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师德
诚挚的心灵,是学生情感的钥匙
高尚的师德,是学生心灵的明镜。
谷穗越饱满就越低垂,学识越渊博就越谦逊。
好笋出好竹,好师出好徒。
和蔼可亲的态度,永远是教师良好教态的注脚。
教师不存在的地方,无知就变成了聪慧。
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
教师是学生的镜子。
教师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她)永远消耗自己,照亮别人。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在于作为骑士的教师驾驭骏马的能力高低。
想教学生如何正派为人,教师应先从自己正派为人做起。
小鸟展翅看大鸟,学生成长靠教师。
学生没有教师,就象生活没有阳光。
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
语言作为工作对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的重要。
❷ 陈荩民的师德典范
陈荩民先生是理学院数学系退休教授,是中国早期近代数学家与教育家之一。陈先生于1895年7月5日诞生于浙江省天台县,192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1921年赴法国留学,就读于里昂大学,1924年获法国底雄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此后,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北洋大学等校担任数学教学工作。还先后担任暨南大学数学系主任、浙江北洋工学院院长、浙江省立第六中学校长等职。解放后,担任华北大学工学院数学教研组(北京理工大学数学系前身)组长,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上世纪50年代末,被原国家教育部聘为全国工科数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1979年被北京师范大学聘为名誉教授。1981年3月7日病故,享年86岁。
陈先生热爱中国,思想进步。他在北京师范大学求学期间,担任北京各大学学联主席,是爱国革命学生运动的领导成员之一。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反对北洋政府卖国行径,集会游行,火烧赵家楼,捣毁曹汝霖住宅,痛打章宗祥。学生运动中,因陈先生率先越墙而入,被北洋军阀政府逮捕(同时被捕的学生有30余人)。五四运动后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全国性革命运动。在强大的压力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陈先生才得以获释。
陈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胸怀中国,反对崇洋媚外,屡与中法大学海外部(校址在法国里昂)中的中国媚外分子辩论。获底雄大学博士学位后,他毅然回国,投身中国教育事业。陈先生在北洋大学任教期间,积极参加反对美蒋的民主运动,支持、掩护进步学生。解放前夕,国民党策划将北洋大学迁往台湾,陈先生竭力反对,并积极活动,最终迫使校务委员会通过了把北洋大学留在大陆的决定。天津解放前夕,他与几位教授联名发表公开信,要求国民党撤出天津市区,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仇视,并下令逮捕他。因天津解放神速,陈先生才免遭迫害。
解放后,陈先生如鱼得水,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他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潜心数学教学与研究,主持当时华大工学院数学教研组工作,重视理论研究与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他教学有方,经验丰富,为人谦逊,团结新老教师协同工作。他深知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因而特别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并以身作则,带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陈先生对党的教育事业执著真诚,古稀之年仍亲临教学第一线,决心把北京工业学院的数学教学与研究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陈荩民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成果卓著。在抗日战争时就著有《非欧几何》一书。他长期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数学研究,著书立说。公开出版的论著与教材还有《张量分析》(英文)、《高等数学教程》、《数学分析》、《高等数学基础》、《高等代数》、《微分方程》、《代数及数学研究》等十余部,论文50多篇。他还撰写了点集论、非欧几何、高等微积分、微分几何、复变函数等多种讲义。
陈先生数学功底扎实,经验丰富,建树超群。上世纪50年代末应原国家教育部聘请长期担任全国工科数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他所编的《高等数学教程》列为全国工科院校通用教材。他工作尽心尽责,为中国工科数学教材建设与数学模式的形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上世纪70年代末,北京师范大学聘他为名誉教授。十年“文革”,陈先生受到冲击。他不忍心看到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摧残,期盼恢复正常教学秩序,1973年毅然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建议加强高等院校的基础理论,尤其是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的研究,得到周总理的赞许。改革开放,84岁高龄的他抖擞精神,应邀赴北京师范大学讲演,以鼓励教育青年一代继续发扬“五四”爱国运动的革命传统,同心同德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做贡献。陈荩民教授数学先驱,爱国楷模,教育典范的表率作用永远激励后人前进。2004年,华艺出版社以小传形式将陈先生的事迹载入《北京普通高等教育志》。
陈荩民先生虽与世长辞,但留下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与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今的爱国行为有别于当年的凭着一股激情游行集会,也有别于单纯的多流血多流汗。而是致力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增强综合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学发展观促使人们进行定量思维,而定量思维的核心正是数学模式。以空间形式与事物之间量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数学理论与方法自然成为认识客观的重要工具。国力的强弱、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兴衰、管理水平的优劣,以及战争的胜负都离不开数学理论的研究与数学技术的发展。高自动、高精度、高速度、高效率、高安全无不通过数学模型与数学方法并借助日益进步的计算机快捷保真地实现。可以说,高新技术离不开数学技术。可见,数学已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陈先生的先行研究为此起了奠基作用。陈先生关心的数学团队已有空前发展。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拥有近70人的教师队伍,且90%具有博士学位,还有“长江”特聘讲座教授。教师队伍中有为数不少的海外学者也像陈先生一样学成回来,报效中国,努力工作。现在数学系除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外,还有应用数学博士点与应用数学博士后流动站,陈先生毕生追求的数学研究与教育已后继有人。数学系在将北京理工大学办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陈先生融爱国精神、理想与事业于一体,为中国的数学教育与研究奉献了毕生精力。
九旬业绩与世存,先驱风范照后人。
著书立说闻中外,敬业报国融一身。
沃土永育参天树,爱国奉献扬教风。
科学发展繁荣日,国强民富慰先生。
❸ 我国 历代思想家,教育家有关师德修养的内容有哪些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孔子说:“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要求教育者要不断地学习,吸取更多的知识营养,教育学生要孜孜不倦,把全部精力投身到教育事业。孔子又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自身不仅好学乐学,而且终生如此。后代学者、教师,大多好学不倦。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四十年几乎没有间断,表现出对学生的厚爱、对教育的执著。教育是高尚的事业,需要极大的责任心和热情。教师对待学生,就应该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帮助其成人、成才。
以身作则,反躬自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言:“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者,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最好的资源。因此,儒家经典大多强调力行,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义者。在教育上,教育学生既有言教,也有身教。言教在于说理,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于示范,实际指导行为方法,这体现了儒家的一贯主张。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凡事反求诸己,严于律己,时时反思,成为古代先贤修身养性的自觉行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深得老师的影响,他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天,教师在教学中提倡反思性教学,不就是反躬自省在当代的延伸吗?
教学相长,相互尊重。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友辅仁”;“德不孤,必有邻”。《学记》中说:“相观而善之谓摩”,指出教学中要相互观摩、切磋,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韩愈则明确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种观点,在以人为本,倡导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看来,更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学习与进修,都要做到相互尊重与体谅,这样才能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境界。
立志乐道,甘于奉献。 传统师德强调积极人世,以“出世” 的精神,干一番“人世”的大事业,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在老百姓心目中,教师是与天、地、君、亲并举者。这就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所以,教师一般都具有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进退、热爱本职工作、专注投入的高尚品格。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传统师德非常重视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为人表率的模范作用。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董仲舒则主张教师“治我”要严, 待人要宽,“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论语·仁义法》)。这样做,不仅体现了传统师德之美,而且说明教师只有成为“人之模范”,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
乐教善教,讲究教法。荀子提出为师的四个条件,实际就是教学道德。他说“师数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着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荀子· 致士》)只有具备了上述四方面条件者方可为师。也就是说为师者不仅要乐教,还要善教,即强调实施教育要有科学合理的施教途径和方法。传统师德对教学之德的要求,具体说可分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等方面。这些都是当今师德建设有益的不可多得的借鉴。
有教无类,教书育人。孔子极力倡导“有教无类”,主张不论其贵贱、贫富、长幼、华夷、智愚,均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他的学生中,有来自不同阶层和地域的学生。从教育史上来说,“有教无类”是一次重大的革新,由此形成了“平等相待”、“一视同仁”、“教育公正”等一系列师德品质。古人把教师的职责归结为“传道” 、“授业” 、“解惑”三条, 归根结底还是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对为师者的必然要求。教书育人,就是通过教书, 既向学生传授知识, 又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礼记·文王世子》)这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同时也是由教师的社会责任决定的。
大教无痕,相反相成。-老子说:“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是说,真正的道理是不必大声传导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言外之意就是,大爱无痕,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事。教师应该深明管理的艺术,这样才能达到大教无痕,正如老子所说:“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在这里,“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等,都是老师教化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道自身包含着相反相成、终极复始的运动规律。教师应该明了这样的道理,把学生皆看作可变化之人,可塑造之人。依老子的这种观点来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从逻辑上来讲就十分成立,也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憧憬、期待和追求。
躬行自明,身体力行。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一生的教育生涯说明,为师躬行自明,身体力行,才能立教于天下。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也指出:“教师工作不仅是一个光荣重要的岗位,而且是一种崇高而愉快的事业。他要求教师不仅要当教师,教学问,而且要当人师,教学生怎样做人。
❹ 师德的典故
孔子既注重礼貌,又很强调要有真情实感。他很富有同情心。本来孔子好唱歌,但是遇到人家办丧事的时候,这一天他就不再唱歌了。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他不曾吃饱过。他看见盲人、穿孝服的人,即使对方年轻,也一定站起来;路上碰到的也赶快迎上前去。一天,有位盲人乐师来见孔子,孔子赶紧迎上去。乐师走到台阶边的时候,孔子就告诉他:“这是台阶”。当走到席子边的时候,孔子就告诉他:“这是席子”。等乐师坐下以后,孔子又向他一一介绍屋子里的人,说:“某某坐在这里,某某坐在那里”。送走乐师以后,学生子张便问道:“这样不是太麻烦吗?”孔子回答说:“接待盲人就应该 ..........
❺ 师德经典的名人名言
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 、身教重于言传。
3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4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5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6 、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7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
8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9 、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10 、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11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既有苦,也有乐。
12 、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和自己的心去教育我们的孩子。
13 、倾注心血的爱能使孩子们早日鲜花绽放!
14 、教学相长,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学到很多。
15 、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们在成长!
16 、当你埋怨学生太笨的时候,你也该自问:什么叫诲人不倦。
17 、教师施爱宜在严爱与宽爱之间。
18 、把爱带给每位学生。
❻ 什么是师德当今的社会还剩下多少
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很大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然而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据报载:去年的全国劳模、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友谊,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就实现了其根本功能。因此,师爱是魂。
学高为师。教师对某一学科知识丰富、业务精通、治学严谨、注重创新,这也是师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进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激励、鞭策学生。
我从报纸上和电视里看到,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四千名研究生,从全校457名教授中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十大杰出教授”。荣获该校荣誉称号的陆谷子、苏步青教授等十人,个个都是在专业领域里造诣深厚,无一不是师德高尚和教风严谨的顶尖楷模。
教师还应该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尤其是板书设计和粉笔板书水准。俗话说“善教者善言”,就是这个道理。
身正为范。教师以德为本,身正为范。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影响力的大小,而教师的影响力主要由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和情感因素组成。身教重于言教,因为教师职业的示范性极其重要,所以要求自己必须时时、处处用模范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❼ 有关师德的教育文800字
古语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对教师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尽职尽责是教师基本的道德规范。教师职业是“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结合的职业。多少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伴着三尺讲台、一支粉笔,播撒着希望的种子,开启着孩子的心智,书写着人生的真理。我自豪,因为我就是这样一名教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无悔,因为爱与责任坚定了我对教育事业执著的追求!
师爱,是教师之灵魂。 这种爱要求是一种崇高的爱,即“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就是那一个“爱别人孩子”的神。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也就不能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但是,这种爱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父母的爱:我们不能孩子抱在怀里,而是要把学生装在心里,对他们倾注着全部的心血,关注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生病时嘘寒问暖,困惑时解疑答惑,颓丧时鼓舞激励,迷茫时指点方向……
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唤醒学生,教会学生去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社会;我们要用我们的言行感召学生,影响学生去爱学习,爱劳动,爱助人,爱创新。这样,我们的价值就能得以尽可能大的体现,我们也就可以无悔自己的选择了。
责任,是教师之本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完成教育的使命,教师必须牢牢地树立起责任意识。教师工作是平凡的,是由每天点点滴滴的“平凡”的事情组成。然而,“一个孩子的失败,对一个教师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的失败,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所以,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性感。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的基本任务。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几十双渴望的眼睛时,教师要有把他们教育成才的责任感。为了传授知识,我们有责任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经常阅读专业书籍,积极参加研修活动,不断改进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不仅会误人子弟,而且也过不了自己良心这一关,这就是教师的责任。
作为教师,为人师表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有崇高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有负责任的意识。有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我们才会敬业、乐业,也才能一辈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❽ 我身边的师德好故事
我对面的王老师是一个非常关爱学生的老师,他总是能够说到心里。去纠正对方的行为时,对方还愿意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