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文言词
冷宫
戏曲、旧小说中指君主安置失宠的后妃、皇子的地方,现在比喻存放不用的东西的地方:打入~(①古代皇帝把失宠的后妃软进于冷僻宫内;②把不用的东西搁置起来。~岁月(被人忽略或遗忘了的地方或状态)。
“三宫六院”。故宫中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为“三宫”。六院分别指东路六宫: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及永和宫。皇帝的妻妾众多,说有“七十二妃”,或“粉黛三千”。据《礼记》记载,周朝的制度是“天子后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这说明,早在我国周代,天子的妻妾就有夫人、嫔、世妇、御妻等名号,数量也相当惊人。封建帝王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妃子。“宫中多怨女”,在封建社会里,多少青年女子被关进宫内,终生不得自由! 至于选到宫中的女子,一旦失宠,便在宫中禁室里等死,更为悲惨。故宫的“冷宫”在哪里?并无定所,但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即是乾清宫、长春宫;一说“冷宫”无固定地址,关禁王妃、皇子的地方,便俗称“冷宫”。 查遍所见明、清史料,紫禁城无“冷宫”匾额,冷宫并不是某一处宫室的正式命名。根据一些文献记载,,明、清时代被作为“冷宫”的地方有好几处。 明末天启皇帝时,成妃李氏得罪了权势赫赫的太监魏忠贤,被由长春宫赶到御园西面的乾西,一住四年。先后被幽居乾西的,还有定妃、 嫔、恪嫔三人。这个“冷宫”在紫禁城内之西。 光绪皇帝的珍妃被慈禧落井之前,据说关在景祺阁北边北三所(现坍毁),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边的山门里。如果这一出自太监之口的传闻属实,则此地也算得一处“冷宫”。
因为一旦成为皇帝的人她一辈子都不能改嫁所以不能让她出宫,而且一般为了皇室的体面后妃犯罪赐死的几率不大,所以就需要地方安置他们,所以就有了冷宫.
打入冷宫实际上就是被废(已经不在是帝王的妃子了),电视剧的后妃打入冷宫,大都还住在皇宫漂亮的房子里,实际上真实历史上除非你犯错不算大,而且家族未倒,才有那样的待遇。否则直接废为平民,关进一个阴暗的小房子里,跟囚犯没什么区别,这就是宫廷斗争的残酷性。
虎头兰
大花蕙兰原产中国。
2.大花蕙兰拉丁名Cymbidium,别名虎头兰、喜姆比兰、蝉兰、西姆比兰。
3.大花蕙兰为兰科兰属植物,称为蕙花,但不叫蕙兰。
大花蕙兰又叫虎头兰、喜姆比兰和蝉兰。兰科、兰属植物。原产于印度、缅甸、泰国、越南和中国南部等地区的兰属(Cymbidium)中的一些附生性较强的大花种和主要以这些原种为亲本获得的人工杂交种。大花蕙兰,是对兰属中通过人工杂交培育出的、色泽艳丽、花朵硕大的品种的一个统称。兰属植物约48种,目前用来作杂交亲本的原生种有近20种,主要是大花的附生类以及少量的地生类
师生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 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效的必要保证。从教学任务上来说是责任与义务的关系,从人际关系上来说是平等的关系
❷ 师生用古文怎么说
古代老师称为先生,学生还是学生
❸ 古代师生情经典诗句
师生情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清〗郑燮
饮其流者怀其源, 学其成时念吾师。
❹ 师生的词、诗句或名言
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1、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注】哪怕只教过自己一天的老师,也要一辈子当做父亲(引申为长辈)看待。比喻十分尊重老师。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注】原意: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在那。现引申为:几个人同行,其他人各具优点和缺点,他们的优点我要学习,他们的缺点,我要自己注意,加以防范,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所以他们都可以是我的老师。比喻到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我们应该去多向别人学习,而不是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
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注】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也就是说尊重老师或可理解为能尊重别人,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的人才是有可能成功,同时,他们尊重的是可以求教的“师”之才能,而不会计较那个人的出身和地位。
4、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注】古时候学道的人必须尊重他的老师,只有老师受到尊重后他传授的道才会得到尊重。也就是“尊其师,信其道”的意思。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
【注】(统治者,这里引申为教师)本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百姓,这里引申为学生)也会跟着行动,(统治者,这里引申为教师)本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百姓,这里引申为学生)也不会听从。说明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他的教育才会有成效。
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1、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陶行知
2、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爱因斯坦
3、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
4、赞扬、肯定和亲切的态度, 提高孩子的自我感知;批评、指责和冷漠的态度, 降低孩子的自我感知。
三、怎样塑造学生心中的教师形象
1、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
【注】以身作则,用行动教育人,比只用语言说教更有作用。也就是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比用成套的理论和语言教育效果更好。
2、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
3、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陶行知
4、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
5、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 ——乌申斯基
6、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乌申斯基
7、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
8、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注】求学的人必须要求教于教师,但对要求教的教师不能不谨慎。一层意思可以理解为,要选择合适的教师求学,不能随意投师。比如,应当从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水平、为人处世等方面择优而从;另外,还要考虑自身发展所需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另一层意思可以理解为,跟老师学习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盲从,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学习教师身上好的方面。
❺ 与师生有关的古文是什么
师说?
这种论语里面应该有一些吧。
❻ 表达师生关系的诗词
(一)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出自南北朝庾信的《徵调曲》。诗文曰:“黎人耕植于义圃,君子翶翔于礼园。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诗大意为普通百姓耕作在田间,做学问的人翶翔于礼乐之间。吃到树上结的果实,便想到了结果实的树;喝到河中的水,便想到了河水的源头。“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是成语“饮水思源”的由来,这句诗原本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表示不忘故土、不忘本来,后人常用于学成的学生不忘知识的来源,是来自老师的教育。
(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文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该诗是一首别后相思之作,诗歌原意是表达相爱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属于通用的比喻句,后人常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赞美老师为学生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的高度评价。
(三)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清代诗人郑燮的《新竹》。诗曰:”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意即新长出来的竹子之所以比旧竹子高,是因为新竹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老枝干为它遮风挡雨。诗中,诗人借”新竹“与”老干“来比喻师生的关系,一个人能够超过老师和前辈,是因为老师和前辈的养育和培养,以此表达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❼ 我想寻求一些关于师生关系的古诗词,古文
《师说》韩愈
❽ 师生情古文
师生情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
〖清〗郑燮
饮其流者怀其源, 学其成时念吾师。
❾ 用文言文表达“师生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 ——〖清〗郑燮
❿ 有哪些写师生情的古诗或古词
1、忆住一师
唐代:李商隐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译文
我无端端离开“远公”多年了,此刻长安城中清晓闻钟令我回忆起他所在的西峰佛寺来。住一师也许还在室中煮茗读经,不觉烟炉中焚香已尽,寒灯也渐渐晦暗。外间童子见天色微明,便打开房门,不想夜来大雪,只见一片银白,门前的松树也披满雪。
2、听颖师弹琴
唐代:韩愈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译文
惭愧呀我空有耳朵一双,对音乐太外行不懂欣赏。听了你这琴声忽柔忽刚,振人起强人坐令人低昂。仓皇中我伸手把琴遮挡,泪潮呀早已经汹涌盈眶。颖师傅好功夫实非寻常,别再把冰与火填我胸膛。
3、远师
唐代: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译文
在朝中做官的我和在南寺的自远禅师,什么时候能再相见呢?大概要等到我心中没有世俗之事的时候吧。
4、师说
唐代:韩愈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5、林琴南敬师
清代:佚名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译文
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清明时对举人的称呼)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
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这份心意固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