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了法师生
1. 自了法师:人生能有几时无常终要到来,不如及早念佛
净空法师---佛给我们讲“人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就是隔世。你要想不受轮回之苦,唯一的办法,赶紧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佛给我们讲“人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就是隔世。你要知道,世间的苦难,算不了苦难;这一生不能了生死、出轮回,这才是真正的苦难!
如果你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对于这个世间任何事物就不会有一丝毫的贪恋。
如果你还贪恋这个世间的名闻利养,还贪恋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的享受,那你就得受轮回之苦;你要想不受轮回之苦,唯一的办法,赶紧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佛在经上给我们讲,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常乐我净,只有乐没有苦;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苦空无常,纯苦无乐。
佛告诉我们,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极苦的世界,我们要晓得厌离!这个世界苦,这个世界可怕,所以,我们一定要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2. 请问佛学前辈 六祖说自性生万法 中观论说因缘生万法 那自性就是因缘吗真如就是因缘法运作的趋势吗
自性是佛性,佛性示现一切法,,真如就是真我就是自性就是佛性
中观论我不知道专是什么,从字属面上理解因缘,因缘是因果?那么因缘生万法就是只的六道轮回这一层中的法,而不是六祖说的自性生万法,,不过我似乎有印象说【因缘和合】生什么。。好像还是大乘法里的
如果你能提供【因缘生万法】的上下文,或许我能想起什么……
3. 佛言:“无生者,非先有生后说无生,本自不生故名无生;非先有起后说无起,本来不起故名无起;非先有相后
南无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不生不灭是什么意思?
「又曰:此菩萨,不见有法生,不见有法灭。何以故?若不生则不灭,若不灭则无尽,若无尽则离垢,若离垢则无坏,若无坏则不动,若不动则寂灭地。是为第三无生法忍。」这是《六十华严.十忍品》里面的经文。这是八地以上,不动地,这个菩萨他不见有法生,法是一切法,包括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换句话说,他没有见到一切法生。没有见到生,当然就不会见到灭,一切法不生不灭,没有生灭。这个道理我们在《华严经》、在《还源观》、在本经前面都学过很多,确实是事实真相,大乘般若里所说的诸法实相,确实是如此。特别明显的就是弥勒菩萨给世尊的报告,「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这说的什么?这说的是一切法不生不灭。我们从这几句经文,就是弥勒菩萨的对话,就完全了解了。
我曾经多次的报告,如果真的是不生不灭,没有生灭,我们说不生不灭就毫无意义。不生不灭是什么意思?你能够看到生灭就是不生灭,生就是不生,灭就是不灭,你把事实真相真看到了。这个事实真相你看到之后,你的心就定了,你的心就安了,一丝毫浮动都没有,你就看到自性、看到一真法界的寂灭相。本来清净寂灭,现在呢?现在还是清净寂灭。我们今天社会的动乱、地球的灾变,八地菩萨看起来是寂灭相;我们看起来天翻地覆,他看是寂灭相。这个道理是不太好懂,我们从一切法动态的速度上来观察,就能体会到一点点。我们有两部车,这两部车在道路上是平行的开,速度是一样的,好像看到大家都没动。如果速度有快慢不同的话,这个速度就非常明显,这个走得快,那个走得慢。同样道理,两架飞机在空中平排着飞行,速度一样,你也没看到我动,我也没看到你动。换句话说,如果有人能够把速度的频率提升到跟弥勒菩萨所说的一样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他就看到每一个念头都不动,为什么?这速度平等,他就看到不动。这个道理不难懂!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三集)
4.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唐朝时候惠能大师,他也明心见性了。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里,五祖给他讲《金刚经》,惠能大师不认识字,当然不会有经本,讲《金刚经》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大彻大悟。他也说出他的境界,说了五句话,那五句话跟释迦牟尼佛讲的《华严经》没有两样,《华严经》浓缩起来就这五句,这五句展开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惠能大师说的五句话,第一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没想到,见性了,没想到性本来就清净,从来没有染污过。我们的自性有没有染污?没有,染污就不是真的,那就变成假东西。我们讲染污是什么东西?阿赖耶染污,阿赖耶是妄心,自性是真心,真心从来没有染污过的。所以染是妄心,我们现在迷了,真的不认识了,把假的当作真的,亏就吃在这里。第二句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不生灭就是大般涅盘,这是古印度所有宗教梦寐以求的不生不灭。现在每一个宗教都讲,讲永生,就这个意思。有没有永生?有。真的自己就是永生,假我有生死,这个我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你多舒服、多舒畅,你的恐惧没有了。这是假的东西,随它怎么生灭,真的我永恒不灭,你把这个真的找回来,佛教导我们就是把真的找回来,这是大事。 第三句他说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世尊在《华严经》上讲的一句话,明白交代出来了,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本自具足的。如来是讲自性,大乘教里面你看讲佛、讲如来,十大愿王里「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讲佛是从相上讲的,讲如来是从性上讲的,不一样的地方在此地,相是假的,性是真的,这是这两个名词不同的地方。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就是你自性,你自性里有智慧,圆满的智慧。这是什么?这是自性里本具的,这不是学来的。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一般宗教赞叹上帝的话,赞叹神的话,上帝跟神未必有,自性是真有。为什么我们晓得?上帝跟神也是六道众生,天道,他也没出六道,也没有出三界,他还是迷而不觉,福报比咱们大,智慧比我们多一点,也不是究竟圆满的,自性本具的智慧才是圆满的。这是什么?这在隐的时候,佛家叫隐现,隐是什么?譬如我们现在这萤光幕,我们把这个按钮把它关起来,画面上什么都没有了,这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不能说它没有,你打开频道它就现前。打开频道是什么?「能生万法」,它就现前。不现前的时候不能说它是无,现前的时候不能说它是有,这个《妄尽还源观》上讲得很清楚,你不能说它有。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得搞清楚。 他第四句讲的是「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如如不动,这个是修行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枢纽。你修什么?佛家常讲八万四千法门,修什么?告诉诸位,统统修的禅定,叫三昧。三昧是梵语,三翻作正,昧翻作定,正定。所以正定,你的心本来是定的,为什么现在心这么乱?这个乱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本定,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是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了五句。这五句话说出来之后,五祖就说「行了」,衣钵就传给他。传给他怎么?叫他赶快走,找个地方去避难。避什么难?要知道,古今中外这个嫉妒障碍在所不免。你说忍和尚的道场,神秀大师在那里住多少年,是他徒弟当中大家最敬仰的一个,每一个人都认为五祖传法肯定传给神秀,怎么会无缘无故传给别人,这个人素来又不认识,又不认识字?你看到黄梅八个月干什么?柴房里面去破柴舂米。他在黄梅八个月,禅堂没去过,讲堂也没去过,一天经没听过,怎么五祖就把衣钵传给他,谁服?没人服,肯定要找他麻烦,把衣钵抢回来,这是小事,大事可能还把他命害了。所以叫他赶快走,衣钵拿了赶快就走。躲在猎人队里十五年,十五年大家把这个事情慢慢淡忘,他出来了。出来碰到印宗法师,印宗了不起!印宗那是岭南,这我们今天讲的广东这一带,那个时候称为岭南,第一个高僧,讲经说法。他讲经的道场就是现在广州的,广州叫什么庙?风动幡动,本焕老和尚做过住持,广东,我一下怎么想不起来。光孝寺,对,光孝寺,就那个地方,在那个地方讲《涅盘经》。 六祖离开猎人队到广东,就是遇到这么个道场,在这里听经,坐在后面。听到两个出家人在辩论,一个人说外面挂的幡动,你看幡在动;一个说不是幡动,风动,两个人争论不休,他在当中插一句,他说仁者,非常谦虚、非常客气,仁者是菩萨的称呼,最尊敬的称呼,他称仁者,「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他说「仁者心动」。这一听的时候大家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印宗讲完经下了台,跟他见面,一问他,那个对答我们现在讲全是禅机。所以印宗法师就讲,听说黄梅传法之后给这个行者,这是称能大师,他说:莫非就是你?惠能大师就承认了。那就请求把衣钵拿出来展开我们看看,那衣钵是证明,这就认定了。印宗法师在经教里还有一些问题向他请教,都给他解释了。以后印宗给他剃度出家,所以印宗是六祖惠能大师的剃度师。可是剃度之后,印宗法师拜他做老师,这不是普通人,这是佛菩萨示现,哪有这么大的度量?岭南一代高僧马上拜他做老师,能大师水涨船高,一下就被他抬举起来了。否则的话,惠能大师要提到这么深的位次上,至少得十年、二十年,这一下就提起来了。所以印宗我觉得是菩萨示现,这两个人在唱双簧,唱给我们看的,哪里是凡人! 他这五句话展开来就是《华严经》,《华严经》字字句句都离不开这五句。所以能大师所证得的,跟释迦牟尼佛所证得的,同样的境界。一个是以佛身,佛的身分出现,《普门品》上讲的,「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能大师在中国,应以比丘身出现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没有两样,这个我们要知道,佛法平等,这叫一乘法。所以中国禅宗是一乘,大乘那就不一定了,大乘不一定。一乘经里面,古大德为我们讲的,一乘经只有三部,《华严》、《法华》、《梵网经》。《梵网》非常可惜没有传到中国来,那是一部大经,分量跟《华严》应当是差不多的。只有一品,传到中国只有一品,就是「菩萨心地戒品」,菩萨戒,就传这一品,两卷,其他的没有看到。完整的那就是《华严》跟《法华》这两部。《法华经》上,怎么能肯定它是一乘经?一乘经一生成佛了。《法华经.提婆品》里面讲龙女八岁成佛,龙是畜生道,八岁的龙女,在龙宫里面听文殊菩萨讲经,她听懂了,觉悟了、明白了。诸位要知道,闻法开解,断疑生信,她立刻就把行门成就了。行门是什么?放下。你看大乘经上佛常讲的,只要你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这三种烦恼放下,你就成佛了。所以我们相信,龙女听明白之后,她就放下了,放下之后到灵鹫山见释迦牟尼佛,拜完佛之后她就现佛身,在南方无垢世界成等正觉,《法华经》。
5. 自了法师为什么一切都是心变现出来的
南无阿弥陀佛
净空抄法师--- 一切万法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
1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的真如本性,也就是我们的自性,它是遍一切处。换句话说,一切万法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法与法必定是融通,必定是交融。
2 我们起心动念,佛菩萨晓得,鬼神晓得,凡是心清净的人,也就是得到定的人都晓得,原理是什么?心是一个。
3 “心遍一切处”,所以动一个善念,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善与善相感;起一个恶念,恶念也一样有感应,恶与恶相应,想到这个地方就寒毛直竖,真的可怕!
4 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但言行会谨慎,起心动念都会很慎重。为什么?一个恶念就是造一个恶因,因遇到缘,一定有果报。
6. 净空法师说他现在生死自在了,
那有什么可笑的,被撞死,被杀死都是了旧债而已,这个身子不过是件破衣服,脱掉罢了,凡夫执着深,最爱自己身,到死不舍也得舍。等你到最后一日再笑话他吧。
7. 佛教说人有化生 胎生 卵生 湿生什么意思
化生,在空气中自然生成,天仙地狱等。
胎生,从母体直接生出的生命,比如人,猪狗等。
卵生,众蛋中生出来的,比如鸡、鸟等。
湿生,潮湿的地方自然生成,比如蚊子、虫等。
其中,佛教的化生是变化而生,指人死后的中阴身,又名中有。五趣之中,地狱、天及一切中有均唯属化生,人、傍生、鬼等三趣则有一部分为化生。而胎生是动物的受精卵在雌性动物体内的子宫里发育成熟并生产的过程。
(7)自了法师生扩展阅读:
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忏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
佛教认为人身难得。众生在无量劫的轮回中,获得人身的机会如“盲龟值木”,极为难得。对修学佛法来说,人身无八无暇、有十圆满,是学习佛法最好的善缘条件。除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追求世间的幸福生活,还是修学佛法,追求出世间的解脱利益,都要依靠这极为难得的宝贵人身。
8. 净空法师佛学问答,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净空法师---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
大彻大悟、见性之后是什么样子?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表演给我们看了,就是他对于老师,五祖忍和尚的报告,要求老师给他证明,他开悟是真的是假的。师父就告诉他:你说给我听听,你悟的是什么?他说了五句话。
第一句,“本自清净”。“真心”、“本性”是什么?本来自己就是清净的,有没有染污过?没有,在六道不染污,堕地狱也不染污,真心它是真的,谁都染不上,它清净。
第二个,“不生不灭”,“本不生灭”。整个宇宙都是生灭法,不管是动是静统统是生灭法,这个一定要知道。但是真心不生不灭,那叫我,叫无量寿。
第三句,“本自具足”。“真心”是什么样子?自自然然具足,它本来具足。具足什么?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才艺,无量相好,样样都是无量的,包括整个宇宙。整个宇宙是自性变现的,自性本来有,所以它现出来。所以只要“明心见性”,我们想学这些东西就圆满了、就毕业了,样样具足,没有一样不知道。智慧是自性里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
所以只要你“见性”,智慧就现前。释迦牟尼佛用这个智慧,当年在世为我们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孔夫子的教学,老庄的成道,都是“本自具足”。而且是什么?“无师自通”。惠能大师谁教他的?没人教他,他在黄梅八个月,是在碓房里面舂米、破柴,跟五祖忍和尚只见三次面。
八个月只见三次面。第一次到这边来拜师,师父把他送到槽房去工作,做苦工,舂米破柴这是他的工作。一直到神秀作偈子,他把它改掉,五祖巡寮第二次见面。第三次见面是当天晚上,半夜三更召见他。只见三次面。你这个要搞清楚,八个月当中见三次面,衣钵传给他了。
“无师自通”,我们要相信这句话。这句话外国人不相信:哪有不学可以通的?!你自性本有的,它怎么不通?!只要见性就行了,什么都通了。中国人懂得,印度人懂得,西方欧洲人不懂。就是叫你把心定下来,心里只要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成佛,就全通了。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但本来是佛,而且是一体的,“佛佛道同”。
第四句话他说“本无动摇”。“真心”是什么?定的,没动过,没摇晃过,“如如不动”,这是真心。
所以,凡是浮动都不是真心,都是妄心,妄心是有动摇的,真心不动。所以你要怎样见本性、怎样见真心?你这个妄心不动,真心现前。
最后一句话,“能生万法”。整个宇宙,我们能看得到的宇宙,看不见的比这个更大,不知道大多少倍,真的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无内”,今天量子力学是“无内”。天文学家他们所见到的是“无外”,找不到外面。这是自性,自性的体,自性的现相,自性的作用,佛法里的名词叫“诸法实相”,“实”是真实,真相。你完全通达明了,就叫“菩萨”、就叫“佛”。菩萨佛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现在只是迷了,怎么迷的?六根在六尘境界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变成凡夫。起心动念还不错,还能算是菩萨,菩萨,罗汉。到分别执着就不行了,就变成六道,六道众生统统分别执着。
9. 印光法师生于哪个年代 出于何时 死于何时
印光法师(1861(辛酉年)~1940(庚辰年)),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是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印光大师(1862[3]-1940):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近代著名的净土宗高僧,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俗姓赵,名绍伊,字子任。陕西合阳陈村人,幼时聪慧,随兄熟读儒书,颇以孔孟之道为自 任。受韩愈、欧阳修等大儒辟佛思想的影响而批判佛教。至十五岁后,数年之间因病所困,偶读佛经,始悟前非,乃洗心革面,回心向佛。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师二十一岁,往投终南山五台莲华铜寺,礼道纯和尚剃度出家。次年受具足戒于陕西兴安双溪寺印海律师座下。印光大师生来便有眼疾,几近失明,后于湖北莲华寺帮忙晾宋体晒经书时,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
而知念佛往生净土法门即是当生成就、了脱生死之要道。因为眼疾,乃悟身为苦本。感悟到若要离苦得乐,势必专修念佛法门为是,即于闲时。专念佛号,纵是忙于事务,也心不离佛,后眼疾痊愈,由此深信念佛功德不 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便肇始于此。印光大师修净土,久而弥笃。光绪十二年(1886)二十六岁时,慕名北京怀柔红螺山资福寺为净土专修道场。便往亲近善知识,取继承东晋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创导的净宗遗风之意,自号专修念佛法门,使得净业大进。除此之外,师于红螺山历任上客堂香灯、蔡元等职期间,深入经藏,研读大乘经 教以为助行,与念伟之正行互补,得以圆成净业。光绪十六年(1890)师转居北京龙泉寺、十七年(1891)住于国广寺。光绪十九年(1893)时,应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之请。护送藏经南下,后便常住法雨寺. 师于寺中精勤修持,念佛不懈,深受大众敬重。众等便诚请大师讲法以利群机,师辞不过,乃为开讲《阿弥陀佛经便蒙钞》一座。嗣后,便谢绝众缘,于珠宝殿侧掩关修行,连闭两期,为时六年。于关房中自书"念佛待死"以自策励。出关后,曾出外住茅篷,未几,源如法雨寺居之。光绪三十年(1904)师四十岁时,因谛闲法师为浙江温州头陀寺迎请藏经,又为之助理一切,事毕师仍回法雨寺。师在此出家二十几年的光景里,始终韬晦,不喜结交,不好名闻利养,惟有用功不止,精进念佛,以期克果。其后近十年间亦复如是。全身心地念佛修行,终得念佛三昧。民国纪年,(1912)师年五十有二,高鹤年居士取大师文稿数篇,刊入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读者虽不知为谁,而文章中所显义理己足以引发见闻者生信念佛。延至民国六年1918),徐蔚如、周盂由诸居士得读大师文稿,甚感希有难得。于是一再搜集印光大师的文稿,题为《印光法师文钞》而刊行之。 徐蔚
如居士于文钞之跋中赞言:大法陵夷,于今为极,不图当世尚有具正知正见如师者,续佛慧命,于是乎在! 其后数年间,复为增广大师文稿,由中华书局印行,名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 大师的文钞,正如徐氏跋中所言: 无一语无来历,深入显出,妙契时机,诚末法中应病良药。 不单是在佛理上精辟入理,就是一般世俗道理,亦即兼而融会,凡是能使闻者改恶修善,生信念佛者,不据一格为众宣扬法要。义理深契众机,且文法典雅,是以凡闻大师名者,人人必争请奉读师之文钞。因此之故,大师威名扬于环宇,渴望归依大师门下之善信人等,日益增多。有登门造访请求慈悲摄受者,有亲写书信乞赐法名者。一时间,做大师的归依弟子蔚然成风。前后二十余年来,皈依大师座下的信徒, 无法统计、进而言之,受大师之教,而依教奉行,吃素念佛,精修净业,得以往生西方净土者,亦难枚举。由此可见大师身传言教之功行实不可思议。大师一生勤俭无私,信众之供养,悉皆代为广种福田,或用于流通经籍,或用以救济饥贫。而其自奉,食唯充饥,不求适口;衣取御寒,厌弃华丽。有供养珍美衣食,推却不过者,转手即送他人。大多数的普通物品,咸皆交至库房,与大家共享,决不自用。大师先后在上海、苏州创办弘社。 二十余年来;所印的佛书计有百十种之多,其数不下四、五百万册。佛像亦有百万余帧之多,教之内外,普受法益者甚众。民国十一年,(1923)师六十二岁时,江苏义务教育会成立,议请省府下令征用寺产作为学校,佛教界为之哗然。大师为保教护寺故,不遗余力地为之奔走呼吁,终得以扭转危机。同年,应定海知事陶在东之请,物色讲师,至监狱讲道,乃推智德法师应聘。并令其宣讲《安士全书》等关于因果报应、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之佛理。充分体现大师之无缘慈悲,普化众生之本怀。后更自任江苏监狱感化会 名誉会长。这种名 誉是大师为利益苦难众生乐意所得。基于此回,陶在东与会稽道尹黄涵之,将大师之道行事迹呈报政府,得以题赐悟彻圆明之匾额一方,资送普陀,香花供养,极盛一时,僧俗人等,深为欣羡。师则置若罔闻。人虚空楼阁,自无盛德,惭愧不己,荣从何来? 其后,数年间常往来江苏、浙江、上海一带,为众开示念佛法要,
因果事见闻者如潮,法缘盛极一时。民国十九年(1930)二月师住苏州,于报国寺掩关,课余则修订四大名山山志。掩关期间,灵岩山妙真和尚叩关请示,将灵岩山寺立为十方专修净业道场。师即为之定下有关规约章程。前后三、 四年来,大师倾心指导,以使灵岩净土道场成就模样。在大师之威德感召下,经以妙真和尚为首的灵岩诸师的努力结果,遂使灵岩道风日益振兴,而后更发展成为仅次于红螺山资福寺的净土宗著名专修道场。民国二十六年冬(1937),师七十七岁,因时势所逼,顺应妙真和尚之请,移锡灵岩山寺安居。由于大师年事己高,上山方满三年,却台世归西而去。大师之示寂,于诸多迹象中证知其预知时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春季之时,于言谈书信中己流露出去意。延至十月,自知时日无多,召集大众会谈,任妙真为住持,并促令其择日升座。 且开示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十一月初四早一时半,由床上起坐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索水洗手毕, 起立自言: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完,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近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逝。师生于清咸丰十二年(1861),寂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世寿八十,僧腊六十。次年二月十五日,往生后一百日举火茶毗,得五色舍利无数,奉灵骨塔于本山石鼓之东南,复于民国三十六年(1948)九月十九日将师之舍利奉请入塔,后又兴建塔院以供奉之。大师一生,一以净土为归,自行化他,信愿念佛。言传身教,为净业学者之榜样,弘传净土,作世间之慈航。后人尊之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盛名永彪净土宗之史册。
10. 是自归依好还是到寺院由法师主持归依好
阿弥陀佛
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三皈依你要真实做到。
净空法师---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佛对弟子要求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不能做佛的学生;做佛的学生,必须具备这个条件。
没有这四句条件,佛不承认你,那皈依证是假的、不是真的
那么学佛从哪里学起?章嘉大师告诉我“戒律很重要”。戒律是什么?我们在“净业三福”看到了,就是我们前面所读的。这个是佛陀对弟子最根本的教诫,必须要遵守,这个三条是最高修学指导原则。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佛对弟子要求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不能做佛的学生;做佛的学生,必须具备这个条件。很严格!我们今天说“皈依三宝”,找个法师,做个仪式,是真的吗?没有这四句条件,佛不承认你,那皈依证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具足这个条件,佛承认你,你有资格做他的学生,那么可以行拜师礼。第二条就是入门。入门的时候,“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接受学佛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三皈”。我们开经的时候念的“皈依佛,二足尊”,“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佛是觉悟的人,我们过去迷惑颠倒,从迷惑回头,依靠觉。真正的依靠,依靠“自性觉”,“自性觉”就是佛。释迦牟尼佛觉悟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可以依靠他。依靠他怎么样?我们自己要做到“自性觉”,这才叫真正皈依。所以佛法里面讲“信”,不是讲“信他”,“信他”,你一辈子是依赖别人,那别人走,你怎么办?佛教我们要依靠自己,不能依靠别人。
佛自性觉了,我们现在怎样?我们现在自性迷,所以佛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依照这个榜样,学什么?学自性觉,跟他一样,是这么个意思。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你自己不认真的干,没用!从三皈开始,三皈是概念、是智慧。
你跟谁学?那么现在佛陀不在了,“自性觉”在哪里?在经典。经典很多,要看自己的程度、看自己的欢喜,你喜欢哪一部,这部经典程度我们能够接受,对我来说不太深、也不浅,选定了,就是一部,不能搞多。这一部经帮助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一门。中国古人讲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生不要改变,就这一门;“读书千遍,其意自见”。一门是你的心集中了,不散乱。心能够集中不散乱,这就是禅定;定久了,自然开智慧;智慧开了,经里面什么意思完全明了,为什么?经是从佛自性里头流出来的,我现在见到自性了,我对于经典上所说的,理解的程度跟佛完全相同,不会有一点差错。这个方法传了一千多年,现在人不要了,不懂这个方法,不能接受这个方法。现在人有个概念,就是要广学多闻。广学多闻不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