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什么是教师德性

什么是教师德性

发布时间: 2021-02-21 18:56:08

❶ 自我修炼在养成教师职业德性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1)、 依法执教。要认真、踏实地做以依法管教、依法行教、依法保护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2)、爱岗敬业。要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运用第二课堂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锻炼学生的思想和品质;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交朋友,沟通心灵,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3)、热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既不能溺爱,又不能宠爱,主要表现在:①爱而不溺,严而有格;②尊重信任,循循善诱;③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4)、严谨治学。作为新老师也要时时刻刻的不断自我提升,不断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做到:①刻苦学习锲而不舍②要将"刻苦"与"严谨"相结合③学而不厌做到"三勤"。 5)、团结协作。这是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团结协作,可以很好的促进教学,应该做到:①谦虚为怀自知之明;②严以律已,以诚待人;③相互帮助通力合作;④学习先进共同提高。 6)、尊重家长。教师应该与家长加强联系和沟通,联系和沟通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尊重家长。其方法有:①主动联系及时沟通;②听取建议积极配合;③平等待人尊重而不迁就;④宣传教育科学改进教育方法。 7)、廉洁从教。廉洁从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部分,其明确要求我们:①坚守大义,不取非法之利;②廉洁自律,不坠秽污俗沼之中;③公正从教,以廉明维护教育公正。 8)、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要认真实施这一职业道德规范,必须牢记它的具体要求。①做优秀品德的垂范者;②做高素质的教育者;③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❷ 德行和德性有什么区别

发音[dé xìng](德性),写作[dé xíng](德行)。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算大,详解见下。

  • 【关于德性】在晚清民国时,多指一个人的自然至诚之性,比如李渔《风筝误·和鹞》中曾这样说:“就当才貌都有了,那举止未必端庄,德性未必贞静。”

    可见当时使用“德性”二字,重在“性、品性、性情”。而这个词,多少也会涉及到宗教因素,如宋代释文珦《白日苦短行》便有使用。

  • 【关于德行】即“道德品行(品格及行为)”,因此在作为方言使用时,广泛涵盖了一个人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多个方面。举例来说就是这样的:

  1. 仪容:“瞧你丫内打扮,德行”,或改用“(洋)相大发了”。

  2. 行为:“哟,就您一个会插队能插队是吧?德行。”或改用“(瞧给你)能耐(的)。”

  3. 举止:“抖什么抖,再抖把你腿打断喽,德行。”

  4. 作风:“你瞅他内德行,见到小姑娘就跟苍蝇见了肉似的,没治了。”

日常使用说明(两部分):

  • 在中华书局出版的《北京话词典》中(2013年1版),这两个词都有收录(212页),但以“德行”为主,故应写为“德行”,而“德性”则不能视为错别字。

  • 究其原因,或与“德行”更早见于课文有关。老舍《龙须沟》,也即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曾用)第一幕:“你没有那个瘾,交不上捐你去坐监牢。德行!”而不能将“德性”视为错别字的原因,则在于曹禺曾于《日出》第三幕使用:“可就凭你这德性(向 黑三 ),一个子也不值!”

❸ 关于教师道德和教师理论,你认为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一、当代中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对比
回溯中西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中西教师职业道德传统有着鲜明的区别:中国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德性”,教师伦理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自身人格修养;西方的教师职业道德则是“教学道德”,教师伦理以学生为中心,从如何培养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和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在当代,中西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和规范分别延续并发展,使二者的区别逐步扩大。其中,中美两国在教师伦理和教师评价标准上的差异最为明显,特别是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中国国家教育部2008 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美国全国教育协会代表大会 1975 年通过的《教育职业伦理规范》(Code of Ethics of the EcationProfession)之间的差别,就深刻反映了当代中西方教师职业伦的区别:
第一,从总体的框架上分析,当代中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国家教育部 2006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只有六条规定了与之相关的简要说明。这六条规定高度概括了教师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方法和手段,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展开的,其中的规定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都对教师的知识素质和道德修养提出高水平的要求,延续着中国教师伦理的传统。与之相比,美国全国教育协会代表大会1975 年通过的《教育职业伦理规范》则更详尽、明确,并且突出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教育职业伦理规范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性质、制定目标、适用范围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第二部分是“对学生的承诺”,详细规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该履行义务和职责;第三部分是“对专业的承诺”,是社会大众对教师专业所给予的信赖和责任,以及对教育服务的高度期望。
第二,从性质分析,当代中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表现着各自的特点。中国教师职业道德是德性伦理,是对传统“教师德性”的教师伦理的肯定与延伸。而当代美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则是一种规范伦理美国全国教育协会代表大会通过的《教育职业伦理规范》在序言中提到“: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育过程固有的责任之重大。渴望获得同事、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成员的尊重与信任是教育工作者保持最高水平的道德准则的内在动力。《教育职业伦理规范》既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也是为其行为提供了评判的标准。”可见,美国制定《教育职业伦理规范》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让教师树立远大的道德理想,更重要的是为了规范和评价教师的职业行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需要获得学生的尊重。这充分说明美国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学道德”,是围绕教学活动和学生而开展,重点在于规范教师的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其本质是一种规范伦理。
第三,从建设主体的角度分析,当代中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中国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的编订和修改工作是由中央政府和教育部负责,尽管在 2008 年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过程中,教部曾经发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广泛征集社会大众包括教育工作者的意见。但是,《规范》最终还是由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 2008 年 9 月 1 日统一颁布执行,且在总体框架和具体内容上与“征求意见稿”基本相同。美国全国教育协会代表大会 1975 年通过的《教育职业伦理规范》主要是由在一线工作的教育者共同商议修改制定而成。而且,美国《教育职业伦理规范》是依据 1968 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制定的《教育职业伦理准则》修订而成。当时,《准则》由大约 200 万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共同签署同意才予以颁布执行。由此可知,美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主体是众多在一线工作的教育人员,这样可以使得教师伦理更加贴 近教学生活,符合教育实践。
第四,从具体内容分析,当代中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各具特色。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年修订)》虽然只有短短的六条规定和与之相应的简要说明,但是却包含了教师对国家和社会、教师对专业、教师对学生、教师对同事、教师对家长以及教师对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的相关规定。美国《教育职业伦理规范却重点规定了教师对学生的义务,教师对专业的责任,缺乏教师对国家和社会以及家长的义务。中美中小学教师职业德的这一差异体现了中西教师伦理传统的差别。中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德性”,注重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强调教师对学生和社会的责任,突出教师的社会道德形象,要求教师成为社会楷模、发挥模范作用。这就使中国教师道德变成教师个人私德的一部分,教师职业如同教师作为社会成员一样,必须对所有部门和人员,特别是对国家、社会以及家长负责,特殊对待教师职业。然而,美国却不像中国一样将教师职业特殊化。相反,美国认为教师职业如同律师、演员、医生、科学家等职业一样,也是社会上众多职业的一种,因而教师职业道德如同其业道德一样,应该属于社会公德领域。由此思想出发,美国《教育职业伦理规范》将教师职业道德归类为社会公德,不强调教师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不要求教师必须成为社会模范。
第五,从规范条款分析,当代中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分别呈现不同程度的可操作性。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年修订)》是由六条高度概括的原则性规定组成,而对这些规条的说明相当简要,缺乏对条款具体操作的详细说明。美国则详细规定了教师的职业行为,具体描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作为和不应作为。在“对学生的承诺”中,美国《教育职业伦理规范》规定:“在学生的求学过程中不应无理限制学生的独立行动”“;不应该无理阻止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应故意隐瞒或歪曲有关学生进步的主题内容”“;当学生的学习、健康及安全受到危害时,应为保护学生做出恰当努力”;“不应故意使学生处于尴尬或受贬低的处境中。”这些规条都是对即使职业行为的具体描述,有利于《规范》在教学活动中得以实践,使《规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对当代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反思
在当代中美教师职业道德的对比中,中西传统教师伦理思想的影子浮现;同时,在对比的过程中,中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制度中隐藏的缺陷也被逐步揭露,让人们开始反思当代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1.当代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缺陷
(1)当代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条例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国家教育部在 2008 年重新修订的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只有简短的六条规定(“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
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及与之相应的简要说明,试图以此来调整教师与国家和社会、教师与职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家长以及教师与自我的关系。在《规范》中,六条规定相互平等,不存在谁统领谁的问题;另一方面,这六条规定不分主次,没有重要条款与次要条款之分。如此而言,六条规定相互之间就不存在任何关系,只是被罗列在一起,使得整个规范不成系统。同时,规范之间不分主次,致使《规范》不能凸显其作为规定教师职业道德制度的特殊性。此外,没有重点地规定教师职业道德,导致《规范》缺乏针对,相应的条款制度显得空泛,无法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2)当代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主体错位。中国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的编订和修改工作是由中央政府和教育部负责。1984 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制定、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199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制定和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于 1997 年对之进行修订。2008 年,教育部重新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而且创新性地发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
》,广泛征集社会大众包括教育工作者的意见。但是,《规范》最终还是由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 2008 年 9 月 1 日统一颁布执行,且在总体框架和具体内容上与“征求意见稿”基本相同。可以说,当代中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制定主体依然是国家教育部,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未能直接参与和影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工作。实际上,这是对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否定,忽视教育工作者在教师道德规范的制定和执行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职业规范由缺乏丰富教学经验的行政人员而非教育工作者制定,导致《规范》脱离教育实践活动,相应的规范制度显得大、空、泛,不符合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使之难以贯彻执行。
(3)当代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把社会公德与个人私德相混淆。正如上文所述,中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德性”,注重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仅要求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而且要求教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君子,以君子的言行感化学生,发挥榜样作用,使学生继承
和发展教师的远大志向和理想。在当代,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仍然延续着这一传统,强调教师对学生和社会的责任,突出教师的社会道德形象,要求教师成为社会楷模、发挥模范作用。这就使中国教师职业道德私德化,然而,这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错误定位。教师也是一种职业,教师职业道德与医生、律师、演员、科学家等职业的道德一样,同属于社会公德,教师的职业应该属于社会生活,而不应涉及教师的个人生。中国教师职业道德的错位,使教师的社会生活和私人生活相交错,教师在教育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还需要承担社会义务,教师需要并且能够担当社会楷模。此,教师职业道德就需要涉及包括社会和国家方面的内容,规范管理的范围变大,对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教师的个人道德素养要求升高,致使中国当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范围广、内容泛、要求严格,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4)当代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缺乏可操作性。中国教育部在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过程中,未能准确把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难以将规范内容具体化,规范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例如,第二条规定:“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这一条款规范了对教师专业的要求。但是,如同前面所述,同样是对教师专业的要求,美国《教育职业伦理规范》在“对专业的态度”中,就规定了六条教师在履行教育职责过程中的不应作为,详细规范了教师言行。与美国相比,中国教师道德就显得粗糙,只是一些原则性的条款,缺乏具体描述。另一方面,中国的教师伦理更注重教师的政治立场、思想水平,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责任的规定和要求不足,不能明确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没有对教师的职业行为作出细致具体的规范。
2.对当代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启示
(1)参照当代美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相关思想与规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内容。当代中国教师职业道德未能区分重点与非重点条款,不能准确把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使教师道德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因而,在当代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与完善过程中,应当参照其他国家教师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正确解决问题。美国《教育职业伦理规范》将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行为规定于教师对学生以及教师对专业的态度和责任这两个方面,详细论述“对学生的承诺”和“对专业的承诺”两部分,凸显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突出评价教师的重点,让教师伦理规范更系统化、更有针对性,贴近教师的职业生活,使教师乐于接受和执行。今后,在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制度的建设和修订时,中国应该吸收美国教师伦理建设的成功经验,突破现今教师伦理框架的限制,把建设重点放在规范教师对学生和对教育教学职业的义务和责任的方面,使教师职业道德的制定符合教学的需要,让教师专心于学生的教育工作上,教师伦理建设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
(2)端正中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主体。一直以来,教师伦理由远离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行政人员制定和修改,使得教师伦理不符合教师职业生活的需要,难以贯彻执行,教师职业道德流于形式。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中国应该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权力下放,让更多身处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直接参与教师伦理的建设工作。只有端正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体,让身处教育教学事业第一线的教师能够直接参与教育事业和教学制度的建设工作,才能使教育事业更有成效,教学过程更加顺利。
(3)理清社会公德与个人私德的关系,正确定位教师的职业道德。当代中国教师职业道德将社会公德与个人私德相混淆,将教师职业道德错误地归入个人私德领域,教师在教育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还需要承担社会义务、担当社会楷模,致使中国当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范围广、内容泛、要求严格,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可以参照美国的师德建设经验,明确地划分社会生活与私人生活,将教师职业道德归类为社会公德。教师需要着重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履行对教师职业的义务和责任,保证教学的正常秩序,不要过分强调教师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强调教师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水平,避免将职业道德政治化、概念化、教条化。
(4)强化当代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制度的可操作性。明确教师职业的特征,清楚认识教师职业要求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和专业两方面。与此相应,教师职业伦理应该重点解决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专业的关系,规范教师对学生、教师对专业应当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此外,可以借鉴美国《教育职业伦理规范》中的具体内容,详细规定教师的职业行为,并且根据教师的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规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作为和不应作为,突出教师对学生的义务、对专业的职责,将原则性的条款细致化、具体化。

❹ 如何看待教师的 德性 诗性 智慧

职业道德是由特定职业所规定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伦理关系道德。职业的“业”与业务、专业的“业”的意思相同,职业道德的实质就是业务中的道德、专业中的道德。教师职业道德即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社会集体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但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有的教师的道德并不属于职业要求的范畴。教师也只是一种普通人从事的职业,,它的职业道德要求在本质上与其它职业所需要的道德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可能只是具体的表现方式和道德形式不同而已。我们绝不能说,教师所需要的道德比其他职业所需要的道德更高贵,更具有道德的尊严和神圣性,我们同样不能说,教师职业比其它职业要求更高的道德。教育对教师的道德要求也不应该比其他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有更多道德内涵,最多只会有不同的内涵。
教师道德是教师在私人生活及公共生活,当然也包括了职业生活中教师的个人道德的总和。教师道德是包含了教师职业道德在内的教师个人道德的统一体。既强调教师作为教育从业者这一角色在社会中应该具有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规范,就是职业道德;也强调了教师作为个人的个体道德,这个层次上所具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的表现上,还体现在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日常的家庭生活、邻里交往、社会交往、个体财产的支配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用来约束自己私人道德以达到他自己所信奉的私人生活中最高的善的原则,便是教师在道德在教师的私人生活方面的表现。教师在参与公共空间里与他人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活动,如,使用公共设施或服务、参加公众娱乐活动、网络上的公众讨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等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表现便是教师的公共道德。教师的公共道德主要源于学校教育、法律法规的规范、社会舆论的倡导与监督。教师并不必然拥有公共道德,因为公共道德与私人道德相比,无论遵守与否,对自身私人利益的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公共道德具有开放性和透明性的特点,受教师公共道德直接影响的主要是他人、群体、社会和国家。简而言之,教师道德包含了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道德的一部分。我们在对它们加以辨析的时候,也要认识到它们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不可分割开而单独看的。

❺ 教师的德行――用德性育人的读后感

教师的德性——用德性育人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的德性既是一种品性,也是一种智慧。

❻ ——由《卖火柴的小女孩》联想“教师的德性涵养”

有多少梦想可以重来 无锡市南长区教研室 张爱勤无锡市广勤中学 刘 铭 她冻得发抖,她需要温暖,哪怕有一根火柴的光和热也好。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太冷了。她决定划着一根火柴,让它燃烧。“哧!” 火柴燃烧了,像一团温暖、光明的火焰,小女孩觉得像坐在火炉旁一样。火烧得那么欢,那么暖,那么美!这是怎么回事呢?当小女孩刚刚伸出她一双脚,打算暖和一下时,火焰忽然熄灭了,火炉也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中只有烧过的火柴。 刘老师领着学生朗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在沿着教案往前走。这是刘老师为明天的公开课做的试讲。我浮想联翩,总感觉这堂语文课少点儿什么,问问其他听课教师,他们也有同样的感觉。看着刘老师沮丧的神情,我突然找到了答案。课后我向学生了解到刘老师的一些情况,也证实了我的判断,心中顿时有了主意,并默默期盼着这个主意能改变刘老师的从教状态。 漆黑的校园,刘老师办公室的灯光依旧亮着,瘦弱的身影在窗棱间颤抖着。突然,灯熄了,她猛地惊立起来,哆嗦着手摸索着开关,当发现一切都是徒劳时,她意识到停电了。于是,她开始在一个个抽屉里翻着,终于找到了一只打火机,只听见“啪、啪”的声响,却看不见火花,转身将打火机狠狠地砸向垃圾筒,颓然地瘫在椅子上。突然,她好像发现什么似地又猛地站起来,迅速从口袋里掏出手机不停地按着。借着手机暗淡的光亮她摸索着走下楼梯,然而让她懊恼的是,楼梯口的门锁上了,她晃荡着门大叫着:“有人吗?快开门啊!”然而,只有死一般的沉寂。当她正准备打电话喊人时,校园的灯突然亮了,正当她“莫名其妙”时,我们这些白天听课的教师站在了她的面前。“你体会到卖火柴小女孩当时的心情了吗?”我问道。她猛然醒悟了,激动地说道,“找到了,找到了!”“你知道卖火柴的小女孩最需要什么?”“需要温暖!”“那你知道你的学生需要什么?”…… “需要温暖!但由于我们平常教学把重点放在字、词、句的机械训练上,语文课便没有了激情,没有了激情也就没有了语文课应有的情愫,语文课的情愫可能就是人、文、情的融会贯通。而我们常常因为学生作业、成绩的不良,不断地对学生指责、批评,让学生感觉我们缺乏人情味,于是,我们的课干巴巴没有生气。刘老师,您不妨思考一下语文课的情愫问题。”刘老师似有所悟。 第二天,刘老师的课很成功,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当她问我原因的时候,我告诉她:“因为你感动了,所以学生也感动了。尤其当你弯腰向学生道歉,说自己平常忽略了孩子们的情感需要时,你的真诚得到了同学们的真诚回报,你也因此感受到了学生们的情感受到滋润时的满足。” 本来,我认为这件事会彻底改变刘老师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她会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迅速成长起来。但事情并不是我所料想的那样,刘老师“挣扎”了一阵之后,依旧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在我和她深入交流后,她的回答让我震惊了:“教师如果不‘凶’,教学如果不‘凶’,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由此,我陷入了对教师德性涵养的思考。 我问刘老师:“这样日复一日地‘凶’,年复一年地为了‘成绩’,你快乐吗?” 她说:“其实我也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啊!一开始我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当我划着火柴,梦想成为教育家的时候,校长和老师们一味看重成绩的现实,让我的梦想淡然了。接着我又点燃第二根火柴,在教学创新中希望有人帮我指明方向的时候,我发现周围更多的是怀疑,由于“失败”被校长批评后,我的梦想又破碎了。就这样我还不断地划着火柴,不断地燃起梦想,但最后都破碎了,在现实面前,我妥协了,我放弃了。我知道没人在乎我这个普通教师的梦想,也没人关注我的所谓教育理想,更不期望我的(作为一名教师的)需求得到满足了。渐渐地,我也就懒于找教育方法了;渐渐地,我也就消沉了;甚至,自卑了。取而代之的是开始对学生‘凶’起来,‘凶’使我满足了一种自以为是的自尊和自信,而学生的成绩也在我的‘残忍逼迫’下变好了,同时,我也得到了学校老师的承认和校长的欣赏,而且还被推荐为学科组长,‘凶’使我的个人需求也得到了些许满足……” 刘老师不无苦涩地一口气说了上述一通话。我怔怔地,似也有所悟。 我又问:“没有了教育梦想,教育的意义何在?作为教师的教育价值又何在?你这样不是身心更累吗?” “是很累,尤其是骂完学生后,我感觉特别累。但周围的教师不都是这样吗?既然我不能改变现实、改变世界,那只有改变我自己了!” 我无言以对。是啊,教育的现实是残酷的,从上到下大家心照不宣。因为无奈,很多充满激情、充满理想的教师逐步走向颓废、走向“衰老”,从而只为了一份工资“干任务”;有的,因为遗憾,因而走向消沉,走向放弃,从而变得愤世嫉俗,怀疑一切……也因而,教育及教育者的德性逐步丧失…… 其实,教育梦想就是教育理想,人的一生有多种追求,但“尽管世界可能是多样的,但人总是要从中选择一种最具有价值的作为自己的理想,把它作为实践活动追求的目标,通过现实的活动而将它转为现实的存在……正如康德所认为的,人类能力的典型特征在于能区分事实与理想”。(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P.102) 我想,如果一名教师能“选择一种最具有价值意义的”教育梦想,同时,教育环境能让他恣意生长以涵养其各具风格的教育德性,教育的效果会如何呢?反之,如果教育的残酷或教育体制的“无德”性,抑制或阻碍教育者的德性养成和发展,势必带来教育和受教育者的反道德成长。我的耳畔又响起了课堂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读书声: 新年的早晨,人们看到小女孩仍坐在墙角里,她双颊通红,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可是,她已经死了,冻死在圣诞节的夜晚,她手里仍握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 我又急忙拿来整篇课文读,心和眼睛定格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最后一段,一种凄凉之感浸透全身:真不知道在教育这块土地上,有多少“卖火柴的小女孩”被“冻死”“手里仍握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有多少“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划着一根根火柴,看着一个个梦想的破灭,走向沉沦,走向死亡?又有多少“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直“书呆子气”地忧伤着教育的忧伤,在一根根火柴暗淡的光芒中满含着眼泪地微笑,坚持走到最后,走向幸福?人啊!噢,教师啊!有多少梦想可以重来?!

❼ 教师德性修养的核心内容是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爱”与“责任”。
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

❽ 培养学生的德性,先要看老师什么德行

首先,这貌似不是个问题。
其次,学生的德性确实会受到老师自身言行的影响。
第三,其实影响学生德性的最大因素还是家长。
最后,当然也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因素。一个人德性是不断完善的,需要各方因素共同努力。

❾ 形容老师德性不好的词有那些

是人都会有错,以和为贵。如果自己做的不好被老师批评,就认为老师的德行不好,那就不对了。

热点内容
教师帮扶学生记录 发布:2025-07-18 20:01:06 浏览:677
运动鞋哪些好 发布:2025-07-18 18:41:48 浏览:456
师生迷情八 发布:2025-07-18 11:58:43 浏览:478
三字经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8 11:46:47 浏览:45
希腊的历史 发布:2025-07-18 10:33:00 浏览:654
人体中的数学 发布:2025-07-18 07:53:58 浏览:951
一级建造师机电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8 07:50:21 浏览:528
班主任工作计划小学四年级 发布:2025-07-18 05:17:52 浏览:912
浅谈师德的心得体会 发布:2025-07-18 03:09:46 浏览:807
怎么浏览谷歌 发布:2025-07-18 02:29:49 浏览: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