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暑期诗词
1. 中华好诗词二十所高校是哪几所
北京大学抄,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内蒙古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河北大学,暨南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共二十所高校。
2. 赞扬广州的诗
木棉花下初成长,五羊城里洒篇章。淘淘泛情珠江水,南国儿女竟英豪。
3. 您好,想请问一下你是中山大学的吗我报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夏令营,据说很难,
你好,这次夏令营是针对有意报考岭南学院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考生前来申报参加,你要确定你能够获得厦门大学的免试推荐资格,且成绩必须优秀。因为你是生物本科,所以想获得经济学免试推荐资格怕是很困难吧(这是厦大那边的事,中大这边只负责接收你们学校推荐的免试生啦)。
附件:岭南学院夏令营部分情况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将于2012年暑期举办“作育英才、服务社会——全国优秀大学生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暑期夏令营”活动。岭南学院举办夏令营的目的:一是为了向全国大学生宣传岭南学院,推广岭南学院品牌,提升岭南学院声誉;二是吸引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报读岭南学院的免推荐免试研究生。
2012年夏令营活动将于2012年7月20-24日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举行,夏令营主要活动有: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知名学者的学术讲座;院长和主要学术带头人与夏令营营员的交流会;夏令营营员联谊交流活动等,同时还将安排2013年岭南学院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的选拔工作。
本次夏令营活动分为3类: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共拟招收200人(校外170人,校内30人),各大类招收名额视报名情况而定。申请工作自即日开始。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将为营员提供夏令营期间的食宿及交通费用(按火车硬座标准,广州市本地学校学生提供市内普通交通工具的费用补贴,不提供住宿及住宿补贴)。
一、申请资格
1、校外及校内院外本科三年级在校生(2013届毕业生)。
2、学习成绩优秀,符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接收推荐免试生的基本条件:
1) 免试硕士生要求为“985工程”高校或“211工程”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直博生要
求为“985”工程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 英语水平良好,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不低于426分)
3) 专业或年级排名居前10%
4) 被拟录的免试生必须取得所在学校的推荐免试资格且占用推荐学校的免试生推荐
名额。
3、直博生申请人应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愿意从事学术研究工作;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申请人应对相关学科有浓厚的兴趣,愿意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
二、申请材料
1、“作育英才、服务社会—中山大学岭南学院2012年全国优秀大学生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暑期夏令营”申请表(在线填报并打印、签字、盖章)1份;
2、历年在校学习成绩单1份,加盖有推荐学校的教务处公章。
3、前两年半专业必修及专业选修课程总评成绩及本专业或年级排名证明(教务部门盖章)
4、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成绩、以及TOEFL成绩、或GRE/GMAT成绩等体现自身英语水平的证明材料复印件1份;
5、专家推荐信3封:3位副教授或以上职称专家分别推荐,用信封密封并在封口处骑缝签名。
6、其他有关材料复印件各1份,如获奖证书及可提交体现本人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出版物或原创性工作成果等材料的复印件。(该部分材料不作为必须提供材料的内容,供我院审核、接收时参考)
三、申请
1、网上申报:
1) 申请人在岭南学院夏令营申报系统填报申请信息(输入中文姓名和18位数身份证号进入)
2) 网址为:http://www.lingnan.net/lnxly/2012/index.asp
3) 网上申报截止日期为:2012年6月20日。
2、材料提交:
1) 将网上申报结果提交后打印、签字、盖章,与其它申请材料一并装入A4大信封,信封正面注明申请类别、姓名、所在学校及院系,并注明“夏令营申请”;
2) 以上所有材料邮寄至岭南学院办公室(具体地址见本通知“材料邮寄地址与咨询”)。邮寄材料截止日期为2012年6月23日(以当地邮戳为准),逾期不再接受申请。建议以快递方式邮寄。
3、申请类别
1) 推硕类别3个:经济学(学术型)、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专业、学术型)
2) 直博类别3个:经济学(学术型)、金融学(学术型)、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学术型)
3) 申请人只能申请以上6个类别中的1个进行复试。
4、只在网上申报而未邮寄材料者,报名不予受理。
四、材料接收、审核及夏令营资格审定
1、材料接收:请申请者自行到夏令营申报系统查询材料接收情况,因报考材料较多,不接受电话确认。
2、材料审核及夏令营资格审定:夏令营材料审核和资格审定工作由招生委员会负责。夏令营营员名单将在2012年7月5日前在报名网站上公布,未入选者,不另行通知。
五、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
夏令营过程中学院将组织2013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生、直博生,以及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复试工作,面试将初步确定候选人,取得候选人资格的学生需在2012年9月份按照中山大学研究生院以及岭南学院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相关要求再次提交相关材料,中山大学及岭南学院将根据相关规定对考生的推荐免试资格等报考信息重新审查,学生所在学校的成绩排名也将以9月份提供的前三年成绩排名为准。通过审查并经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审批后方能确定录取资格。
六、日程安排
活动日期/时间 活动内容
2012年7月20日 / 9:00-16:002012年7月20日 / 16:00-17:00 夏令营报到中大校园游
2012年7月21日 / 9:00-10:202012年7月21日 / 10:30-12:002012年7月21日 / 15:00-17:002012年7月21日 / 19:00-21:00 开营仪式及集体拍照学术讲座一学术讲座二推免生笔试
2012年7月22日 / 9:00-10:202012年7月22日 / 10:30-12:002012年7月22日 / 15:00-17:00 专业介绍会学术讲座三学术讲座四
2012年7月23日 / 9:00-12:002012年7月23日 / 15:00-17:002012年7月23日 / 18:00-22:00 推免面试推免面试夏令营欢送晚宴
2012年7月24日9:00—12:00 营员离校、夏令营结束
4. 诗经 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哪里
《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尹吉甫 内文
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尹吉甫出生于江阳(现泸州市),晚年被流放至房陵(房县古称),死后葬于今湖北房县青峰山。房县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遗存。他辅助过三代帝王,到周幽王时听信谗言,被周幽王砍了头,后来知道错杀,做了一个金头进行了厚葬,为了隐蔽别人盗墓,做了十二座墓葬于房县东面。周宣王大臣。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周房陵人。猃狁(古民族)迁居焦获,进攻到泾水北岸,周宣王五年(前823),尹吉甫率军反攻到太原,并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负责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献,并在朔方筑城垒。遗物有青铜器兮甲盘。湖北有尹吉甫宗庙-----建于唐朝的著名的房陵青峰区宝堂寺,泸州有尹吉甫抚琴台遗址,山西平遥古城有尹吉甫点将台、湖北有墓和墓碑遗址。 西周宣王时,北方猃狁迁居焦获,进攻到泾水北岸,侵扰甚剧。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奉周宣王命出征猃狁,率军反攻到太原而返,驻防今平遥城一带。据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载:“周宣王时,平遥旧城狭小,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曾驻兵于此。筑西北两面,俱低。”又载:“受命北伐猃狁,次师于此,增城筑台,教士讲武,以御戎寇,遂殁于斯。” 曾作《诗经·大雅·烝民》、《大雅·江汉》等。
编纂者
但是,究竟由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迄今仍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 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 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一,《史记》言孔子删诗,在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已为三百篇。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乐工们先奏十五国风,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颂,次序和内容基本上与今本《诗经》相同,其时孔子虚龄只有八岁,可见当时《诗经》已定型。三,周代各诸侯国之间邦交往来,常常赋《诗》言志。如《左传·定公四年》载,吴攻楚,楚败几亡,楚将申包胥到秦国朝廷请求援兵,痛哭七日七夜,秦哀公深为感动,赋《诗经·无衣》,表示决心相救,恢复楚国。如果当时《诗经》没有统一的篇目,赋《诗》言志就无法进行。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一说王者采诗。《汉书·食货志》曰:“孟春之月(阴历正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迪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都说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诂》)。《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诗经》中诗歌的创作时间,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秦穆公时,绵延五个世纪。创作的地点,几乎包括了整个黄河流域,加上长江、汉水一带,纵横上千里。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 一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清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他在《经典常谈》中指出,春秋时各国都养了一班乐工,像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诗、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附带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各国的乐工和太师们是搜集-整理《诗经》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编纂整体的统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师莫属。《国语·鲁语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的记载,正考父是宋国的大夫,献《商颂》于周王朝的太师。今本《诗经》的《商颂》只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师在十二篇基础上删定的。由此看来,《诗经》应当是周王朝的太师编定的。还有朱熹在《诗集传》也说过:“诗”是“诸侯采之贡于天子”。而且在《汉书·食货志》、《礼记·王制》、《晋语六》也有类似的记载。
后期整理
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乐歌,一般认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他们显然对那些面貌互异的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上述的情况。可以认为,由官方制作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在《诗经》时代是不断进行着的。
这还要怎么看待呢,实际上古今发音有很大差别
对于那些因发音变化有损音乐性的古诗词,还是要避免吧
另外吟诵的风格和方法也有待商榷,建议真正把朗读和音乐性结合起来,从速度、节奏等真正追求音乐之美,真正让学生喜欢才是正确的方向
6. 大哥大姐帮帮忙!找一下下面古诗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
千余斤,
官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剑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http://www.ishici.com/
7. 有关唐宋诗词的文学作品都有哪些啊请推荐一些,如果能帮忙发到邮箱[email protected]那就更好了,谢谢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主编,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宋本,1959年,汪绍楹 断句本,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11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精装全二册,平装全四册
2. 《北堂书钞》,[唐]虞世南修,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7月,影印光绪十四年南海孔广陶校刊本
3. 《初学记》,[唐]徐坚等编修,司义祖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月第1版,2004年2月第2次印刷,全三册
4. 《文苑英华》[宋]李昉、扈蒙、徐铉、宋白等十七人编纂,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宋残本补配明本,1966年5月第1版(1972年1月装订);1982年7月第2次印刷;1990年8月第3次印刷;1995年第4次印刷,全六册,一千卷
5. 《分门纂类唐歌诗》,南宋赵孟奎编,宛委别藏本。是书原有100卷,分天地山川等8类,每类下又分小类,共收诗人 1353家,诗40791首。现仅存天地山川类5卷,草木虫鱼类6卷。
6.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校证》,传为刘克庄编集,李更、陈新校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7. 《唐宋诗三千首——瀛奎律髓》,[元]方虚谷(方回)编,[清]纪晓岚批点,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3月,据1922年扫叶山房本影印。《瀛奎律髓汇评》,[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2005年4月新1版,全三册。《瀛奎律髓》专选唐宋五言七言律诗,共选诗人385家,诗3014首,以大家为主,兼顾各种流派,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宋七百年间诗歌创作和律诗流变的轮廓,又对所选之诗及唐宋诗歌各种流派作了精要细致的分析评点。此书对后世影响甚大。李庆甲先生潜心耕耘,将清代以来品评《瀛奎律髓》的论述汇成一书,撰成《瀛奎律髓汇评》,是为研究诗史、诗学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
8. 《唐诗类苑》,[明]张之象编撰,全书200卷,“诗逾数万,人至千余”(《凡例》)。共有39个部(大分类),1094个类(小分类)。如“天”部下有日、月、星、河等18个小类。实际收诗数为28067首,载录诗人数为 1472人(除去无名氏)。该书是按题材(主题)分类的现存最大的唐诗选集。中岛敏夫整理,日本东京汲古书院,1990—1995年,共7册,前6册是明万历刊《唐诗类苑》200卷的影印本。
9. 《类编唐诗七言绝句》。明代敖英编撰。此书专收七绝,分吊古、送别、寄赠、怀思、游览、纪行、征戍、杂咏、道释等15类,诗后大多有简扼评语,为其他选本所少见。
10. 《唐人咏物诗》,又名《唐人咏物诗选》。明末清初聂先等人编撰。所选皆律、绝二体,计12卷,分天、地、水、木各类编次,又以音韵排列。
11. 《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四库全书本
12. 《御定历代题画诗类一百二十卷》淸 圣祖玄烨 定,《四库全书》第一千四百三十五册至第一千四百三十六册____集部第三百七十四至第三百七十五;清·陈邦彦等编《历代题画诗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
13. 《咏物诗选》,清俞琰,成都古籍书店,1984年1月
14. 《古今别肠词选》四卷,清赵式辑。陈维崧、彭孙遹、王士祯。尤侗评点。赵式,字去非,诸暨(今属浙江)人。久困场屋,以寒士终。此书取宋代以来抒写离情别意之词900多首汇为一编,分调编次,卷一、卷二收小令,卷三收中调,卷四收长调。每卷卷末附以己作,共计153首。赵氏于每词之下代拟标题,将原作之题、序一概删削,甚失原貌,最为选家陋习。词下间有圈点和夹注夹批,然殊乏可采。今存康熙四十八年(1709)遗经堂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5. 《唐宋元明酒词》二卷,明周履靖辑。履靖宇逸之,嘉兴(今属浙江)人。“能诗好事,与其妻桑贞白相唱和,多刊书籍以行,《夷门广牍》卽其所编。盖亦赵宦光、陈继儒之流,明季所谓山人者也。”(《四库提要·梅墟先生别录》)此选是继宋黄大舆《梅苑》之后另一部专题词选,凡二卷,共收录唐五代宋元明词人31家描写与酒有关之词133首。编者并根据词作内容增添题目,如《饮兴·调酒泉子》、《南楼漫酌·调玉楼春》等等。其中间有周氏和作。是书今存金陵荆山书堂刊本、《夷门广牍》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
16. 《撰辰集》四卷,清汪森辑,沈进校定。此为节序词选,分类编排。按元日、立春、人日、上元、天穿节、春社、寒食、清明、上巳、送春、立夏、重午、立秋、七夕、中元、秋社、中秋、九日、立冬小春、冬至、腊和除夕等二十三个节令选录,每类之下入选词作不等。全书共选唐宋金元明人词346首。卷末有沈复粲跋:“右汪晋贤《撰辰集》四卷,钞本也。向为吾邑周梅生先生家所藏,首有晋贤名印。其书或未经刊布者,予借而录之,间有误字,一仍其旧云。道光壬寅秋日山阴沈复粲识。”仅存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沈复粲钞本,南京图书馆藏。
17. 《同情集词选》十卷,清陈鼎辑。陈鼎,字汉年,江苏如皋人。此书自《词综》、《词律》诸书选录唐宋以来至清代康乾之世词人小令“与己之情有同然者”391调1122首,其中所录小令,以杨慎、李渔、许嗣隆、杨婉、范安澜、邓繁祯等人为多。依《历代诗馀》体例,按词调字数之多寡为序排列。所选词格调不高,标举香艳柔媚词风,提倡温柔敦厚之旨,寄托大雅之说,以“香草美人,风喻弥深;忠爱之忱,溢于楮墨”者为填词止境,开常州词派之先声。是书尝五易其稿,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始成书,今传有守拙斋巾箱本,缮写较精,卷首有陈鼎自序、雪访居士序、熊琏序及黄理等二十一家题辞。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8. 《百家词》吴讷(辑)、林大椿(校),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92年3月版(上、下册)
19. 《全唐诗》,[清]圣祖玄烨御定 彭定求、季振宜等 奉敕编,(1)康熙扬州诗局本,12函1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6年10月,全二册。(2)王全(即王仲闻、傅璇琮)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1979年8月第2次印刷;1985年1月第3次印刷;1990年2月第4次印刷;1992年10月第5次印刷,平装25册;1999年,横排简体字本。(3)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国67年12月。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圣祖南巡时命曹寅领衔在扬州开馆编修《全唐诗》,由彭定求、沈三曾等十名在籍翰林负责编修,仅用一年多时间, 这部多达900卷的大书就编修完成了。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当时几乎全靠胡震亨《唐音统签》、季振宜《唐诗》二书拼接成编。全书收诗49403首又1555句,作者2576人,每人有小传,但诗作不注出处。有康熙扬州诗局本,字大阅目,分为12函1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据以影印。中华书局1960年又出版了排印本,1999年又出横排简体字本,较便利用。这部大书完成了总汇唐诗于一书的工作,并以其特殊的权威和普及向世人展示了唐一代诗歌的面貌,使此后的唐诗爱好者和研究者大获沾益,至今不废。不过《全唐诗》仍有遗漏、误收、重出、注释错误、小传错误等不足之处。清乾隆中日本学者市河世宁(旧译上毛河世宁)辑有《全唐诗逸》三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中华书局排印本《全唐诗》第25册附收),补录128人诗66首又279句。近人王重民又有《补全唐诗》、孙望有《全唐诗补逸》、童养年有《全唐诗续补遗》,共得诗近2000首,中华书局于1982年编为《全唐诗外编》二册出版。后陈尚君又对《外编》进行校订,并续辑《全唐诗续拾》六十卷,得诗4663首又1199句。于是合《外编》、《续拾》为《全唐诗补编》,199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此外,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中华书局,2000年6月)中,尚可补唐人逸诗近千首。
附:
全唐诗稿本
[清]钱谦益(1582-1664)、季振宜(1630-1674)递辑 屈万里、刘兆祐 主编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9月初版;1986年12月第二次印行,全71册, “明清未刊稿汇编第二辑” (国立中央图书馆原藏)
全唐诗录
[清]徐倬(1624-1713)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全二册,“四库文学总集选刊”
全唐诗外编
王重民(1903-1975)、孙望(1912-)、童养年 辑录
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7月
台北:木铎出版社,民国72年6月
全唐诗补编
陈尚君(1952-)辑校
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0月,全三册
增订注释全唐诗
陈贻焮(1924-2000)主编 陈铁民(1938-)、彭庆生(1938-)副主编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5月,全五册
20. 《唐五代词》林大椿 辑,商务印书馆,1933年;辑录唐五代词人82家,1134首。附有校记,注明所选词来源和作者简历。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6月,据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校补断句刊行。1957年10月北京第4印。辑录唐五代词作者81家、词作1147首(一说1148首),是继《全唐诗》之后又一次唐五代词的大型结集。其词采自《花间集》、《尊前集》、《金奁集》 和《全唐诗》中的附词,虽选择尚不甚精当,但搜罗已颇具规模。不过未收敦煌词,则是一大憾事。书中以人编次,唐词按作者的时代先后为序,打破了《全唐诗》等断代总集以帝王居首、女流方外殿后的传统惯例。卷末附有简略的作者生平,兼及作品真伪的考辨、各家重见和字句异同的校勘、宋人诗话有关作家作品的一些遗闻轶事。
21. 《全唐五代词》,张璋、黄畲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收词达2500多篇,颇为丰富,且于各词后兼采词评,也很特殊。此书的缺憾,一是不於诗词之分没有严格的取舍标准,只要有一种书作词收入者,即视为词入编;二是各词所注出处,不分主次先后,许多出处太晚,敦煌词几乎全据王、任、饶三家书转引;三是不甚注意作品真伪的辨别,于后人改唐诗或乐府为词者,不作辨析,伪作亦收入很多,仙鬼词中不少是宋、元明人所作。这些问题,显然影响了全书的学术质量。
22. 《全唐五代词》,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2月,全二册。据唐时词乐实际,分为正、副两编,正编收录曲子词,以唐宋词集收录和唐宋典籍有明确指认者为限;副编收录属诗属词尚有争议的作品,并明确了几条标准,这就确保了全书的编纂质量。同时,又很注意尽量利用第一手的文献,讲究用书版本,以求录文可信,对有争议、互见的作品作了认真考订。尽管细节方面还有些可议之处(如仍沿袭了一些明清词籍的误说、有同题之作因出典不同而分收正、副编,小传也稍有可补处),本书在处理极难措置的问题上均较前此诸书更为精密审慎,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
23. 《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年。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编纂《全宋诗》。傅璇琮、孙钦善、倪其心、陈新、许逸民主编。全书72册。初步统计收作者9079人,诗247183首,残诗5983句(联),存目323首(句)。宋代立国比唐代长二十多年,但存世文献的数量,则数倍于唐代。宋人文集保存至今者,也超过唐代四到五倍。唐代存诗在1000首以上的只有3人,宋代估计在百人以上。宋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错收误录非常严重。同时,宋诗编录和研究的情况,比唐诗要差很多。全部唐诗的编录,可以追溯到南宋,明清之际几代人作了持续的努力,才有《全唐诗》的出现。即便如此,《全唐诗》的缺收和误录,都有数千例,小传更是在在多误。《全宋诗》是筚路蓝缕的工作,稍微近似一些的书只有厉鹗《宋诗纪事》和陆心源的《补遗》,没有依凭,难度可以想见。《全宋诗》首次完成了宋一代诗歌的全面结纂,为有文集的作者补充了大量集外诗,对9000多位无集作者作了诗作的首次汇集,并且对所有宋人别集中的诗歌作了认真校理,一般都曾利用了传世的主要善本,作了全面的校勘。各集整理都有文本交待,且一律保存别集原编的先后次第,从而最大程度地保存原集的信息,如北宋诸集中诗,分古近体后大致保存了作品先后写作的次第,对学者考定作品系年和写作动机,是极重要的线索。《全宋诗》对所有散见作品都说明了文献来源,为近万名作者作了生平勾勒,并说明依凭,虽不完备,已很可贵,因为其中绝大部分作者此前没有任何研究基础可言。对部分作品的作者归属、真伪歧异、题序及本文有显著别本等情况,有所考按和甄辨。
24. 《全宋词》,唐圭璋编,王仲闻修订,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6月第1版;1995年6月北京第6次印刷,全五册。194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线装本300卷附2卷。建国后中华书局再版时,由王仲闻(学初)重行校订增补,抽换大量底本,并增补词人240余家,词1400余首。全书共收词人1330家,词作约2万首。王氏还重考词人行实,改写小传,引书达350余种。后又续有修订补正,写成《订补附记》。第一次修订本1965年6月出版。1979年重印时附上唐圭璋《订补续记》。王仲闻是王国维之子,家学渊源,谙于宋代文史,对宋人笔记了如指掌。《全宋词》校补毕,唐圭璋曾建议改题“唐圭璋、王仲闻辑”。
别集
25. 《中国历代诗人选集》(40册),台北:远流出版社,民国71年
26. 《曲江集》刘斯翰校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27. 《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八册)詹锳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
28. 《杜诗详注》(五册)[清]仇兆鳌,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1989年12月第3次印刷;1995年4月第4次印刷,“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29. 《王维集校注》(四册)陈铁民,中华书局,1997年8月
30. 《王维诗集笺注》杨文生,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31. 《孟浩然诗集笺注》佟培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32. 《高适集校注》孙钦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
33. 《岑参集校注》陈铁民、侯忠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2004年9月第2版,“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34. 《李颀诗评注》刘宝和,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
35. 《韩愈全集校注》(五册)屈守元﹑常思春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
36. 《白居易集笺校》(六册)朱金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37. 《柳宗元诗笺释》王国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
38. 《刘禹锡诗集编年笺注》蒋维崧、赵蔚芝、陈慧星、刘聿鑫,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
39. 《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二册)陶敏,岳麓书社,2003年11月
40. 《李商隐诗歌集解》(五册)刘学锴、余恕诚,中华书局,1988年12月
41. 《温飞卿诗集笺注》[清]曾益注、顾予咸补注、[清]顾嗣立续注,王国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1998年3月新1版,“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42. 《李贺诗集》叶葱奇疏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3月第1版;1998年3月第1次印刷
43. 《王荆公诗注补笺》李之亮,巴蜀书社,2002年1月
44. 《苏轼诗集》(八册)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2月第1版;1987年10月第2次印刷,“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45. 《黄庭坚诗集注》(五册)刘尚荣校点,中华书局,2003年5月
46. 《陆游集》(五册),中华书局,1976年11月第1版;1977年5月第2次印刷
47. 《韦庄集笺注》聂安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48. 《韦庄诗词笺注》齐涛,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49. 《李煜李璟词》詹安泰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3月第1版;1998年3月第1次印刷
50. 《欧阳修词笺注》黄畲,中华书局,1986年12月
51. 《乐章集校注》薛瑞生,中华书局,1994年12月第1版,1997年12月第2次印刷
52. 《东坡词编年笺证》薛瑞生,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
53. 《秦观集编年校注》周义敢、程自信、周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7月
54. 《清真集校注》孙虹校注,薛瑞生订补,中华书局,2002年12月
55. 《李清照集校注》王仲闻,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1997年11月第2次印刷
56. 李清照集笺注 徐培均笺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7. 《姜白石词编年笺注》夏承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5月
58. 《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邓广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1995年5月第2次印刷
59. 《李白诗歌赏析集》裴斐主编,巴蜀书社,1988年2月
60. 《杜诗鉴赏》夏松凉,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年3月
61. 《李贺诗歌赏析》梁超然选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8月
62. 《李煜、李清照词详解》靳极苍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8月
63. 《柳永词赏析集》谢桃坊主编,巴蜀书社,1987年7月
64. 柳永词选评 谢桃坊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5. 柳永集 孙光贵,徐静校注 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66.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陶然编著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
67. 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 高丽华编著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
68. 壮岁族旗拥万夫:辛弃疾 邓红梅编著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
69. 《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编辑出版,1986年4月
70. 《周邦彦词赏析》钱鸿瑛,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月
71. 《辛弃疾词鉴赏》齐鲁书社编辑出版,1986年12月
72. 《陆游诗歌赏析》段晓华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73. 晏殊词新释辑评 刘扬忠编著 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
74. 李清照词新释辑评 陈祖美编著 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
75. 王安石诗文选评 高克勤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76. 黄庭坚诗词文选评 黄宝华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77. 秦观诗词文选评 徐培均,罗立刚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78. 周邦彦词选评 刘扬忠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79. 李清照词选评 陈祖美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0. 陆游诗词选评 蔡义江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1. 辛弃疾词选评 施议对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2. 辛弃疾词选 朱德才选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选集(今人分类)
83. 《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潘百齐编著,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1474 页 。分55部,大体按自然、人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为序排列,下分222门(仅名胜部就有33门),门下再分1175类(仅花卉门就有100类)。共收入418位唐代诗人的诗篇2706首,基本荟萃了全唐诗的精华。全部按类鉴赏,以一篇鉴赏文章统摄一至数类诗。
84. 《全宋词精华分类鉴赏集成》,潘百齐编著,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85. 《古诗类编》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室集体编纂,胡光舟、周满江主编,张明非等编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王运熙序。全四册。参酌古代类书的类目,根据今人的要求,除芜去杂,删繁就简,间立新类,变通体例,厘定为22大类,包括天象自然、江河湖海、山川田园、四时寒暑、岁时节序、花草果木(一、二)、飞禽走兽、鳞介虫鱼、宫观楼台、器用饮食、文学艺术、百工农商、古今人物、战争军旅、忧国伤时、民生疾苦、羁旅行役、交游赠答、抒怀言志、爱情家庭、咏史怀古等;下分334细目,共编入各种体裁和题材的诗歌2730余首,上起《诗经》下迄清末。
86. 《全唐诗精华》,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选诗约6000首,厘为30大类,是近些年来所出的分类最多的唐诗选本,分类法参照明代张之象编撰《唐诗类苑》。
87. 《唐人绝句类选》,周本淳选编,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
88. 《唐人咏物诗评注》刘永济,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
89. 《唐人送别诗选》,王定祥等选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
90. 《离别在今宵:唐人送别诗100首》,白晓朗、黄林妹评注,1991年9月
91. 《新编唐诗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将所选333首诗归为10类。
92. 《盛唐边塞诗评》,漆绪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93. 《唐代边塞诗选注》,胡大浚主编,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年(1990年?)
94. 《唐代边塞诗选注》,孙全民,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9月
95. 《中国诗歌宝库·唐诗选》(上下册),赵昌平,上海书店,1993年8月
96. 《中国诗歌宝库·宋诗选》,陈达凯,上海书店,1993年8月
97. 《新编宋诗三百首》,吴在庆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将所选339首诗归为9类。
98. 《唐诗分类研究》,张浩逊,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99. 《唐风宋韵新吟》陈晋编,万卷出版公司(前辽宁画报出版社),2005年9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此书收集了一些以思想旨趣见重的唐宋诗词,并把所选入的作品分为时令、山水、劳动、感悟、情谊、品格、政治、友邻八篇。多数篇目下,又划出若干专题类别。在这些诗词的介绍中还添加了阅读导读与感悟文字,为读者欣赏唐宋诗词提供了借鉴。本书的编选工作,从选目、编排、前言到导语、会心一悟文字以及注释,历时半年,共易十四稿。
8. 关于中山大学古代文学的介绍,越详细越好,赏分一百。
古代文学课程的历史与中山大学的历史同步,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建广东大学即设有“中国文学部”,“中国古代文学”就是“中国文学部”的主干课程。1926年广东大学改名中山大学后,“中国文学部”也易名为“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从此一直是本系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从设立发展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
中国戏曲史是目前最具全国影响力的课程,前辈学者董每戡先生的舞台艺术研究、王季思先生的《西厢记》研究等,都在戏曲研究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王季思先生主编《中国戏曲选》至今仍是许多高校采用的戏曲史教材,八十年代王季思先生还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全国戏曲史研究进修班,为全国高校培养了一批戏曲教学师资,此后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的进修教师和学生到本校学习戏曲史。他主编的《全元戏曲》(12卷)先后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黄天骥、吴国钦、欧阳光、康保成、罗斯宁等多名教授,形成了一个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少有的戏曲研究与教学群体,实力居全国前列。
古代文学课程初期以中国文学批评史驰名,国内最早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作者陈中凡先生即在 1925-1926年间在我系任教,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即是与课程教学同步编撰的。1934年,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出版,至今仍是相当有影响的著作。20世纪60年代,黄海章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简史》,这是解放后直至80年代之间仅有的两种批评史教材之一。邱世友先生的《文心雕龙》研究和古代词论研究,在全国学术界影响颇大。本课程方向目前在编在岗的教授三名,课程负责人吴承学教授是全国中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他被誉为国内文体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孙立、彭玉平教授都是在全国古代文论学术界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
本学科教师在解放后各个时期都站在全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前沿。50年代,由詹安泰先生主编、容庚、吴重翰先生参加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 195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大学教材公开出版,是我国解放后最早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教科书之一;60年代王季思先生与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几十年风行不衰;80年代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戏曲选》至今仍是许多高校采用的戏曲史教材;在世纪之交,黄天骥教授作为分卷主编参与袁行霈教授主编的新《中国文学史》,是目前代表最新水平、影响最大的教材。(本系欧阳光、董上德老师也参加编撰)
古代文学课程以坚固的学科建设为基础。本学科为国家首批博士点,首批全国重点学科,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经过长期而精心的课程建设,我系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成为全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的重要基地。1993年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重点课程。在2000年广东省优秀课程的评审中,本课程成为全省唯一的古代文学省级优秀(A级)课程。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从“文科基地建设”的需要出发,着眼于改革教学内容与调整课程结构,把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建立并完善了新的课程体系。其基本内容是以《中国文学史》教材为依据,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按时代先后分为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加上一门《中国文学批评史》,共5门专业基础课,再配以高质量的系列选修课及创作实践课,形成“专家、专著、专史、专论”四大研究系列课程和“创作实践系列课程”互相支撑的课程新体系。在基本梳理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将重要的作家作品研究和专题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使本体系既具备深厚扎实的文学史研究基础知识网络,又以一些研究型、专题型课程的开设,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赋予传统课程以当代意义。
“专家”方面的选修课程有——《先秦诸子研究》、《李白研究》、《苏轼研究》等;
“专著”方面的选修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典籍选读》、《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献学》、《诗经导读》、《史记研究》、《文心雕龙研究》、《红楼梦研究》等。 “专史”方面的选修课程有——《中国词学批评史》、《古代诗词发凡》、《唐名家诗导读》、《宋名家诗导读》、《唐宋名家词导读》、《晚明小品研究》、《中国戏曲史》、《古代小说史》、《傩戏艺术源流》等;
“专论”方面的选修课程有——《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古代诗词理论》、《唐宋词学研究》、《唐诗研究》、《词史专题研究》、《文言小说研究》、《宋元诗社与书会研究》、《戏曲文化概论》、《宋诗与宋诗学研究》、《明末清初诗论研究》等。
“创作实践课”的课程有——《诗词创作》、《散曲创作与鉴赏》、《诗词创作大赛》、《戏曲观摩与话剧创作》等。
9. 有一首《在路上》的诗词,谁能告诉我全文吗,急求,万分感谢
找到一首类似的描写“在路上”的励志作品,供参考:
路有多长
文/李者也回
壮岁当览千山景,登临答直至峰之顶。
欲成大业必相拼,奋力而前不可等。
汗有多咸路应知,路有多长脚最懂。
功若用到至深处,高嶂不过一低岭。
【注】河南大学,校区之一位于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始建于1912年,林伯襄在清代开封国家贡院旧址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其后历经国立第五中山大学、中州大学、省立河南大学、国立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学院、开封师范、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
10. 中华好诗词20只高校战队有谁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内蒙古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回交通大答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河北大学,暨南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共二十所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