在,师道尊严就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中国人讲了二千多年的师道尊严,可近几十年却一直在批判师道尊严。批判者的依据大都从师道尊严的出处,即《礼记·学记》中的“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理解为每一个为师者,在学生面前,无论如何都要保持自己的尊贵与庄严,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敬畏之心。敬则服,畏则从:如此为师,便是得道。并由此想当然的推出师道尊严是建立在“师尊生卑”的等级基础之上的,当然十恶不释,该当批判。
然而,此种理解未免有些片面。师道尊严这个概念,经过千年的演化,其内涵和外延都有所变化,并不仅仅意味着教师相对于学生无论如何都要保持自己的尊贵与庄严,而是有其更深刻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师道尊严,从其俗解,可理解为“为师之道,尊严而已”。但这为师之道,尊严而已,不仅仅是指作为教师需要尊严。它更多地意味着学校的尊严、教育的尊严。这尊严是指相对于权力、金钱等社会外部力量的尊严,正是这种尊严,才能够保证老师和学生尽可能少地受外部力量的影响、冲击,而保存、传承人类最精粹的知识、最伟大的观念、最珍贵的价值、最美好的情感。这种尊严正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师生关系中不平等的体现。
换个角度说,批判师道尊严,是不是可以说为师可以不尊?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瞎胡闹、扯胡话?显然没有师道尊严,教师何以传道,何以授业。所以师道尊严不仅要求学生尊重教师,也意味着教师的自尊自律,更是师生双方对教育这种人类文明传承的尊重。可见,师道尊严应该是教育活动中对应于师生关系中不平等性的一条基本准则。
三、 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师生关系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明晰师生关系的二重性,从而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师生关系,是教育发展、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在师生关系的建设过程中,教师是占据主动和决定的方面,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首先要在这一范畴内理清模糊和误解。既要不遗余力地追求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为它代表了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老师主导,因为这是教育教学活动获得意义和价值的最基本条件。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通过师生关系来构成的。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时,首先要弘扬民主、平等、合作的大旗。由于学校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场所,而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师生关系是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人际关系。在师生的交往和互动中,特定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普通的社会化影响是互相交织,密不可分的,它们没有明确的界线。学生在学校正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经历民主的过程,体验平等合作,树立起民主平等的意识,才能成为民主社会的合格人才。所以教师必须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师生关系,充分认识到师和生的关系决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交织着社会学与教育学的双重属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为造就大批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自觉努力地追求构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即师生在知识、人格、精神、道德等各层面展开交流,通过师生在知识、情感、道德、灵魂等各层面的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能因为师生关系在教育学层面上存在不平等性而否认民主平等,唯师道尊严;也不能因为师生关系在社会学层面上具有平等性而否认教与学的独特性,批师道尊严。在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实事求是,敢于承认师生关系不平等性的客观存在。不至于人云亦云,别人说民主,我们就不能批评学生;别人说平等,我们就要教师跪着上课。也不至于稀里糊涂,让学生评价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能力——学生评价教师的人格魅力、亲和力、态度好坏等是合理的,因为在社会学属性上,师生平等;如果学生能知道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能力那他就不要做学生了,可以做教师了,也能当校长了。更不至于喊出“学生是上帝”的昏话,要知道上帝是不需要教育,也无法教育的。我们还应该敢于坚持和维护师道尊严,坚持建立在民主平等之上的师道尊严,维护为师之道——教育——人类文明传承的神圣和尊严,而不是让学生唯师是从,师尊生卑。只有这样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师生关系,才能保证我们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健康地进行,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教育事业和谐科学地向前发展。
⑺ 师生之道作文 300
,母亲总是有太多的叮咛,长大了,母亲还是有那么多的叮咛,就连大学的时候,每次往家里挂电话,母亲总会把从小就嘱咐过的很多话一遍遍重来重去:晚上睡觉时要注意盖好肚子,小心着凉;这几天天气很热,出了汗不要用凉水洗脸……
说实在,这些话我真是听得腻烦了,也就随便答应着,挂掉了电话,唉!母亲总是这样子,有时候我就想不通:难道她就一点儿也不厌烦吗?她怎么老是有那么多的不放心,她不知道我已经长大了吗?
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在自己有了儿子之后。因为他跟着婆婆在老家,不在自己的身边,所以总有些不放心。经常一天打两三个电话询问情况,叮嘱婆婆一些小细节,可惜我每次想到的婆婆早已做了。丈夫说:“有母看着,你就放一百个心好了。”是啊!母亲是那么细心的呵护、疼爱着他,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可是,我就是不放心。比如:那天夜里我好像听见了蚊子声了,可是回家却看到婆婆还没有撑起蚊帐,我就会担心儿子身上是不是被蚊子咬起了疙瘩;天气突然变冷,我就会忍不住打电话“检查”一下,是否给儿子添加了衣服,顺便再叮咛一下,中午如果热了,要给儿子换下厚衣服来……
其实,我也知道每次都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可是如果不这样,这心里就老不放心,老为踏实。
做了孩子的妈妈,也继承了母亲的唠叨和叮咛;做了孩子的妈妈了,还在被年迈的母亲牵挂着,叮咛着,但是心里除了幸福,还有感动。
⑻ 如何正确看待师生观,学生观和教育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育人意识。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里的“传道”本质上就是培养人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这样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实际上,不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育工作者本身,都应该放下功利心,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让每个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懂得为他人着想,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和对社会有用的人。
只有这样,他们才知道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孝敬父母,回报社会。
全面了解每个孩子,不能凭表面现象主观臆断,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可能,要用变化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研究学生,要看到学生的长处,看到学生的未来。
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创设宽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激励中不断总结自我,反省自我,从而认识自我,鞭策和激励自我。
古罗马有则谚语:所见所闻虽好,但我仍按坏样子做。学生可以懂得善恶,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但未必能够把它转化成自觉行为。
⑼ 你对师生的看法
老师和同学,相互尊重,也可是相互学习,在适当的情况下也可以成为朋友的哦
⑽ 怎么看待师生关系
究竟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对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的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师生的距离要适度。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不能太好也不能太僵。太好了,教师的威严会荡然无存,不能造成“严师出高徒”的效应;太民主了,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一点“专制”,这对部分习惯屈服于权力的学生没有多大效果;距离太近,达到亲密无间的程度,教师就有可能像家长一样,对学生比较溺爱和迁就,那家长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也无能为力。但也不要太坏,太僵了,学生不能亲其师,也就不能信其道。太僵了,师生无法形成一股合力,师生之间不可能就某个问题形成共识,不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教学就不可能达到目的;距离太远了,师生之间形如路人,或者互为仇敌,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障碍,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会给社会留下一个巨大的隐患。所以,要适当把握好师生关系的度,不能太甘也不能太涩。
其次,过程要曲折。师生之间关系的形成不能一帆风顺。要想最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首先经过一个不好的关系的过程。一开始关系太好了,让学生感到关系发展太容易,学生就不会珍惜,即有可能师生关系也会闹僵,太好的结果只会朝太坏的方向发展。如果从头到尾关系太平淡,没有曲折,这给学生的印象不深,这也不是教师和学生所期待的。所以,最好的就是先让学生恨老师,要不断制造出这个效果。学生对教师的恨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严加管束上的,教师对学生的缺点和坏习惯要大肆批评,要敢于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不要掩盖矛盾和回避矛盾。一定要让学生真正地恨你起来,但恨不是尖锐对立,不是对抗,学生会把恨转化成对学习的一丝不苟和不能丝毫马虎。这样必然出现一个学生成绩有很大的进步这种状态。这时候,你再施以爱心,用表扬、鼓励、爱护、偏袒等织起来的光环把学生包围起来,这时候学生对你有一个感激涕零的好感,你再顺利地实现你的爱心教育,在这个良好的师生氛围中教学效果一定非常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