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

发布时间: 2021-02-21 14:30:45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在我国现代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是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教育关系。

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这种关系是从教育过程本身出发,根据对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各自承担的不同任务和所处的不同地位的考察,对两者关系作出的教育学意义上的解释。

教不严师之惰,一般来说,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而学生一般是参与者、学习者,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这种关系形式,并不随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而转移,而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并且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活动中得以表现。

教育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和人格力量等。

在教育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中心都与教育目标有关,并体现着学校教育工作的任务与特点。

这种关系既应符合教育科学规律,又应体现教育创造艺术,既能为师生双方提供最大的发挥主体力量的空间,又能使双方的力量形成有效合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和谐发展。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师生关系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2、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

3、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

4、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

5、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1)我国新型师生关系扩展阅读:

构建和诣师生关系的方法: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具有思想力和创造力的活体,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思想,快速接受事物的能力,他们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2、建立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

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就是指使学生成为教育过程的平等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由此而形成的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特征。

3、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深入学生,在课间尽量创造条件,与学生进行接触,如与学生谈心,与学生游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让自己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

❷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有哪些特点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❸ 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它表现在 民主平等(人格平等,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教师理解回学生,一视同仁的与学答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尊师爱生(学生尊敬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和人格尊严,对教师有礼貌,愿意协助配合教师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师热爱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了解关心爱护。),教学相长(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超过教师),心理相容(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是协调一致的,在教学过程中是师生关系亲密,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❹ 新型师生关系有哪些呀

第一是“民 主平等”。 民 主平等已成为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
第二是“尊师爱生”。 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热爱,是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尊师是爱生的结果。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建立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三是“和谐相融”。师生的心理相融是指教师和学生集体之间、和学生个人之间,在心理上能彼此协调一致,并相互接纳,教师的行动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响应。
学生的心理变化也能被教师时时关注,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亲密无间,团结协作,彼此相互依存,对维系正常的师生关系起着重大的情感作用。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 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质性,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❺ 新型师生关系是什么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

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5)我国新型师生关系扩展阅读:

现代意义的师生关系的涵养方法:

导师和研究生时师生关系,绝非那种古代那种宗派上的师徒关系。搞研究,不能沾染上江湖习气,不能拉帮结派,不能党同伐异。作为文明社会、法治社会中的现代人,师生关系应更纯粹些。孙家洲断绝与郝相赫的关系,无可厚非,但是断不断绝,怎么断绝还得按程序来,谁都不能任性。

学贵有疑,老师可质疑学生,学生可质疑老师,真理是他们的启明星,于此而言,师生关系切莫庸俗化,切莫为了利益而结盟。如果缺乏正气,缺乏纯粹的是非判断,对学术不是好事。

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在人格上 学生与教师是民主平等的。
在社会道德上 师生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❼ 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制约着学生对教育的接受程度,影响着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化转型的背景下,师生关系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景象。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是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师生正式交往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交流和沟通行为。这种交往旨在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接受,直接与学校的教学目标相联系。对于这种交往行为,教师和学生不能自行选择,不能依自己的主观态度和情感任意更改,而受制于一定的制度,受制于一定的教学规范。师生间的非正式交往,则在正式教学工作之外进行,不受规章制度的外来约束。它建立在师生友谊,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尊重、理解和期望的基础上,体现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与这两种交往行为相对应,师生关系可相应地分为师生间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应当承认,当前师生间无论是正式关系还是非正式关系,都存在不足。
在正式交往中,师生间主要是一种“教”与“学”社会角色或工作关系的交流,这时,个人的行为选择是否得当,“大抵取决于是否同个人承担的角色地位相宜”。也就是说,要处理好这种正式关系,师生双方应对自己及对方的角色规范有共同的认识,从而可能相互理解,认同彼此的角色行为。然而,当前的状况是,师生之间远未达到对彼此社会角色的认同,因而两者之间的不理解、矛盾便难免了。
比如在师生的相互评价方面,教师与学生对“好教师”“好学生”的理解就有显著不同。
国内有研究者对中小学生选择最有威信的教师的类型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最有威信的教师”类型的选择因年龄阶段而异。小学三年级学生所选择的最有威信的教师类型依次是:“纪律严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善于了解学生,理解、尊重学生”;“和蔼可亲,关心学生”。小学六年级学生则依次选择:“善于了解学生,理解尊重学生”;“和蔼可亲,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待人处事公正”。初中二年级学生的选择则是:首位,“善于了解学生,理解尊重学生”;其次是“信任学生、待人处事公正”;第三位的是“和蔼可亲,关心学生”。高中二年级学生的选择则依次是:“善于了解学生,理解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待人处事公正”;“知识广博、教学经验丰富”。但总的而言,学生最佩服、最喜爱的教师都具有开明、温和、理解、信任等人格特征。
教师对于好教师的评价标准则多从纯粹的工作角度出发。班级荣誉多,学生成绩好,那么教师就是好教师,这恐怕是教师的共识。诚然,具备上好课、带好班的能力,是一位好教师必备的素质,但教育的效果不能以学生分数和外在荣誉为惟一的评判标准,相应地,好教师也不能只把它们作为惟一的追求目标。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尝试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有的教师感到自己花费了许多精力,却得不到学生的承认,其中的原因恐怕就在于教师心目中尽职的标准,与学生的标准相差甚远。
对“好学生”的评价,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往往从消极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认为“好学生”应该听话、“遵从”教师,不违反纪律,成绩较好等等。学生却不这样理解。一般而言,班级中受学生欢迎的往往是两类学生:一类成绩拔尖,性格随和,与人为善;另一类则成绩平平,但聪明、好动、风趣,乐于助人,在班级中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对于受教师宠爱的班干部,学生们则往往会“敬而远之”,甚至常常会怀疑他们会打小报告等等。但教师却往往未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总认为自己喜欢的学生一定也是受大家尊重的好学生,从而在授予荣誉时,带有强烈的个人喜好色彩,甚而置学生的“民主选举”于不顾,故此常常激起学生心中的不公平感。
在正式交往活动中,由于师生往往对于各自的角色行为有不同的理解,在缺少沟通的情况下,师生之间形成隔阂,从而影响了师生关系。目前,许多教师仍然片面地理解严师出高徒,采取了许多限制性的管理措施。学生对教师的这些做法往往不能理解,觉得教师管得太多,觉得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展。尽管两方面的出发点是共同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由于双方理解的不同,致使不能认同彼此的行为。有时我们会听到教师对学生说:“我这样做是为你们好,等你们长大以后,就会感激我。”这类话可以说是教师无奈的反应,是为了使交往行为持续下去而把问题暂时地搁置,但这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
除了相互间由于偏狭的理解而造成矛盾之外,当前,还存在着一种功利性的师生关系现象。在这种关系中,学生通过教师而升学,教师藉学生来追求荣誉,彼此之间成为相互利用的“工具”。这导致了师生在课堂上功能主义的教学行为:片面强调应考题,忽视基础知识的理解等等。甚至有的教师只关注有望考上大学或重点中学的学生,而放弃对差生的教育教学。最为严重的是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采取所谓“保一部分”的行为,在升学考试之前先劝退一部分成绩差的学生,不让他们参加升学考,或者保送一部分成绩不够稳定的同学进大学,从而使“保送”失去了挑选优秀生的目的。与此相辅相成,学生也可能只把教师作为升学的“阶梯”,拼命想挤进重点学校、重点班级,甚至挑好的教师等等。在这种状况下,学生眼中的教师仅仅起垫脚石的作用,教师育人的功能则付诸阙如。这些功利性的行为会对教育造成极大的伤害,形成一种“异化”的教育。
师生的非正式关系在当前日益受到重视,但凭心而论,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师生非正式关系是以师生之间的友谊为基础的。这种友谊,在教师方面体现为对学生的爱。但有的教师把对学生的爱狭隘地理解为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把自己对学生的爱护体现为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功课,让学生从早到晚地伏案苦读,不允许学生有任何所谓的“不良嗜好”。这样,完全排除了师生间的非正式交往,遑论情感交流和交往,反而更使学生产生了厌恶与反感的心理。
社会要求教师能以一颗爱心对待学生,广大教师对自己也有这方面的期望。但当教育沦落为应试教育时,升学率成为评判学校办学质量与奖励教师的单一标准,社会对教师的实际要求发生变化。学生家长期望学校帮助自己的子女升学,学校则要求教师以帮助学生升学为最主要,甚至是惟一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理想的期望与实际的要求之间发生了矛盾。教师希冀能与学生进行更为亲密的非正式交往,但实际要求的束缚却使他们不可能实现这一愿望。
通过列举以上一些现象,我们注意到,当前师生关系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很多是由于师生之间对于角色观念、角色行为理解的分歧而造成的。由于教师与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接受的文化也有差异,双方间有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但在当前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教师与学生的文化取向进一步多元化,这些相互不相容的认识共存于同一时空,就促成了师生关系观的矛盾与冲突,并加重了理解的分歧,深化了师生关系中所存在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解决师生间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分歧,进而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
文化转型使我国社会开始形成新的价值体系,在这种氛围下,学校进一步确定将学生的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教育之鹄的。与此相适应,我们需要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进步的师生关系。所谓民主的师生关系,指师生关系应是以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为基础的人—人关系,师生应当具有客观的权威意识。和谐的师生关系指师生间相互理解,相互合作与互动。进步的师生关系则强调师生关系的非功利性,以及对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的积极作用和功能。
那么,如何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呢?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要解决师生间的文化分歧,对此,文化整合可能是一个可供采纳的合理策略。
文化整合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同一种文化内容各要素的整合;同一时空中不同文化之间的整合。前一种的文化整合实际上是指当社会处于一般的平稳发展期时,占据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弥散、渗透到社会的各种亚文化中。当社会处于转型、革命等剧烈变迁期时,由于原有的主流文化受到挑战,逐步失去主导地位,而新的主流文化还未形成,致使各种外来文化、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交织在一起,相互碰撞和冲突。这时的文化整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适应、协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选择、综合合适的文化成分,进行文化创新,形成新的主流文化。与当前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文化整合在此指的是后一种含义。
要实现这样的文化整合过程,需要师生共同的参与,需要双方坚持宽容的精神,加强理解的意识,进行创造的活动。但在操作上,则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是由学生的实际状态决定的,同时也是社会对教师更高的要求。
宽容的精神是进行文化整合的前提。惟此,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才能相互尊重,才能相互对话、理解,达成共识并加以分享,从而实现可能的创造。师生间的宽容,需要师生间相互尊重,在人格上实现平等。人们常以“严父、慈母”来形容教师,这表明师生双方在心理上处于不同态势:教师处于高势,学生处于低势。教师应避免由于这种心理态势而带来的不良影响。师生间的宽容,还需要提倡一种相对自由的民主的态度。与消极管理的思想相反,这种态度是让学生有自己思考、选择、判断的自由,但教师应适时地给予指导,以确保学生选择、判断的正确性。
加强理解意识,即要求师生间达成认同,追求平等的对话。这首先强调师生间在观念上要相互认同,从而才有可能在师生的具体交往过程中进行合作,使相互关系达到和谐的境界。因此,还需要强调师生间的“合作”精神。理解的实现,还需要注重师生间情感上的沟通。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师生间非正式交往,使师生实现内在体验的真实交流。
创造是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上的超越。这首先应实现新的意义上的“教学相长”。长期以来,我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多类似于玛格丽特·米德所说“前喻型”文化,即知识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两者之间以接受、模仿为主,不太注意突破和创新。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主体性认识的不断提高,知识开始在教师与学生间相互渗透、对流和互补,师生关系开始出现向并喻型乃至后喻型转化的趋势。对此,教师应当认识到教学相长的新意蕴。要创造,师生间应注意开展批判性反思。教师应以思考、研究的目的重新看待师生间的关系处理,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矛盾与误会。学生则应通过学会批判性反思,实现对教师的理解与配合。
(摘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❽ 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哪些基本模式

(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2)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①尊师爱生,相互配
②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③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3)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是: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④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⑤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热点内容
晋商历史 发布:2025-07-19 00:08:49 浏览:421
安大历史考研 发布:2025-07-19 00:02:57 浏览:382
教师帮扶学生记录 发布:2025-07-18 20:01:06 浏览:677
运动鞋哪些好 发布:2025-07-18 18:41:48 浏览:456
师生迷情八 发布:2025-07-18 11:58:43 浏览:478
三字经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8 11:46:47 浏览:45
希腊的历史 发布:2025-07-18 10:33:00 浏览:654
人体中的数学 发布:2025-07-18 07:53:58 浏览:951
一级建造师机电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8 07:50:21 浏览:528
班主任工作计划小学四年级 发布:2025-07-18 05:17:52 浏览: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