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祖师生日偈

祖师生日偈

发布时间: 2021-02-26 14:35:26

㈠ 祖师公签七十三首是什么

三平祖师公签诗典故

第七十三首伍子胥过昭关

程咬金讨救兵

诗偈:摩费柱杖出松关撞着同游便喜欢

未可全抛心一片相逢说出话三般

伍子胥过昭关故事出自《东周列国志》。

楚平王杀了伍子胥之父兄,要斩草除根,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由各地官吏盘查。

这一天伍子前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关上盘查很紧,伍子胥一连几夜愁得睡不着觉,头发都愁白了。后来义七东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伍子胥接到家里,他的朋友模样像伍子胥,由他的朋友扮成伍子胥,守关的逮住假伍子胥,而真伍子胥由于头发全白,守关的认不出他,被他混出关去。

程咬金讨救兵故事见《薛了山征西》。

唐太宗御驾征西,被六国联兵团在锁阳城内。鲁国公程咬金出城,来到敌营前,指名要见敌军主帅苏海,并说苏海是他孙子,原来苏海是苏定才的孙子,而苏定才与程咬金是兄弟相称。程咬金说:“李世民嫌我老,唐军被困,反怪我程咬金不是”,又说“我程咬金对唐朝不满,因此欲来投降,又恐家小在长安,今欲回长安取来家小,共同抗击唐军。”苏海大喜,吩咐备齐路上一应物品,大开筵席。酒散,程咬金别去苏海,快马加鞭回长安搬救兵,解除唐天子之危。

㈡ 三平祖师公处求得的签,诚心诚意请求解答以下一首今年运途的签诗,具体可以提供的资料如下: 第四十首

惠及仁心博爱仁,广推恩泽及生民。太平天子当今日,清政朝廷请接臣。
版前两句讲宋仁宗之仁。这权段很符合当今的形势,当今上层对百姓的关心真心讲,是前无古人的。历代那有种田不纳粮,反而给养老病报的政策。这就是“惠及仁心博爱仁,广推恩泽及生民”。
后两句,意思是:政策清政,就需要用海瑞这样的清正之人。
汇总签意,是说,只要心怀仁爱之心,遵守清白做人、公正当官的理,就能实现愿望。
断签,有个很实用也合理的秘诀,就是看发心。这在《易经》中表现最突出。易经中常有:利小人、或者利君子的话,或者是谦逊则吉之样类似的话,就是从人心上断的。因此,签准与不准,不是死的,因人而异,同样的签、同样的事,如果发心不同,结果不同,准与不准也不同。智者多思其中之理,行善事存仁心,自然万事如意。

㈢ 有什么经典的佛家偈语

十大经典佛教用语: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宗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佛教知识,在成语中比比皆是。许多我们随口说出或随手写出的成语,都源于宗教经典。例如:“当头棒喝”,是佛教禅宗用语。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不问情由,即给予一棒,或大喝一声,要对方不假思索地立即回答问题,以考验其对佛理的领会程度。“顶礼膜拜”是佛教徒拜佛敬神时两种敬礼方式,顶礼是以自己的头叩拜在佛的脚下,膜拜是两手放在额上,跪下叩头。行最敬礼时,两肘、双膝和头部都着地,就叫“五体投地”。“四大皆空”,佛教把坚、湿、暖、动四种性能,称为“四大”,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空的。“面壁九年”用来比喻刻苦学习和钻研,源自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静坐九年不渝的故事。有一个高僧能用秘密的咒语把神龙请下来,另一个高僧能以锡杖将两头激烈争斗、愤怒咆哮的猛虎分开,使之各奔前程,这就是佛教“降龙伏虎”的故事。此外,还有现身说法,不二法门,大慈大悲,万劫不复,大千世界等。“三教九流”,儒教、道教、佛教称为“三教”,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称为“九流”。“三位一体”,基督教称耶和华为圣父、耶稣为圣子、圣父圣子共有的神的性质为圣灵。“六神无主”,道教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佛教把“过去、现在、未来”叫做“三生”,人得到极好的机会就叫“三生有幸”。佛教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把“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根”。如果“六根清净”就叫做“一尘不染”。还有比如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业力、因果、果报、世界、宇宙、心地、境界、慈悲、往生、普渡众生、悟性、三界、无法、无我、本来、业障、轮回、颠倒、解脱、超度、善根、善缘、因缘、智慧、妙智、般若、开示、警钟、浮屠、刹那、须臾、劫数、梦幻、不二法门、五蕴皆空、四大皆空、尘埃落定、中道、莲花、随喜、功德、功课、忏悔、业障、顶礼、定力、反省、真如、本性、自性、清净、表示、法律、清规戒律、众生、菩萨、觉悟、迟疑、迷团、名相、执著、依报、正报、愿力、法界、十方、当下、思维、平等、不可思议、妙法、知见、真如、菩提、烦恼、无明、经典、方便、妄想、禅定、布施、精进、忍辱、想入非非、降龙伏虎、心心相印、解铃还需系铃人、死马当活马医、抛砖引玉、一刀两断、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家贼难防、借花献佛、一丝不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天花乱坠、印证、感应------

㈣ 佛教禅宗历代禅宗祖师有哪些

1、达摩祖师:中国禅宗初祖。

菩提达摩,南天竺国香至王的三王子。少时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深入禅法。后随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学大乘义理,四十年后受嘱衣钵,续佛法脉。

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26年)达摩祖师泛海来到广州,后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时人称“壁观婆罗门”。

毕生提倡“二入四行”之教法,于弘法时屡遭险难,先后五次遭毒害。约魏文帝大统二年,因化缘已毕,传法得人,遂于第六次被毒害时从容灭度。因其将佛陀“明心见性”的禅法传入中土,故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2、慧可大师:中国禅宗二祖。

慧可大师,南北朝人,俗姓姬,武牢人,中国禅宗二祖。早年精于儒道,通老庄易学,后弃俗学,依宝静禅师出家。为求无上大法,立雪断臂,师事达摩。毕生力排诽议,虽屡遭险难,但仍坚持随宜说法,广渡群品。

周武宗灭佛时,与同参昙林法师力挽狂澜,护送经典佛像。后隐司空山,付法三祖僧璨。慧可得师精髓,承师遗志,弘扬达摩禅法。寂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世寿107岁,谥“大祖禅师”,可谓中土禅宗第一人。

3、僧璨大师:中国禅宗三祖

僧璨大师,中国禅宗三祖。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后周武帝破灭佛法,三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传法四祖道信。

4、道信大师:中国禅宗四祖

道信大师,隋朝蕲州人,俗姓司马氏,中国禅宗四祖,世称双峰道信。幼慕空门而出家,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入舒州皖公山,参谒僧璨,言下大悟,奉侍九年,得其衣钵。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归蕲州,住破头山三十余年,传法于弘忍,另有弟子法融别立“牛头禅”。

5、弘忍大师:中国禅宗五祖

弘忍大师,俗姓周,湖北黄梅人,生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

6、慧能大师:中国禅宗六祖

慧能大师,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人,生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

7、青原行思大师

青原行思, 唐代高僧,俗姓刘,庐陵(今吉安)人。少年出家,24岁慕名前往岭南曹溪拜六祖慧能为师,亲近慧能大师15年,后住吉安青原山静居寺,四方禅客云集,世称青原行思。

8、石头希迁大师

石头希迁禅师(700~790),唐代禅僧。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高要县)人。希迁年轻时即沉毅果断,自信力强。他反对乡邑迷信神祠、定期杀牛洒酒的祭祀,每逢祀期,就前往毁祠夺牛,态度坚决。希迁的禅法总结于他所撰的《参同契》。

9、药山惟俨大师

惟俨(737~834),别号药山,唐代高僧,石头希迁禅师法嗣。绛州(在今山西侯马市东北)人,俗姓韩。惟俨是禅宗南宗青原系僧人,曹洞宗始祖之一,他是联系马祖道一神系和石头希迁禅系的重要禅师,在禅宗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0、云岩昙晟大师

云岩昙晟禅师 (781—841),俗姓王,建昌县(今永修县)人,嗣法于药山惟俨禅师,为东传中华禅宗第十代祖师,付法于洞山良价悟本禅师。

11、世洞山良价大师

洞山良价禅师(公元807~869年),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五大家之一曹洞宗开山之祖。越州诸暨(今属浙江)人,俗姓俞,俗称良价或单称洞山,为药山惟俨(公元751-834年)之法孙,云岩昙晟(公元782-841年)之弟子,他与弟子曹山本寂(公元840-901年)共同创立了曹洞宗。

(4)祖师生日偈扩展阅读:

一、禅宗起源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

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所以称之为“渐悟”。南宗惠能大师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二、禅学精神

禅宗思想体系的内涵、结构、核心来看禅宗的基调是以心性论为基点,通过心性修持获得心性升华的心性学说,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贯穿于禅宗心性学说、文化思想的本质内容是:自然——内在——超越。

三、门派

1、少林寺,有“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因寺院坐落于少室山阴密林之中。故而得名。

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义帝为佛陀禅师修建,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萨提达摩来此,于寺凝修壁观,建立禅宗,历代屡次重修。禅宗传承以达摩为初祖,少林寺西北有初祖庵,建于宋代,石柱上有宋宣和七年(1125年)题字,寺西南原有二祖庵,中有二祖慧可塑像。

2、匡教寺,位丁河北成安县,禅宗二祖慧可说法之处,相传达摩曾在此为二祖说法。

3、山谷寺,又称乾元寺、三祖寺。位于二安徽潜山西北三十里的三祖山,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曾在此讲经说法,寺庙有僧璨大师塔。

4、真觉寺,又称东山寺,位于湖北黄梅东北二单的冯茂山上。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曾居于此。

5、南华寺,位于广东韶关南六十里处,原名宝林寺。禅宗六祖慧能开法于此。寺内有六祖肉身塔,供于六祖殿内。

㈤ 给一些著名佛教偈语!!!

佛说的: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因缘所生义 是义内灭非生
灭诸生灭义 是义生非灭

观色如聚容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时焰 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 日种姓尊说
周匝谛思惟 正念善观察
无实不坚固 无有我我所
于此苦阴身 大智分别说
离于三法者 身为成弃物
寿暖及诸识 离此余身分
永弃丘冢间 如木无识想
此身常如是 幻伪诱愚夫
如杀如毒刺 无有坚固者
比丘勤修习 观察此阴身
昼夜常专精 正智系念住
有为行长息 永得清凉处

㈥ 佛偈的祖师法偈

释迦牟尼佛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西天祖师一祖摩诃迦叶尊者偈曰:“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二祖阿难尊者偈曰:“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偈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
四祖优波鞠多尊者偈曰:“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五祖提多迦尊者偈曰:“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
六祖弥遮迦尊者偈曰:“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七祖婆须蜜尊者偈曰:“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偈曰:“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
九祖伏驮蜜尊者偈曰:“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
十祖胁尊者偈曰:“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偈曰:“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
十二祖马鸣尊者偈言:“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偈言:“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
十四祖龙树尊者偈言:“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于法心不证,无瞋亦无喜。”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偈曰:“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于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偈曰:“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偈曰:“心地本无生,因地从缘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偈曰:“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偈曰:“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偈曰:“言不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偈曰:“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偈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偈曰:“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偈曰:“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偈曰:“圣人说知见,当境无是非。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偈曰:“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偈曰:“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
————引用自大智化人《西天祖师法偈》

㈦ 佛教祖堂礼祖赞偈 称念祖师 一花五叶祖师传 五家宗风向上 后面的记不清了 这首赞偈的全文是什么 感激不尽

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㈧ 达摩祖师因那首偈

吾本来兹土,
传教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㈨ 弥勒佛的生日,出家日,成道日是什么时候

生日是正月初一。弥勒佛是未来佛,他不是出家人。所以无出家日。弥勒佛(即 弥勒菩萨,也叫 弥勒菩萨摩诃萨)(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

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来佛),即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9)祖师生日偈扩展阅读:

佛像来历

弥勒菩萨摩诃萨 在中国大乘佛教中的形象共有三个。

第一个形象出现在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菩萨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上生经》,说他本是世间的凡夫俗子,受到佛的预记,上生兜率天,成为登十地成等正觉的菩萨,演说佛法,解救众生。

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佛装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下生经》,说他将由兜率天下到人世间,接替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由菩萨变为未来佛。此为标准佛—相。

第三个形象自五代开始出现,五代后梁时期在江浙开始出现以契此和尚为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僧人形象。

㈩ 六祖慧能的佛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释义:

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

弟子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捻花微笑,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出于此)

禅宗故事--菩提本无树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观后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静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举手投足赫然而生,

(10)祖师生日偈扩展阅读:

惠能,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云寺的无遮大会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

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 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位居中国佛教的主流地位。

热点内容
有多少可以重来 发布:2025-07-15 16:35:06 浏览:279
洗牙多少钱一般多少钱 发布:2025-07-15 16:08:33 浏览:610
蒙脱石散多少钱 发布:2025-07-15 15:36:52 浏览:745
如何导出视频 发布:2025-07-15 15:22:23 浏览:80
贵州教师资格成绩查询入口 发布:2025-07-15 14:34:34 浏览:22
迎泽区教育局 发布:2025-07-15 14:30:07 浏览:305
思则佳教育 发布:2025-07-15 14:13:58 浏览:519
幼儿园师德建设工作总结 发布:2025-07-15 14:13:58 浏览:160
化学发光仪价格 发布:2025-07-15 11:31:41 浏览:706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5 11:24:42 浏览: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