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辨识度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⑵ 师生角色的差异,地位的不同,看问题的立场和视角的分歧
七年级上册政治期中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中学》
第一节《第二起跑线》:
1、初中生心理上最大的特点是处于半成熟期,像个“小大人”,叫“心理断乳期期”
2、为什么说中学时期人生发展“黄金时期”?
①因为中学时期,人的生理开始出现显著变化,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大脑发育日益完善;个人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逐渐形成。
②中学时期也是个人自我定位、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时期。
3、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4、关注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自我发展的根本任务之一。
5、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其实就是多动脑、勤动手。
6、中学生应该怎样度过初中三年?(中学生健康成长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①学会学习 ②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③关注自我心理健康 ④勇于创新、勤于实践。
第二节《亮出你自己》:
1、怎样正确认识自我?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2、自我评价的方法:
(1)我们可以在实际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通过反思和自我检查来认识、评价自我的优缺点,不断正视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2)我们可以通过回顾以前的经历,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来进行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个性特点。
3、他人评价的优点:每个人可以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他人评价比自己评价更客观、全面。
4、他人评价的不足:如果一个人完全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的支配,就会失去自我,使自己的行为处处受别人评价的控制。
5、一个人怎样才能走出旧我,走向新我呢?
一方面,我们可以树立“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学无止尽”的信念,以一种不满足的精神去追求自我完善;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更高的发展目标,来引导自我、激励自我。
第三节《拥有好心情》:
1、喜、怒、哀、惧是最基本的情绪类型。
2、中学生的情绪特点:中学生的情绪大都丰富而强烈,起伏变化也较大,很不稳定。
3、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理智控制(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励)、理性升华、改变认识、幽默等。
4、(1)积极情绪的作用:当人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就容易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2)消极情绪的影响:人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就会下降,容易失去理智,缺乏自制力。
第二单元《在成长的道路上》
第一节《感受成长》:
1、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之所以会有苦也有乐,是由于生活中的诸多复杂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有来自个人自身的,也有来自家庭、社会的等等。
2、(1)顺境也有负面效应,顺境也容易消磨人的斗志,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顺境中,如果贪图享乐、意志薄弱、懒惰,顺境往往会成为个人成长的阻碍。
(2)逆境也有积极的一面:①逆境能使人变得更坚强,
②逆境会促使人增长才干。
第二节《直面挫折》:
1、挫折就是在实现和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中所受到的妨碍和干扰。
2、积极、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是战胜挫折、开拓进取的必要条件。
3、要经受挫折的考验,应该怎样做?(怎样培养不畏挫折、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1)正确认识挫折。(2)敢为天下先。(3)培养高尚的志趣。
(4)适当转换追求目标。
4、志趣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去培养。我们应在良师益友的指导和帮助下,自觉培养高尚的志趣
第三节《立志与成功》:
1、坚强意志的作用:坚强的意志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帮助人们持之以恒,战胜困难,创造生命的奇迹。
2、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为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坚忍性。
3、中学生意志的特征:中学生意志不成熟、不稳定,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4、中学生怎样锻炼自己坚强意志?
(1)树立理想,促进成长。 (2)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3)在劳动和体育锻炼中成长。(4)尝试做不感兴趣却富有意义的事。
第三单元《相处之道》
第一节《亲子之间》:
1、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2、实现亲子和谐的方法:(1)理解父母的用心(期望、关爱、承受的压力)
(2)学会向父母表达。(3)学会必要的让步和道歉。
第二节《师生之间》:
1、师生之间有矛盾的原因:
(1)由于师生角色的差异、地位的不同、看问题的立场和视角的分歧等等,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有时也会产生一些隔阂。
(2)作为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夸奖而不愿意受到批评,但是每个人在学校生活中都难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
2、怎样与老师沟通?尊重老师(人格和劳动)、坦诚交流、关心老师。
第三节《与友同行》:
1、真诚的友谊有什么作用?①友谊是我们的心里需要,是我们健康成长中不成缺少的精神粮食,②真诚的友谊可以帮助我们排解生活中的烦恼和忧愁,分享幸福与欢乐,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共同进步。
2、应该怎样寻找好朋友?①善交益友,②乐交需要你的朋友。
3、怎样使友谊长存?
(1)朋友也需要尊重 (2)交流创造友谊。
(3)用关爱传递友谊。(4)善于赞扬和鼓励。(5)宽容维护友谊。
⑶ 师生之间有哪些常见的误解
1、学生犯错时老师批评学生,本意是为了学生好,但是由于学生的心思敏感,就会觉得被老师讨厌或者是针对了,导致心情低落。
2、老师多看学生一眼学生都会误会老师是不是觉得自己做了什么坏事,但是有时候老师真的就是无意间看了你一下。
我觉得老师和学生之间存在误会都是因为交流的不及时和不恰当,因此应该学会如何去沟通。
⑷ 简述师生关系的境界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内受容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指导、引导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⑸ 你对师生的看法
老师和同学,相互尊重,也可是相互学习,在适当的情况下也可以成为朋友的哦
⑹ 如何看待师生关系
热爱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师德的集中反映,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须的。透析我国教育的传统观点:师即是传授者、领导者、引航人,特别是在学生心目中,“师”是至高无上的,生敬仰师、膜拜师,原本是无可厚非,但它却往往使师生关系产生畸变,形成上下级、教与被教、管与被管等不平等的关系,造成学生心理受挫,创新思维受限,潜力得不到开发,学生对老师唯唯诺诺,或阳奉阴违,严重背离了时代的发展对素质教育所需的要求,如此说来,有个男孩养了只小乌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小男孩想让这只乌龟探出头来,用尽了他所能想到的所有办法,却怎么也未能如愿以偿.他试着用手去拍打它,用棍子去敲击它,但任凭他怎么拍\怎么敲, 乌龟就是连动也不动,气得他整天嘟着那张小嘴,显得很不开心.后来,他的祖父看到了,笑了一笑,帮他把那只乌龟放到了一个暖沪的上面.过了一会儿, 乌龟便因温暖而渐渐地把头\四肢和尾巴伸出了壳外.男孩见此开心地笑了.于是,他的祖父对小男孩说:”当你想要别人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去改变是记住不要采取攻击的方式,而要给予他关怀和温暖,这样的方法往往更加有效.”温暖地待人,你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结果. 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微小进步,给予学生中肯的表扬。表扬是肯定人思想德行为正确的一种评价形式。由于其语言带有肯定性、鼓动性及号召性等特点,因而往往能产生一种积极信息反馈效应,使受表扬者受到情绪感染,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更积极的向上的愿望和动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微小进步,经常对学生进行中肯的表扬,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表扬不仅可赢得学生对你的信任、好感,而且还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03年,我教的一个班里有一位叫李某某的学生,其智力很好,并写得一手好字,但他不求上进,上课不是讲话打瞌睡、看小说,有时还故意起哄、扰乱课堂纪律,班主任老师多次对他批评教育,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使他成了班里一个很不受欢迎的人。一次我进行作业讲评,发现他的作业字写得很漂亮、板书也工整,看起来令人赏心悦目。于是,我把他的作业做范本,拿到课堂上展览,并当众表扬了他。从这以后,他象换了个人似的,每次我上课规规矩矩,做作业更加认真,学习成绩也明显上升。 其次,教师对学生要少加些指责、批评,多给予一点宽容。 批评是否认人思想行为正确的一种评价方式。由于批评语言具有一定刺激性的特点,不讲究批评艺术,不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加工处理,很难避免不出现“明抗、暗抗”的负效应。因此,教师对学生批评要注意方法,对脾气暴躁、自制力差的学生,宜先找出其与所犯错误有联系的优点加以肯定、赞赏,在紧张气氛缓解后再加以批评;对性格内向、自卑心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用温和的语言进行批评;对性格温和、乐观大方的学生,批评可作“幽默”处理,使他们在善意的笑声猛醒,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性质。 宽容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高层次的教育态度。它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虚怀若谷,心里容得下班级中每一位学生。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应循循善诱。切忌与学生计较,粗暴地训斥学生,这样将导致学生疏远你、敌视你。宽容不是无能的表现,而是教师人格美的体现。宽容有时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有力量。它作为一种教育态度,既不是消极的放任自流,也不是有意回避矛盾,它和严肃批评一样,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冷静反省,认识缺点,从而改正错误。既然批评和宽容的最终目的一样,而经常批评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用宽容对待学生却能保护学生的自尊,那么,我们对学生少进行些批评,多给予宽容不是更容易与学生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吗? 再次,公正对待学生,敢于进行自我批评。 其实,只要用心,只要有爱,我们都能与每一位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促进我们的教学。
⑺ “师生”和“师徒”的区别有哪些
只是使用环境不同师生指老师和学生,用于学校或者一些培训机构,多是一对多的关系,一个老师多个学生师徒指师傅和徒弟,用于社会上的学习,主要是技能方面,常常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师傅往往一个时段内只带一个徒弟师徒关系更紧密一些,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⑻ 如何正确看待师生观,学生观和教育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育人意识。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里的“传道”本质上就是培养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这样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实际上,不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育工作者本身,都应该放下功利心,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让每个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懂得为他人着想,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和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知道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孝敬父母,回报社会。我认为:成才比成绩重要,而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其次,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平等观
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没有平等、民主,就没有现代教育。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还应该是他们生活中的益友,是他们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育的角度是水平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在国外的课堂上,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视角能和学生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直接面对面地和学生交流,有时他们会跪在地上,由此也可以看到平等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其实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或者说是在某一领域比别人先知而已。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科技日益发达、信息手段不断进步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在很多领域也许我们真的还没有学生知道的多。因此互相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是今天新课标理念的基本要求。
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既要小心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应在有效的沟通中,使自己成为学生可信赖的朋友和伙伴。这样,才会有师生交往的愉快、健康,才会有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教育所本应拥有的那份快乐。 2.个性观
个性观就是教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一个班级就像一棵大树,每一片叶子都需要阳光雨露,更重要的是,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的差异状况是客观存在的,从学生个人身上体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个性特长。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要把差异简单地认为是学习成绩的好坏,要有“绿叶红花皆春色”的育人思想。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只有在孩子的个性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前提下,我们的教育才能最大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3.发展观
发展观就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中不断提
高、进步的,教育也是如此。现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工作的基本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在我们的教育中,树立“生本”发展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时代的要求。教师切忌用静止的眼光评价学生,好学生固然会继续进步,但后进生也并不是都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仅要承认后进生可以进步,而且还要理解学生在进步中出现的反复。反复是正常的,学生反复100次,作为教师,仍然可以做101次的转化工作。教育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教育的本质在于使每个受教育者都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4.矛盾观
“人是广阔的世界,心灵是复杂的宇宙。”每个人都是“真善美”与“假丑恶”两个自我的统一体。因此,作为教师,教育的任务就是不断把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启发、诱导出来,善于挑动学生进行两个自我的斗争,在两个自我的斗争中不断涤除“假丑恶”,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是矛盾对立和统一的集合体。学生是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人,也正是学生的不断促进,教师才能在思想上经常感觉到学习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我们所说的教学相长大抵即是如此。 我们说以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现在的教育是综合素质的教育,学问高深固然可敬,素质全面同样令人钦佩。教育不是使学生获得各种知识量的叠加、累积和现有知识的再现,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细小环节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随着新一轮的课改,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孩子的个性,健全孩子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长,使孩子在平等、愉悦的环境中受到教育,越来越成为时代的呼唤。我真心的希望大家真正行动起来,使我们的孩子能真正感觉到来自各界的关心,使他们在受教育的同时,学会做人,懂得感恩,真正体会到并享受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
⑼ 师生关系的好坏主要是看教师是否尊重学生,学生是否喜欢老师
我认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而且尊重应该是相互的,只有能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来思考问题,才能做到师生平等,关系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