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孔子的仁师德

孔子的仁师德

发布时间: 2021-03-20 20:05:37

① 简答:孔子“仁”的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核心是“仁”。他解释“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阶级社会里,这种普遍的爱当然是不存在的,但在奴隶主不把奴隶当人看待的奴隶社会里,他提出这种主张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关于“子张问仁”的引文,学生阅读这一材料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其一,能帮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孔子“仁”的思想特点,其二,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对于当今青年一代的道德修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诸侯越礼不可忍,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但孔子不是顽固派,他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提倡改良;把爱人之说推及于政治,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其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劳动人民人身地位的提高和生产发展的。

② 孔子的“仁”和“德”分别是指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③ 孔子的仁学,仁政思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④ 孔子的师德观有哪些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私。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不仅要自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带给我们启示: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孔子的仁师德扩展阅读:

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在《论语》中,经常出现师生平等研讨问题的场景,有时候,师生之间还相互争论,甚至学生严厉地批评老师,而孔子也能接受学生的批评,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平等的师生观。

⑤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孔子的仁学思想
第一,以"孝"为"仁",即根据血缘关系建立一套适合于维持社会安定的普遍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第二,以"礼"为"仁",即"仁"就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
第三,"仁者爱人",即应将"孝悌"推广至社会上的所有人,这是"仁"学的核心。
第四,"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
第五,提倡"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即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为生活楷模。

⑥ 孔子的仁解决道德的什么问题。

孔子的仁解决道德的核心问题。
孔子思想的道德观主要是:仁、义、礼。
孔子在继承了仁的传统含义基础上,将仁直截了当地归结为生命、人心,从而形成了系统的仁学。

⑦ 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核心是“仁”.他解释“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阶级社会里,这种普遍的爱当然是不存在的,但在奴隶主不把奴隶当人看待的奴隶社会里,他提出这种主张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关于“子张问仁”的引文,学生阅读这一材料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其一,能帮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孔子“仁”的思想特点,其二,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对于当今青年一代的道德修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诸侯越礼不可忍,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但孔子不是顽固派,他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提倡改良;把爱人之说推及于政治,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其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劳动人民人身地位的提高和生产发展的.

热点内容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