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神秀大师生年

神秀大师生年

发布时间: 2021-02-04 10:53:00

㈠ 神秀的禅法传承

神秀禅师,继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禅法,丝毫没有变化。
《景德传灯录》记录,神秀作偈示众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坛经》记载惠能问神秀的弟子志诚,神秀如何示众,志诚说:“常指诲大众:住心观净,常坐不卧。”
武则天问90多岁的神秀禅师:“大师所弘法之长,是谁家的宗旨?” 神秀回答:“贫僧是秉乘的东山法门。” 武则天问:“东山法门所据何种经典?” 神秀禅师答:“《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 神秀禅师的北渐禅法实质上就是自四祖道信以来“一依《楞伽经》以心法为宗,二依《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的参“念佛者谁”的念佛禅。
自四祖道信以来“一依《楞伽经》以心法为宗,二依《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的参“念佛者谁”的念佛禅。它的历史使命就是把一个“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通过有佛经文字,有修行模式,成了让一般修行人能接受的禅宗法门。也就是从印度来的正宗禅门,倒成为被多种有相文化熏陶的中土人们能接受的中间跳板。 正因为这个跳板,才留下了一个东山法门。
神秀禅师弘扬四祖道信的念佛禅达80年之久,门人甚多,其中“入堂七十,味道三千”(要知道五祖弘忍亲自认定得法者,也不过10人,当然有的记载13人)。
尤其神秀禅师灭寂后,嵩山普寂禅师(651—739年)、西京义福禅师(658—736年)两大弟子在帝王的支援之下,继续阐扬四祖道信的念佛禅的宗风,盛极一时,有“两京之间,皆宗神秀”,“北宗门下,势力连天”之感概。普寂的弟子道璇还把神秀的北宗禅法传到了日本。
直到南禅马祖道一出现后,北渐念佛禅的法门一统天下的地位才被动摇,直到唐末“安史之乱”还有人弘扬,但日后渐绝。
尤其当人们的根器渐渐变得粗重,这时出现了净土法门,众多临终往生的榜样,眼见弥陀现身,亲听天乐梵音……使得这个“不取相貌,心系一佛,起大疑情,‘念佛者谁’”的北渐念佛禅,更加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虽在元、明、清时期,偶见有禅师弘扬,但也如日月下的米珠之光了。
当时这段“南顿北渐”之争的历史,上至朝廷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纵横几百年,明争暗斗,空前绝后。慢慢的,众生的因缘选择了六祖惠能的顿教禅法,北渐念佛禅的禅法也就逐渐退出了这个时空程序舞台。
这里的退出,并不是断绝,而是深深地埋在这个时空程序中、人们的心中,如蛰伏的金刚如来的种子,只要时机成熟,定会爆发,发扬光大,泽被末法众生。
以上师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神秀禅师,及神秀门人等的北渐神秀法嗣,也就是主要讲“不取相貌,心系一佛,起大疑情,‘念佛者谁’”的北渐念佛禅法门。 虽有变化,但这毕竟是老祖宗。
(以上“相关故事”、“禅法传承”两部分内容,摘自回家人著《如何修证念佛禅》)

什么时候有北宗神秀大师、南宗慧能大师

【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史略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重要的流派。相传菩提达摩于六朝齐、梁间从印度渡海东来,梁普通(520~526)前后到洛阳弘扬禅法。因其禅法不为当时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观,以“二入四行”禅法教导弟子慧可、道育等。慧可从达摩6年,达摩授以《楞伽经》4卷。后隐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山东北),传法于僧璨。僧璨受法后又隐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萧然静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唯有道信侍璨9年,得其衣法。后至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传法,尝劝道俗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可见其除依《楞伽经》外,还以《般若经》为依据。后住湖北黄梅双峰山(一名破头山)30多年,主张“坐禅守一”,并传法于弘忍。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传牛头禅。弘忍得法后即至双峰山东冯茂山(一作冯墓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其禅学为“东山法门”。其“萧然静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的作风,开中国佛教特有的禅风,对后来禅宗发展影响甚大。著名弟子有神秀、慧能、惠安、智诜等。相传弘忍为选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时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认为“未见本性”。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可,并秘密传以衣法,为第六代祖。慧能得法后南归,隐居15年,继至曹溪住宝林寺。后应请在韶州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并传授无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怀让、神会、玄觉、慧忠、法海等40余人。法海集其言行为《六祖坛经》,是为南宗。神秀于弘忍寂后至荆州当阳山玉泉寺弘禅,20余年中门人云集,是为北宗。神会先后在南阳、洛阳大弘禅法,南宗遂成禅宗正统,慧能宗风独尊于天下。神秀北宗则门庭寂寞,传不数代即衰亡。经典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为《金刚经》,《六祖坛经》是其代表作。理论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主要依据是达摩的“二入”、“四行”学说。“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凭借经教的启示,深信众生同一真如本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令其舍妄归真,修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无为。这是该宗的理论基础。行入即“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属于修行实践部分。慧能继承这一学说,在《六祖坛经》里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其禅法以定慧为本。定慧即“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慧能从“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文中,悟出了定慧等学微旨。禅宗的一切思想,皆从此义引申扩充而来。发展和演变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形成沩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临济宗在宋代形成黄龙、杨岐两派。合称“五家七宗”。沩仰宗。沩山灵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其修行理论继承和发扬道一、怀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认为万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临济宗。义玄创立。因义玄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而得名。提出“三玄”(三种原则)、“三要”(三种要点)、“四料简”(四种简别)、“四照用”(四种方法)等接引学人。因其机锋峭峻,别成一家。曹洞宗。洞山良价及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其教法“五位君臣”说,从理事、体用关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云门宗。文偃创立。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县北)光泰禅院而得名。其禅风被称为云门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常用“顾”、“鉴”、“咦”三种表示,接引学人,表现出“刚劲”的宗风。法眼宗。文益创立。南唐中主李璟赐谥其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提出“理事不二,贵在圆融”和“不著他求,尽由心造”的主张。以“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概括其宗风。黄龙派。慧南创立。因其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法门为“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禅不假学,贵在息心”。杨岐派。创始人方会。因住杨岐山(治所在今江西萍乡县北)而得名。时人称其兼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之长,得马祖道一大机、大用,浑无圭角,宗风如龙。禅宗五派的思想,相差无几,仅是门庭施设不同,接引学人方法有所区别,以致形成不同宗风。法眼宗文益在他所著《宗门十规论》中指出:“曹洞则敲唱为用,临济则互换为机,韶阳(指云门──引者)则函盖截流,沩仰则方圆默契”,指出四派不同之点。法眼宗的宗风则为“一切现成”。禅宗在五家七宗以后,禅风有所改变,有“颂古”、“评唱”等一类禅门偈颂行世。后有克勤作《碧岩集》,影响很大。从此禅宗机用变成逢场作戏。后克勤弟子大慧宗杲销毁《碧岩集》刻版,想杜绝不明根本、专尚语言的禅病。但不久又有刻版重出,宗杲的预定目的未能达到。后来他提倡“看话头禅”,将“敲门砖”给发心参禅者,深受士大夫们欢迎。这种佛儒合流倾向,影响到宋明理学的形成。宗杲又反对正觉所倡导的“默照禅”,称之为“邪禅”,认为是不求妙语,只以默照。实际上看话头禅应用慧能定慧等学中的“慧学”,默照禅应用其中的“定学”,两家只是方法上的不同。这两家禅学,自宋以后,经元明清三代,至今不绝。正值禅宗流弊严重,临济、曹洞互争短长时,法眼宗延寿编《宗镜录》100卷,对各派宗旨分歧持调和态度,目的是扶衰救弊。但此书在100年后才刻版流通,不久又被增改,至明代才恢复旧观。清雍正年间曾被推崇一时,但始终未在禅门中发挥应用。以后金元间有曹洞宗行秀,元有临济宗明本,明末清初有临济宗圆悟、曹洞宗元贤等宗师,继续弘扬禅法,都未能挽回颓势,并陆续出现三种情况:①宋初,不断有人提倡禅净合一;②为争夺法统,临济宗后人歪曲云门宗的传承,把云门、法眼两宗归属于南岳怀让一系,而将青原行思一系说成只有曹洞一宗;③清帝雍正撰写《拣魔辨异录》,以政治威力干涉禅宗内部纠纷,迫使被压制的派系所属各大禅寺,如杭州灵隐寺等,改换门庭。禅宗至此奄奄一息。清代中叶后净土信仰普遍,禅宗已成强弩之末,不穿鲁缟。近代以来的禅寺,实际都已成为禅净合一的寺院。影响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它在中国哲学思想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颐、朱熹、程颐、程颢、陆九渊、王守仁都从禅宗中汲取营养。禅宗思想也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如谭嗣同、章太炎建立他们思想体系的渊源之一。对外传播亦甚广。8世纪,新罗僧信行入唐从神秀受法,将北宗禅传至朝鲜。道义从马祖弟子智藏受法,回国传入南宗禅,称禅寂宗,后改称曹溪宗,为朝鲜禅宗主流。12世纪末,日僧荣西入宋,受法于临济宗黄龙派虚庵怀敞,将此宗传入日本,称千光派。俊荷受杨岐派禅法,回国弘传。南宋末年中国禅僧多人渡日,传杨岐派禅法。13世纪初,日僧道元入宋,从洞山第十三代弟子天童如净受法,将曹洞宗传入日本。17世纪,福建黄檗山万福寺隐元隆琦应邀赴日弘法,设坛传授禅戒,成为与曹洞、临济并列的黄檗宗,至今不衰。

㈢ 慧能与神秀做的诗都是什么意思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㈣ 六祖慧能和神秀的偈语还有五祖大师的偈语

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翻译:身体是菩提树,心是镜子。经常擦拭,不制造灰尘。

慧能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翻译:原本没有菩提树,镜子不是心。佛性总是明净的,哪里有尘埃!

五祖大师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翻译:当爱播种时,大地的果实仍能结出果实。无情没有种子。无性也不存在。

(4)神秀大师生年扩展阅读:

禅宗故事——菩提本无树

惠能少了寂寞和困难,在市场上卖柴火为生。读了《金刚经》,心开了窍,便去五祖故里学习法律。

一天,五位爷爷把看门人叫到跟前说:“我告诉过你,这是所有男人的生死攸关的问题。你整天所要做的就是享受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忍受痛苦。如果你失去了本性,如何才能拯救幸福?你们都把自己心中的智慧用一节诗献给我。如果你明白了,我就让你当第六代。”

人们只等着山秀去卖票。山秀偷偷在墙上写着:“身是一棵菩提树,心是一面镜子,永远勤奋地擦拭,不制造灰尘。”

五位祖先做了一个大师灯芯和香背诵这个经文。但他对申秀说:“你没有看到这诗里的自然。你只出门,不进门。这样的洞见,要寻求至高的菩提,是不可能的。”

慧能虽然不识字,但听到了这句话,并不知道自己的本性。一节说:“菩提本无树,镜不台,本无物,何处尘埃。”

人群震惊了。武祖加沙擦亮鞋子说:“我也没见过性。”因为没有地方可住,只能住在自己的心里,既然心平气和何必有千古,五祖的境界给人印象深刻,

㈤ 六祖和神秀的偈语

神秀大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六祖慧能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对我们的意义上来看:慧能的境界是高,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和,却并不实用,神秀的境界虽然谈不上高,却完全符合中国人的思想,符合儒家的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如荀子与孟子的观点相结合),基于现实的意义神秀的境界却比慧能高。

拓展资料:

慧能不畏艰辛,长途拔涉到湖北五祖寺,拜见五祖弘忍。当五祖得知慧能是岭南人,且无文化,不愿收留他时,慧能以特有的善根,超常的悟性,过人的智慧回敬弘忍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无南 北”。一语惊人。一下子改变了五祖对他的态度,同意收留当杂工、春米。

在 短短的八个月的苦行杂务,惠能勤劳精进。并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示法诗,赢得五祖的赏识。五祖把第六代祖师圣位托嘱于他,并要他即时南归,等待时机出山弘法。惠能时年仅有 24岁。

在既未削发又未受戒的情况下的作了佛门第六代宗师。之后,经历16 年野人生涯,隐身不忘五祖重托,终于在唐仪风元年正月初八重出羊城。幸 遇光孝寺主持印宗法师,由印宗在光孝寺菩提树下为40岁的六祖剃度受戒,始成为名正言顺的佛门宗师,这就是先成祖后成佛之说。这是中外佛坛沙门 绝无仅有的先例。

㈥ 慧能归岭南途中,神秀派人追杀是真的吗

神秀虽然没有慧能的悟性好,但毕竟是个真正的修行人,所以后来才有“北宗神秀”的成就,他不嫉贤妒能,没有追杀慧能。 一直以来,不少人认为神秀派人追杀慧能,所以南能北秀、南顿北渐是矛盾和对立的.这有失公允.其实,南北、顿渐的分野乃慧能、神秀身后之事,他们之间并无矛盾冲突.慧能是从人对佛性的理解和人的慧根秉赋来分别顿渐、从人的居住地域不同来分别对待。师兄神秀以佛教出家的“声闻乘”理论为依据,写出了修行人的修行观念。师父见看,要寺内出家大众都要依之而修,以后可以见道。但这个偈是描述过程,而非结论,所以师父告诉神秀未倘见道,要持之以恒。
师弟慧能以个人在寺中实践的佛教“菩萨乘”心得为依据,写出了自己求法心切的心,虽然也不是最高见地,但思路中显现出一些出众的慧根,后被师父授以《金刚经》法要,得到了未来出家的衣钵。
‘菩提’是印度梵语对智慧的表达,佛陀曾对弟子们说过菩提智慧与人身的关系,就如树叶与树根的关联一样。所以智慧就是心,就是台上的明镜,把它上面的非理智尘埃擦去,人身行为就在菩提中得到了把握。
这句偈的功能不是心得见地,而是师父曾传授给大家的修行要领,所以并非是错的,这是佛陀当年传的法。
可是五祖不要大家复述佛法,而是要弟子们讲个人修行心得。
慧能因为是才到寺院住下的在家居士,没有机会听到法堂的教学,他天天依菩萨道修行的指导在厨房干粗活。所以对身心的体会别有一番滋味,他认为人身又不是大树,人心也不是镜子,(这里是反驳神秀的比喻,也可看出他对神秀诗句结构有些误解),慧能认为强把身心看做物件的心理,就是若上了尘埃。
慧能偈实是续上了神秀的意思,把如何去尘埃看清楚了,所以它是心得体会,这点是比照搬师授的神秀慧力要高。
由于反驳用辞激烈,以致师父怕慧能会被人打,所以暗中依慧能的根机教授了《金刚经》,然后送他逃寺而去。在半夜的教学中,以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经文,慧能方才真正大悟!所以,慧能这句偈也不是最高见地,只是入门的敲门砖,让五祖从中见到了他原有的佛学基础。
慧能拿着师父给的衣钵逃往了广东,路上有人追杀来抢衣钵,直到隐匿多年后才得以出家为僧,真正成为禅宗祖师。

㈦ 禅宗六祖是慧能还是神秀

六祖慧能大师

慧能
慧能,是中国禅宗的第六祖。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今涿县)人,其父谪官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唐贞观十二年(638)生慧能,遂为广东新州人。慧能幼年丧父,后移南海,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有一天,能在市中,闻客店有人诵《金刚经》,颇有领会,便问此经何处得来,客人告以从黄梅东冯茂山弘忍禅师受持此经。他因之有寻师之志。咸亨初(670),他把母亲安顿后,即北行。到了韶州曹溪,遇村人刘志略,引其出家之姑无尽藏尼,持《涅盘经》来问字。慧能说:我虽不识字,但还了解其义。尼说:既不识字,如何解义?慧能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闻其言,深为惊异,遂告乡里耆老,竞来礼敬,即请慧能居于当地宝林古寺,称他为卢行者。

详细的你访问:http://ke..com/view/22492.htm

㈧ 慧能大师的生日他属啥生肖

慧能大师顿悟派代表: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物何处惹尘埃.主张受外界事物(时间回空间)干扰直接切入主题
神秀答大师渐悟派代表:身菩提树心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主张渐次修行反复修行达理想境界
显慧能大师更胜筹

㈨ 六祖时的神秀最后是什么下场

神秀在江陵当阳山(今湖北当阳县东南)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播。四海僧俗闻风而至,声誉甚高。武则天闻其盛名,于久视元年(700)遣使迎至洛阳,后召到长安内道场,时年90余岁。深得武则天敬重,命于当阳山置度门寺,于尉氏置报恩寺,以旌其德。中宗即位,更加礼重。

中书令张说也向他问法,执弟子礼。神龙二年(706)在天宫寺逝世,中宗赐谥“大通禅师”。弟子普寂、义福(行思)继续阐扬其宗风,盛极一时,时人称之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两京之间几皆宗神秀。

(9)神秀大师生年扩展阅读:

神秀和尚(公元606~706)唐代高僧,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

年轻时博览群书,隋朝末年出家当和尚。后来碰上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和尚弘忍,以每天定时静坐、排除一切杂念、使得心神恬静自在的“坐禅”为修行功课,就赞叹佩服说:“这才真正是我的师父。”于是就去侍奉弘忍,专门用打柴挑水来自己磨炼自己,来学弘忍的佛法。

根据李邕、胡适等学者的研究,熟知的惠能与神秀根据禅悟而争得禅宗六祖衣钵的故事很可能是不属实的,根据《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石碑等资料记载,神秀应是达摩弘忍正统的继承人。“六祖坛经”里“五祖弘忍传慧能法衣”的故事只是慧能的弟子神会和尚为了和北宗争夺皇室的供养所编造出的神话。

佛教南宗慧能和北宗神秀的弟子们争法统无果,最后因为慧能的弟子帮助朝廷募款成功,终于南宗胜利,而如今六祖地位是南北宗争夺正统,重写系谱的结果。

参考资料:网络:神秀

㈩ 神秀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神秀大师是当年和六祖慧能大师一个时代的人,同在禅宗五祖门下。曾写一专首诗为”身是菩提属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此诗犯了一个”作“病,认为烦恼必须时时扫去,实际上并未开悟,后被六祖慧能大师看到,将此诗改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学乃是断除烦恼,脱离三界六道,致使一切众生成佛的解脱道。凡夫不学佛无以出三界,死后必随善、恶之业力随六道迁转。故此生当一心学佛,以净土念佛法门为主,临终得阿弥陀佛放光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离苦得乐!建议参看:印光大师文抄,南无阿弥陀佛!

热点内容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2025-08-02 02:30:58 浏览:302
天津华图教育 发布:2025-08-02 02:19:49 浏览:276
师德师风自查报告范文 发布:2025-08-02 01:35:55 浏览:890
敢骂班主任 发布:2025-08-02 01:23:55 浏览:900
老师勾引同学 发布:2025-08-02 01:12:53 浏览:316
马老师的梗 发布:2025-08-01 23:22:34 浏览:809
检查hiv多久出结果 发布:2025-08-01 23:14:57 浏览:471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 发布:2025-08-01 22:19:44 浏览:712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发布:2025-08-01 22:10:38 浏览:245
割包皮要多久 发布:2025-08-01 21:43:14 浏览: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